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框架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与战略选择

“10+3”框架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与战略选择

ID:14801993

大小:3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30

“10+3”框架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与战略选择_第1页
“10+3”框架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与战略选择_第2页
“10+3”框架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与战略选择_第3页
“10+3”框架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与战略选择_第4页
“10+3”框架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与战略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10+3”框架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与战略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0+3”框架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与战略选择  摘要:东亚各国目前在货币领域的合作严重滞后于贸易合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东亚货币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传统的OCA标准,目前东亚各国内部经济条件差异较大,而且这种差异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进行深层次货币合作的成本较高。基于经济冲击对称性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表明,中日韩三国货币冲击的对称性较高,但是在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方面存在非对称性,而且这种非对称性在短期更为明显。与日韩相比,中国与东盟之间经济冲击的对称程度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的合作优势。因此中国应以贸易合作为基础,

2、加强同东亚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往来,共同引领东亚货币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关键词:货币合作;经济冲击;最优货币区;面板VAR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6-0024-06  一、引言  近年来,东亚各国经济贸易联系日益紧密,贸易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多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各种自由贸易区纷纷建立。然而东亚各国在货币领域的合作却严重滞后于贸易合作,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现有的货币合作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各成员国纷纷寻求其他途径(如央行间货币互换协议)解决自身的流动性

3、问题,这给东亚货币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东亚货币合作从本质上属于“危机推动型”合作。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虽然起源于1977年的东盟五国货币互换安排(ASA),但是直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后,东亚货币合作才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2000年,东盟与中日韩(“10+3”)签署的《清迈协议》(CMI)是东亚货币合作取得的重要制度性成果。2009年《清迈协议多边化协议》(CMIM)的签订和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标志着东亚货币合作开始向多边化发展。然而无论是CMI还是CMIM,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一

4、种区域性的危机防范体制,东亚各国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应对金融危机的临时性救助措施,缺乏谋求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长远规划。另外,就目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框架而言,与其说是“10+3”,不如称之为“10+1+1+1”。无论是贸易合作还是货币合作,实际上都是以东盟为中心,中日韩三国分别与东盟展开双边合作,而中日韩三国之间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政治、文化因素外,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也不容忽视。本文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从经济冲击对称性视角对东亚各国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进行分析,以求揭示阻碍东亚各经济体之间货币合作的深层

5、次原因。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区域货币合作的研究主要基于最优货币区(OCA)理论。蒙代尔(Mundell,1961)提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某一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能够平衡区域内非对称性经济冲击的影响,具备这种条件的经济体之间可以组成统一的货币区。此后,其他学者又从经济开放度、金融市场一体化、产品多样性以及通货膨胀相似性等角度对上述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由于传统OCA理论存在众多的衡量标准,给实证分析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解决指标不一致的问题,巴尤米和艾肯格林(Bayoumi和Eichengreen,1997)提出了货币指数法,通

6、过回归方程构建OCA指数,该指数越小越适合建立单一货币区。国内学者按照这种思路对于东亚地区构建统一货币区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例如,万志宏、戴金平(2005)通过构建东亚地区OCA指数发现,东亚地区存在小型开放经济体构成的潜在货币区,但是整体差异较大,难以进行单一货币合作;蔡宏波等(2010)分析了东亚地区主要经济体的双边OCA指数,结果表明东亚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亚洲金融危机前有所提高,东南亚部分国家具有先行开展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由于传统OCA理论的逻辑基础在于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标体系,以此评判区域各经济体在遭受经济冲击时是否具有吸收

7、不对称影响的调节机制,从本质上说属于被动性指标。如果区域内各经济体遭受经济冲击时具有对称性,就能够采用统一的经济政策进行调节,政策协调成本较小。因此一些学者开始从经济冲击对称性视角出发,研究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巴尤米和艾肯格林(1992)最早采用VAR模型对经济冲击进行分解,研究欧洲国家之间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相关性,然后又运用这一方法对东亚、西欧和美洲地区经济冲击相关性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后来的学者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反映货币市场的变量。与此对应,冲击类型也扩展为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国内学者基于这种方法对东亚经济冲击的

8、对称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分解变量的选择上有所差异。李晓、丁一兵(2006)运用包含产出、商品国际相对价格以及国内名义价格的三变量VAR模型,对东亚、欧元区和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