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3例临床体会

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3例临床体会

ID:15120541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3例临床体会_第1页
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3例临床体会_第2页
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3例临床体会_第3页
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3例临床体会_第4页
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3例临床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3例临床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3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53例,采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等方法治疗。药用:熟地、天冬、白芍、钩藤、龙骨、僵蚕、代赭石,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53例患儿中痊愈17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9%。结论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有一定的优势,无毒副反应。【关键词】多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药疗法;中草药/治疗应用;医学,中国传统;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起病于儿童时期,以

2、多种运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频繁眨眼,挤眉,摇头,耸肩,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的异常声音,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本院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鞍山市中医院儿科200503~2007512收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53例,其中男41例,女1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3~6岁14例,7~11岁33例,12~14岁6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1)起病

3、于21岁以前,大多数在2~15岁;(2)主要表现为多种抽动动作和一种或多种不自主发声,两者出现于病程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同时存在;(3)抽动症状1d反复出现多次,但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强度有变化,并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或数小时,病程至少持续1年,且在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4)不自主抽动或发声,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1]。1.3治疗方法本病多因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故以采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为法治疗。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各10g,枸杞子9g,茯苓、龟板、玄参、天冬、白芍各10g,钩藤9g,龙骨1

4、2g,僵蚕9g,代赭石12g。兼症见痰火扰心者加黄连、竹茹各6g;肝胆火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6g,石决明9g;心脾两虚者加太子参、白术各9g,五味子6g;阴虚火旺者加生地9g,知母、黄柏各6g。7岁以上,每日1剂,分2次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7岁以下,1剂分3次煎服,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1.4疗效判定标准5治疗结果以服药1个疗程症状的改善作为观察指标。(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2)显效:症状消失80%以上;(3)有效:症状消失50%以上;(4)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1.5预后与转归痊愈17例,显效

5、18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9%。2讨论抽动秽语综合征具有如下特点:(1)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4∶1,平均起病年龄为7岁,典型病例起病于2~15岁,在男性患儿中更多的是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而在女性患儿中更多的是伴有强迫障碍;(2)本病症状谱宽广而复杂多变;(3)该病病程久,一般均在1年以上,可长达10年或更久,甚至持续终身,而且波动性强,时隐时显,但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消失,以后偶见复发;(4)共存病较多,常联合或交叉出现,使临床表现更趋复杂而难于分别确诊;(5)一部分病例呈家

6、族遗传发病[2]。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确定,考虑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家族遗传性;与多巴胺系统的缺陷有关;继发于链球菌感染的自身免疫过程是导致本病的潜在因素;与生活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3]。本病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包括氟哌啶醇、哌咪清、太必利、利培酮;还有一种α2受体阻滞剂,如可乐定等。上述药物5主要是控制症状,控制较快,因其作用无选择性,所以,亦有明显的控制正常肌群的副反应,而其副反应相对较大,主要是锥体外系症状,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综合征,嗜睡,反应迟钝,记忆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7、,只好中断治疗,影响了本病的治疗和预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根据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原则,对病因及证型的分析,按照每个病例的特殊临床表现,参照舌质、舌苔、脉象制定治疗原则,因人而异,有目的地选择用药,亦可因人配合针灸、贴耳穴等方法,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改善患儿体质,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随时更改药物,症状控制后可用扶正固本法,以巩固疗效。总之,中医发挥整体作用,了解小儿体质状况,认识体质,准确辨证,权衡用药,祛邪安正,调整阴阳,使患儿减少复发,恢复健康。本病中医多属“目眨”、“慢惊风”、“瘛疭”、“郁

8、症”等范畴。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结合阴阳学说,阳动有余,阴静不足是其主要病机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即阴主柔静,阳主刚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和谐,相辅相成,则机体调节有序。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精血津液等物质相对不足,阴不足则阳有余,阴虚则不能制阳,易出现阴亏阳亢风动的病理变化。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肾、脾,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阴虚为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