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024114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5
《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环节的采用、教学模式的选择、考评方式的改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职业能力;教学一体化 机电专业是机械、电气、计算机控制等学科的高度融合,机电技术是各种高新技术的基础,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与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产业转移,沿海地区航运、造修船等机
2、电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电制造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尽快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人了解现代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及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的变革。首先明确高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现代制造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但不能满足于仅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其工作范围主要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
3、。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设计工作。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为了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探讨了高职机电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并试行了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
4、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
5、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改之前,曾经有学生反映:“进校快一年了,家里的日光灯坏了都不会修。” 3.专业特色不明显4 各科实训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尤其是缺少工程实际案例,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这里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而且指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适应市场的需要,在人才培养
6、模式上、课程设置上处处体现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学生技能训练。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纵向为主的框架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但其毕业生出了校门并不能马上独立工作,需要一个见习期,有个师傅带一带才行。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
7、能力为目标。其毕业生离开学校,只需一个短暂的适应期,就能迅速上手,顶岗工作。机电专业课程设计应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为核心,采用核心技术课程设置一体化(以专业核心技术为中心设置相关课程)和“四层一贯穿”(四层:公共课、专业理论、实训模块、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及“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向专业、专长到实际应用方面的发展,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以机电专业下的数控技术方向为例,来图加工要求先看懂产品图纸。来样加工则需要进行产品测绘、图
8、纸设计,接着进行机械制造的工艺设计,再将毛坯通过数控机床的成产品,随后进行产品质量检测。为了保证这个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应该在产品设计环节开设机械设计基础、模具设计及制造课程:在机械制造工艺环节开设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及应用课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