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共同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计划-国立台湾大学教务处

台湾大学共同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计划-国立台湾大学教务处

ID:12471323

大小:1.29 MB

页数:244页

时间:2018-07-17

上传者:jjuclb
台湾大学共同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计划-国立台湾大学教务处_第1页
台湾大学共同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计划-国立台湾大学教务处_第2页
台湾大学共同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计划-国立台湾大学教务处_第3页
台湾大学共同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计划-国立台湾大学教务处_第4页
台湾大学共同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计划-国立台湾大学教务处_第5页
资源描述:

《台湾大学共同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计划-国立台湾大学教务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臺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計畫報告書計畫主持人:黃俊傑(歷史學系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協同主持人:羅竹芳(動物學研究所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員會通識教育組主任)蘇以文(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員會共同教育組主任)江宜樺(政治學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代共同教育組主任)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94年7月7日 【計畫名稱】臺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計畫主持人】黃俊傑(歷史學系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協同主持人】(依姓名筆劃為序)羅竹芳(動物學研究所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員會通識教育組主任)蘇以文(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員會共同教育組主任)江宜樺(政治學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代共同教育組主任)【諮詢委員】(依姓名筆劃為序)吳展良(歷史學系教授)高涌泉(物理學系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員會委員)陳竹亭(化學系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員會委員)陳宜良(數學系教授)陳泰然(大氣科學系教授兼教務長兼共同教育委員會委員)葉國良(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主任)鄭毓瑜(中國文學系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員會委員)羅漢強(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共同教育委員會委員)劉金源(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秘書長)【計畫助理】于明華【執行期間】93年8月1日至94年7月31日 目 錄 iii目 錄概 要                     1第一章 導 言1:1計劃緣起31:2研究時程61:3報告章節7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2:1前 言9一、美國各大學通識教育概況9二、日本各大學通識教育概況10三、臺灣各大學通識教育概況10四、華人地區各大學通識教育概況11五、四種通識課程模式概說132:2通識均衡選修模式152:2:1國內各大學15一、清華大學15二、交通大學17三、中央大學20四、陽明大學222:2:2國外各大學24一、史丹佛大學         24二、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26 目 錄 iii三、朱尼亞塔學院27四、京都大學29五、東北大學29六、九州大學29七、北海道大學29八、北京大學(非元培班)31九、南京大學35十、香港中文大學372:3共同與通識課程均衡選修模式43一、臺灣大學43二、中山大學                       55三、成功大學61四、政治大學65五、紐澤西州立羅徹斯大學                 80六、廣島大學852:4核心課程模式87一、哈佛大學87二、哥倫比亞大學                     91三、芝加哥大學                      93四、清華大學(改革計畫)99五、淡江大學113六、香港嶺南大學1202:5大一大二分院不分系模式123一、東京大學123二、北京大學(元培計畫)125三、普林斯頓大學                       129 目 錄 iii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3:1方案一:核心課程(CoreCurriculum)模式133一、內容二、本案的優點三、本案可能遭遇的困難四、本案配套措施3:2方案二:均衡選修(EqualDistribution)模式145一、內容二、本案的優點三、本案可能遭遇的困難四、本案配套措施3:3方案三:學院核心課程模式151一、內容二、本案的優點三、本案可能遭遇的困難四、本案配套措施第四章 結 論4:1建議採行方案一:核心課程模式1584:2方案二之困難與侷限1594:3方案三列入下一階段改革案1594:4結 語160 目 錄 iii附 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1632.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大綱1713.清華大學核心通識課程五大向度及核心課程表1774.淡江大學九十三學年度核心課程表179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1836.美國重要大學通識教育網址1977.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架構2018.高屏地區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策略聯盟組織章程2039.大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名單         20510.北京大學元培計畫考察報告                207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1312.「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本校報告        231 概 要 2概 要壹、計畫執行說明本計畫名稱為「臺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計畫主持人為共同教育委員會黃俊傑主任委員,協同主持人為本會通識教育組羅竹芳主任、共同教育組蘇以文主任、兼代共同教育組主任江宜樺委員,以及中國文學系主任葉國良教授等九位諮詢委員。計畫執行期間為民國93年8月1日至94年7月31日,其間舉行過二次委員會議及三次主持人會議,研討改革方案,並以專案進行計畫報告書之撰稿與修訂工作。貳、改革建議方案2:1本計畫經過詳細研究後,提出三種改革方案:方案一為「核心課程」(CoreCurriculum)模式;方案二為「均衡選修」(EqualDistribution)模式;方案三為「學院核心課程」模式。在三項方案中,本會建議以第一案作為本校改革方案。首先簡示其課程架構如下:課程架構學分數基礎課程語文能力課程國文6英文6服務課程0體育課程0軍訓課程(選修)0通識課程八大領域核心課程文學與藝術18歷史思維哲學與道德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物質科學生命科學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世界文明學分總計30 概 要 2課程架構分為「基礎課程」與「通識課程」二大部分:前者包含「語文能力課程」及服務教育、體育教育、軍訓教育等四種課程,而「語文能力課程」即現行「國文」、「外文」領域之調整,同時,原校訂必修「歷史領域」、「本國憲法」與「公民教育」則融入核心課程之中。至於「通識課程」則劃分為「八大領域核心課程」,由各院、系於相關領域設計、開授各門核心課程,由本委員會審議後,斟予補助教學助理,並以經典研讀性質之核心課程為優先。2:2本案主要內容:1.調整共同科目與通識課程比重,將現行共同科目與通識課程學分數對調。2.共同科目只保留「國文」與「英文」二科,定位為基礎語文能力課程,其餘科目(「歷史領域」、「本國憲法」與「公民教育」)則融入通識課程。3.通識課程學分增加,分成八大領域,以取代現行四大領域的區分。此八大領域將積極邀請傑出教師開授「核心課程」。2:3配套措施包括:1.「英文」課程實施「新生英語能力測驗」,以決定英文選修課程之層級與程序。2.規劃八大通識領域之核心課程,逐步淘汰教學反應不良之通識科目。3.配合本校教室之狀況,規劃各通識領域應開設通識課程數量。4.配合大班教學,建立教學助理(TeachingAssistant,TA)制度,提昇討論品質並培養未來師資。5.建議創設「教學與學習卓越研究中心」(CenterforExcellenceinTeachingandLearning),培訓TA並輔導所有新進教師。6.共同教育委員會擴大經費規模及編制,強化審議與規劃功能。7.經費需求總數預估約4千萬元。2:4核心課程模式的優點包括:(1)教育理念明確;(2)配合院、系領域專業,開課較易安排;(3)促進不同學術領域之對話與融合;(4)強化語文能力教學與學習(5)整合行政事務與統整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率與成效。