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675398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3
《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小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小议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审视全局,把握事物的全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将一个圆柱的侧
2、面展开可以得一个什么图形?当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到,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我则要求学生说出,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相当于圆柱的什么?这样学生加深了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为12.56厘米的正方形,求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多少?学生因为经过实践操作懂得了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即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因此,学生能很快求出这题的答案: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12
3、.56÷3.14÷2=2(厘米),因此圆柱的底面积为:3.14×2×2=12.56(平方厘米)。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平行四边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后,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用“割”、“
4、补”、“拼”、“移”的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6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三、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思路。例如:计划修一条长1
5、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这条水渠的20%,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这道题可以启发学生先求工作效率,即从“工作量÷工作时间”来思考。解法(1):120÷(120×20%÷5)-5解法(2):(120-120×20%)÷(120×20%÷5)这道题也可以从分数的意义直接进行解答:解法(3):1÷(20%÷5)-5解法(4):(1-20%)÷(20%÷5)解法(5)5÷20%-5在学生进行解答后,我再让学生找出最佳的解答方法,学生经过比较,可以发现以解法(5)为最优。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经常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可以
6、让学生广开思路,萌发思维的创造性。四、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例如:李老师带了若干元去买书。一部书分为上、下两集,用全部钱能买上集10册或买下集15册。已知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李老师一共带了多少元?这题学生一般用“归一”和“倍比”的思路解答。解法(1)2×10÷(15-10)×15=60(元)解法(2)2×10×[15÷(15-10)]=60(元)在运用“归一”和“倍比”解法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
7、学生进行分析,如果把李老师所带的钱看做单位“1”,那么,上集每本的钱则占总钱数的1/10,下集每本的钱则占总钱数的1/15,这样就可以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数量,即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相当于总钱数的(1/10-1/15),因此,可求得李老师带的总钱数是:解法(3)2÷(1/10-1/15)=60(元)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五、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
8、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