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531166
大小:9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3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实热证虚热证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慢,病程长高热,怕热,大汗出低热,骨蒸潮热,盗汗神昏谵语,甚则发狂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烦渴引饮口干,但饮不多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面红目赤两颧绯红舌红,苔黄厚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洪数脉细数热邪炽盛阴液亏耗,虚损内呈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多由机能亢进所致治以清热泻火治以滋阴清热(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
2、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10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
3、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
4、,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10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
5、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外感病中的里证还需结合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而内伤杂病中,则以脏腑辨证为主。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
6、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 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故胸胁胀满,口苦。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 治则:和解表里。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 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
7、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病。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