整體而言,兼具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與通貫性的原則,能提供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奠定終身學習的良好基礎,因應新世紀全球化的挑戰。因此,本會建議以第一案「核心課程」模式作為本校共同與通識教育的改革方案。 第一章 導 言7第一章 導 言1:1計劃緣起一、本校共同與通識教育發展略史通識教育長期以來為教育部高等教育的重要政策,民國47年即頒訂各大學「共同必修科目」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民國73年又公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施行要點〉,要求各大學院校在「文學與藝術」、「歷史與文化」、「社會與哲學」、「數學與邏輯」、「物理科學」、「生命科學」以及「應用科學與技術」等七大學術範疇內開設各種選修科目,成為我國「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課程實施之濫觴。本校「共同科目」課程始自84年12月12日所召開「83學年第二次公私立大學校院長會議」對於「各大學共同必修科目」有關事宜做成之決議,將國文、外文、歷史、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等四個領域,列為各校必開之科目。本校「通識教育」則濫觴於民國70年,虞兆中前校長提出「通才教育」作為辦學的理念,成為本校通識教育理念與實施的基石。72學年度,本校完成開設十三門選修科目之規劃,並開設四門通才教育科目,開全國創辦通才教育(通識教育)之先河。81年6月,本校成立「通識教育規劃小組」,全面規劃本校通識課程。82年開始,本校接受教育部委託舉辦「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等相關會議,除可凝聚全校師生共識之外,亦廣泛與其他先進交換意見。83年4月,本校成立「課程規劃委員會」。84年3月,成立功能性任務編組的「通識教育委員會」,同年8月變更為功能性的「通識教育中心」,並於該中心內成立「通識教育課程規劃委員會」,繼續規劃全校通識課程。84年5月,大法官會議解釋「部定大學共同必修科目」為違憲後,各大學的通識教育獲得較大的推展空間。 第一章 導 言785年4月,本校成立「共同教育委員會」,負責推動、協調通識教育與共同教育等相關事項。現行通識課程本校共同教育委員會依據「全人教育」之理念,參考70年本校「通才教育小組」規劃內容,考量具體現況,於85年完成重新規劃本校通識及共同教育課程方案,同年12月經教務會議與共同教育委員會聯席會議通過,自86學年度入學新生開始實施至今。綜觀本校通識教育的發展沿革與立意,現今的通識教育對臺大學生而言,有廣義與狹義兩個意義:(一)廣義是指共同教育委員會所要負責的共同必修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狹義則是指從文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等十一個學院所開授的通識教育課程。在臺大的規定裡,共同必修課所佔學分較多,因為這是由過去大一共同必修科(大一國文、大一英文、中國歷史,中國通史、現代史,以及三民主義)演變而來,形成目前的國文領域、外文領域、歷史領域以及憲法與公民領域的基本架構。(二)狹義的通識教育則是建立在「均衡選修」(EqualDistribution)均衡論的通識課程架構。分成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物質科學以及生命科學等四大領域,每個學生必須在自己主修的領域之外,修習至少2到3個其它領域的課程。狹義的通識教育只有12學分,而學生在自由選擇通識課程組合下,要達到本校通識教育的目標,尚待輔導機制的建立。目前臺大有關通識教育方面的修課規定及學分數,簡述如下:(一)共同科目:1.共同必修科:「國文」和「外文」均為6學分,「歷史」為4學分、「本國憲法」和「公民教育」二科二選一,均為2學分。2.服務課總計施行三個學期,凡修習學士學位者,於一或二年級修習服務(一)及(二)課程計二學期,於三或四年級修習服務(三)課程計一學期,每週上課1小時。服務課程為必修,零學分,其成績以60分為及格。未通過者必須重修;全部通過者,始得畢業。(二)通識課程:1.86學年度(含)以後入學學生,應修習通識教育課程12學分;進修學士班學生自87學年度(含)以後入學學生,應修習通識教育課程8學分。 第一章 導 言72.86學年度起,通識課程分為人文學(G1)、社會科學(G2)、物質科學(G3)、生命科學(G4)四大領域。選修本系所屬領域之通識教育課程(如中文系屬人文學領域,其學生選修G1之通識教育課程)不計入通識學分。3.通識教育課程之學分數列入學生最低畢業學分數計算。但超修或不可充抵之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數,是否採計為選修學分,由學生所屬學系認定之。依據本校92學年度資料顯示,平均通識課程比重(通識學分數∕各系規定畢業學分數)為0.09;平均共同科課程比重為0.13;廣義通識學分比重為前二項相加,為0.22。這樣的比重是否適宜,值得加以討論。二、舊制實施十年的檢討人類進入第三個千年紀元,各方面都面臨巨大的變遷,911恐怖攻擊事件更宣告了21世紀變遷中所潛藏的不確定因素。在21世紀變遷的巨流裡,世界各國高等教育也加速各種結構性與非結構性的轉型。20世紀最後二十年之間,世界主要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以及臺灣,都進行幅度不等的教育改革,針對21世紀的教育新局面而預擬因應方案。21世紀各國高等教育都面臨著諸多轉型問題,而這些問題也都無不面對著新世紀歷史的重要趨勢,如高科技的發展、知識經濟的興起,以及文明之間的對話,都與「全球化」有關,並且直接衝擊著大學理念與大學教育的轉型。多年來,「通識教育是大學理念的核心部分」的體認,已經成為多數人的共識,同時,面對新時代多元繁複的新世局,狹隘的專業訓練與單向的思維,已難以反省、處理這些複雜而深刻的問題,而大學通識教育,正可以提供較為廣博且均衡的學習內容,並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其他學科的入門與興趣,以培養較宏觀的知識基礎與獨立思辯的能力。隨著近年來台灣快速的民主化,大學的角色必須從過去作為國家意志的工具,轉化為社會有機組成部分;為因應時空條件之變化,本校通識教育之內容也必須有所變革。92年12月19日,本校於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舉辦「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實踐研討會」,對於本校實施通識教育十年所遭遇的問題進行討論,彙集出諸多問題,值得我們反省:(1)台大社會科學院目前所有的共同及通識課程(尤其是「本國憲法」或 第一章 導 言7「公民教育」領域課程)都是由老師個人提出。個別來說,這些都是優良課程,但對於共同課程之性質來說,是否應該更主動規劃課程提供給學校;(2)本校目前開設通識課程的誘因不足。例如:若有老師課上得很好,有三百位學生,但只要期中考、期末考、各種小考他都必須改三百份考卷,如果沒有任何誘因,除非個人使命感很強,不然不容易達成;(3)開設課程的老師在規劃課程時必須思考通識教育的目的到底是要拓展視野還是培養思考能力;(4)必須以嚴謹之教學破除學生視通識課程為「營養學分」的迷思;(5)通識課程除了要有審查機制之外,亦需規劃機制;(6)通識課程的設計需要有宏觀的視野,注重跨領域的整合性;另外,教育部自92年開始推行「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以深入了解台灣通識教育發展實況,93年4月1日起,針對臺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陽明大學等七所接受教育部「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補助,以研究為導向之標竿大學,進行「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本校的評鑑結果為:「臺灣大學擁有最完整的系所與最優秀的師資,但與他校相比,校方在行政與教學資源方面的挹注明顯不足。以該校的歷史、規模與資源而言,應有更積極的作為」,顯示本校在師資方面雖為全國最優,但於組織與制度、教學與行政資源方面仍有待加強。因此,回應本校自我檢視與教育部評鑑之結果,並因應21世紀全球化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新趨勢及全球化發展之需要,本校共同教育委員會乃著手進行「臺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研究計畫」,廣泛收集國、內外著名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的實施經驗,重新審慎規劃本校共同與通識教育的架構與內容,未來提請教務會議及校務會議通過後實施。1:2研究時程本項改革計畫從民國93年11月29日舉行第一次會議以來,共歷經由本委員會舉行之委員會議五次五次會議時間分別為第一次在民國93年11月29日上午09:00、第二次在同日上午11:00、第三次在94年3月23日、第四次在5月19日、第五次在6月22日。;此外,也曾請相關同仁如江宜樺 第一章 導 言7教授等親自考察國、內外各大學通識教育施行狀況;同時,進行計畫撰寫工作,前後歷經約一年時間,完成本項計畫報告書。1:3報告章節本項改革計畫報告書共分四章,第一章〈導言〉,說明本項改革計畫之源起,執行時間,與報告書內容大綱。第二章〈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根據本委員會同仁考察與蒐集的資料,針對美國、日本、臺灣地區,和大陸、香港、新加坡等海外華人地區各主要大學,如哈佛大學、東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大學等校施行通識教育之模式,進行普遍而詳盡地觀摩與了解,藉以作為本校改革的參考。第三章〈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根據第二章的說明,歸納出三種建議方案:(1)核心課程模式;(2)均衡選修模式;(3)學院核心課程模式,作為改革方案的選擇。第四章〈結論〉,說明第三章所建議三種方案的優、缺點,並建議以第一案作為本校改革執行方案。 第一章 導 言7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2:1前 言從民國45年(1956)東海大學推行「宏通教育」以來,我國各大學的通識教育制度,大致上多是參考美國各大學的模式;而近二十年來,國內外各大學對於通識教育的規劃與改革都有顯著地進步,因此,本章將說明美國、日本、臺灣,和華語地區各主要大學通識教育的模式,以作為本校改革的參考。