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ID:13794762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4

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_第1页
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_第2页
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_第3页
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_第4页
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对文学中语言表达的理解必然会受到其认知水平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童话故事中的隐喻理解起来更难,在引进翻译的外国童话故事中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引进翻译童话故事必须照顾到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言间的隐喻方式与内涵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适用于少儿的童话故事的引进翻译的策略。  1隐喻  隐喻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格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善于运用隐喻这一语言艺术的人是天才,他说过最伟大的事就是成为一个隐喻大师。传统的修辞学仅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特征和一种修辞

2、手段。莱考夫和约翰提出的现代隐喻理论则把它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即把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提出的“映射论”,从隐喻的相似性入手,通过“跨域映射”的思维方式,实现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转换。[1]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即人们有意识地尝试从已有的经验中寻找和当前事物或现象具有某种相似点或共同特点的事物,并用各种关于已知事物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获知当前事物的特点。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维形式,一种认知模式。隐喻与知识经验、思维密切相关。

3、  2童话故事中的隐喻  人类童话发展源远流长,古代的一些神话故事与民间故事都可以算作是童话的一种。人们在进行童话创作的时候,往往把儿童的认知水平考虑在内。对儿童不易理解的事物往往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段进行处理,以达到能让儿童理解的目的。  2.1童话  童话是一种适应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而创作的文学体裁。童话往往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采用动人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塑造鲜明的个性形象,以达到反映现实生活和抑恶扬善的精神,实现教育目的。童话可以让儿童在娱乐中长知识,领略生活的乐趣,追求美好的事物,判断善恶行为,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2童话中隐喻的特点

4、  童话故事其实是一种隐喻的存在。世界范围内,人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含意。故事中的各种角色所具备的特点:勇敢或怯懦、善良或虚伪、忠诚或自私等等,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喻体,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经典人物或动物,如灰姑娘的勤劳善良、丑小鸭的努力进取、不懈追求等等,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描写,带给儿童精彩纷呈的故事并用精炼的语言为儿童揭示深刻寓意。  3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与隐喻理解  3.1儿童及其认知能力  儿童,根据《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广义地说,0~18岁的人类个体都可称为儿童;而狭义的儿童期是指童年期,即介

5、于幼儿与少年期之间的时期。”[2]新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界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和儿童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把儿童文学划分为三大块:幼儿文学,主要供幼儿期儿童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主要供儿童期儿童阅读欣赏;少年文学,主要供少年期及青年期儿童阅读欣赏。本文主要以第二类,即儿童期儿童文学为例进行隐喻翻译分析。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并指出儿童在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能够逻辑思考自己能看到或触摸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到了第四阶段,即形式运算阶段,开始能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思维。心理学家戈登纳和维纳的实验结果也分析了类似观点,即可以把整个“儿童”时

6、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不能分辨隐喻话语的阶段和基本可以分辨隐喻话语的阶段,即大致6岁左右的儿童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而6岁以上的儿童可以大致理解较复杂的陈述,但也只停留在基本联系隐喻所关联的两个不同的事物,看到他们似乎具有的共同点,仍无法完全吸收隐喻话语的深入含意。同样,霍尼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发现,3至6岁的儿童只理解字面的物理意义,7至9岁的儿童可以将这些词用于人,只有11岁的儿童才能明确地将两种不同的用法联系起来。  3.2儿童隐喻理解  束定芳教授在其《隐喻学研究》中给出下例:原文:Aftermanyyearsofworkingatthejail,theprisongua

7、rdhadbecomeahardrockthatcouldnotbemoved.译文:在监狱工作了多年以后,这位监狱看守变成了一块轻易不会被打动的顽石。[4]214对于这个隐喻句子,儿童往往会倾向于想象某种与句子描述相符合的事物状态,比如,想象这个监狱看守被巫婆或国王变成了一块石头等等。但八岁左右的儿童则会逐渐意识到这个监狱看守在某种意义上“像”一块石头,直到十岁左右,儿童才能意识到该隐喻描写的是监狱看守的性格特征,但这仍然与这个隐喻最初的意图有一定的差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