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先生遗著《三易略义》跋

马一浮先生遗著《三易略义》跋

ID:1392018

大小:66.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7-11-11

马一浮先生遗著《三易略义》跋_第1页
马一浮先生遗著《三易略义》跋_第2页
马一浮先生遗著《三易略义》跋_第3页
马一浮先生遗著《三易略义》跋_第4页
马一浮先生遗著《三易略义》跋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一浮先生遗著《三易略义》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馬一浮先生遺著《三易略義》跋馬一浮先生說易,嘗舉三易教學者。變易、不易、從變易中見不易,是名簡易。此是易學精義,自鄭康成提出,先儒多隱而未發。今略義又融會華梵,舉其綱領,言約而義精,可以見先生易學,博大圓通。明乎此,不但能解西方哲學常變二宗偏執之蔽,而中土《中庸》與佛教華嚴之要旨以及宋儒周濂溪《太極圖說》、張橫渠心統性情之理,無不觸類貫通。學者果能切己體會,洞澈本源,則知略義所舉,句句都可以函蓋乾坤。言豈在多哉。義理無窮,廣說難盡。引伸發揚,唯在當人。學者慎勿以其簡略而忽之。西曆一九七〇年元月弟子烏以風謹跋於潛山谷口忘筌草堂。馬一浮先生詩集遺編序馬一浮先生遺著《三易略義》跋馬一浮先生說易

2、,嘗舉三易教學者。變易、不易、從變易中見不易,是名簡易。此是易學精義,自鄭康成提出,先儒多隱而未發。今略義又融會華梵,舉其綱領,言約而義精,可以見先生易學,博大圓通。明乎此,不但能解西方哲學常變二宗偏執之蔽,而中土《中庸》與佛教華嚴之要旨以及宋儒周濂溪《太極圖說》、張橫渠心統性情之理,無不觸類貫通。學者果能切己體會,洞澈本源,則知略義所舉,句句都可以函蓋乾坤。言豈在多哉。義理無窮,廣說難盡。引伸發揚,唯在當人。學者慎勿以其簡略而忽之。西曆一九七〇年元月弟子烏以風謹跋於潛山谷口忘筌草堂。馬一浮先生詩集遺編序夫詩有本有跡。學與思為詩之本,文與詞乃詩之跡。跡因本轉,本由跡彰。學有精駁,故詞有高

3、下;思有正邪,故言有得失。本跡二者原不可分,但不可本跡顛倒,輕重錯置耳。詩言志,詩,心聲也。有是心必有是聲,有是志必有是言,存乎中必形與外。心有好惡,故聲有抑揚;志有大小,故言有偏全,亦自然之理,不可強也。記曰:溫柔敦厚,詩教也。溫者不冷,柔者不酷,敦者不刻,厚著不薄,正是形容詩人用心。詩人心中應是滿腔熱誠,靈活易感,而不是冷感殘忍,麻痹刻薄。故詩教主仁。唯仁者可以成為詩人,未有麻痹冷酷之人而可以成為詩人者。蓋言學詩必先重本,不可專以詞藻章句為學。仁是詩之本,詩為仁之用。必先識得仁體,然後發之于用,方不致流入偏邪曲小。更須知,詩以感為體。自感為誠,方能感人也深。詩人胸中必存有一片惻怛敦篤

4、之情,純正無邪之思,而又善詞藻,精篇章,一旦觸緣感物,發為詩歌,使人聞其聲、會其意,不禁有所興起奮發潛移默化而不自知。此詩教之用之所以大也。近代論詩者多偏重詞章之跡,而忽視學思之本。只在語言文字上求詩,而不知會心於語言文字之外。是以詩學本全而人自偏之,詩教本大而人自小之。因此,千百年來,孔子論三百篇之本,只是一個思無邪及詩教以仁為主之旨,不能發揚光大。而詩學僅限於詞章,流為小技。以致世人誤認為學詩不過玩弄風雅,乃閒人餘事。既無補於政教興衰,更無益于人心向背。此後世詩學之通弊也。歷代詩人,多如牛毛,所留篇章,幾至充棟。但求其真能通詩學之本,全詩學之用,可以垂諸百世永為典則者,一代不過數人,

5、一人不過數篇而已。後世詩學,競尚詞藻,而不知返求詩之大本大源。相沿成風,積習難除。遂使詩學愈衰,詩味愈薄。所謂詞客詩賢,存於中者,既無溫柔敦厚之情,複少純正精深之思。立志不宏,見聞不廣。而形於外者,又不過章節湊合,辭句排比。自感不誠,感人必不深,又何以動天地,泣鬼神,存美刺,正得失,使人有所興起奮發潛移默化而不自知耶?會稽馬一浮先生身通六藝,學融百家。為民國以來一代大儒。而其平生於詩學,用力最深,造詣最遠。嘗謂先生有後學所不能及者三:一曰人不可及,二曰學不可及,三曰詩不可及。所以詩不可及,正因其學不可及,人不可及。複由於其人不可及,學不可及,故詩不可及也。先生生於滿清末葉,目睹國事艱難,

6、兵戈頻仍。推求其根源,皆由於異說氾濫,正學不明。欲挽狂瀾,轉移風氣,非自拔流俗,窮究玄微,不足以破邪顯正,起敝扶衰。於是立志為學,絕意仕進,遠謝時賢,閉戶讀書。居陋巷,服布衣,憤勉向上,不求人知。雖遭貧困零丁,人不能堪,而先生處之泰然,不改其樂。先生天性篤厚,存心仁慈。奉親交友,處事接物,一本愛敬之誠而不敢存纖毫惡慢之私。其一生行履出處進退辭受之間,皆以義理為準繩,唯恐不能盡其心。不以窮達生死移其志,不以困苦憂患動其心。大行不加,窮居不損。一心向道,七十年如一日。故終其身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其心惻怛,其思精深,其志宏大,其操卓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乃當代之賢哲,為士林所

7、共仰。故曰其人不可及。先生讀書,重在窮理。早年悟道,力學不懈。心專慮精,思深養厚。朝夕於斯,不敢苟且。先生博覽群籍,旁求兼通。九流百家之學,中西文哲之論,莫不通其文義,明其源流,並為之別異同,辨得失。歲月既久,工力純熟,一旦豁然,了無餘蘊。故能融會華梵,折衷百家,而以六藝判教,標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之說。蓋先生之學,體用兼備,博約有方。既能直抉根源,又能旁通廣喻。文字以外,見諸躬行,咳睡之間,莫非道義,然皆由自悟,不從他得。或謂先生之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