以下,先說明國內外各大學通識教育的概況,並歸納出四種主要的模式;然後根據各個模式,分別說明各大學施行之通識教育的詳細內容。一、美國各大學通識教育概況就現代教育制度而言,美國大學通識教育始自十九世紀以來各長春藤盟校或各州立、私立大學,不但由來已久,而且演變至今,也已有許多變革,值得我們重新審視與學習。雖然美國多數的大學,包括如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等等,多是以均衡選修的模式推行通識教育,也就是採取不同領域之間相互選修的方式,互補彼此之不足;不過,幾所主要的大學仍然發展出各校獨特的模式,而二十世紀美國的通識教育就經歷了四個主要的改革事件,就是1917年哥倫比亞大學的《西方文明》通識課的設立;193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西方經典教學;1970年代哈佛大學規劃的核心課程,以及1988年史丹佛大學對於柏拉圖作品是否適為通識教材的問題。這四次的改革事件,形成了頗具美國特色的通識教育模式,值得我們多加觀摩。本章將以哈佛大學、哥倫比亞、芝加哥、史丹佛、普林斯頓,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和紐澤西州立羅徹斯大學等校,作為討論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概況的對象。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二、日本各大學通識教育概況日本於二次大戰之後歷經美軍監管時期,因而在教育制度上不免受到美國影響,但仍在1984至1987年之間,成立「臨時教育審議會」(臨教審),進行日本近代史上第三次的教育改革運動,並且在1993年修訂《大學設置基準》之後,在「教育自由化」的原則下,朝向「納多於一,同中存異」的精神改革其大學通識教育,其改革成果也可作為我們觀摩的對象。在日本,大學通識教育稱為「教養教育」或「全學教育」。1949年由帝國大學改制的東京大學成立了「教養學部」,也是日本全國唯一在大學中設有「教養學部」的大學。1996年更在後期課程改組為六個學科,以深化跨學科領域的精神。日本各主要大學對於教養課程所修習的學分要求大致都在40學分左右,京都大學醫學部更要求在60學分,普遍都比臺灣的通識學分要求來得高。此外,像是東京大學的「全學自由研究seminar」與廣島大學的「教養seminar」必修課程,專門討論教養精神,增進學生了解教養課程的目的,有助於教學效果與目標的達成。近幾年來,日本文部科學省對於教養教育日趨重視,據其於2003年針對各階段的教育調查發現,最不滿意的是大學階段,佔最高比例達37%(其次為小學34%、中學校14%、高校13%、就學前2%);其中對大學教育最不滿意的理由之一即是「輕視教養課程。對於掌握事物的本質以及議論性的解釋之訓練不足」,而東京大學作為日本最重要的大學,教養學部實施的制度常是被參考的對象,因此,本章即以包括東京大學在內的幾所重要學校為討論日本大學通識教育的對象。三、臺灣各大學通識教育概況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國內各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的法制化,始於教育部於民國73年發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由於先前已有「共同科目」課程的施行,因此,許多學校多半將「共同科目」與「通識課程」合併規劃。近年來,已有學校意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將共同科目通識化,或是取消共同科目,而改於通識課程中規劃更具學習價值的相關課程。在課程規劃方面,多半採取人文與科技領域均衡互補選修,並結合共同科目必修的模式。民國93年3月30日至4月9日,教育部「通識教育評鑑計畫辦公室」已經針對中山、清華等七所研究型大學進行「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工作,對於各校通識教育實施的「組織與制度」、「課程規劃」等項目進行評鑑,因此,為精要計,本章即以此項評鑑報告,觀摩中山、清華、臺大、交通、中央、成功、陽明等校通識教育模式;另外,政治大學與淡江大學近年也進行改革,所以也一併參考。四、華人地區各大學通識教育概況(一)大陸地區大陸地區的通識教育稱為「文化素質教育」,也逕稱「素質教育」。基於政治立場與國際局勢,大陸從五○年代以來,長期受到前蘇聯教育制度的限制,過度偏向於專業人才的培育,使教師與學生僅關注於自身所學之專科知識,而未能博務多方,增廣見聞。八○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受到與國際社會交流機會增加的影響,以及九○年代之後,大陸市場的開放與開發,面對全球化與知識經濟趨勢的衝擊,突顯出單一知識的不足與危機,因此興起推行素質教育的計劃。大陸各大學一般認為素質教育的內容指涉四類範圍: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而根據1995年當時的大陸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在〈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中所側重的「文化素質」內涵為「文史哲的基本知識,藝術的基本修養,當代我國或世界先進的優秀文化成果」,而「對文科學生還要加強自然科學的教育」,則素質教育主要是指文化素質教育的部分。大陸的通識教育始於1994年華中理工大學(今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前身)舉辦的「人文社會科學講座」,反應熱烈,受到大陸教育部的肯定;1995年11月,教育部便在該校召開「加強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研討會」,正式開始規劃大陸通識教育的工作。歷經1995到1998年四年在52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所大學試辦的階段,1998年教育部在第四次工作研討會中宣佈全面推動「素質教育」,並決定(1)設置「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質指導委員會」,(2)設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共32個),(3)出版相關教材與刊物,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的《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通訊》。1999年6月13日,在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決定〉通告之後,更確立了素質教育成為正式的學習課程。大致而言,大陸各大學實施素質教育課程的模式架構約略為:(1)公共必修課(全校必修),包含「兩課」、外語課、體育課等。其中,所謂「兩課」是指結合「第一堂課」與「第二堂課」的模式,而所謂「第一堂課」是指素質教育的必修與選修課程,屬於「正式」課程;而「第二堂課」則指專題講座、文藝欣賞、社團、體育活動、……等「非正式」課程;(2)文化素質教育課;(3)專業基礎課;(4)專業課,而專業課方面,則結合人文與科學領域課程,將素質教育融入於專業課程中。本章根據所取得的資料,以北京大學與元培計畫、南京大學,和內蒙古地區素質教育基地等作為討論大陸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對象。(二)香港地區香港和新加坡在漢語地區的發展,是較為特殊的情況,因為這二個地區在近代史上,乃至現代,均長期處於中西文化交互衝突與融合的狀態,也因此必須面對不同的教育制度;而觀察這二個地區的通識教育狀況,相信可以對於文化因素在通識教育當中的影響有更深刻地了解。香港地區歷經殖民與回歸,因應世變,容受中西文化的薰陶,其中,香港中文大學獨特的書院制度與最近進行的通識教育改革計畫,以及標榜博雅精神立校的香港嶺南大學,都足以觀摹;而本章即以這二校作為討論香港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對象。(三)新加坡現代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之後,著意發展經濟,同時也進行教育改革,1979年通令撤銷所有的華語學校,所有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學校都改以英語教學,這項措施,促使新加坡快速地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知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於英國《泰晤士報》2004年的評比中,列為「世界五十強」大學的第18名,並且在亞洲地區也與東京大學、北京大學同列「亞洲三甲」,而該校的通識教育是透過「資訊與知識的滿足」(Information&KnowledgeContent,IKC)與「知識與方法的探索」(Knowledge&ModesofInquiry,KMI)二大類學程進行;而以商學院、工程、資訊類科聞名的南洋理工大學則規劃有「通識學習計畫」(GeneralStudiesProgramme),以取得科技與人文的均衡。五、四種通識課程模式根據上述國、內外各大學的通識教育概況,可以歸納出四種主要的通識課程模式:1.通識均衡選修模式;2.共同與通識課程均衡選修模式;3.核心課程模式;4.大一大二分院不分系模式;以下,簡要說明各模式型態。(一)通識均衡選修模式國內如清華、交通、中央、陽明等校,將課程規劃為3或6個領域,也就是「不同學科領域交叉選修」的模式。這個模式已經將共同科目通識化了,所以像國文、英文課程,化為類似「語文領域」中,歷史課程化入「歷史文化領域」,憲法與公民化入「社會科學領域」之類等等。有的學校會將列入通識的共同科目列為通識必選課,以維持原來的共同科地位,有的則完全開放選修。另外,大陸的「文化素質教育」,基本上也屬於這一種模式,而且因為是由官方主導,上自國務院,下至中、小學,一體實行,所以爭議極微,甚至於充分支持「領導」。只是北京大學提出「元培計畫」,有所轉變,類近於日本東京大學的作法,但目前只在試驗階段,尚未全面實施。至於香港中文大學也是這種模式,只是每個書院本身還有自己的通識課程須選修。美國的史丹佛、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以及日本京都大學的「全學共通教育」也都屬於這種模式。至於北海道大學則在「外國語科目」領域中要求必修英語6學分,另外還要必選一種第二外國語如德文、法文等,以加強學生的外語能力。