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

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

ID:15189657

大小:30.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1

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_第1页
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_第2页
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_第3页
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_第4页
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MBPS)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据24h动态血压监测(24ABPM)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常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体重指数(B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CA-IMT)。结果晨峰组的CCA-IMT和ICA-IMT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而两组BMI、血脂、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晨峰者有更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动态血压监

2、测;颈动脉硬化血压的昼夜节律在清晨最为显著,人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血压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血压晨峰”[1]。临床研究发现多数心脑血管事件好发于清晨,并与高血压晨峰密切相关,故需充分认识血压晨峰的危害性。颈动脉超声可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是观察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探讨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硬化关系,可反映血压晨峰与全身动脉硬化的关系,从而为控制血压晨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依据。现将收集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结果及颈动脉内膜厚度测定情况总结如下。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

3、年1月-2008年11月在我科入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以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标准为诊断标准。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肺心病的患者。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60~80岁,平均(69.3±7.6)岁,测量体重指数(BMI)、血脂、血糖、颈动脉彩超。  1.2方法  1.2.1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所有受试者均于早7点左上臂佩戴时间设定统一的美国DP5000A全自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白昼7:00~22:00每30min测一次,夜间22:00~次日7:00每60min测一次。计算机

4、自动分析有效记录>80%的患者,根据收缩压晨峰变异,选择睡-谷晨峰值[2]=起床后2h平均收缩压一夜间最低收缩压。将患者分为晨峰组(>10mmHg)38例和非晨峰组(<10mmHg)30例。舒张压晨峰变异同收缩压。  1.2.2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G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探头中心频率为10MHz,由专人医师操作。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充分暴露受检侧颈动脉。方法:据颈动脉分叉1cm处向近端以1cm间距3次测量IMT。7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

5、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临床资料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其BMI、血糖、血脂水平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年龄,性别经统计学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表1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注: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比较,▲P>0.05  2.2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结果比较晨峰组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及晨峰血压数值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但两组舒张压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两组ABPM指标比较注: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比较,▲P<0

6、.05  2.3晨峰组与非晨峰组两组CCA-IMT与ICA-IMT比较见表3。由表3可见,晨峰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表明晨峰反应是促进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表3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注: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比较,▲P<0.05  3讨论7  血压的昼夜节律是夜间至凌晨3:00逐渐降至低谷,而后平稳地升高,至清晨6:00-10:00血压骤升,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现象称为“血压晨峰”即清晨高血压。狭义上讲,清晨高血压仅限于高血压患者。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着明显的昼夜节

7、律性变化。人们推测清晨血压的骤升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组结果显示:晨峰组与非晨峰组血压差别主要表现为在收缩压更明显,而舒张压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峰晨血压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清醒后活动和体位改变引起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对心脑血管的影响可能是清晨血压升高的直接原因之一[3];(2)自主神经活性失调:高血压患者持久的血压升高可导致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交感神经功能失调以及并发多个靶器官功能损害,干扰了血压的控制和变异调节。诱导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幅度降低,而白昼血压变异性增加,这些可能都是自主神经功能和非自主神经因素调节血压失衡

8、[4];(3)内分泌体液因素:清晨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浆皮质醇在清晨达到高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和血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