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59741
大小:2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1
《精心设计有效对话,拨响语文课堂的智慧弦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精心设计有效对话,拨响语文课堂的智慧弦音 一、关于对话 对话,是现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大到解决国际争端,小到处理家庭关系,无不提倡使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 那么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呢?笔者认为,课堂当中师生间的提问是践行对话教育理论的最重要手段。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让学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1.激趣功能 所谓激趣,即激发学生兴趣。在中职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可以通
2、过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2.思维功能 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一功能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语文课堂对话来实现。 3.提醒注意功能 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会时常出现走神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下适时地穿插一些问题,能够起到提醒学生注意课堂内容的作用。 4.表达功能 课堂提问,不仅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现状 记得不久前,笔者在一次中职语文优质课评比听课过程当中听到教师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3、啊?”学生当中,应者寥寥。不能怪我们的学生对话不积极,而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大而不当,再加上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在他们的认知能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提出这些深奥的问题,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对话的兴趣,更会挫伤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的对话,是无效的对话。 四、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突出中职语文的课程意义,凸显问题的教学价值以及情境的意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精心设疑,有效发问。笔者依据现代对话教学理论,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环节做了一些尝试性的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建立民主、和
4、谐的课堂对话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带有一种不平等的功利关系,总是摆脱不了教师讲、学生记的套路,学生也已经习惯了以教师所讲即为标准答案,不敢稍有疑问。这样的课堂氛围,何谈对话。正如保罗?弗莱曼所说:“没有平等,就成了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就好像水遇到了油,谈不到对话和交流,也撞不出美丽的火花。”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应该以对话精神为指导,在教师、学生、文本、教学情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和互相尊重的民主、平等的氛围,通过交流、沟通、分享、反思等多种对话方式,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双边甚至是多边的对话。 2.
5、精心设计问题,让提问成为帮助学生成长的“翅膀” (1)问题要促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 笔者认为,教师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问题有没有促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有没有在不经意间为学生走进文本世界打开一扇“小门”。例如,有位教师在上《情真意切释猜嫌》时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猜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猜嫌”从何而来? ②宝钗怎样做才能释“猜嫌”? ③如何“情真意切”? ④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嫌”已“释”? 几个问题都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设计,学生在解决几个问题之后已经将文本完整解读,形成了自己对文本的最本真的体验
6、,很好地实现了有效对话,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2)问题要“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要控制问题的大小和数量。中职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高,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所以,笔者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考虑到学生这些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问。一是注意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既能解决,又不能轻易解决,而是够一够,摘到桃子,让学生既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感受成功的不易。记得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简单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可能不屑提出,但深思之后发现于老师这个简单的发问竟有诸多妙处:难度不大
7、,激发学生阅读文本找寻答案的兴趣;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意义。只有提出这种能让双方产生互动的问题,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对话。二是根据教学内容来分解问题,化大为小。比如,在上《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马丁?路德金有怎样的梦想?为何会有这样的梦想?他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一组问题,让基础差异较大的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获得最大的提高。又如,笔者在上《南州六月荔枝丹》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笔者让学生去观察并品尝荔枝,然后介绍荔枝与其他水果的与众不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都能讲出很多东西,不必完全依赖
8、原先知识的积累,不仅回答积极,而且也对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3)问题的“广度” 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要有针对性,也要有迁移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