(二)共同與通識課程均衡選修模式這種模式淵源於「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並存制度,目前包括臺大、成大、政大都還維持類似的架構。像成大分為「共同核心課程」與「分類通識課程」;政大分為「基礎語文通識課程」和「一般通識課程」,不管是「共同」或「基礎」,都還是必修課。而「分類」和「一般」才是開放選修的通識課。另外,日本的廣島大學分「共通科目」與「一般科目」也類似這個模式,「共通科目」為必修或必選。(三)核心課程模式這種模式起源於美國哈佛大學在1978年開始推動的核心課程,目前,課程規劃為七大領域(共十一個分項領域),每個領域中開設相關的數門不同主題的課程,學生在這些課程中選修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即完成對該領域課程的學習。核心課程的優點在於可以融合不同領域的學術內容,讓學生獲得整體性的知識。目前包括美國的哈佛、哥倫比亞、芝加哥大學、波士頓,香港嶺南大學,以及國內的淡江大學,都採行這種模式。(四)大一大二分院不分系模式也就是大學前二年不分系,以修習通識教育為主,三、四年級才選擇專業學系。目前,日本的東京大學和大陸的北京大學「元培計畫」,以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都採行這個模式。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2:2通識均衡選修模式2:2:1國內各大學一、清華大學(現行模式)清華大學現行通識教育制度採均衡選修模式,但近來已進行改革提出新制度,採取核心課程模式。因此,此處先說明其現行模式,再於2:4節說明其核心課程模式。(一)沿 革該校通識教育中心冀望在教學及研究方面發展出能融合人文與科技之獨特文化。該校通識教育中心從民國69年以教學研討會的模式開始運作,於民國74年8月設置「共同學科」,屬與系級平行的行政單位,並有主任1人;民國78年,將「共同學科」名稱改為「通識教育中心」(CenterforGeneralEducation),以使「共同學科」能包容於更周延的發展方向中。(二)課程規劃1.領域分類該校通識課程大分三領域,各領域又包含所屬分類:(1)自然科學領域:j基礎科學類;k應用科學類;l科學、技術與社會類。(2)社會科學領域:j法政類;k社會、心理、人類、教育、性別研究類;l管理、資訊、經濟類。(3)人文學領域:j藝術類(一般/操作);k哲學、宗教類;l人文、歷史類。這九類課程的內涵是以專業知識的通識化與結合現代生活基礎技能為設計準則,每類別課程盡可能地多元化、知識化和經驗化。而每學期之通識課程是由中心專任教員針對學校師生提出之要求來規劃;而後邀請校內、外合適師資擔任講員,並經校方之通識課程委員會核可後定案。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目前該中心每學期推出之通識課程,少則50門,多則70門。另外,為了擴展學生知識領域的視野與平衡人文、科技素養,該校通識教育同時要求理工科學生至少應選修關於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的通識課程4學分,相對地,人文社會學院的學生也至少選修與科學方面相關的課程4學分。2.選課模式(1)86學年度以後入學學生選修學分有所調整:j外語系、中文系學生應在自然科學領域與社會科學領域各至少修4學分。k經濟系、計財系學生應在自然科學領域與人文學領域各至少修4學分。l理、工、生科、原科、電資學院學生應在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領域各至少修4學分。m人社學系學生應在自然科學領域至少修8學分。(2)每學期,每位學生限選修3門通識課程,超過3門之學生如有特殊情形,須由該生之系主任以書面說明理由;經通識教育中心同意後,使得選修。(3)選修藝術操作性質課程最多總計只有2學分可列入通識學分計算。(4)第一階段初選時,可選5個志願,但最多以選上3門為限。選課門數,學生務必在網路點選,表明要選1門、2門或3門通識課程(預設值為1門)。(三)組織與制度通識教育中心在該校的定位為一實際負責推動、規劃和執行通識教育的獨立教學研究單位。中心之上設置院級之「共同教育委員會」,由各學院院長及若干名與通識教育有關的教授組成,主要職責係審核通識教育中心的規章計畫,及協調、溝通中心與各學院間的課程事宜。同時,該校通識教育中心尚出版《通識教育季刊》(1994年3月創刊),刊載與通識教育相關論文,提供一個共同關心與討論通識教育的園地。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二、交通大學(一)課程規劃交大通識教育課程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領域。每學期開授140門左右兼具基礎導論與進階課程;同時也重視學科的統整與融合。規劃課程的方法與運作情形包括:(1)對全校學生做問卷調查,並邀請學聯會幹部提出建言。(2)定期舉辦校內外「通識教育諮詢委員會」。(3)透過教育部通識教育課程計畫提出規劃。相關計畫如:通識教育中心非同步遠距教學計畫;第一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松竹楊梅多元智能學習圈計畫;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4)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師每天見面隨時討論,運作成效良好。(5)以2學分的課為原則。另外,還有與其他學校的合作,包括:(1)配合「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師資規劃充實課程。(2)進行同步遠距課程。(3)校際選修:該校與清華大學、新竹師院、中華大學互相承認學分,可藉以擴充教學資源。(二)組織與制度該校通識課程審查機制實施三級三審制。第一級是「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委員會」。成員九人,由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師中選出,包括召集人一人。委員必須包括各領域,即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類至少各一人,任期一年。委員會於每學期初與學期末至少各召開一次。第二級是「共同學科院級課程委員會」。召集人由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擔任。委員為包括學務長、各院級課程委員委員會召集人、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語言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體育室主任、軍訓室主任。第三級是「校課程委員會」。委員由教務長、各學院課程委員會召集人及基礎科學教學小組總召集人組成,由校長聘任。主任委員由教務長兼任。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由於該校通識教育中心有專任教師19位及多名兼任與校內各系所支援教師,因此課程審查大都由第一級的「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委員會」來負責,但有時會在院級或校級課程委員會針對有問題的課程提出討論。其審查要點包括:(1)課程是否符合通識精神;(2)教師資格是否適任;(3)教學反應問卷;(4)成績評量是否適當;(5)上課人數是否適當等,而為了維持上課品質,該校通識課目前一個班級的上課人數規定為40到60人。(三)目標與願景該校為朝向完全而均衡之大學教育發展,訂定通識教育課程之教育目標:(1)引導學生瞭解生活之意義與生命之價值,使其身心健全發展,並共為社會美好的未來盡其責任。(2)培養學生清晰有效之思考與表達能力。(3)提供學生寬闊之知識視野,進而增進其對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之綜合性瞭解。(4)增進學生對非專業領域事物之認知。另外,校方也支持相關研究計畫,希望達成通識教育的理想。計畫包括:1.通識教育課程研究計畫(1)國立交通大學共同學科人文及社會組課程修訂研究計畫(2)大學共同必修科目國內外課程分析研究(3)美國大學通識教育之理論研究(4)世界(日本、美國、德國)著名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2.非同步遠距教學計畫該校通識教育中心專兼任教師九位參與教育部90學年度非同步遠距教學課程補助計畫,積極發展數位化教材、設計各類網路教學活動,並規劃網教學習評量方法。這是國內通識教育教師首次參加的非同步遠距教學課程計畫。3.第一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1)網路與社會互動下之通識教育:建構新世紀「網路社會」學群(2)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通識教育:未來學的視野(3)科技與人文整合的通識教育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4.松竹楊梅多元智能學習圈計畫(1)經典文化講座(2)多元藝文賞析(3)藝文護照(4)創意組合課程5.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6.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計畫(1)松竹楊梅通識講座:「創意潛能發展」、「從傳統到當代」(2)共同教材開發計畫(3)UST四校校長的學思生涯巡迴演講7.通識教育研討會(1)第一屆大學創意課程與教學研討會(2)人文教育與創意文化產業研討會(3)第二屆大學創意課程與教學研討會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三、中央大學(一)沿 革該校通識教育中心成立於民國85年8月1日,功能即在於負責學校通識課程之協調執行與相關行政業務之推動。其組織設計乃因大學教育專業科系分工以後,往往使得學生只注重本身專業課程,而較少接觸其他學科領域之知識,造成知識廣度不夠,偏離了全人格之目標。為了彌補此種教育缺失,乃藉由通識教育之推行,平衡專才與通識教育,提昇學生教育之品質。(二)課程規劃1.領域分類該校目前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科技類等三大類,其中並有若干課程甚且採用科技整合方式,而歸列跨兩個或三個類別:(1)在社會科學類(含生活修養類),主要是以文、史、哲、藝術為範圍,講授西方文化、歷史、哲學、藝術之發展與內涵,陶冶學生人文素養。(2)在社會科學類方面,是以法律、政治、社會或心裡等學群為中心,旨在培養學生建立法治理念,分析社會現象,和了解相關財經制度,使學生適應多元化之社會。