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ID:15128892

大小:3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1

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_第1页
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_第2页
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_第3页
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_第4页
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作者:李玉峰丁帮和,朱家斌,刘定胜,陈宝安【摘要】目的:观察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3例CML患者随机分为2组,伊马替尼联合HHT治疗17例(IM+HHT组),单用伊马替尼治疗16例(IM组),观察不同时段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血液学缓解率和治疗6个月时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率无显著差异,但治疗12个月时IM+HHT组的完全和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率高于IM

2、组。两组间非血液学毒性和3级以上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HHT和伊马替尼的抗CML效应有协同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可提高初诊C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率。【关键词】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伊马替尼; 高三尖杉酯碱;疗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是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有效药物,单用伊马替尼可使80%以上的初诊CML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1],但由于耐药的发生以及伊马替尼不能杀灭白血病性造血干细胞,故在维持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的疗效可逐步消失,并且绝大多数患者停药后疾病将会复发。有研究[293]已

3、证实,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慢性期CML有确切疗效,研究[4]还发现HHT和伊马替尼有协同作用。作者观察了伊马替尼联合HHT治疗初诊CML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旨在探讨进一步提高伊马替尼疗效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初诊CML患者33例,按全国第2届白血病治疗讨论会制定的标准诊断和分期[5]。3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伊马替尼联合HHT组(IM+HHT组)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7~60岁,中位年龄36岁;单用伊马替尼组(IM组)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8~57岁,中位年龄3

4、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Sokal危险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伊马替尼的使用400mg每日1次顿服,并按2006年NCCN的CML治疗指南调整伊马替尼的用量和处理毒副反应[6]。  1.2.2HHT的使用初诊CML患者先用羟基脲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当外周血白细胞降到20×109L-1左右时改用HHT1.5mg·9m-2静脉点滴,每日1次,持续7d为1个疗程,每月1个疗程直达血液学缓解。诱导缓解期间如白细胞升高,则加用适量的羟基脲口服。维持治疗使用方法同诱导缓

5、解[2,7]。  1.3Ph染色体测定  采用骨髓细胞短期(24h)培养法,使用吉姆萨染色显带,显微镜下观察分析20个中期细胞,根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1991)》分析核型。  1.4疗效标准  血液学缓解标准:依据文献[3]分为完全血液学缓解(CHR)、部分血液学缓解(PHR)和未缓解(NR)。细胞遗传学反应参见文献[6],分为: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R),Ph染色体阳性细胞消失;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PCR),Ph染色体阳性细胞占1%~34%;微小的细胞遗传学反应(mCR),Ph染色体

6、阳性细胞占35%~90%;无反应,Ph染色体阳性细胞仍占100%或治疗前后无变化。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R):Ph染色体阳性细胞为0~34%。  1.5安全性评估9  根据WHO毒性标准分级,以除恶心、呕吐和脱发外的3级非血液学毒性和4级血液学毒性为剂量限制性毒性。  1.6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血液学缓解率、细胞遗传学反应率以及毒副作用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治疗3个月时血液学缓解率的比较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液学缓解率(CHR+PHR)均为1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2治疗6个

7、月时细胞遗传学反应率  治疗6个月时,两组患者细胞遗传学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见表1。表1治疗6个月时两组患者细胞遗传学反应率比较注:括弧中为例数2.3治疗12个月时细胞遗传学反应率 表2结果表明,治疗12个月时IM+HHT组的CCR和PCR率高于IM组,但无显著差异;MCR率高于IM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表29治疗12个月时两组患者细胞遗传学反应率比较注:括弧中为例数2.4毒副反应  2.4.1血液学毒性两组患者3级以上严重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见表3。表3两组患者3级以上血液学毒性

8、反应发生率比较注:括弧中为例数  2.4.2非血液学毒性两组中各有2例发生肝脏酶学异常,其中3级以上肝酶异常每组各发生1例。IM+HHT组和IM组分别有4例和3例发生消化道反应,均为2级,发生率分别为23.5%和18.8%(P>0.05)。两组中均无心脏毒性反应发生。  3讨论  CML患者造血干细胞中存在的由9号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所形成的BCRABL融合基因,是CML恶性克隆发生、维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