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

《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

ID:14565981

大小:7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9

《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_第1页
《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_第2页
《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_第3页
《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_第4页
《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科判联系】《入行论》十品的内容涵盖了所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第一品宣讲菩提心利益,让我们对菩提心生起欢喜心。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核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他人。第二品就讲了修持菩提心,需要清净它的违品,需要忏罪、积累顺缘等等。第三品告诉我们如何受持菩萨心。受了菩萨戒之后要护戒,护戒通过第四品不放逸和第五品正知正念进行宣说,第四品宣说了要守护菩萨戒就不能放逸,要有小心谨慎的心态。第五品从正知正念来宣讲护戒的方便。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并了知自己的心正处于什么状态。正念时刻不忘失善法。如果缺少正知,就会观察不到自己的身、语、意处于怎样的状态中,会放逸,会产生很多非法的念头,

2、就会造很多罪业,正念也随之缺失。因此正知正念对护戒的确是殊胜的方便。第五品戊二(正知正念)分三: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也就是护持正知正念,并结合修行心相续而精进实践。其中:己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庚一、略说庚二、广说(分四:一、需护心之理由;二、护持方法;三、如是护持之功德;四、需精勤护持之理。)辛一、需护心之理由(分三:一、未护心之过患;二、护心之功德(分二:一、遣除怖畏;二、修持善法。);三、摄义。)辛二、护持方法辛三、如是护持之功德辛四、需精勤护持之理己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庚一、教诫护正知

3、正念庚二、未护之过患(辛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辛二、未护正知之过患(壬一、失毁智慧;壬二、失毁戒律);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庚三、护持之方法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壬一、护持方式壬二、生起之因53.01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53.02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壬三、护持之果53.03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53.04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壬一、正知之前行53.05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壬二、一同趋入癸一、观察三门状态子一、观察身体所做54.01吾终不应当

4、,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54.02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54.03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54.04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54.05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子二、观察心之动态55.01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955.02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子三、开许放松之时55.03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55.04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癸二、观后当

5、控制子一、中止非事丑一、断除贪执散漫56.01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丑二、断除无义之事56.02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寅一、略说56.03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寅二、广说56.04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第53课串讲笔记壬二、生起之因: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能生起正念的外缘【消文解意】上师:按照有些论典里的解释方法,就是能开示大乘、具菩萨戒、有正知正念、精通一切大乘教义的善知识。堪布:是指亲教师,也就是小乘当中传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

6、尼戒或者居士戒的传戒师。那么上师也好,传戒的轨范师、亲教师也好,他们能赐予教言,让我们明辨取舍的道理。※上师和堪布都是诸佛菩萨通过慈悲化现具缘的上师、具缘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法相有两个标准:第一,善巧大乘义。对于大乘的本体、大乘的修行方式、大乘的果要精通,要非常善巧。因为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如果对大乘的法义自己都不精通,怎么教导跟随他学习的人生起菩提心、抓住大乘的关要等,这样是无法教授弟子正确的修行方式的。第二,安住净律仪。这里指大乘的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的三大根本戒律。如果大乘的戒律守护得很清净,那么小乘的戒律也应该守持得很清净。守戒清净,无论是从通达佛法的侧面也好,还是修行佛法

7、的侧面也好,他都是一个合格的善知识。最根本的,这些善知识一定要具足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他就会有利他的意乐,如果有利他的意乐,他的所作所为都会考虑众生的利益,绝对不会害众生,一定是想方设法地利益众生。畏敬:“畏”指畏惧恶果,厌离轮回。修行人了解到轮回和恶趣的情况,心里自然生起大怖畏,同时害怕自己违背了佛和上师的教言,违背了取舍之处,害怕上师不高兴,害怕上师舍弃我们,这叫“畏”。“敬”,对上师善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