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601270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3
《如何指导学生在数学中的学习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指导学生在数学中的学习方法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主要学科,也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因此,学生必须学好数学,而要学好数学,听懂数学课是前提,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解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根本,所有这些,最终都要落实到让学生会解数学题上来。 然而,老师常常听到学生反映:“能听懂课,就是不会解题”。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反映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各个环节。一是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不强,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二是缺少学习方法,没有勤学好问、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三是对解题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在中学生对数学学习中
2、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等等。 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三种学习方法:①蝴蝶“采花”,蜻蜓点水,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是浅尝辄止,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性。②似蚂蚁“搬食”和猴子搬棒子,这样的学习是边学边丢,正负为0,缺乏效益观念和逻辑性。③好像蜘蛛“抽丝”式的学习,犹如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以偏概全,失之全面,缺乏辨证观点和联系性。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3、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 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 1.课前预习,不被动听课:数学是抽象的,课前预习是必须的,预习时认真思考前后知识的联系,也能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预习是听好课的前提,预习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听,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节课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打无准备之仗。 2.听课时精力集中
4、,认真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在听课时思路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同时也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有便于自己下来继续探索。教材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 3.作业时认识到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负担,当成完成任务。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 4.不要不懂装懂,要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
5、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看老师的面子,不敢说不懂。久而久之,问题堆积如山,学习兴趣也就淡化甚至消失了。学过的知识不会运用,甚至作业也不能独立地完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谦虚,不懂的地方,一定要不耻下问,直到搞懂为止,也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5.要及时复习巩固,不要学过即忘:根据一百多年前德国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在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因此,在此期间就应及时复习。否则学过即忘。以至于看到题目就产生畏惧感,不
6、愿解题,对课本的基本知识、定理、定律熟练程度不够,成绩也就自然不能提高。 6.上课要记笔记,不能消极听课:上课不记笔记,老师讲课时只管听,且听得头头是道,课后却找不着方向,原以为听懂了就记住了,没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时间稍久就忘记得一干二净。 7.在对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掌握引申的学习方法:引申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重新认识.恰当合理的引申能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情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能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已知,求的最小值。 引申1当,函数有最小值吗?为什么? 引申2已知,求的最小值; 引申要有梯度,循序渐进
7、,切不可搞“一步到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的效率。 又例如:平面内有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 引申1平面内有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这条直线共有几个交点? 引申2平面内有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个区域,则_______________。 引申3平面内有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该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个区域,求。 上述引申3在引申1与引申2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但若没有引申1与引申2而直接给出引申3,学
8、生解决起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