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课堂中图像教学策略

地理探究课堂中图像教学策略

ID:43944467

大小:3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7

地理探究课堂中图像教学策略_第1页
地理探究课堂中图像教学策略_第2页
地理探究课堂中图像教学策略_第3页
地理探究课堂中图像教学策略_第4页
地理探究课堂中图像教学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理探究课堂中图像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理探究课堂中图像教学策略【摘要】图像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要同时完成地理图像教学成为一大难题。文章从学案引导、实验疏导介绍地理探究课堂中的图像教学【关键词】课堂改革;自主探究;图像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69-02地表事物纷繁复杂,若只用文字来描述不能准确、直观地表述,而图像则可让人一目了然,并且通过不同地域事物对照,可以找出其中的异同和规律。另一方面,七、八年级《地理》教材中有地图172幅,示意图130幅,景观图166幅,统计图55幅,共523幅。可见图像教

2、学在初中地理中的重要性。在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地理探究课堂中,地理图像的教学成为一大难题一、学案引导,抓关键层层引导地理学案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其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方法的一种重要媒介与抓手,它是教师站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文字表现,具有导阅读、导任务、导学法、导思维的作用。在利用学案进行图像教学时,我们应该抓住图像的关键层层递进引导,破解难题例如“经线和经度”的探究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两幅图:“经线和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新课程标准对此节内容的要求表

3、述很简单,“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经度的划分”。但在教学中我们知道本节有三大重难点:经线的基本特征;经度的变化规律及东西经的辨别;东西半球的划分。为了突破这些难题,我们可以借助学案"内容上基础性和拓展性相结合、方式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学法指导相结合”的特点,层层推进,化难为易。为此设计如下的学案内容,并在课堂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阅读教材第7页“经线和经度”及“图1.9经线和经度”探讨并完成下列问题:1.经线的定义:。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经线的形状是;经线指示的方向;在地球表面可以画出条经线2.在“图1.9经线和经度”中用红笔描出0。和180。经线,并仔细观察:在0°经线东

4、面是经,并向东逐渐;西面是经,并向西逐渐o180°经线东面是经,并向东逐渐;西面是经,并向西逐渐。并请总结如何判读东、西经1.观察'‘图1.9经线和经度”中标注可知:经度的度数范围是;东经的书写是—,西经的书写是+2.完成教材第8页"活动2”,后观察“1.11东西半球的划分”可知:20°W的东部是—半球,西部是—半球;160°E的东部是_半球,西部是—半球。请选择东半球的范围是(),西半球的范围是()A、20°W向东至160°EB、20°W向西至160°EC、0°经线向东至180°经线D、0°经线向西至180°经线3.在“图1.9经线和经度”中用红笔描出20°W经线与160°

5、E经线,并说出图中各条经线所处的半球位置。总结判别东西半球的方法在学案引导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读图:一描二读三分析,由浅入深逐步发展读图的各项技巧。描,要根据图的标题,先在图中描出关键的信息,可以迅速把握主次,抓住问题的关键。读,利用学案,让学生知道在图中找出“在哪里”'‘是什么”'‘怎么样”。这样有步骤地看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发展读图技巧。分析,能通过学案引导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出所需的地理规律,如上面的“经度变化规律”“东西半球判别方法”等学案引导的图像教学,是把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实际的一种体现。但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图片所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6、再结合读图的方法,最后利用学案逐步引导探索地理规律二、实验疏导,重体验化难为易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征,还有一些实际存在且很抽象,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的地理事物、现象,教材为凸显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就以❷D像加上简要的文字来说明。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学生难以进行广泛的观察和亲身体验,而这些抽象的地理现象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形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地理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手段和方法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分布、发展与变化,变静态的地理事物为动态的,变抽象的地理规律为形象的,不仅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障碍,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7、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教材中出现了两幅图:“图1.35等高线示意”,“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两幅图占了教材篇幅的一半,且出现了彩色的山体图、等高线图、山体不同部位的分解图。教材是想尽可能地把直观的实物图和抽象的等高线图结合起来,易于学生理解。可实际是大部分学生缺乏体验,很难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对等高线的判读成为学习的一个难点。此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实验一一橡皮泥制作四方山的模型。不仅破解了这一学习难点,同时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