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中“重过程”的教学策略探究

物理课堂中“重过程”的教学策略探究

ID:14922986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31

物理课堂中“重过程”的教学策略探究_第1页
物理课堂中“重过程”的教学策略探究_第2页
物理课堂中“重过程”的教学策略探究_第3页
物理课堂中“重过程”的教学策略探究_第4页
物理课堂中“重过程”的教学策略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理课堂中“重过程”的教学策略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物理课堂中“重过程”的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物理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物理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师可以运用“重过程”的策略进行物理教学,如重视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对公式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内在思维;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物理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推导;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6-0075-03[作者简介]刘田喜(197

2、7―),男,广西桂林人,本科,南宁市第四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重过程”,即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实施一年多,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重过程”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物理教学中,重视“过程与方法”,外在的方面,如观察、实验、探讨等;内在的方面,如分析、推导、概括等。这些活动能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意识、掌握方法,进而提高物理综合能力。  一、改进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将实验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简单记忆,表面上似乎

3、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对学生而言,因缺乏对物理知识真正地理解,只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难以提高物理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实验的过程,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尤其是探究性实验,应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提出相关的课题,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设想、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案等。这样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历经探究过程,既能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还能培养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关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方案是将小车放在倾斜的长木板上,小车因受到砂桶的拉力作用而加速下滑。如图1示,实验中用砂桶的总质量

4、直接作为小车的拉力,要求所挂砂桶的总质量要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另外,在平衡摩擦力方面,调节的难度也较大。笔者针对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围绕着如何才能更直接、准确的测出小车下滑时的合外力进行大胆设计。  图1图2学生经过探究后对实验提出了这样的设计:让小车在长木板上加速下滑(如图2所示),再以弹簧秤拉着小车静止在木板上,根据平衡知识,认为弹簧秤所受到的拉力可作为小车的下滑时的合外力。此方法操作简单,不需再平衡摩擦力。然而,当学生以此方案进行多次实验时,发现误差较大。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当小车静止时受到

5、的是静摩擦力,与其在下滑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管是大小或方向都不尽相同,因此弹簧秤测得的拉力并非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受到的合外力。尽管此方案不完美,却也让学生经历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通过尝试改进,开拓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实践能力。  针对本探究实验的关键――测出小车在加速下滑时的合外力大小。在改进原方案的基础上,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弹簧秤测出小车在动态中受到的合力大小。师生共同努力后,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  在使用透明胶时,当有胶水的两面粘在一起,想再撕开时,我们会发现用力稍大点或稍小点,透明胶总是缓慢撕开的。

6、受到这一现象的启发,师生利用透明胶自制一条用于连接弹簧秤和小车之间的延时胶带,通过它来测定小车在加速下滑时受到的合外力。撕下一段约20cm长的透明胶,将其对折后合拢,使有胶水的两面粘在一起并压紧,然后在胶带的两端装上小钩即可。(如图3所示)将长木板放在水平桌上,一端用物体垫起形成一定倾角,将弹簧秤固定好,用弹簧秤通过延时胶带拉住小车,调整弹簧秤拉力的方向,使其与斜面平行。(如图4所示)小车在延时胶带作用下缓慢匀速下滑,由平衡知识可知,弹簧秤的拉力F等于小车所受重力G、支持力N及滑动摩擦力f三力的合力。因此,当撤去弹簧

7、后,小车在木板上加速下滑时的合力大小即为小车匀速时弹簧秤的读数。师生共同改进实验方案,学生切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用不同探究的方法验证物理规律,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图3图4二、注重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内在思维  “过程”可以理解为内在和外在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实验、动手操作、相互探讨等是外在的过程。而让学生思考、推导等注重内在思维的参与过程也很重要。学生对学习物理常有这样的感慨:“听老师分析解题时明明白白,但自己面对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虽然记住了物理公式、概念、定理等知识,却不能明白其中的真

8、正含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及公式的推导不容忽视。以下是笔者在执教高中物理(必修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节时,关于推导F=GMm1r2的课堂实录(节选)。  (一)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则有:F=mv21r。  教师:牛顿所处的年代所拥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