(3)在科技方面,則是以科技知識為重點,以不定單元之方式,探討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工程科學等人類重大科學發展及其影響。2選課第一階段:初選(1)該校三年級學生每人應修習4學分「民主與法治」課程,分上、下兩學期各修習2學分。(2)各系學生僅能選修表定時段所開設課程,不得跨越其他時段選課,重補修生例外。每一個班級上課人數以上表所列人數限制為上限,額滿則取下個志願。該時段班級學生為第一順位,重補修生第二順位。(3)每個時段學生之上、下學期必須選修同一時段不同之課程。(4)上學期,同學按志願順位選滿六個志願;下學期則按志願順位選滿五個志願(志願皆不可重複)。另外,上學期已修習之班級也不得填選。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3.選課第二階段:加、退選加、退選於開學後兩週內作業完畢,欲加、退選課程之學生須找任課教師領取「課程密碼名片」,並於領取密碼名冊上簽名,憑導師提供之「選課密碼」及任課教師提供之「課程密碼」於加、退選期限內自行利用選課系統界面將加、退選課程資料登錄於課務系統。(三)組織與制度1.師資該中心現有專任教師7位,並有助教2位襄助中心行政、教學業務;此外,另聘有人文、法政、心理暨外語專長之兼任教師數位,以滿足學生課業需求。而且,為提昇教師研究風氣與教學效果,該中心維持前身共同學科之傳統,定期舉辦如「通識教育講座」、「當前社會與文化變遷研討會」等學術研討會,並出版有《社會人文學報》及《通識教育季刊》等刊物;另外,並成立「通識教育發展研究室」、「社會變遷研究室」和「創意發展研究室」,以進一步加強科際整合性的研究工作。2.經費資源該校通識中心除每年固定經費編列外,並向國科會、教育部等單位爭取專題研究計畫,以擴充教學及研究設備。現已訂購有相關之學術期刊、藏書及電腦、錄音與視聽等各項器材,供教學與研究之用。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四、陽明大學(一)沿 革該校於民國64年創校,始稱「陽明醫學院」,下設共同學科,負責大學部之普通物理學、普通生物學、醫學遺傳學、心理學、社會學、國父思想、大一國文、大一英文、體育、微積分等必修課程以及若干選修課程。迄至83年7月,改制為「陽明大學」,「共同學科」亦隨之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其位階與學院等同。陽明大學於民國81年6月籌辦全國性「大學院校共同科人文課程教學改進研討會」,同年10月,成為實施通識教育改革之示範學校。(二)課程規劃除必修學門外,課程劃分為「本國語文」(4學分)、「外國語文與文化」(4學分)、「心理學」(4學分)、「人文學科」(6學分)、「社會學科」(6學分)及「綜合通識課程」(4學分)等六大領域。同時,為順應時代變遷,該中心也加強醫學倫理、醫事法律與醫療經濟學等相關課程,以使醫學專業學生能均衡所學。(三)組織與制度該校「通識教育中心」上有「通識課程改進委員會」,針對學校特色及現有教學資源,將全部共同必修科目通識化,並將選修的通識課程加以歸類,每類中必須修滿最低學分數方得畢業。中心現有專任教師28位(含教授4人、副教授7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7人、生物助教1人、行政助教2人);另聘兼任教師30餘位。該校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師較少,學術研究成果不及該校各醫學科系可觀,但於認知心理學方面表現優異。如該中心教師從事科學資優生空間能力及語文能力研究,為我國資優生之篩選奠下基礎。另外,對於腦病變所產生之失語症,我國病人的語言缺失行為對語言學理論上所做之驗證,貢獻良多。同時,中心網頁設置有「人文藝術網」,提供學生觀賞知名藝術家創作作品或如「性別與文化」等各種主題講座,規劃學生積極參與。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而為了增進教學與學習水準,該中心也推動該校「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通識教育學程及制度改進計畫」、「生命利基開展學程」等大型計畫。其中,如「生命利基開展學程」即為針對醫學專業學生因應現代科技與醫學進步,在基因科技、生物科技、乃至複製醫學、遺傳醫學等技術的日新月異,對於固有社會制度與傳統倫理、道德、價值觀所產生的衝擊問題,所規劃的通識學程,讓參與該學程學生能認識到環境的變遷以及可能因應之道。該學程主要在於培養學生主動求知,以多元途徑思考方式面對分子生物科技對環境、生態、人文、社會、傳承文明、歷史等所帶來的衝擊,打破過去單校單打獨鬥的教學方式,考慮地緣因素,聯合「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以及台北地區同等級國立大學教學資源,如台北藝大與政治大學,共同藉由著重課程內容討論的互動模式,帶領學生獨立思考與培養社會關懷,達到貫徹富涵人文關懷的全球公民之通識教育精神,也是該學程所強調「生命利基開展」的意涵。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2:2:2國外各大學一、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1.通識課程目標:讓學生學習組織知識、分析材料、認識世界的各種不同的方法、途徑;重點不僅在於介紹各學科,更在於認識各學術領域對於定義問題、蒐集材料、驗證假設與表述結論的方法。2.通識教育課程必須符合以下五項要求:(1)課程設計對象為一年級,二年級或尚未決定主修學生(2)課程內容適合非該領域專業者修習(3)增強學生對於該領域概念,研究法,技能與應用相關的知識(4)培養學生邏輯推理,批判分析的能力(5)培養學生完成公民義務的能力3.通識教育要求:分為四大領域(1)人文學科入門:大一需在IHUM(IntroductionstotheHumanities)課程中選修三門課。(2)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科技與數學:三門課,最多只能有兩門出自同一副領域。(3)人文與社會科學:三門(IHUM不算),兩個副領域需至少各一門。(4)世界文化、美國文化與性別研究:三門課,需包含至少兩個副領域裡的課。4.其他:寫作修辭課一門,外語課一年。5.每位大學生必須符合「寫作要求」、「均衡要求」及「語言要求」。「寫作要求」在於使學生能寫作正確、優美的英文作文,而因應不同科系的學生,也規劃有科學論文、實驗報告等的寫作課程。「語言要求」則要求學生至少熟習一種外語,以接觸不同的文化與領域。「均衡要求」則要求學生在主修之外,還應當修習其他領域的課程,以擴展學習的廣度。6.特色:在史丹佛大學的學位取得說明中明確指出:「史丹佛提供其大學部同學獲取博雅教育的途徑;這種教育在人類各個重要知識領域中增廣學生的知識及覺察,特別對其中的一兩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個領域進行深入的理解,並使之得以持續終身地學習,而且應用在事業及個人生活中」,史丹佛的通識教育特色在於通識課程的地位與份量與主修課程不相上下,甚至更為重要、豐富與有趣;同時,校方也規劃專責教師負責相關工作,確切執行教學計畫,因而成效明確。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二、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UCLA在2001至02年間進行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現行制度要求學生從以下三個主領域,七個副領域選擇十門課,至少48學分。1.人文藝術(ArtsandHumanities)領域(1)文學與文化分析(LiteraryandCulturalAnalysis)(2)哲學與語言分析(PhilosophicalandLinguisticAnalysis)(3)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分析與實作(VisualandPerformanceArtsAnalysisandPractice)2.社會文化(SocietyandCulture)領域(第三門課由學生自行選擇副領域)(4)社會分析(SocialAnalysis)(5)歷史分析(HistoricalAnalysis)3.科學探索(ScientificInquiry)領域(兩門中需至少有一門為5學分,並包括實驗室操作)(6)物理科學(PhysicalSciences)(7)生命科學(LifeSciences)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三、朱尼亞塔學院(JuniataCollege):位於賓州中部之小型文理學院,學生約有1400人,其中3/4為本地人。大學部學分需至少修滿120學分。課程要求包括:1.人文學科部分:均衡要求(distributionrequirement)均衡要求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拓展視野,藉由多樣化的教育增加以及維持面對快速變化世界所需的智識上的深、廣度以及思考能力的彈性。均衡要求內容:學生需在(1)藝術課程(美術、音樂、戲劇、文學創作);(2)與世界各國歷史文化相關之課程;(3)社會科學;(4)人文課程;(5)自然科學等五個領域中各修至少6學分課程,在其中三個領域中所修的課至少各有一門為進階課程。2.文化分析部分(CulturalAnalysisComponent)目的:培養學生以理論或比較分析的角度來批判思考各種文化層面的能力。內容:至少兩門課。3.自我表達部分(CommunicationsComponent)目的:介紹各種不同的思考、表達模式,讓學生在大學課堂中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內容包括:(1)大學寫作課程(CollegeWritingSeminar):針對一年級教授。內容包括閱讀寫作技巧、研究方法、如何上課、學習,甚至職業規劃等等。(2)至少四門與寫作或演講相關之課程,其中至少一門為進階課程。4.計量部分(QuantitativeComponent):至少三門數學和統計相關課程,並需通過校內的數學與統計檢定考。5.ProgramofEmphasis(POE):與傳統的「主修」觀念類似。鼓勵學生對某一領域或跨領域做深度探索。在導師指導下,學生可以選擇已經規劃好的傳統POE課程組合或根據自己的需要組成一套「量身定做」的課程組合。重點是學生需完全了解、掌握這套課程組合所蘊含之理念及將達成之效果。POE佔45至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60學分,其中18學分為進階課程。6.特色:朱尼亞塔學院的通識課程中,POE模式可以讓學生主動發掘學習的興趣,自己設定主題,進行深度地或跨領域地探索,藉由老師的輔導,學生可以從各類課程規劃學程,建構本身的「知識之旅」。這項做法可以調整向來都是由教師講授的單向上課模式,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與參與感。