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162389
大小:2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1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机制及路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机制及路径研究关键字:信息,信息技术,技术,隐性,隐性课程,课程,提升,升学,学生,信息,信息素,信息素养,素养,机制,路径,研究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机制及路径研究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 【摘要】本文基于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现与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论述了隐性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体现,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视角分析了其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其实施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信息素养 【】G【】A
2、【】0450-9889(2017)03A-0007-0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着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全面转变,也对公民的信息素养提出了特定要求。学校和社会要特别关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关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过程中,单靠显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发挥作用是不够的,还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作用关系,重视对其开发和利用。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将信息素养理论引进国内后,信息技术课程研
3、究者逐渐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1]从发展历程看,信息教育起源于计算机教育,经历了信息技术教育之后,最终要走向信息教育,这是一个内涵不断扩展、“向下兼容”的发展过程,作为信息教育课程目标的信息素养涵盖了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作为计算机教育课程目标的计算机素养。[2]而课程价值“是以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的课程目标来展示的,因此,在极大程度上说,课程价值即是课程的目标价值”。[3]因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成为“我们为什么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
4、一课程价值本原追问的回答,是信息时代对公民必备的特定素养要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反映。只有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能满足社会对学生提出的什么需求,才能明晰信息技术课程为何实施和如何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学生信息素养内涵与构成的认识 在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指导性文件:《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
5、信息技术课程国家标准的空缺问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研制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年)。以上纲领性文件和标准中,都把信息素养培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P的伦理道德
6、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4]本文认为,以上对信息素养的描述构成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上述纲领性文件和标准,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概括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并且三个维度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是逐渐递进、螺旋提升的。 尽管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仍未有统一定义,但在各种表述中都不约而同地包含了信息的检索、获取、加工、使用、评价这些技术层面的内容。随着人们对信息课程特别是对信息课程价值持续深入的探讨,人们对信息素养的构成认识也逐
7、渐变得丰富和全面。人们逐渐将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思考引入到信息课程价值的思考中,借以修正信息课程中技术化取向比较明显的“只见技术不见人”和功利化取向比较明显的“什么实用教什么”的课程观念。[5]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也在原来较为浅显的技术层面增加了情感意识、人文、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成分,更加强调信息使用的批判性和创新性,使得信息素养成为人们在信息化时代必备的一种综合素质。 三、隐性课程及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体现 20世纪初,隐性课程的思想已经在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的论著中有所体
8、现,他们分别用“附带学习”和“附学习”阐释了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现象。关于隐性课程的一些较具代表性的定义有: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等。 本文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