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62216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6
《浅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治疗【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所处疾病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使许多患者脱离了病痛的折磨。【关键词】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ity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由于血小板自身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从而使皮肤、黏膜、内脏出血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综合征,骨髓主要表现为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并伴有成熟障碍[1]。西医学认为对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9L-1而无症状
2、者,不需要治疗,对于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1且有出血症状患者,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方法,但往往毒副作用较大,如出现血压、血糖升高,血钾降低,骨质疏松,胃酸过多,甚至继发感染等多种并发症[2],许多患者因此拒绝治疗。笔者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在ITP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程的不同时期,随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其治疗ITP的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的认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发病多伴病毒感染,部分病例在病毒感染控制后,血小板可逐步恢复正常。此时病因病机为幼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感外邪,邪伤正虚中药辨证治疗以清热解毒为
3、主。本病为出血性疾病,气摄血,脾统血,故脾虚气弱为基本病机,从中医理论“穷必及肾”,“3虚久必瘀”及脾之健运有赖于肾之温煦,而气血的生成与脾肾两脏最为密切。因此,我们认为,本病多为病程日久与治疗相关其他因素等所导致脾肾亏虚,阴阳失和之证。其病机是脾肾亏虚为本,血溢脉外,瘀阻络脉为表,多数患者还有慢性感染(主要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尿道炎及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诱发或加重本病。故热毒也为致病之标因。2.辨证治疗本病西医分为急性和慢性,中医辨证分型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瘀血内阻四型。本文为便于叙述,按治疗病程将本病分为早、中、晚及巩固
4、期。早期为疾病初发阶段,血小板计数在20×109以下,患者出血明显,病情不稳定;中期血小板维持在20×109至50×109之间,血小板计数不稳定,常因感染而使血小板下降;后期血小板计数大于50×109,尚未至正常,病情相对平稳;巩固期,患者在血小板计数正常低值徘徊,时有血小板计数达正常范围。1.早期本病早期,大部分患者出血明显,病情凶险,及时有效止血,控制病情是当务之急,“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故在辨证治疗的主方基础上随证加用止血药物,如:侧柏叶、白茅根、大小蓟、槐花、三七、茜草、紫草、藕节、仙鹤草、棕榈炭等,针对患者出血部位的不同,
5、2.中期3出血之后,必有留瘀。但本病的患者此时血小板水平较低,不合时宜的祛瘀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出血,“淤血不去,新血不生”,如不及时祛除淤血,可能延误患者的病情,使血小板较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祛瘀是本阶段的不可避免的治疗,笔者在此阶段多选用丹参、益母草、牛膝、鸡血藤、川芎等苦而不燥,凉而和缓,温而不烈的行血散瘀,或兼有补血作用的活血药物。使淤血去而新血生,为挽救患者的生命,积极治愈本病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础。3.后期此期患者的病情相对平稳,血小板维持在稳中有升的趋势,持续时间较长,治疗也至关重要,很多病人在此期失去信心,放弃治疗,因此,药物的选
6、择与患者的心理治疗同样重要。笔者在治疗本期的患者时,不仅适时仔细耐心的进行心理疏导,在药物的选择亦是慎之又慎,4.巩固期血小板在很安全的水平,但许多患者心有余悸,心理压力较大,对血小板水平持怀疑态度,此期心理调护亦很重要,笔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墨守陈规,随证治疗,证变,方亦变,不拘泥于疾病本身,又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检测手段,中西医并用,病证结合,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4-676.[2] 张之南,李家增.血液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64-2
7、69.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