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ID:14099283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6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_第1页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_第2页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_第3页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_第4页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众所周知,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中,儒家是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学派。儒家以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所倚重的思想武器,是有着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道教吸收了古代社会的巫术、黄老哲学、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说、易学等思想,经过了陆修静、葛洪、寇谦之、陶弘景为代表的道教学者的改造,使其成为了后来统治者的精神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汉朝时期从印度传来,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吸收了儒家和道教学说的精髓,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信仰的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

2、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儒道佛三教合流,互相排斥、竞争、吸收,逐渐形成“儒家守常,道家达变,佛家治心”的分工协作关系,进而奠定“儒学为中,佛老镶边”的中华文化特色,艺术自觉,专著频出。可是在儒道佛三教合流之前,都是相互排斥,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在美术教育问题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  儒家的美术教育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中的影响长达两千多年,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1]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姜丹书认为,孔子奠基了中国固有的艺术教育思想,私学美术教育由文人士大夫发扬光

3、大并由此展开了历史的画卷。在美术教育问题上,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很多关于美育的主张:1.为了维护特定的政治路线而主张美术创作,提出了艺术创作的社会功用,《孔子家语》中说“孔子观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2]这种明鉴戒的艺术教育观为历代推崇倡导。2.主张尽善尽美。提出美育要为伦理道德起教化作用,要求做到美与善的统一,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3.讲求中庸之道、讲中和。不偏谓中,不变叫庸,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主张中和的审美原则,要求有适中的情操和修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

4、.主张“文质兼备”,要求内容和形式也即功能和装饰的统一,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质指的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野是粗俗的意思,史是浮夸的意思。5.强调德、仁,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美育观点也要合于人伦道德观念,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依据德和仁的思想观点来游赏于艺术。6.儒家还主张“道法自然”,自然是审美理想,他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即恬淡的趣味。除了这些以外,孔子还提出了道是“万物之宗,天地之母”的朴素辩证思想,以道为宇宙本源和两极思想为特征的美学,涵盖到我国古典绘画艺术思想的各个方面。战国末期的荀子也继承了孔子

5、的儒家思想,他提出“万物之美可以养神”,“雕琢刻镂,所以养目也”,这也是孔子主张的“文质兼备”的体现。道家的美术教育思想。道家的老、庄哲学观与审美观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美术创作的思想,人与自然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宇宙与人达到了自然和谐、统一也即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老子宣扬唯心主义,可以说这是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他全盘否认了文化的价值和教育的作用。因为道法自然,它提倡的是回归本性,回归自然,所以它摆脱了经验的束缚。但是它却注重了另一种学习方式,那就是“自知”和“独见”,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把握自然的能力。所以老子多主张的为学

6、是一种减损私欲、贪恋、邪恶等回归人本性的学习。同样强调回归自然的庄子也是通过一种自然的美学观来体现他的教育思想,庄子赞扬解衣般礴地画史,任其自然的天性,追求个体的自由和无限的境界,提出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即推崇天然的美,他说的大美就是道,他提出“心斋”和“坐忘”,就是排除一切利害杂念,对道德观照,以观道审美。“道”成了艺术家追求的最高艺术精神,成了中国绘画创作、批评与教育的重要范畴。庄子的主张对后来的美学思想和美术、美术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美术思想和儒家的美术思想都与中国美术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美术教

7、育的主导思想。佛教的美术教育思想。佛家超越了儒家的急功近利,也超越了道家的长生不老,以空无的心态对待荣华富贵、生老病死,亦即不执著于任何意念,让心灵获得无所羁绊的终极快乐,[3]成为了充满着智慧,大彻大悟的佛,这是佛教的人生最高境界。正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动乱,而佛教讲求习“禅”,“顿悟成佛”,放弃一切反抗斗争,而寄希望于死后的“未来世界”的思想正好符合了当时士族的精神追求,因此佛教在当时广为流传。当佛教初传入之时,就在与儒、道不断地冲突、论争,在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方面,儒家超越了自私的小我,成就了崇高的大我,因而可谓追求超我,道家超越了社会性的我

8、,回归个体的无欲之我;因而可谓追求唯我;佛家超越了是非判断、知识识别之我,达到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