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CHINESEGENERALNURSING,April,2011Vo1.9No.4C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周红,壬际容,李斗艳,代莉摘要:E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湿化-~ilt;对照组采用注射器气管内定时或间断滴注湿化液的方法.[结果]实验组发生刺激性咳嗽,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2、;0.05,P<O.01).[讨论]气管切开病人采用微量注射泵待续推注湿化液湿化气道效果好,可保证气道湿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关键词:气管切开;气道湿化;观察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1.12.013文章编号:1674—4748(2011)4C一1054—01文献报道,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57.9口].持续滴注湿化法及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3、,并可减少吸痰次数[z].我科自2004年3月一2O1O年8月,对2O例气管切开病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湿化气道,代替注射器间断气管滴入湿化液的湿化方法,同时,对微量注射泵湿化气道的效果与传统的湿化方法进行比较,现将结果与护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O例气管切开病人,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湿化气道.实验组男11例,女9例;颅脑损伤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3例,颈段脊髓损伤2例,脑卒中11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颅脑损伤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颈段脊髓损伤1例,脑卒中14例.两组病人均为
4、我科住院病人,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方法.遵医嘱配制湿化液:将生理盐水与5碳酸氢钠各一半的比例配制,50mL注射器用延长管连接硅胶针(除去针头金属部分),然后将硅胶针软管置入气管套管内3cm~5cm,并妥善用3M胶布固定,防止脱出于套管外.微量泵的泵人量根据病人痰液的黏稠度和病房空气湿度调整,一般为2mL/h5mI/h.对照组采用注射器定时或间断气管内滴注湿化液方法.湿化液的配制浓度相同,定时气道内滴注,1h~2h1次,每次2mI~5mL,也
5、可根据病人痰液的性质调整间隔时间及用量.两组其他治疗护理措施相同.2结果表1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1)P<O.05,2)P<O.O1.3护理3.1心理护理对于意识清醒和未完全意识丧失的病人,操作前详细讲解微量注射泵湿化的目的,方法和优点,使其积极配合,湿化液泵人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不适,给予健康指导,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补充健康教育内容,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使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配合治疗.3.2严密观察湿化情况根据病人痰液的黏稠度,色,量,有无呛咳等,酌情判断湿化量是否
6、适中.一般痰液稀薄,易吸出,无呛咳,呼吸通畅平稳,表示湿化量适中;如痰液黏凋,色黄,量少,不易吸出,气道内有痰鸣音,表示湿化量不足;而痰液呈白色泡沫状,量多,有呛咳,即是湿化量过多.一般每日应府湿化液5OmL~60mL,不宜超过100mL,室温低于18℃时,应将湿化液适当加温,以免过冷的湿化液引起支气管痉挛,并将室温保持在18℃~24℃,湿度保持在5O~7O.3.3微量注射泵应用注意事项其一,妥善固定微量注射泵,加强巡视,保证通畅,注射器与延长管及硅胶针连接紧密以防脱出;其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湿化液
7、及其连接管道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其三,根据病人痰液的性质调节微量泵推注量.4讨论正常情况下,机体吸入的气体经鼻腔,口腔,咽喉部加温加湿后到达气道E.气管切开后,机体的正常生理屏障功能遭到破坏,气体未经口鼻加温加湿直接吸入下呼吸道,湿化不足的气体进入气道引起呼吸道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使排痰不畅,而降低呼吸道抗感染能力,同时使肺表面活性物质遭到破坏,引起或加重缺氧,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传统的湿化方法虽能起到一定的湿化作用,但护士的手反复操作,较易引起交叉感染,且湿化量不易控制,湿化液即使是在吸气末滴入,也易引起
8、刺激性咳嗽,同时也增加护理工作量.对照组中有3O病人发生刺激性呛咳.微量泵小量均匀的推注,观察组中未引起呛咳.微量泵均匀将湿化液注入气道,弥补气道湿化不足的状态,降低了痰液的黏稠度,使痰液易于咳出或吸出,从而减少吸痰的次数,最终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和对气道的损伤.综上所述,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液湿化气道准确,缓慢,匀速将湿化液持续滴入呼吸道,即有效保证气道湿化效果,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减少护理工作量.参考文献:[1]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