代工企业如何打造自主品牌

代工企业如何打造自主品牌

ID:16082911

大小:156.6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7

上传者:U-3183
代工企业如何打造自主品牌_第1页
代工企业如何打造自主品牌_第2页
代工企业如何打造自主品牌_第3页
代工企业如何打造自主品牌_第4页
代工企业如何打造自主品牌_第5页
资源描述:

《代工企业如何打造自主品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代工企业如何打造自主品牌只有拥有了自主品牌,中国的代工企业才能够从低水平的加工制造中解脱出来,走上产业链的高端。也只有拥有了自主品牌,我们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出口转内销,转的不仅是商标“出口转内销”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词。从90年代初我们国家开始大规模出口开始,“出口转内销”就很时髦。但是那个时候的“出口转内销”跟现在还不是一个概念。那时它是一个很高档很时尚的概念。90年代初的国内商品市场还不够成熟,用我们熟悉话来说,叫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什么东西只要标上了“出口”的标签,那就表明这个真的是好东西,国内都是买不到的,所以大家都趋之如骛。但是在十多年之后,“出口转内销”不仅神秘色彩顿消,高档色彩也全消。一方面是国内各种品牌、各种档次的商品已经丰富起来了;而另一方面,我们对出口也渐渐了解得多了。出口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出口,出口到欧美跟出口到非洲那不是一个概念,至于不同的品牌,那更是千差万别。“出口转内销”到了今天,变成什么概念?变成了金融危机下,代工企业的市场大幅度萎缩,没有自主品牌的代工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转战国内市场的现象。甚至还有的工厂,直接把出口受挫的外贸尾单,用三轮车拉到大街上去甩卖,这也被理解成“出口转内销”。虽然含义完全不同了,但是它一样流行,因为这代表了代工企业共同的纠结和无奈。曾经让中国创造一次又一次外汇记录的,曾经打造了无数平民富豪神话的出口代工行业,仿佛是一夜失宠,变成了十字路口的迷途羔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不熟悉的出口行业的人,才会觉得这个变迁的速度太快了。而作为行业内的人,出口的利润是如何一年不如一年,而风险却是一年胜过一年,自然是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实际上,代工企业你到底是要做内销,还是继续做外销,这些都不重要,得由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但重要的是,你是否拥有自主品牌。“出口转内销”,转的不仅是市场,转的更是一种完全不同经营模式。一种在自主品牌架构下的营销体系。在自主品牌的目标面前,代工企业经常被称作是“三无企业”——无品牌、无渠道、无产品。无品牌、无渠道,大家都可以理解,这两个限制正是代工企业迟迟不敢转型的原因。可是无产品就不好理解了。我们的代工企业里,最不缺的就是产品了,满仓库积压的都是产品,还能说我们缺产品?没错,我们当然是缺产品的。没有品牌,何来产品。品牌是产品的灵魂,不是你把仓库里的尾单换个自己的商标,就是你的产品,属于自主品牌了?当然没这么简单的,如果有这么简单的,那我们早就转型了,不会等到今天还在困扰。很多为国际大品牌做代工的企业,以前都是非常自豪的。因为我们有这么大的大客户撑腰啊,我们资金实力雄厚啊,我们的生产线一流啊,我们的产能很强大啊。有了这些支撑,把欧美市场畅销的产品,直接低价转到国内市场来卖,逻辑上一定是很有竞争力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打的这些小算盘,人家也早就想到了。将产品生产环节外包,对任何品牌都是有一定风险的。除了产品质量的风险,还有就是供应商“谋反”的风险。质量风险容易控制,通过非常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手段就可以达到。但是后者的管控难度就要大得多了,因为这些跨国品牌大多有着较高的品牌溢价,一旦代工企业另起炉灶,一模一样的产品,半价出售,那么对这些大品牌产生的冲击绝对是致命的。但是我们不要为这些大品牌担心,他们在中国的外包历史足足有一二十年,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老到的手段。他们防止代工厂谋反的不二法门,就是“抓两头,弱诸侯”。所谓抓两头,指的是,一边抓产品设计和研发,一边抓品牌运营,抓住了这两个核心的环节,再加上严厉的合伙协议,胆儿小,且容易满足的代工企业自然不敢轻举妄动。而弱诸侯,则更像是这些外资品牌对中国文化的活学活用。那就是,他们从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首先是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他们不会外包给同一个供应商。