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四、京都大學日本京都大學「全學共通教育」大分四群主要科目授課,包括「A群:人文.社會系科目」、「B群:自然科學系科目」、「C群:外國語科目」、「D群:保健體育科目」。其教育目的在於(1)使學生獲得高度的自律性、優良的價値標準、豐富的人文素養(學術的涵養);(2)不同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外國語文運用能力的學習(文化的語言能力);(3)廣闊的基礎知識、技術、技能的學習(基本的認知力)等3個觀點。為實現此目的,2003年度設置了「高等教育研究開發推進機構」,根本性地從教育内容和實施體制進行改善。五、東北大學東北大學的「全學教育」大分為:「基幹科目」(包含「人間論」、「表現論」、「學問論」);「展開科目」(包含「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總合科學」);「共通科目」(包含「外國語」、「情報科目」)。其教育精神與目的在於使學生(1)作為現代人,在生活上或專業上的學習,養成共通的基礎之素養與技能;(2)適應於成為人間形成之基礎的現代社會之基本教養和技能;(3)可接受專門教育及研究所教育,通過此教育,可應用於將来專門知識的科學知識。六、九州大學九州大學的「全學教育」授業科目區分為「全學教育科目」和「專攻教育科目」。全學教育和專攻教育在有機性地關聯下,以四年或六年一貫的模式推行。相對於專攻教育在各學部、學科的實施,全學教育是在本校以總合大學的機能產生而出的形式,以全學性協力為一體而實施,由所有的學部、大學院及其他的全學有關部、局的老師分擔授業而進行。七、北海道大學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北海道大學「全學教育」課程大分「分野別科目」、「複合科目」、「共通科目」、「外國語科目」等四種,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具有(1)高度溝通的能力;(2)社會、文化多樣性的理解;(3)創造性的思考力和建設性的批判能力;(4)社會性的責任和倫理的自覺。日本各主要大學對於教養課程所修習的學分要求大致都在40學分左右,京都大學醫學部更要求在60學分,普遍都比台灣的通識學分要求來得高。此外,像是東京大學的「全學自由研究seminar」與廣島大學的「教養seminar」必修課程,專門討論教養精神,增進學生了解教養課程的目的,有助於教學效果與目標的達成。另外,如廣島大學的「學科整合」科目,聯合兩個科目以上的課程授課,有系統地規劃出如「探詢知的根源」、「異文化的交流和共生」、「現代文明和國際社會」等課程,類如我國所謂「系列課程」,可強化課程的廣度與深度,顯見此一模式值得運用、推廣。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八、北京大學(非元培班)北京大學的素質教育始於1995年,2001年成立「元培計畫」,屬於實驗性質,與非元培班學生同步試行,元培計畫模式與日本東京大學模式類近,因此在2:5節討論,此處先說明全校通用的現行制度。(一)沿 革北京大學於1995年展開文化素質教育課程。1999年9月,校方整合了相關單位,成立「北京大學素質教育委員會」統一籌畫領導學校的素質教育工作。素質教育委員會下設四個分會,分別側重於「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身心素質教育」和「藝術素質教育」計畫的制定和實施,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執行日常工作。根據該校公佈資料,實施素質教育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為靈魂,以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把德、智、體、美諸方面的教育統一地、有機地貫穿於學校的教育和教學之中,建立同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相適應的具有北京大學特點的素質教育體系,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奠定堅實基礎。(二)課程規劃包括全校必修課40學分、文化素質課16學分,每類至少2學分。全校必修課包括:政治理論課程、外語課程、計算機課程、體育與軍事課程。文化素質課方面:北京大學於2000年9月,正式開設「素質教育通選課」,要求學生廣泛學習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和研究方法,促進不同學科的融合,強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教育。通選課劃分為五個基本領域,設計系列「精品課程」授課:A.數學與自然科學B.社會科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C.哲學與倫理D.歷史與文化E.語言學、文學與藝術學校要求2000年以後入學的本科生都要在以上5個領域中選修16學分的通選課,每個領域至少選修2學分。通選課課程門數由2000年秋季學期的30多門,到2002年春季學期達到130門。課程總門數達214門,涵蓋了北大大部分學科領域。各門選課十分踴躍,一些課程選課人數甚至達到八、九百人。目前,北大規劃(1)在低年級實施通識教育,高年級實施所謂「寬口徑」的專業教育,(2)逐步實現教學計畫和導師指導下的自由選課學分制。2001年秋季,校方還成立了「元培計畫委員會」,設立了「元培實驗班」,進行教學改革理念的實踐。(三)教育資源1.獎學金設置為了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北大素質教育特別重視促進學生參與科學研究,除了從素質教育經費中劃撥專款之外,並通過兩項捐助基金──「君政基金」和「泰兆基金」──資助學生參與科研活動,並配備各領域的傑出專家為導師,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2002年,校方又投入20萬元(人民幣),設立「校長本科生研究基金」,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科研的資助。2.舉辦系列講座除了課堂學習之外,校方也舉辦了系列講座,讓學生能透過講座,將深具啟發性、鑒賞性、理論探索性等的知識融為一體。目前已經舉辦包括「形勢與政策」、「中華文明之光」、「美育精品」、「自然科學前沿」、「人文社會科學前沿」、「北大傑出校友」、「創業」等共十個大型系列講座。2001年又與鳳凰衛視聯合推出「世紀大講堂」系列講座。部分精品講座的講稿已經彙編成《北大講座》(第一輯)出版發行。各個系列講座分別邀請到學術大師、文藝界知名人士、著名企業家等主講。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學校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獲得和各個領域的精英人物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向他們多方學習。3.塑造人文氣息的學習環境將高水準的藝術活動引入校園,播放經典影片、邀請文藝演出,並且與包括中央芭蕾舞團、中國愛樂樂團、中國交響樂團、中央民族歌舞團、中國京劇團等著名表演團體到校演出,培養深厚的人文氣息,讓學生陶冶性情,潛移默化。此外,校方每年固定舉辦「北京大學「五四」交響音樂會」和「「一二•九」歌詠比賽暨新年音樂會」,除了希望藉此融合全校感情外,也可以透過合唱比賽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組織紀律性、團結合作精神等素質。4.支援學生社團活動北大擁有超過百個以上的學生社團,每學期的社團活動展開時,便形成所謂「百團大戰」的局面。由於社團文化是北京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校方也鼓勵包括碩、博士生在內的所有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培養自身更多的興趣,也可增廣見聞,提升人際關係。同時,校方也投入130多萬經費,加強像是合唱團、舞蹈團、民樂團、交響樂團等學生藝術團隊的培育,支援他們到國外如港、台,甚至法國等海外地區進行表演與交流活動。5.美綠化校園環境與校景為了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透過生活環境而獲得感染、薰陶的效果,校方特別加強校園的美化、綠化與建設工作;並且結合許多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建築物,像是明代名畫家米萬鐘的勺園,到清代的淑春園、朗潤園、鏡春園、鳴鶴園,以及燕京大學的燕園,透過歷史文化名人的遺跡,直接親近前賢,藉以使學生沉浸在傳統文化當中,在濃厚的文化氣息中學習、成長。6.加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北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類似校外服務性質活動,主要是在暑假期間進行,但政治意義大於學習意義。像是參加「西部大開發」、因應江澤民「學習、領會和實踐」「三個代表」口號而進行的學生黨員「三下鄉」宣講服務等等。7.加強師資訓練除了學生之外,北大也針對教師方面的文化素養訓練。2001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年文科教師大會提出「清除贗品,拒絕平庸,樹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識」的呼籲,2002年3月,校方則發佈了「北京大學教師學術道德規範」,藉以規範教師的學術行為。8.設置網路素質教育基地由校方「素質教育委員會」劃撥經費,建設「校園新聞網」,傳播素質教育活動的資訊。北大共青團設置了「網上新聞中心」和「燕園資訊港」,傳播校園文化的新進展。2001年,校方劃撥經費,由學生建立「紅旗線上」網站,藉以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促進理論學習。9.進行素質教育理論研究為了提升素質教育的推行與改革,校方也加強對素質教育理論的研究,進行素質教育研究專案,像是《各類高等學校本科教育中文化素質教育目標要求、培養模式及評價方法研究》,還有《大學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對大學素質教育進行歷史考察和國際比較,並針對大學素質教育的意義和內容、實施途徑、評價方法和原則,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理論探討。