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doc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doc

ID:15056386

大小:38.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01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doc_第1页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doc_第2页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doc_第3页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doc_第4页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摘要: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转向中,美籍华裔汉学家陈世骧率先运用“差异性”理论,提出“中国抒情传统”的构想,开启了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新路向。文章重点关注这一创构的两个问题:文类理论与考据方法。前者揭示“抒情传统”的观念背景和比较语境,重点关切经由中西文类理论引发的文学传统的不同路径;后者则以中国文学的“抒情源头”为考察对象,揭示陈世骧的国学背景及其研究方法间的关联。关键词:抒情传统;陈世骧;比较诗学;文类;考据方法1958年,韦勒克在教堂山大会上以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之演讲,引领国际比较文学从重视“影响研究”、依靠材料考证、

2、强调事实联系的“法国学派”时代,进入了重视“平行研究”、看重文学作品自身独立性和文学性、强调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视野的“美国学派”时代。这一研究转向,对以比较为基本视野的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60年代,著名留美学者陈世骧显然已成为这一新主张的实践者,在其美国亚洲学会年会的演讲稿《中国的抒情传统》一文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比较文学的要务,并不止于文学相等因式的寻找;它还要建立文学新的解释和新的评价”,随即他提出了以标榜文化独特性为宗旨的“中国抒情传统”论断。一 文类:在东方与西方中国文学批评,自《毛诗序》起,就有文学分类的自觉,根据《周礼》“大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

3、比、日兴、日雅、日颂”而提出的“六艺”说,风、雅、颂即指诗的种类。至魏晋南北朝,文学审美的独特价值首次得到文人的广泛认同,文学批评中的文类问题也发展为中国独有的一套文体学。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陆机的《文赋》则更把“文章”细分为十大类,逐一划定美学特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哗而谲诳。”而在以“诗文为正统”的古典文学体系中,又按刘勰“音韵之别”划定的“文笔之分”建立了中国特有

4、的文类分野:“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至于戏曲、小说等俗文学,明清以来虽然有了惊人的发展,但始终未能进入文人“雅”文学范畴,因而在文类上并没有取得与诗文同等的地位。与此相对的西方文学传统,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起,就一直倾向于把整个文学领域分为三大类,这种分类至今仍然通用,它们是:戏剧文学、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亚里士多德把文学建立在模仿论的基础上,认为“只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于是就有了以上三类文学:“假如用同样媒介模仿同样对象,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

5、来叙述,还可以使模仿者用动作来模仿。”这就是古希腊的史诗、抒情诗和悲喜剧。发展至黑格尔,则以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来重新阐释上述文学分类,他认为叙事诗是客观性文学,抒情诗是主观性文学,它们都有其片面性,唯独戏剧是扬弃了主观与客观的综合艺术,具有优越的地位。在此后的漫长历史中,三大文类的地位几经变迁,形式也多有变化,但这一经典的划分方法和评价体系却最终保留下来,成为西方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东西两大文学传统对于文类的不同解说和偏好,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转向后,终于得以在文化独特性的层面上相互对话。1991年厄尔。迈纳(earlminer)《比较诗学》的登场,标志着文类理

6、论在比较诗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书从简单的中西文化差异论中解脱出来,提出建立在“普遍性诗学体系”上的“基础诗学”的大胆假设。由于把人类的全部文学活动视为一个整体,迈纳从具有普遍意义的文类三分法——戏剧、抒情诗、叙事文学切入,对不同的文学传统进行考察,从而发现了建立在文类理论上的“原创诗学”:西方诗学是建立在戏剧文类上的“模仿-情感”诗学;而世界上其它文化的诗学体系(包括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诗学)基本都是建立在抒情诗文类上的“情感一表现”诗学。然而追溯历史,与西方比较文学学者的后知后觉相比,美国华裔汉学家陈世骧,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启了从文类比较到诗学原创的路径,他所提出的“中国抒情传统”

7、论题似乎预示着,厄尔·迈纳的理论设想将在东西国别文学研究中获得坚实的印证及回响。二 比较视野与文类研究陈世骧(1912-1971),字子龙,号石湘。祖籍河北滦县。幼承家学,后入北京大学主修英国文学,1932年获文学学士。1936年起任北京大学和湖南大学讲师。1941年赴美深造,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专攻中西文学理论。1947年起长期执教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主讲中国古典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