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ID:15973528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6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_第1页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_第2页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_第3页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_第4页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增强大学生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在个体毕生发展的历程中,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他们一般都处在自己一生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时期,所以无论是获得成功还是遭遇失败,他们都勇于去承担责任(归因于内在因素)。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个体内在的因素,可以增强个体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自信心,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而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内在因素,说明当代大学生勇于正视自己内在的不足之处,勇于自己承担责任,对于今后奋发上进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但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话,这种归因方式也容易导致个体产生自怨自责、后

2、悔等不良情绪,这种负性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时间长了就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因此良好的归因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很关键。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人们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确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只有那些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即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点之一,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及环境的变化,给个体带来了压力与挑战,随之出现的情绪困扰与心理问题大大增加。因此,提高大学生的

3、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对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归因及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具有什么特点?他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本研究拟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三者之间的特点、相关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归因(Casualattribution)是指原因的归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归因指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文化现象等做出解释、说明的过程。狭义的归因专指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归因,是指个体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

4、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1]。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attributionalstyle或explanatorystyle)指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或者说是个体在过去经验和当前期望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或习惯性的方式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eider)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经过不断的完善,具有代表性的归因理论主要有:(l)单维度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的创立者海德1958年出版了《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他将个

5、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外部两大类别,并详细分析了归因活动的普遍性以及归因对人们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行为可能来自外部环境,也可能来自内部因素。他提出了人们寻找原因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协变原则”(Covariationprincple6),就是说当一种因素与待解释的行为事件协同变化时,它就会被定为该行为事件的原因。(2)相应推断理论。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E.Davis)于1965年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Theoryofcorrespondentinfrence)。该理论认为人们在

6、知觉和评判他人的行为时,外部因素考虑的很少,人们是根据别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倾向。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两个原则:“不寻常结果原则”和“低于社会需求性原则”。(3)协变理论。凯利(H.H.Kelley)在1967年提出了“方差分析模型’,(analysisofvariancemodel),用于分析人们是根据或利用哪些信息来进行归因。凯利完全同意海德的协变原则,并且扩大了海德的原因范围。他认为原因可以分为人、环境和刺激对象等三类。(4)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2]。韦纳(B.weiner)从认知的情绪、情感理论角度,系统分析了

7、认知和情绪的关系。韦纳提出根据原因的特性可将它们分为三个维度:因果的中心维度、原因的稳定性维度与可控性维度。韦纳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大都习惯将成败归因于个人的能力、他人帮助、努力、任务难度、机遇和情绪等因素。心理学中,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有个发展的过程。起初,班杜拉[3]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domainspecific)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在另一方面可能并不如此。原因是不同的任务领域对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另外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Sherer&Maddux,1982;

8、Tipton&Worthington,1984:Lennings,1994:Judge,2002)认为自我效能感既可以看作是状态的,也可以看作是特质的,即存在着一种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或称为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self-efflcacy)。Judge(2001,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