例如有的品牌,会把设计也外包,但是绝对不会外包给代工企业,即便你有这个能力。那就算是单纯的制造环节,他们也会把整个品牌下的各个产品系列打散,再分不同批次,不同型号,下单给不同的供应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高招,让这些干了十多年外包的代工厂,都还完全不了解这个品牌的运作。工厂手上有的就只有各种破碎的、不成系列的样品图纸。你要想做自主品牌,想做内销市场,以前的产品完全派不上用场。这正是我们一定要指出代工企业“无产品”的原因所在。对于有了一定资金基础的代工企业来说,出口转内销一定是自上而下的,全面的转型。既不是小修小补,也不是简单地换一个商标。这个“上”,就是品牌,有了清晰的市场定位之后的品牌。支撑品牌的是渠道和产品。既然是内销,那么自然是国内的渠道,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产品,自然也是在品牌定位之下的产品,不是你采购商的产品,更不是别的市场所销售的产品。这有这样构建起来的品牌体系,才能够帮助代工企业顺利地实现转型。【尚孟坤】先后任中山华帝燃具股份营销总监、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现任壹串通品牌营销策划机构合伙人。独创“组织化营销理论”“人本营销模式”。从价值链角度,独创性地发现了产业机会和经营瓶颈,善于从团队建设着手系统解决营销问题,培育组织的持续成长力。【壹串通著作】  《品牌颠覆》   《情感化品牌设计》  《颠覆——整合营销传播21大实战启示》  《全美学营销》  《情感营销》《城镇品牌营销》【代工企业踏上自主品牌征程】http://www.one-link.cn/zhuanti/oem.html代工企业,谁能够华丽转身?中国的市场其实是比较有意思的,混乱是混乱,但是各有各的特色,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外企品牌大挥资金棒,在终端占据地盘,驱逐弱势的品牌。本土品牌呢,生猛的居多。只要不是像日化这样被外资包抄的行业,从“脑白金”到“恒源祥”,再到各式各样的“汉方”品牌,中药世家,绝对的中国品牌本土大作战。在这个有点噪杂,但是却生机勃勃的市场里,只有一个群体是眼巴巴的,但是又怯生生地在一旁观战,那就是代工企业。内销市场一直都被视为是一个硝烟四起、却又利润不足的市场,这正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企业能够安心代工这么多年的原因,因为内销市场对他们的诱惑力还不够。中国市场是全世界最好的市场。我们评判一个市场好不好,有两个大的指标,第一市场的规模,第二是购买力水平。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稳步增长的经济水平。市场好不好,看前两年削尖了脑袋往中国市场跑得外资品牌就知道了。但是为什么中国市场会给大家又混乱又没有利润的感觉呢?这里有一组来自统计局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图:1994-2008年中国部分消费品价值指数(上年=100)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上面的价格指数图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总体价格指数是一个呈U形的轨迹。 在2002年以前,相对价格是逐渐走低的,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因为马克思的理论在这里灵验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价格降低是必然的。所谓代工企业感觉的内销市场“没有利润”,也不是一种错觉。但是我们很明显看到2002年以后,相对价格开始往上走了。这里边当然不能排除CPI的影响,但是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在各类高附加值的品类里表现得更为明显,那就是品牌。品牌的附加值从这个时候开始凸现魅力,而拥有了一定购买力的中国消费者,也开始厌倦了大工业时代的产品,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也更加有品质的品牌了。所以,不是商品的价格提高了,而是低价的、无品牌的东西没有人愿意去买了。2002年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是很普通的一年。但宏观数据却显示这普普通通的一年,其实是中国的“品牌元年”。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市场上的众多品牌,从外资到本土品牌,无一不是从2002年后的这几年,开始突飞猛进的。所以我们看,中国市场是有过薄利时代,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品牌割据的战场。