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数学课的演讲艺术

浅谈中职数学课的演讲艺术

ID:13936446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5

浅谈中职数学课的演讲艺术_第1页
浅谈中职数学课的演讲艺术_第2页
浅谈中职数学课的演讲艺术_第3页
浅谈中职数学课的演讲艺术_第4页
浅谈中职数学课的演讲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职数学课的演讲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职数学课的演讲艺术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重点论述了中职数学教师如何做一名好的演讲者,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思维,积极地融入演讲的意境之中,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知识。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学习热情  不少中职学生厌学,而且特别不喜欢学习数学,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中职数学老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融入数学课堂呢?在加拿大出国学习时,培训的老师都称呼自己为演讲者,当时笔者就觉得这是一个多么有激情的称呼,中职数学老师为什么不在课堂上做演讲者呢?给听众出题,设悬疑,是演讲中常用的技巧之一。一个好的演讲者,应最大限度地使听众想演讲者所想,充分调动听众的大脑思维

2、,积极地融入演讲的意境之中。在中职数学课堂要如何做个好的演讲者呢?  一、开篇出题,引导听众  在新课开始时通过一些具体的情景提出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来顺利地把学生带进课堂。  如在讲授“角的概念的推广”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看《星跳水立方》的视频,再向学生提问:运动员反身翻腾一周半以及向前飞身翻腾两周这些情况,运动员在空中转了多少度?向前飞身翻和反身翻有什么不同?以一个电视节目作为情景提出问题,可以自然地引入教学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的角的范围不超过360?,之前的知识目前对他们来说是不能解决这个情景问题的。老师这时可以顺势引出课题“角的

3、概念的推广”,水到渠成地给出正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进而帮助学校解决情景问题。  再比如在讲“象限角的一半所在象限”问题时,向学生提问:英国国旗中文又俗称什么旗?开始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本节课与英国的“米’字旗会有什么联系。接着老师给出一个例题:已知角是第一象限角,则是第几象限角呢?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并得出结论,在坐标系中画出来并用彩色粉笔画出区域写上“1”。接着让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分别求出第二、三、四象限角的一半所在的象限和区域在同一坐标系中标出,用不同色彩的粉笔画出区域。最后同学们惊喜地发现:最后的图形居然是个大大的“米”字。只要找到相应的数字就能很快地把某

4、个象限角的一半找到,学生在这节课上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堂的开场白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一堂课下来不仅老师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在思考中印证了问题的答案,做到了充分融入课堂,做到了乐学。  二、中间出题,承上启下  把问题放在课堂中间,有总结归纳的作用,又有承接下文的作用,还能让平静的课堂活跃起来。  如对数函数课堂:一般的,形如y=log?ax(a>0且a≠1)的函数叫对数函数。像这种定义,笔者认为教学时就按照课本直接给出,没必要转弯抹角。本节课关键是对数函数图像的性质。用描点法作出特殊函数如y=l

5、og?2x的图像,向学生提出问题:y=log?2x的图像与y=2x的图像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这时让学生对照当时课本上作y=2x的图像时列的表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y=2x中y(x)的取值竟是y=log?2x中x(y)的取值。再提问,如果指数函数y=2x过点(a,b)则对数函数y=log2x过哪个点呢?学生做出回答后再追问:点(a,b)与点(b,a)有什么位置关系呢?最后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接着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y=0.5x的图像作出y=log0.5x的图像。最后再让学生把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对照起来研究填表,老师帮助完善。学生在旧知识

6、的帮助下可以更加自然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目前,反函数在中专数学教学新大纲中已不作要求,但笔者觉得这个思想还需要向学生渗透。在学生看来,这两个函数是独立的个体,根本没什么联系。在两者之间老师加入一些问题,让平静的课堂激起小小的浪花。  课堂中间老师出道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回顾了旧知识,使得学生反思“上”,期待“下”。因此看似严谨的数学课堂也就灵动起来,教学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三、最后出题,点明主旨  一些教学内容往往在讲过例题后,学生还是对概念很模糊。这时老师在最后提出相应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达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7、如在学习线性规划问题的有关概念相关知识时,先让学生学习具体直观的例题。老师引导学生设出未知量,列出相应的不等式,最后把问题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如:  maxz=5x+4y(1)  3x+4y≤250(2)  2x+y≤100(3)  x≤0(4)  y≤0(5)  这时,老师开始提问:  (1)本题的目标是什么?(求z的最大值―目标函数);  (2)决定z取最大值的量是哪些?(x,y――决策变量);  (3)(2)―(5)在题中起什么作用?(约束x,y的取值――约束条件)。  这些概念在例题介绍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说明,比老师直接将概念告诉学生的教学效果好。学生

8、在学习用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