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59324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外剥内扎侧切术加消痔灵注射环状混合痔145例的临床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外剥内扎侧切术加消痔灵注射环状混合痔145例的临床报告【关键词】外剥内扎侧切术消痔灵环状混合痔作者自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采用外剥内扎皮桥切断吻合肛门、侧切加消痔灵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明显,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45例患者中男89例,女56例;年龄30~70岁,病程5~30年。其中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30例,经保守治疗5d者27例,均以肛缘环状痔核脱出为主诉。1.2治疗方法4硬麻或局麻,患者取俯卧位,宽胶布牵开臀部,常规消毒铺巾,扩肛,使痔体充分暴露,检查痔核分布情况,设计手术方案。以痔的自然分界分3~
2、4段外剥内扎[1]。外痔切口选择与结扎内痔相对应处,切口呈放射状梭形,上端至齿状线上0.5cm,下端至外痔体外缘0.5~1.0cm。V形切开外痔体后,于内括约肌浅面剥离曲张静脉团,提起相应之内痔部分,弯钳与基底部平行于肛管纵轴的方向钳夹,2/0Dixon线于钳的顶端行粘膜下层缝扎。于钳上剪去内外痔,Dixon线绕钳连续缝合痔基底,退钳后收紧缝线结扎,修剪创缘呈梭形。同法处理其他痔核。各缝扎点不位于同一平面上。相临两切口间保留皮桥0.5~1.0cm,冗长的皮桥可于齿状线下1cm左右横行切除一段,剥离皮桥下静脉团,充分止血后,行端端吻
3、合。于俯卧位左位及右后位切口处用小弯钳由切口顺内括约肌外侧向上分离,左食指置于肛管处引导,当钳子到达齿线处时,将内括约肌下缘挑出切断。相临内痔结扎点之间的内痔核组织用1∶1消痔灵注射液分别于齿线上0.5cm粘膜下注射药液1~2ml,充分按摩至药液吸收,修整各创口边缘,延长切口外缘,肛管内置碘伏纱条充分引流。术后第1天开始并每天使用威灵桔壳汤坐浴、换药及肛门部红外线理疗。2结果本组均一次手术治愈,疗程15~25d,平均20d。手术当天多数患者肛门部灼痛及肛门坠胀便意感。术区轻度水肿10例,经综合治疗后消除;术后24h排尿困难9例,予
4、膀胱区热敷及诱导排尿,新斯的明肌注后缓解。术后随诊6个月98例(47例失访)。无复发及后遗症。3讨论环状混合痔属重度痔,为痔科难点,非手术治疗对重度痔病的症状改善不明显,且重度痔通常具有病理解剖和生理功能的不可逆性,故通过手术治疗重度痔病是必要的。环状混合痔的治疗应以减轻疼痛、缩短痔愈合时间、肛门外观满意、功能正常为目标。用传统的混合4痔外剥内扎术治疗,术后排便时肛门疼痛,保留的皮桥部分常出现水肿或残留皮赘,大块结扎痔核有可能造成肛门狭窄,在兴起的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PH)术未完全推广的情况下,多采用分段外剥内扎术结合括约肌切
5、断术治疗[2]。本术式处理环状混合痔,可将下移的肛垫等组织清除。冗长的皮桥行切除吻合达到肛管切口平整的要求。肛门侧切后,可解除内括约肌的痉挛,减轻肛门疼痛,同时恢复正常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减轻术后水肿。梭行外口延长,底部平坦,引流通畅,也可避免肛门口水肿。1∶1消痔灵注射相临痔核间的残余痔核,使痔核组织内产生无菌性炎症,促进核内纤维组织增生,动静脉丛血管栓塞,组织萎缩,使痔核消失,减少复发。混合痔分组结扎,每结扎1组,肛管周径缩小约0.5cm左右,若分3~5段结扎,肛管直径将减少至2.5cm,小于此口径,术后将发生肛管狭窄。术后肛
6、门口径与肛管皮肤切除范围和保留皮桥数量有关。本术式对环状混合痔分4~5段结扎。肛门侧切可扩大肛门周径,保留皮桥宽度约1.0cm,外痔切口口径尽可能窄,切口尽量表浅,以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避免肛门狭窄的发生。4本手术操作:(1)麻醉要充分、到位、适度扩肛,使内痔充分暴露,并设计好内外痔分组。(2)手术切口须与肛管放射状纹理一致,各痔核剥离结扎应于齿状线稍上,但不应在同一平面,以防狭窄。(3)痔核结扎后切除多余痔组织,残端应保留0.5cm,以防结扎线脱落引起大出血,采用绕钳连续缝合,避免大块结扎引起的肛门狭窄。(4)外痔切口与切口之间
7、应保留足够皮桥,皮桥下的痔组织应潜行剥离,但不应摘除过多,否则皮桥容易坏死。(5)侧切时在切口挑出部分内括约肌时左食指应置于肛管导引,避免另建创口,防止肛管皮肤挑破形成肛瘘。(6)内痔注射药物不应注入肌层,以防止坏死感染,深度一般以针头插入有弹性感为度,边注射、边退出。【参考文献】1李省吾主编.肛肠病诊治.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88.2鲁嵩雪,陈庆康.改良分段外剥内扎术配合注射消痔灵治疗环状混合痔.中国肛肠病杂志,2006,26(3):43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