当然,说到竞争,不管是价格战,还是品牌战,中国市场都从来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只是开发的程度不同,其中的主角不同而已,竞争一直都在。如果你问我:代工企业现在想转型做内销自主品牌,是不是有点晚了?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晚了就是晚了。十年前,在中国东南沿海有个不起眼的城市,叫做晋江。它在十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中国的鞋都,年产旅游运动鞋10亿双左右,约占全国40%、世界20%。但是这还不是最值得骄傲的,值得骄傲的是他们的品牌。如今的晋江已经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8个、中国名牌产品24项、中国出口名牌2项,中央五套的新闻插播广告,几乎成了“晋江板块”的专场。晋江这种在品牌上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投入的资金也是非常巨大的。而你10年后才觉醒的代工厂,要跟这些早已把专卖店开到全国各地的品牌竞争,说不晚,那肯定是假的。但这不是在给代工企业下病危通知书。全世界每天都有无数的旧品牌在死亡,也有无数的新品牌在诞生。做品牌永远都不玩,关键是,你做的是什么样的品牌,以及,怎样去做品牌。在这一点上,代工企业和其它新入场的选手并无差别。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个内销的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品牌,我们就做什么品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的图表。这个图表除了现实了一个非常明显的U形轨迹,它还有更详细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品类的产品,它们的价格走势也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产品品类本身的品牌关注度。品牌关注度越高,品牌附加值的成长空间也就越大。像我们所选取的样本中:金银珠宝、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等,它们的出现,都是在2002年以后。这些是属于高品牌关注度、高附加值,同时,也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较为强烈的产品。从事这类行业的代工企业,是最具备打造自主品牌天然优势的。还有一类是普通的消费品,在2002年之前就已经初具市场规模了,例如服装鞋帽、日用品等。在生产上,这本来就是中国的优势产业。国际品牌的这些产品都大多是在中国代工生产的。但是为什么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之间还是有这么大的价格差距?这表明了就算是普通的消费品,溢价空间有限的消费品,它依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只不过这些高中低档各类品牌都非常多的行业里,代工企业想要分一杯羹,最好的做法就是做好一个新人应做的事情——不跟大牌硬碰硬,也不跟杂牌打价格战,而是要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做细分市场,做全新的市场定位,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找到自己的蓝海。  【尚孟坤】 先后任中山华帝燃具股份营销总监、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现任壹串通品牌营销策划机构合伙人。独创“组织化营销理论”“人本营销模式”。从价值链角度,独创性地发现了产业机会和经营瓶颈,善于从团队建设着手系统解决营销问题,培育组织的持续成长力。【壹串通著作】  《品牌颠覆》  《情感化品牌设计》  《颠覆——整合营销传播21大实战启示》  《全美学营销》  《情感营销》《城镇品牌营销》【壹串通官方网站】  http://www.one-link.cn/外表的模仿与本质的把握——从国际品牌的标识变迁看国际在一片高呼国际化口号的形势下,如果我们要站出来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国际化?想必大部分人都会立刻无言以对,是啊,什么叫国际化的品牌呢?从改革开放商业逐渐繁荣,对外贸易日渐活跃开始,我们就在努力追求国际化。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管国际化叫“洋气”。大街小巷的时髦青年都烫着大波浪,穿着喇叭裤,学的是当时风靡的“披头士”,这就叫洋气。后来慢慢有品牌成长起来了,消费者也更加关注品牌了,想要打造“洋气”形象的品牌也越来越多了。这些洋气品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别扭的名字,和一个花哨的标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奢侈品品牌,叫做POLO。