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说与不可说——《老子》道言观再探

可说与不可说——《老子》道言观再探

ID:14632428

大小:52.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29

可说与不可说——《老子》道言观再探_第1页
可说与不可说——《老子》道言观再探_第2页
可说与不可说——《老子》道言观再探_第3页
可说与不可说——《老子》道言观再探_第4页
可说与不可说——《老子》道言观再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可说与不可说——《老子》道言观再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可说与不可说——《老子》道言观再探2011年第2期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SocialSciences)2011年6月可说与不可说——《老子》道言观再探冯前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老子》之"道"作为宇宙的最高原理及终极存在,乃无形无象无限之大全;"言''因指涉经验世界而落于形迹."言"之表达的有限性与"道"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距离与冲突.为了解决"道"与''言"之间的紧张,《老子》提出象征,"正言若反"等言说方式,以方式之改变来战胜

2、"不可说"之困境.然此皆为''方便法门",惟有于"无言"之静默中方能臻入"道"境.另外,《老子》之道言观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科学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关键词:《老子》;不可说;道;言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一lO5X(2Ol1)02—0025—05一,引言语言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家对语言的自觉及研究既是对人类自身命运之深切关注,又是推动哲学发展之重要契机,中西哲学皆对语言问题颇为关注.在中国,以名实之辩,言意之辩为表现形式的语言学讨论自先秦则拉开帷幕.在西方,古希腊语中,语言,理性,规律为同一词汇:"逻

3、格斯".基督教《圣经》开篇则言: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1].在此,语言与世界的开端合二为一.2O世纪,西方哲学在经历由古代本体论向近代认识论的第一次转变之后,于现代又经历着由认识论向语言学的第二次转变,即学术界所谓"语言学转向".语言分析哲学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形式语言,排除因语言表达方式的混乱而产生的基本概念纷惑,从而使哲学达到科学主义所要求的"精确","明晰"的标准.大陆语言哲学则以现象学和存在论为起点,

4、力图以艺术真理,诗化语言拯救西方哲学,弥合西方文化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冲突,对立.千年前圣哲老子以洋洋五千言,向世人呈现出一个幽深玄远,晶莹朗昭的精神世界.其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文学,语言,美学,艺术,心理等诸多领域,乃中华民族以至全世界之文化瑰宝.语言思想在老子整体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行本《老子》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z].作为早熟性的哲学着作,《老子》敏锐地意识到"道"与"言"之间的紧张.书中反复出现"不言","不争","不辩"等概念,似乎昭示着对语言传播价值的否定.然此"不可说"乃一悖论.正如自居易《读老子》诗云:"言者不知知者默,

5、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面临这一悖论及困境,必须澄清何为"道","道"能否说,"道"如何说等问题,方可对《老子》语言思想有所把握.本文则立足于《老子》文本,试图对其"道"与"言"之紧张,化解与影响这一核心命题进行廓清.二,"道"与"言"《老子》以"道"阐说宇宙,人生,社会,并以"有,无,自然,无为,德"等范畴为辅翼,建构了一个内涵深广,耐人寻味的言说系统.1."道""道"乃先于天地并产生万物的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2J1."道"之本性为"法自然]l6.,"无为而无不为"[2]凹.

6、任何事物皆不能背离"道","道"内在于万物并支配其发展的本性: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收稿日期:2010—12—08作者简介:冯前林(1984--),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之命而常自然."r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o~[21218此"一"即为"道"."道"涵盖一切,包容一切,与宇宙,自然,人生紧密相连.道之存在具有绝对真实性:"'道'之为物,惟恍

7、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I2J1.此为"道"之有.然"道"不见,不闻,不得,以物观之,其"无物";以象观之,其"无象";以用观之,其"无用";以形观之,其"无形";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此为"道"之无."道"既是存在又不是任何具体实体之存在,乃"有"与"无"之统一."道"乃宇宙之"朴",无任何属性,景状,为不可名状,混沌之宇宙始基,超越了任何个体领会之意向性.2."言""言"以表意为功能,其对象仅限于经验现象世界,所谓"视而可见","听而可闻"者也.而对于超越"形色

8、名声"之本体之道,语言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