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小肠良性肿瘤34例病理分析

原发性小肠良性肿瘤34例病理分析

ID:15197585

大小:29.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原发性小肠良性肿瘤34例病理分析_第1页
原发性小肠良性肿瘤34例病理分析_第2页
原发性小肠良性肿瘤34例病理分析_第3页
原发性小肠良性肿瘤34例病理分析_第4页
原发性小肠良性肿瘤34例病理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原发性小肠良性肿瘤34例病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原发性小肠良性肿瘤34例病理分析作者:付红霞任国庆李艳丽张新新【关键词】良性肿瘤;小肠;病理类型小肠良性肿瘤少见,且诊断困难。本文对34例空肠至回肠末端的原发性良性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患者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7~72岁。本组资料源于内镜室、住院部病案资料,全部资料均经病理证实。  1.2肿瘤的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见表1。  表1肿瘤的病理类型及部位(略)  本组间质瘤15例,均经CD117、CD34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检测试剂盒购自DAKO公司,采用微波修复抗原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根据抗

2、体的特殊定位分阳性和阴性,肿瘤细胞浆或膜呈棕黄色且背景清晰者为阳性,本组15例间质瘤CD6117阳性率为93.3%,CD34阳性率为80.0%。本组间质瘤按Fletcher[1]推荐的标准分类,以肿瘤最大直径(cm)和细胞核分裂数(50HPF)来判定其恶性程度:极低危险(<2cm和<5/50HPF);低度危险(2~5cm和<5/50HPF);中度危险(<5cm和6~10/50HPF或5~10cm和<5/50HPF);高度危险(>5cm和>5/50HPF或>10cm和>10/50HPF)。本组极低危险性间质瘤11例(11/15),低度危险性间质瘤4例(4/15)。脂肪瘤、腺瘤和血管

3、瘤诊断并不困难,显微镜即可确诊。  1.3肿瘤的生长、大小与形态肿瘤直径0.8~11.0cm,平均2.7cm。<2.0cm者12例;2.0~5.0cm者19例;>5.0cm者3例。单发灶32例占94.1%,多发灶2例。肿瘤多呈类圆形,可向肠腔内外生长,其中突入肠腔者31例占91.2%,易发生肠梗阻,肿瘤表面可见糜烂;向浆膜面突入腹腔者3例,肿块较大,易引起肠套叠、肠扭转。  1.4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病程数小时~15个月,病程<2个月者26例(76.5%),病程长短取决于肿瘤大小、部位以及并发症出现的早晚。因小肠肿瘤的部位、性质不同表现的症状也有较大差别:34例均出现不同程

4、度的腹痛,呕吐28例(82.4%),腹部肿块19例(55.9%),血便14例(41.2%),其中首发症状为腹部肿块者2例(0.1%)。34例并发肠套叠25例(73.5%),肠梗阻6例(17.6%),肠扭转2例(0.1%),其中肠套叠致渗出性腹膜炎1例。6  1.5治疗及随访结果34例肿瘤全部手术切除,21例获得随访,1例回肠脂肪瘤术后14年因衰老(86岁)死亡。肿瘤切除及并发症处理后均无复发。  2讨论  小肠是消化道中肿瘤发病率最低的肠段[2],其发病率低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与小肠内容物稀薄,粘膜不易受损,且肠内容流动较快,致癌物质不能长期滞留,以及小肠本身的抗癌机

5、制较强等因素有关。邱培林等[3]报道,近年来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小肠中,回肠是肿瘤发病最多的肠段,占小肠肿瘤的40%以上,其次为空肠[4]。本组资料与文献不完全一致,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本组病例间质瘤15例,居首位,肿瘤位于粘膜下,多呈球形或结节状突向肠腔,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楚,但无明显包膜,部分肿瘤表现为息肉样隆起,覆盖粘膜可见糜烂、出血,常导致肠梗阻、套叠;该瘤切面灰白、灰红,镜下细胞表型以梭型细胞为主,其次为上皮样细胞为主型和混合型;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束状或器官样结构,间质可见胶原化及粘液变。本组病例脂肪瘤8例,居第二位,肿瘤位于粘膜或浆膜下

6、,多为单发灶,球形,质软,切面黄色,镜下为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当瘤体>26cm时,常导致肠梗阻或诱发肠套叠。本组病例腺瘤7例,其中管状腺瘤6例,绒毛状腺瘤1例,其中3例管状腺瘤为多发灶,其余均为单发灶,肿瘤源于粘膜及肠腺上皮,呈息肉状突向肠腔,绒毛状腺瘤表面有多个突起呈绒毛状,表面可糜烂、溃疡、出血,因并发肠套叠、肠梗阻、出血,往往在手术时被发现。腺瘤镜下为高柱状上皮、绒毛状突起或腺体结构、细胞无异型,间质少许纤维血管组织,瘤基底无异型细胞。腺瘤患者口腔粘膜和口唇及其周围均无色素沉着,可排除黑斑息肉病。本组病例血管瘤4例,均发生于空肠,为多发性,易造成出血,临床上多因黑便、肠梗阻或

7、肠套叠等就诊。  小肠间质瘤是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既往多误诊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目前临床上尚无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其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结合。免疫组化检测CD117和CD34的表达有助于鉴别诊断[5],CD117阳性在诊断中起确定作用,这也是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间叶性肿瘤的主要鉴别点。小肠间质瘤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目前多推荐4种危险程度方案[1],其良、恶性与瘤体的大小、核分裂像数、肿瘤细胞的类型、细胞的异型性、细胞密度、浸润范围以及有无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