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型问题的解法和分类

探索型问题的解法和分类

ID:15777442

大小:3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5

探索型问题的解法和分类_第1页
探索型问题的解法和分类_第2页
探索型问题的解法和分类_第3页
探索型问题的解法和分类_第4页
探索型问题的解法和分类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索型问题的解法和分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探索型问题的解法和分类探索型问题的解法和分类  一、内容综述:  1、探索存在型问题共有三种解法  ①直接解法: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所要求的结论。  ②假设求解法:假设某一命题成立―――相等或矛盾,通过推导得出相反的结论。  ③寻求模型法  2、探索型问题分类  ①结论探索型问题:  一般是由给定的已知条件探求相应的结论,解题中往往要求充分利用条件进行大胆而合理的猜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②条件探索型问题:  条件探索型问题,一般是由给定的结论反思探索命题,应具备的条件。  二、例题精讲:  例1.已知点A(0,6),B(3,0),C(

2、2,0),M(0,m),其中m<6,以M为圆心,MC为半径作圆,则(1)当m为何值时,⊙M与直线AB相切  (2)当m=0时,⊙M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当m=3时,⊙M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由第(2)题验证的结果,你是否得到启发,从而说出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M与直线AB相离?相交?  ((2),(3)只写结果,不要过程)(江苏常州)  分析:如图(1)只需d=r。作MD⊥AB,当MD=MC,直线和圆相切,MD用相似可求。  (2)d与r比较  (3)(1)是三种位置关系中的临界位置  说明:在解有关判定直线与圆

3、的位置这类问题时,一般应先求出这一直线与圆位置  相切时应满足的条件,然后再辅以图形运动,分别考察相离,相交的条件。  解:(1)连MC,MC=,  过M作MD⊥AB于D,∴RtΔADM∽RtΔAOB,  ∴,  ∴,∴DM=(6-m)  若⊙M与AB相切,∴CM=DM,  ∴(6-m)  ∴m2+3m-4=0  ∴m=-4或m=1,经检均是,  ∵m<6,∴m=1或m=-4时,直线AB与⊙M相切。  (2)当m=0时,MC=2,MD=,∴ MD>MC,AB与⊙M相离,  当m=3时,MC=,MD=,∴MD<MC,AB与⊙M相交。  (3)由

4、(1),(2)知,当-4b),二次函数y=(x-2a)x-2b(x-a)+c2的图象,顶点在x轴上,且sinA,sinB是关于x的方程(m+5)x2-(2m-5)x+m-8=0的两个根。  (1)判断Δ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求m的值  (3)若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面积为2

5、5π,求ΔABC的内接正方形(四个顶点都在三角形三边上)的边长。  分析:(1)顶点在x轴上,判别式Δ=0,可得a,b,c的关系,从而得到三角形的形状;  (2)再利用同角的关系得m;  (3)需分类来求。  解:(1)由已知二次函数化简,整理得:  y=x2-2(a+b)x+c2+2ab  顶点在x轴上,所以:=0,  整理得:a2+b2=c2, ∴ΔABC是RtΔ.  (2)∵ΔABC为RtΔ,∠C=90°,  ∴∠A+∠B=90°,  ∴sinB=cosA,  ∴sinA,cosA为已知方程的两根,  ∴  又∵sin2A+cos2A=

6、1  ∴(sinA+cosA)2-2sinAcosA=1,  ∴()2-=1  m2-24m+80=0  ∴m1=20或m2=4,经检验是原方程的根。,  但:当m=20时,sinA+cosA>0,sina·cosA>0  当m=4时,sinA+cosA>0,sina·cosA<0,舍去,  ∴m=20.  (3)解:外接圆的面积为25π,∴R=5,则斜边c=10,  m=20时,原方程变为25x2-35x+12=0  x1=,x2=,  所以;a=8,b=6,设正方形边长为x。  图①。  图②CH=,,  =,x=.  例3.如图,已知Δ

7、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90°  (1)操作并观察,如图,将三角板的45°角的顶点与点C重合,使这个角落在∠ACB的内部,两边分别与斜边AB交于E、F两点,然后将这个角绕着点C在∠ACB的内部旋转,观察在点E、F的位置发生变化时,AE、EF、FB中最长线段是否始终是EF?  写出观察结果。  (2)探索:AE、EF、FB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以EF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即能否有EF2=AE2+BF2)?如果能,试加以证明。  分析:操作、观察不是重点,探索、猜测才是整个题目的重点,是难点,也就是说,从操作中获取信息是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

8、  (1)中只须旋转∠ECF中用刻度尺量一量或观察,即可得到。  (2)要判断EF2=AE2+EF2,思路是把AE、EF、FB搬到一个三角形中,通常用平移、翻折、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