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104941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20
《浅析构建生物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构建生物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1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力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行成于思、思成于惑”,提出问题,向来被科学研究者所重视。中学生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如果他们在学习中不提问题甚至不会提问题,则是教育的失败。如果他们能从小提出问题并着手研究问题,便是未来开拓型人才的先兆。要实践这一理念教师首先要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诱导学生于不疑处生疑,时刻树立创新意识,课堂上有的学生突发奇想:“胚乳能发育成新个体吗?”、“对于有尾巴的人,是否可以说,这个人有尾巴基因?”、"DNA分子有多长?”、“细菌能进行
2、光合作用吗?”等等,对这些主动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多么超越常规,不论问题质量高低都应予以适当鼓励,学生天天都有或大或小的灵感,时时能体验独立思考的喜悦,使生物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把“解惑”的钥匙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自己获得结论。例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后学生产生了疑惑:细胞核与细胞质哪一部分对细胞更重要?有的学生认为细胞质重要,有的学生认为细胞核更重要,有的学生认为二者同等重要.针对这一争论我未表态而是把问题甩给学生,指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广泛查阅资料、搜集论据,整合信息,而后课堂上交流和讨论,
3、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导而勿牵、开而勿达”,启发学生思考而非代替学生结论,使学生掌握了问题的解决策略,培养了创新的品质。 2给学生自主探究的体验促成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时,其创造潜能才能充分发挥。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亲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生物新课标的要义。如何才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呢?教师应当积极转换角色,成为学习的活动的组织者、探究过程的参与者、合作交流的促进者,以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
4、为前提,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例如在高中教材“根对水份的吸收”一节的教学中,我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首先通过的创设实验情境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的浓度有何关系呢?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大胆猜想,设计方案,自行选材并实验探究。通过活动学生得到了结论,同时又有新发现:紫色洋葱比白色洋葱实验效果好;浸在30%的2蔗糖溶液中的细胞既发生质壁分离,又能质壁分离复原;而浸在50%蔗搪溶液中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再不能复原。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共同分析原因,让他们明白合理取材、设计对
5、照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此时可抓住契机进一步诱导:既然过高浓度使细胞失水死亡,那么能否找出引起质壁分离的起始浓度和最适浓度呢?假如蔗糖溶液的浓度是自变量,质壁分离所需的时间为因变量,那么这两个变量间有何联系呢?你能直观地反映二者的关系吗?通过质疑激发了新的探点,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提出议案,经过热烈讨论,大都认同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重复质壁分离的实验设计。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配制溶液,有的实验观察,有的记录数据,然后集体绘制浓度和时间关系曲线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交流汇报,有的学生发现了细胞不吸水也不失水的状态,
6、有的还写出了浓度与时间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共享了体验的乐趣。教师进一步引伸,假如选用动物细胞重复上述实验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能否用氯化钠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你能设计测定任一植物细胞(比如西瓜)的细胞液浓度的方案吗?由此又引出一系列新的探究活动……整个学习活动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中层层展开,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诸如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处理数据、归纳总结等科研方法的训练。 3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创建个性发展的学习空间目前课堂教学仍是学科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仅靠课堂教学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旺盛的求知欲。笔者利用网络、各种文化场馆
7、、社会等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课外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更富个性化的学习天地。对于这些课外学习活动,教师不应放任自流,要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如在非典流行时,笔者发现大多数人对非典的认识只是在新闻的层面上,如特别关注发病地区、人数及政府行为等。于是,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了题为《科学防非》的研究性学习,从生物学的角度对非典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理性思考,与学生户起探讨和评价各种预防措施中哪些最有效,哪些在部分场合有效,哪些无效?与学生一起关注非典研究进展,帮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让他们更为真实地面对科学,培养了学生分
8、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