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议新课程课堂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议新课程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学不应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和开发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课堂中倡导以“创设问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课堂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唤醒、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为学生
2、的终生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并能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高效发展。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主动的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师力求讲得详尽和透彻,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和质疑的过程,更没有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活动。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代的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
3、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采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角色,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形成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行为,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事物的过程紧密联系,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师生愉快合作的、共同求知的过程。其次要因材施教,初中和高中从教材、教法到教师的要求都有较大的差异。在初中,学生只要能听懂教师简单的课堂教
4、学内容即可;而在高中,除能听懂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外,还要用课余的时间消化理解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所以开始的一段时期,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进行教学,教学进度也不宜太快。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的转换师生的角色,让学生去讲解练习题,因为学生的思路更符合他们的情况,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记得牢,印像更深刻。 三,营造宽松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要营造宽松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求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要善于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
5、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情绪良好或善于调控,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则相反,它能诱发学生焦虑心理,压抑课堂气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如果我们就在教学中带着对学生的关爱、得体的装束、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柔美的语言、饱满激昂的情绪进入课堂,这样就会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并创造性地设计各种语言活动。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往往是在情感气氛中进行的,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以师生心理的相互影响为背景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热情鼓励以
6、及耐心期待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对知识的渴求及对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反之,教师哪怕一点儿的焦躁、嫌弃与失望都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缩小乃至封闭学生的思维空间。其次要创设情境,引导讨论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其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倒不如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尽可能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课堂面貌可能会失去原有的肃静,打破常规纪律状态,也许是人声嘈杂,人头攒动,但这正是学生积极思考,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另外,还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老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每个学生充分信任,相信他
7、们有发展潜力。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学习心理,学生的创新的火花就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作为广大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讲究提问设计,发挥教育机智,推敲教学语言,增强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现在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只有在日常教学当中,不断提
8、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传播者,只有在教学当中,加强自身素质的塑造,才能适应现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让自己的课更具艺术性、创造性、特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