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一、比赛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攻堡垒。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左边的两组同学进攻左边堡垒,右边的两组进攻右边堡垒,看那组先攻破堡垒。左边堡垒:9×37+9×63右边堡垒:9×(37+63)做完的同学请举手,很明显,右边的同学做的比较快,你们有什么意见吗
2、?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也就是9×37+9×63=9×(37+63)谁能告诉我这两个算式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左边算式表示37个9加63个9,合起来是100个9,右边的是100个9)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这100个9我们合起来算也可以分开来算,在这里,我们把它们合起来算的时候比较简单,这是为什么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信心和我一起进攻大堡垒。二、进攻堡垒,发现规律。第一层: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谁能估计一共要多少钱?请
3、大家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的估计是否正确。汇报方法:第一种(5+25)x3=90第二种35x3+25x3=90(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这两个算式也可以用等号连接,也就是(5+25)x3=35x3+25x3)从刚才的两组算式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是的,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板书)。也就是我们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现在请你举出三个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板书:举例)在练习本
4、上算算,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同学生真棒,很顺利的就攻破了第一次堡垒,离成功又进一步了,让我们一起乘胜追击进攻第二层堡垒。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第二层1、完成连一连。(给一分钟思考时间,然后抢答)2、完成填一填。(这道题我找表现最好的小组来开火车)3、应用题(请大家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练本上独立完成。真不愧是一班勇敢的战士,瞧!胜利的旗帜正向我们招手呢,我们赶紧前进吧四、交流评价,反馈总结第三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5、?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教学流程:一、设疑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
6、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生:可以使计算简便。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二、探究发现1.猜想。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生:它和前面
7、的题目不一样。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生:(10+4)×25=10×25+4×25。师:为什么这样算哪?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
8、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2.验证。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