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ID:12530575

大小:3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7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_第1页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_第2页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_第3页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_第4页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_第5页
资源描述: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我镇农业人口3万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5%,其中农村劳动力近2万多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6.2%。农民的整体素质高低、致富能力大小,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镇

2、农民的现状分析  为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我们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本乡镇42个行政村的的百余民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镇绝大多数农民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为:  1.文化科技水平偏低。在文化素质方面,我镇农村劳动力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2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5%、大专文化程度的仅为0.66%。在科技水平方面,我镇绝大多数农民的专业技能偏低。在劳动力结构方面,目前我镇从事农业生

3、产的劳动力大多是以妇女为主的中老年人,外出务工农民多以农闲时间打零工和从事笨重体力劳动为主。  2.发展经济和增收致富的思路狭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适应市场的能力低,发展和增收的本领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种养业生产品种单一,多数农民以种植玉米为主,而蔬菜、果品等非粮种植业和养牛、养鸡等畜禽养殖业发展缓慢,甚至有的品种在规模总量上出现了倒退现象;二是非农产业发展迟缓,除极少数村户经营部分规模较小的二三产业外,绝大多数村户没有非农产业;三是转移就业能力偏

4、低,外出打工农民偏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仅为56.8%。  3.法规政策观念淡薄。我们在与农民座谈中,感到多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了解浮浅,仅限于减免农业税、粮食补贴、村容村貌改善等,对农民增收的途径、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方法措施、以及实现农业产业化等不甚了解。只知道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成什么样子,特别是应该怎样体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如何参与和努力,农民比较茫然。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和章程、以及能够产生的效益、农机补贴、阳光工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

5、间接效益的政策,表现的比较淡漠。  4.生产经营能力较差。我镇农民除了科技文化水平偏低、法规政策观念淡薄以外,农民的经济头脑不活、组织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的能力也不强,特别是农民在通过学习运用市场经济知识,不断地认识市场、走进市场、利用市场,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5.思想道德素质较低。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封建迷信、聚众赌博、小偷小摸等不良现象比较常见。一些农民不遵守村规民约,不讲究道德文明,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家庭矛盾、邻里矛盾、干群矛盾时有发生,影响农村和谐稳定。有些农民法制意识

6、淡薄,当权益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严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私了了事,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有时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二、影响农民素质提高的因素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相对落后,从表面上看是经济的落后,原因是农民的文化程度、就业技能、创造潜能普遍落后,实质是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落后所致。造成农民素质偏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农民自身缺乏积极进取、学习提高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政府和社会在教育、卫生、文化和培训资源的供给和整合方面不足和不合理的问题。  第一,培训缺乏总

7、体协调部署,教育资源需整合。目前,我镇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经站、团委、妇联等服务中心。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办班培训又是各自为政,在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的安排上,既出现重复交叉现象,又存在短缺不足问题,加大了乡镇组织的难度和培训成本,难以取得明显实效。  第二,科技培训链有断点,培训方式需改进。一个完整的培训链,应当由县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级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而这些干部、骨干并未向农民传授培训,导致培训链中断。造成有的人参加多次培训

8、,而普通农民从未培训过。培训大都安排乡镇,农民培训要跑很远的路,加上培训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一些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  第三,职业教育滞后,技能培训是软肋。职业教育是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我镇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起步较晚,硬件设施和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特别是实际操作和示范的教师队伍比较薄弱。  第四,文化事业发展不够,农民文化生活匮乏。我镇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供给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