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

ID:16036209

大小:140.19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8-07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_第1页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_第2页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_第3页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_第4页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普曼 与《公众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普曼与《公众舆论》关键词一虚拟环境(拟态环境)“对于所有这些事例,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外部世界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而人类的感觉器官无法延伸至无限远,“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更何况,任何人根本无法亲身经历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因此,我们对外界的认知是滞后的,难以全面认识和了解。原因主要有:一信息延搁(191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的小岛上,住着几个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由于信息的延搁而使得他们仍能够像朋友一样居住在岛上,因为他们信赖的是自己头脑中的那

2、幅景象)二技术或条件延搁三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真实环境:真实的发生的事实的真相,这一真相我们可以理解和认识,却不能看清和把握。事实发生后,真相转瞬即逝,我们对事实发生的认知都是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或再现事情的原貌,而空白的部分则由个人的想象填充。小结:我们与真实世界间存在一个虚拟环境,我们实际上在靠想象认识我们接触范围以外的世界。注意:当虚拟环境还仅限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时,并不会影响到现实世界,但这种反应一旦转化行动时,就会实实在在地改变真实环境。以“艾滋女事件”为例艾滋女事件2009年10月12日一位自称来自河北

3、容城县的女子闫德利,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279名曾与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手机号码,并称自己身染艾滋病。所谓的“性接触者号码”在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各大论坛。人们一开始更愿相信和接受闫德利就是艾滋女,因为闫德利前男友杨某利用网络媒体在博客中公布大量闫德利生活照以及279名“性接触者”电话号码,更加让公众舆论相信闫德利的糜烂生活和报复社会的心态。随着事态的发展和舆论影响的恶劣,政府部门介入调查,使“艾滋女事件”最终真相大白。这时,社会舆论也是一片哗然。因为大多人数都不认识和了解闫德利其人和其生活方式,所以,当事件出现时大多数人对该事件的真相也无

4、法确认。闫德利前男友杨某利用了人们头脑中的想象和虚构,并极容易被人信以为真。正如李普曼所说,虚构和想象经常被人利用甚至刻意制造以打倒对手。“因为人们迫切需要这种虚构。”李普曼关于拟态环境观点总结: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

5、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启发: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比喻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好似关在洞穴里的囚徒,他们只能向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在他们与墙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

6、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感觉。2生物学领域:拟态是指某些生物在进化工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现象,借以保护本身,免受侵害,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即李普曼受“洞穴人”寓言的启发,从生物学领域中借用“拟态环境”这个概念来概括大众传媒建构的虚性世界。“拟态环境”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功能李普曼借用的柏拉图洞穴人寓言,对媒介的隐性功能作出象征性阐释。媒介社会洞穴受众囚犯大众媒介囚犯背后燃烧的火即媒介把受众看不到的“背后的东西”投射到洞壁上,形成影像,而受众便借助这

7、些影像去感知实际的存在。在大众媒介十分昌盛的时代,人们早就习惯于把媒介折射的现实当做现实本身,而对实际存在重的现实却浑然不晓,漠然处之。“拟态环境”理论建构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麦考姆斯将李普曼视为“议程设置概念的精神之父”,《公众舆论》一书也被认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之作。因为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个概念,议程设置思想的基本雏形便体现出来。因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是有选择的,有创造发挥的。新闻媒介并不是按照真实事件的比例选择或者抛弃每日的消息,而是由新闻“把关人”通过选择和发布新闻,集中了公众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对当前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8、件和议题的感觉。关键词二成见(刻板印象)类似于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人们对事物的初次接触印象即第一印象的形成,占对事物的70%以上的评价和看法。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根植在我们思想与感情中的观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