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181590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1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倡导更新观念,倡导创新,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具备创新素质。创新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中,有很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点。教师若能采
2、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科学讲解,就能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力资源创造能力的开发在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力;具有创造意识并
3、能利用这些意识获得新知;能克服自身的局限等能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无法参与竞争,更无法去赢得竞争。 素质教育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落实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历史教学应该确立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化思维品质 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就不利于创新意识的
4、培养,在处理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发挥教材典型例子的潜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起到优化思维的作用。这样处理教材内容,能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活跃、开阔,同时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变换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学生深入问题,善于反思和总结,只要有所发现,而且是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得到的就是创新思维,我们要予以鼓励和正确引导,并长期地、自觉地培养这种探究、创新思维习惯。对学有余力并有着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上光上色,让他们的“笔”力透纸背。 历史特色课程应注意的问
5、题:许多学校开展历史特色教学及课外活动时,不能根据课程自身教学特点而设。有的学校主管部门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历史特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从不关心,组织机构上也没有专人负责落实,常常出现活动的开展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等。现今,应试教育体制还没彻底改变,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外活动或历史知识竞赛对他们考试成绩没有帮助,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我们要加强引导。对历史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加大宣传,造就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 在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的过程中,笔者的教学
6、观念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原来照本宣纲、一讲到底的讲述法,到现在上课时基本能做到从学生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的“满堂灌”现象,课堂气氛也由沉闷到活跃,师生的关系比以前融洽,教师不再以知识的传授者的身份自居,不再以控制学生一切行动的长者身份出现,而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教师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有所改变,不再只以学习成绩论高低,而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实施创新教学。 四、老师要精心设疑,
7、进行研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其本质是突破,即突破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限制,突破求同思维定式,不因袭旧物,不蹈常习故。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疑”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引起探究性的反射,产生思维活动”。因此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学问的基础,在教学中精心设疑,如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会“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些发明出自中国却没有在中国成为资产阶级的“预告”而成为西
8、方国家资产阶级的“预告”。为什么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来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等。这里面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探讨、挖掘,让学生去深思。这样精心设疑,对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尤为重要。 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以便保证研究性课题活动的顺利开展。虽然历史教育鼓励改革,但是一些教学评价体制并没有改变,还是以考试的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它既不客观,也不全面。有时既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