另外,《北京大學課程改革研究》則針對北大本身課程進行問卷調查,以便對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課程改革提出政策建議。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九、南京大學(一)組 織校方成立「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由學校主要領導擔任主委,另聘文、史、哲各學科最有影響的四名教授擔任顧問。委員會的職能是領導、規劃、諮詢全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為進一步落實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學校還成立了「文化藝術教育中心」,負責文化素質教育各項活動的實施。另外,教務處全面負責協調全校文化素質課程和文化素質講座的規劃、安排和師資聘任。「文化藝術教育中心」負責全校文化素質課的開設與開展有關文化素質教育的活動。(二)課程規劃學生必須選修14個學分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1)所有學生都必須選修4學分的藝術類課程(每門課1學分);(2)理科學生必須選修8學分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素質教育課程(每門課2學分);(3)文科學生必須選修4學分的自然科學素質類教育課程,以及4學分的非本專業人文社會科學素質教育課程(每門課2學分);(4)所餘2個學分,文、理科生都可以在上述三類(藝術、人文和科學類)課程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三)教學資源1.教學內容授課內容主要包含下列幾種課程:(1)我國歷史與民族文化的教育;(2)世界文化與世界歷史的教育;(3)唯物主義的哲學觀教育;(4)價值觀與道德觀的教育;(5)公民意識教育;(6)文學與藝術教育。2.課程開設目前南京大學文化素質課程已經開設115門,內容涵蓋所有學科。另外,也建立了5個創新基地,提供學生課外開展學術、技術、藝術活動。同時,運用網路教學模式,在三年時間內,也開設了25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門網路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像是《地球與人》、《環境與人》、《水與人》、《數學與人》、《物理與人》、《生命科學與社會》、《化學與社會》等等,學生透過網路即可學習。3.教學方法(1)寓素質教育於課程教學之中。j根據優化課內、強化課外的原則,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通過課內、課外結合,全面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k加強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綜合素質。l引導學生及早進行科研。(2)在教學過程中,著重「讀」、「寫」、「議」教學過程,努力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讓學生多讀、多寫、多議,通過優化課內教學,強化課外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質。(3)在理科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培養理科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南京大學在理科教學過程中,主要有兩項措施:一是理科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培養,要求理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挖掘人文精神;二是改革教學模式,讓學生提前進入科研。4.課外活動(1)舉辦學術講座、組織學生科學報告和鼓勵學生組建科技文化社團。(2)建立校外素質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會文化資源。像是在南京博物館、南京美術館建立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與南京近代史博物館、江蘇歌舞團、江蘇昆劇團、江蘇京劇團等文化團體合作教學等等,充分利用南京這座六朝古都豐富的文化資源來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十、香港中文大學(一)沿 革中文大學於1963年由新亞書院(1949)、崇基書院(1951)、聯合書院(1956)以「聯邦制」模式組成,雖為大學,但各書院仍具獨立地位,且因大學層級負責「學科為本」的工作,書院負責「學生為本」,較為接近學生生活、學習與思考方面的活動,因此通識教育性質的課程也由書院承擔。中大通識教育由來已久,六○年代就已經由沈宣仁博士設計出「綜合基本課程」(IntegrativeBasicStudies,IBS),第一年修「大學的理念」,第二年修「中國文化」,第三年修「西方文化」,由於廣受好評,成為當時中大通識教育的代名詞。然而,原先各書院成立各有宗旨,則課程所重便不免亦各有所偏,1976年改「聯邦制」為「單一制」,各書院相同學系合併,就是希望修正此弊。不過,大學方面雖有分配教師工作的權力,但課程規劃與執行仍在書院,在行政工作上造成不便,因此,1983年至84年間,校方組成改革小組提出建議報告,重新規劃通識教育的執行模式。於是,校方乃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專責全校通識教育事務規劃,及協調校級與書院間的相關工作。關於香港中大通識教育發展的歷史,除其中心網頁刊載其中心副主任梁美儀:〈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的使命和實踐〉(該校大學通識教育部2005年最新出版的《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概覽》有修定,補充了2004年以後的發展狀況);也可參看鄭漢文:〈從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之歷史簡述到大學通識教育之實踐反思〉,收在前揭劉國強等編書,頁75-81;以及何秀煌:〈大學通識教育:理想、內涵以及問題──以香港中文大學經驗為例〉,《通識教育季刊》第2卷第1期(1995年3月),頁65-74。(二)組織制度香港中文大學教務會下設「通識教育委員會」,負責制定大學通識教育之政策與審議通識教育科目的開設和修定事宜。主席由大學校長委任,成員包括教務長、大學通識教育主任、副主任、各學院及各書院代表。委員會也邀請學生會與各書院學生會代表列席,提供意見。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行政架構方面,設有「大學通識教育部」,由校長委任大學通識教育主任領導,負責統籌各學系與書院,推行通識教育和處理大學通識教育科目之學務事宜。各書院也設有書院通識教育委員會及書院通識教育主任,策劃書院通識教育課程及非形式教學。學生成績評核方面,則設有「通識教育考試委員會」,審核學生成績評分。大學通識教育部、各書院及各學系每學期也進行學生意見問卷調查,收集學生意見,作為改善通識教育科目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參考。(三)課程架構該校學制開放學生彈性安排修習學分,只要依照規定,修畢學位學分,最快即可於第三年畢業。畢業總學分數依入學程度分為99或123學分,其中,通識教育的部分,中七入學生修讀「一般課程」者須修習15學分,中六入學為21學分,而中七入學修讀「特許專業科系」者為12學分,中六入學為18學分。受到英國殖民影響,香港中學教育舊制為「五加二」模式,即三年初中教育(中一至中三,12至14歲);二年高中教育(中四至中五,15至16歲);另外,一或二年的中六教育(中六初班、高班,17至18歲)以及一年的中七教育(18或19歲)主要是為了進入大學而設計的升學準備課程。不過,2003年以來,香港方面已經著手改革,預計將舊制改為「三加三」模式,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取消中七階段。參看香港教育統籌局網頁:http://www.emb.gov.hk/。然而,無論是一般或專業科系,其通識教育課程都包含「大學」與「書院」二部分的學分數。僅將該校通識課程選修架構簡述如下。學位總學分(99或123),包含:1.主修課程:為確保學生在主修學科中獲得充分訓練,全日制學生須修畢個別主修課程規定的最低必修學分,最高不多於72學分,如主修課程設有畢業論文∕專題研究規定,學生必須於該等論文或專題研究獲及格成績,始可畢業。2.副、選修課程:副修為自願選修課程。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及志向申請修讀最多兩項副修課程。副修課程規定至少須達15學分,但不得多於30學分。3.體育課程:必修體育科目著重培養學生的團體觀念與合作精神,並闡明公平競爭的意義。學生透過各項運動亦可訓練健強的體格,以應付各項課業及將來發展。學生必須於首修業年修畢體育科目2學分。4.通識教育課程:學生除依所屬書院規定,修讀書院設計的通識教育科目外,亦須修讀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在四個範圍內──(A)文化傳承;(B)自然、科技與環境;(C)社會與文化;(D)自我與人文──分別選修至少一科(2至3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學分)。其餘大學通識教育學分,學生可根據個別科目的限制及選課規定選讀。(1)一般課程學生,須修15學分:j大學通識課程修10-11學分(包括中國文明範圍、學院通識範圍、選修科目)k書院通識課程修4-6學分(包括通識教育科目、非形式教學如週會講座等)(2)專業課程學生,則修12學分:j大學通識課程修6-8學分(如上)k書院通識課程修4-6學分(如上)全校修課架構如上,大致相同,只是各書院各自要求的「大學」與「書院」通識科目會略有不同而已。(四)修課規定1.課程改革中文大學新近進行了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計畫,將原先修習「中國文明」、「學院通識範圍」的模式,調整為「文化傳承」、「自然、科技與環境」、「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等四個範圍該校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張燦輝表示,「這四個範圍並非以學科分類,而是以智性關懷為原則」,「這四個範疇的構思,其實是受新亞先賢唐君毅先生對學術理解的啟發:各個學科其實對人的存在、人的生命有很密切的關係。