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

ID:12980539

大小:70.0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8-07-20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_第1页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_第2页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_第3页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_第4页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 内容提要:作者以明清兩代的糧食生產記錄為依據,對其平均畝產和總產作了人體的筐算,並在此基礎上討論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生活水平。作者認為,由明及:青、從清前期到清後期,在糧食畝產上總的是呈上升的趨勢,說明農業是有進步的,可就勞動生產率而言,自乾隆中達到最高點,便不斷下滑了,從而又反映出傳統農業在人口壓力下後勁不足的一面。考察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生活水平,嚴格說應包括經濟作物和副業等各種收入在內,但因本文談的是糧食生產,又鑒於它在農業生產和多數農民生活中佔有主導的位置,故單獨提

2、出進行探討,應仍有其價值。 關鍵詞:明代 清代 糧食畝產和平均畝產 農業勞動生產率 農民生活水平 幾年前,筆者曾就清代的糧食生產寫過些東西。①若干年過去了,現在重新回顧,感到不但在内容上有不少需要補充,而且在論點上也有修正的必要。另外,鑒於學術界對明代的畝產至今觸及不多,故又向上追溯,寫了明代一段。因為課題的涉及面較廣,難度較大,儘管筆者作了較多的思考,但一定還有很多漏洞,祈盼方家不吝指正。 一、糧食畝產記錄 計算糧食畝產量,從方法上說屬於統計學的範疇,其前提必須有大量系統的數字資料。遺憾的是在明清兩代,這樣

3、的條件很大程度上並不存在,即使已經掌握的數字,也因各地的畝積或量器衡器方面的差異而難以做到精確劃一,②出於如此等等情况,我們在計算明清糧食畝產時,衹能根據現有條件,採取宜粗不宜細的原則,作出大體匡估。————————————————① 《清前期南方稻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清代北方旱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1期。② 見郭松義《清代的畝制和流行於民間的田土計量法》,載《平準學刊》第3輯;又《清代的量器和量法》,載《清史研究通訊》1986年第1期;黄冕堂:《

4、清代農田的單位面積產量考辨》,載《文史哲》1990年第3期。 明清兩代統共544年(公元1368—1911年),其中明代276年(公元1368—1644年),清代268年(公元1644—1911年)。雖然那時的農業發展速度不像今天有現代化科技作後盾,可以十幾年、幾十年一大變,但是前後五百多年,畢竟不是個短時間,其中充滿着治亂變化及諸如政府政策的調整、人口的增减、生態環境的改變、工商業的興衰等等,都會對農業發展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反映在糧食畝產上,也會有升有降。請先看一下近年來一些學者對明清糧食畝產所持的看法

5、,見表l。①  上述畝產數字,有的是照着這樣的公式計算得出的:(按人計算的糧食產量×人口数)/糧食耕地面積=單産量由此得出的單產數字是每一單位耕地面積的單產量,而不是每一單位播種面積的單產量②。也有的是根據當時記錄的畝產量數字,再參照不同耕地的比例、複種指數等綜合統計而成。對於各人的計算方法,作者不想妄評,值得注意的是三組數字間有很大的差距。當然,根據現有的資料,要得出完全相同的數字是不可能的。但出入那麽大,說明學術界對明清兩代糧食畝產的看法並不一致,基於以上情况,我們也根據掌握的資料,試着作了一些評估。——

6、——————————————————① 以上數字本自:珀金斯:《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頁;吴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農業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188頁;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農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197頁。②《中國農業的發展》,第12頁。 先排列明清各時期的畝產數字。首先說明代。明代的畝產記錄不多,所以無法按時期細分,不過因自然條件不同,作物種植和產量各有差别,可以分成南方稻作區和北方旱作區兩大塊。它們的自然分界

7、一般以淮河和秦嶺為界,以南為稻作區,以北屬旱作區。當然,這不是說稻作區中没有旱作地,至少在某些丘陵山地和沿海沙地,因無法蓄水而衹能種植旱作。在北方,稻田亦時有所見。在南方稻作區中,相對來說,畝產記錄較多的是長江下游的江浙沿太湖平原地區。列表2。 太胡平原區自宋以來,已是全國出名的糧食高產區。上述畝出米2石、3石,應是全國最高單產量。又據萬曆《通州志》言長江北岸的通州(今南通),豐年上田畝出穀3石,次田2石,下田1石,與出米相比,便少了一半。明代中期後,湖廣和廣東也有與太湖平原區大致相同的畝產,見表3。  上述

8、畝產記載中,廣東南海縣上田10石、中田7石、下田5石,以穀折米便是5石、3.5石和2.5石,其上田比太湖平原區同等則田一季出米3石,或加春花1.5石,共4.5石,還高出0.5石。不過據張履祥在《補農書》中說,在浙江湖州的下路湖田,也有畝收米4—5石的,原因是“田寬土滋也”。看來水沃地肥,再加上畝積偏大,是那裹畝產高的重要條件。其實,南直蘇松地區的浙江嘉湖一帶,畝積窄小是眾所週知的。顧炎武在談到“蘇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