自从它被中国消费者认识以后,满大街的都是各种“保罗”的品牌,“XX·保罗”或者“保罗·XX”,令人啼笑皆非。消费者一律认准了,叫什么“保罗”的,通通都是假洋鬼子。这就是弄巧成拙的国际化。消费者渐渐变聪明了,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虽然现在我们上街去,还是能瞧见各种“保罗”,而且销量还不错。但是随着我们对品牌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这种盲目追求“洋气”的品牌还是在慢慢减少。这是一个回归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回归品牌本质的过程,是很好的现象。品牌的成长和人的成长是一样的。人在青少年阶段,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也有着很强的模仿欲望,有的小孩模仿偶像的穿着打扮、说话方式,还有的小孩模仿电影里的江湖生活。作为家长是不能理解的,实际这是他们在追求成长和独立的一种尝试,只是方式错了,停留在表面的模仿,除了让老师跟家长觉得很恼火,完全没法成功地给人造成“成熟”的印象。只有等这个小孩真的成长了,明白了作为一个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时,他才这正成熟了,他反而会忽略一些外在的东西。品牌在追求国际化的过程中,也有这样一个必经的心路历程。从外表的模仿,到本质的把握。所以我们也可以欣喜地发现,近年来,中国的不少自主品牌在国际化方向上正在做正确的努力。 我们看创维以前的标识,是国内一家比较知名的设计公司创作的。当时从创维内部,到消费者和媒体,都是很认可这个标识的。非常漂亮,也有很好的内涵。但是我们看到后来创维后来居然放弃了这个漂亮标识,换上了一个简单的Skyworth,单纯从设计的角度来理解创维的换标行动,是理解不了的。同样,以中国电信为代表的“中”字头企业,在从2000年以后的这十年里,也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放弃了各种繁复的元素,越来越简洁、大气、明了,是共同的趋势。这些央企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里,进行集团的“换装”?如果我们试图了解国家政策,就可以了解到。过去的这十年,正是央企改革,并且大举走向海外市场的时机。悄然换标的背后,其实代表的是轰轰烈烈的国家品牌力量的海外征途。到了这里,我们大概能够对国际化,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国际化绝对不是追求“洋气”,或者对各种“洋气”的元素,进行致命的堆砌。在简单、大气的国际化趋势背后,代表的是一种行业本质与企业精神的表达。我们看中国电信的标志,其实它有非常多的中国元素表达在这个简单的标识当中,但是却能够中国电信作为一个“中”字头企业的雄厚实力。这是中国电信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强大支撑,中国电信将它很好地诠释和表达出来了。其实不仅是我们中国品牌在追求国际化过程中走过弯路,别人也一样走过弯路。还是那句话,品牌的成长跟人的成长是一样的,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我们感觉中国电信和创维现在的国际化程度还远远不够,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国际化的老前辈佳能。我们现在说日本品牌佳能是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应该没有人能够提出有力的质疑吧。实际佳能也有土得掉渣的时候,跟我们现在的一些乡镇品牌有得一比。在1935 年以前,它还是叫Kwanon,光是这个看似“洋气”的名字就足以叫它的全球客户搔头抓耳,不知道怎么发音。不仅美国人不会读,跟他们临近的中国人也不会读。这对一个国际化的品牌来说,是致命的。别人连你的名字都读不出来,怎么能够记住你呢?所以从“Kwanon”到“Canon”的变迁,是佳能品牌发生质变关键阶段。而在1935年以后,佳能正式更名为“Canon”以后,他们也还是有很多次的调整。这个微调的过程也非常有意思,从纤细脆弱的1935,到自信大方的1956,对比之下,心态的成长历程就么明显地在品牌形象上传达出来了。从这一点来看,日本人还是非常实在的,没信心就是没信心,有底气就是有底气,居然就这么明显地写在了脸上。【尚孟坤】先后任中山华帝燃具股份营销总监、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现任壹串通品牌营销策划机构合伙人。独创“组织化营销理论”“人本营销模式”。从价值链角度,独创性地发现了产业机会和经营瓶颈,善于从团队建设着手系统解决营销问题,培育组织的持续成长力。【壹串通著作】  《品牌颠覆》  《情感化品牌设计》  《颠覆——整合营销传播21大实战启示》  《全美学营销》  《情感营销》《城镇品牌营销》【壹串通官方网站】  http://www.one-link.c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