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

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

ID:14006074

大小:4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5

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_第1页
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_第2页
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_第3页
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_第4页
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汉语看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刘泽民  内容摘要本文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揭示汉民族的传统时间观以及与时间有关的文化事象的内涵,得出了几个基本结论;分析了农事、天象与时间的有机关联以及汉民族对时间的某些具体认知方式。  关键词时间观汉语语言分析  “文化”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和创造结果。更多的学者把“文化”限定在精神方面,例如爱德华·泰勒那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接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各种能力和习惯。”〔1〕即使按这个狭义的定义,时间观也是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它直接涉及人们的知识、信仰、法律、风俗等诸

2、多方面和文化的不同层面。透视一个民族的时间观可以看到该民族文化中隐涵的许多东西。  语言是文化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的那样:“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2〕语言的独特就在于作为文化的承载和表达手段,把文化中的其他要素融汇于自身之中,使文化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都能在语言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是文化在语言中的“共时折射”或“共时浓缩”。此外,大量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随时间推移在语言中不断积存下来,形成文化在语言中的“历时积淀”。因此,对语言的发掘能给文化研究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本文试图用语言

3、分析的方法来揭示汉民族传统的时间观念以及与时间有关的文化事象的内涵,这种揭示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一些相关词汇作语源、字源或语义分析;二是引用典籍中的文字资料和活的口语材料与有关词汇的语源和语义分析相互印证,以尽量避免解释的主观性。  一  让我们来看看汉语中和时间有关的几个词。先来看“shí@①”,“shí@①”在汉字中出现的很早,甲骨文中已大量见,写作。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shí@①,四shí@①也。从日寺声。,古文时,从日作。”清代段玉裁注云:“本春秋冬夏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释诂曰: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之,声也,小篆从寺

4、,寺亦之声也,汉隶亦有用者。”很显然,甲骨文中的是时的本字,“shí@①”是后起的形声字,在许慎的时代已取代了“”,然而作为古字仍为人知晓,并以隶书的形式保存下来。许慎对该字的解释是对的,从日作,原本是一个会意字。是小草从土中冒出嫩芽,《说文解字》中解释得很清楚:“之,出也。象过,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那么,“时”的解释便是:在和煦的阳光下,生命的种子绽出新芽。这正体现了古人对时间本质的认识,时间就是孕育和催生万物的基本力量。这是一种独特而耐人寻味的时间观,是理解汉民族有关时间的文化内涵的关键所在。四时是时间的具体体现。《尔雅·释诂》将时解释为“是也”

5、,是把“时”的假借用法当成了“时”的一个义项。这种假借用法在《诗经》、《尚书》中很普遍。段玉裁则走的更远,把这种假借用法当成了“时”的本文,并牵强地对此作出解释:“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段玉裁对古文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把“之”当成声符,没有看到它所含的社会意义。  中国古人这种对时间的认识,根源于对大自然(尤其是植物)随时间的孕育、生长、繁盛和消亡这一现象的观察和体悟。这一认识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春”、“秋”、“年”等词的分析也能印证这一点。这几个表示时间或季节的词,其本义都与植物或庄稼的生长、成熟有关。“年”本义是禾谷成熟的意思,《说文》曰:“年,谷熟也,从

6、禾干声。”“年”字在卜辞中亦多见,本义即为“谷熟”,卜辞中的“受年”、“求年”,就是后世“祈谷”之祭。〔3〕《春秋·宣公十六年》中有“大有年”,即是年谷物大丰收。古时一年庄稼成熟一次,于是庄稼成熟的周期便很自然成了古人计时的一个单位“年”。“春”《说文》作“@②”,“推也。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屯声。”根据甲骨卜辞材料,“屯”其实就是“春”的本字。这个结论的线索也是《说文》提供的。《说文》:“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草贯一……  “象草木之初生”便是屯的本义,难是后起的引伸义。卜辞中的“屯”写作就象草木初生,且常有“今屯”、“来屯”字样。“春”作、、,很容

7、易看出都是屯的后起字,加日,加草是为了使“屯”的表时间意味更明显。“秋”的本义是谷物成熟,《说文》云:“秋,禾谷熟也。”甲骨文“秋”作很显然是突出成熟的谷穗。《尚书·盘庚》中“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就是“秋”的本义。殷人只分春秋两迹簿很显然是因为“春”与“秋”正是播种和收获的时间,于农事极为关键。这种划分有很实际的意义。  农事中的“种”,是最讲时机的,先秦汉语中“时”就有播种的含义,这就是后来的“莳”字。直到现在,南方很多地方都不把插秧叫“莳田”或“莳禾”,莳者,不失时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