不論人文學科、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對於人如何了解自己、身邊環境與他人的關係,都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說,其實後面三個範圍與中大建校傳統亦有一種內容上的承傳的關係」。參該校通識中心《大學通識報》(2004年8月)網頁:http://www.cuhk.edu.hk/oge/chi/newsletter/0804/four_areas.htm。,2004-05年度及以後入學的學生必須在每個範圍中最少選修一科。每個範圍的教育目的在於:(1)文化傳承:從不同層面介紹中國文化的主要特質,務使學生對中國文化獲得較宏觀和全面的認識。(2)自然、科技與環境: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科學與科技,檢討人類在大自然的角色;觀察科技如何改變人生、社會與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的未來的啟示。(3)社會與文化:加深學生對人類社會與文化的構成和表象的理解,以助其掌握當中的通則和多樣性;介紹探討社會、政治、經濟或文化議題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4)自我與人文: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之多元性;學生透過人文及相關學科,加強對自我的認識和反省。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2.大學通識教育修課規定香港中大通識教育科目由大學各學系提供,現有大約230科,每學年開課有一百多科。大學通識教育科目大都是2至3學分,一學期修畢之科目。以「中國文明」範圍和「學院通識範圍」的舊制修課模式只適用當屆學生;2004年以後入學學生,適用改革之後的新定選課規定。(1)每修業年內,學生修讀大學通識教育科目以3科為上限。(2)部份由學系提供之通識教育科目,限制其主副修生不得修讀。此項限制於科目簡介列明。轉換主副修學系之學生,應查核已修科目之修讀限制。如已修讀科目為新轉入學系之學生不得修讀者,則已修學分將不作通識教育學分計算。學生須另選讀其他通識科目,以達到大學通識教育之學分要求。(3)部份學系之科目同時列為通識教育科目。學生如因轉系或其他原因,欲申請將修讀此等學系科目所得之學分轉為通識教育學分,可到通識教育辦公室查詢。如欲將已修讀之通識科目轉為主副修學分,則須向有關學系申請,並另選讀其他通識科目,以達到大學通識教育之學分要求。2.書院通識教育修課規定(1)崇基學院j大學修學指導(一年級修讀),3學分k專題討論(畢業班修讀),3學分l崇基學院週會,不計學分(2)新亞書院j通識教育導論(一年級上學期修讀),2學分k學生為本教學與研討(一年級下學期修讀),2學分l新亞書院通識教育選修科,2學分m新亞書院雙週會,不計學分(3)聯合書院j大學生活與學習(一年級修讀),2學分k專題討論(畢業班修讀),2學分l聯合書院通識教育選修科(非強制),1學分m聯合書院月會,不計學分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4)逸夫書院j逸夫書院通識教育選修科,4至6學分k逸夫書院聚會,不計學分相當值得注意的是,每個書院都有週會、月會、聚會或餐會的社交活動,藉以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和與書院之間的感情,凝聚共識與向心力。每種聚會並非漫無目的地餐飲、消遣,而是設定講座題目或聚會主旨,在會中聆聽、交談、討論該議題。這種方式可以鼓勵學生發表意見,增進其思考、表達能力與人際關係,對於人格培養相當有幫助。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41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2:3共同與通識課程均衡選修模式一、臺灣大學(一)現行制度的說明自從民國70年臺大前校長虞兆中教授提出「通才教育」作為辦學理念以來,臺大對推動通識教育不遺餘力,其理念與定義乃秉持: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並與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之關係的教育。本校所有通識課程均須經系、院課委會及校級共同教育委員會審核通過,始得開授,審核通識教育課程之參考指標包括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穿越性(通慣性)等五項原則:(1)基本性:課程內容應包涵人類文明之基本要素。相對於工具性、應用性或休閒性課程而言,通識課程之內容應具有基本性。所謂「基本性」,是指課程應涉及人類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質素而言。(2)主體性:課程應直接或間接地完成「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並與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之關係」這項教育目標。教學應以學生作為主體出發,去看待知識,透過討論、思辯、批判與比較,去了解自己的身體、心理,自己所面對自然世界與社會環境,自己所處的時代與所屬的文化。(3)多元性:課程內容應以拓廣學生規野、消除人類族群與文化上的偏見、養成「人類一家」的胸懷為目標。(4)整合性:課程內容應整合不同領域之知識,有助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有助於發展專業研究之直觀與創意,賦與專業知識新的詮釋與意涵。(5)通貫性:課程內容所採討的問題應淺顯明白,可藉由問題的探討而逐步穿越專業知識,但不宜預先設定學生須已修讀系統性專業知識為前提。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本校依上述指標推動通識教育,每學年上、下學期各開授一百三十門左右的通識教育課程,每門課程在授課結束之後,皆通過網路實施學生意見調查統計,對提昇教學品質助益極大。以下即就本校現行通識教育制度詳作說明。本校「通識教育」就廣義而言,包括「校訂共同必修課程」及「通識選修課程」兩大部分,合計30學分。另外,尚有一門必修,零學分,具有通識教育精神之「服務課程」,在此也一併說明。(二)共同必修課程共同必修課程,共計18學分,包括:1.國文領域6學分:以提升中國語文能力與文化素養為教學目標;2.外文領域6學分:以訓練學生基礎外國語文能力為教學目標;3.歷史領域4學分:重視學生對史料之閱讀,並以增益學生之歷史知識及提升學生歷史思考能力為教學目標;4.本國憲法與公民教育2學分:以培育學生對本國憲法之知識,並提升公民意識為目標。(三)通識選修課程此處所言「通識選修課程」即屬所謂狹義之通識教育,本校目前規劃為「人文學」、「社會科學」、「物理科學」、「生命科學」四大領域授課,每門課均為學期課2學分,課程所屬領域由授課教師自行決定。1.修課對象與學分要求因應修課對象學制差異,通識課程修課學分要求亦有如下分別:(1)日間部:86學年度(含)以後入學學生,應修習通識課程12學分。(2)進修學士班(原夜間部轉型):86學年度入學學生應修習通識課程12學分,自87學年度起減為8學分。本校原先夜間部自86學年度起轉型為「進修教育」,招生對象改為年滿22歲以上之在職或社會人士,其中52%已具大專學歷,且目前夜間時段師資有限,經第25次委員會議及86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教務會議決議,通過自87學年度起,「進修學士班」應修習通識課程學分數減為8學分,可抵免之通識學分數以2學分為上限。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2.選修方式與學分承認原則通識教育課程選修方式有下列兩種,可任選其一:(1)除本系所屬領域外,其他三領域皆應選修。(2)其他三領域中選二領域,其中任一領域至少應選4學分。另外,課程若屬系(所)經常開授之專業課程,其學分採計方式如下:(1)若超過2學分,每門課(全年課程上、下學期算作一門)僅採計2學分。(2)若某一門科目與學生原系指定必修或選修學科相同者,不得採計學分。(3)學生選修本身學系所屬領域之通識教育課程不計入通識學分。(4)課程如兼跨二領域以上者,得選擇計入其中任一領域。選修一門以上含本系所屬領域之跨領域通識教育課程時,僅承認一門為通識學分。3.通識課程開授與審核通識教育課程開授之途逕有以下三種:(1)由本校共同教育委員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開授;(2)由本校教師自行設計開授;(3)本校各系(所)經常開授之專業課程,符合通識教育課程設計精神者,亦可列入通識課程範圍。另外,通識教育課程之審核模式大致為:(1)課程無論經由何種方式開授,皆須經過三級三審,即由系、院之課程委員會及共同教育委員會擔任審核工作。(2)開課教師須填寫「開授課程大綱」,包含授課內容、課程進度、教科書、閱讀作業、教科書、參考書目、成績評量方式等資料提供審核。同時,授課教師也應具備所開課程之相關著作或近五年所發表之學術性著作。4.通識教育活動為了開拓通識教育的廣度,創造校園文化,在課堂上通識課程的開授之外,共同教育委員會還創設了「通識教育講座」。除了過去的「學問世界的探索」與「知識份子與二十一世紀」系列講座,從民國86學年度開始,也定期辦理「我的學思歷程」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系列講座,作為本校通識教育講座的主題。每學期邀請治學有成、人生歷練豐富,或是在產業實務上成就卓著的各界前輩、學者與專家蒞臨本校,發表演講,分享他們的學思歷程,希望能在效法荀子所言:「學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勸學》)的教育方法下,讓學生「見賢思齊」,啟迪其思考與做人做事的參考。接著,民國90年開始,也開授「科技與人文的對話」講座,針對現代人在科技發達的世界中,如何透過有效的對話、溝通與了解,增進人文精神與科技生活的協調與圓融,並使學生開拓知識的廣度,兼具人文社會與自然及生命科學的素養,成為一位全人教育理想下的實踐者。另外,共同教育委員會也定期辦理「共同及通識課程教學研討會」,促進相關教學工作的研究與改革;同樣地,每年也舉辦「大學理念資源分配與社會實踐研討會」,以加強教育理念與經驗之交流。(四)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除了既定的課程與活動的進行之外,為求精益求精,提升本校通識教育水準,並呼應陳維昭校長於民國85年3月7日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大學:回顧與展望〉的治校政策演講中揭示本校校務應以「均衡原則」為發展策略,因此,共同教育委員會從90年10月起訖今,規劃了二梯次的提昇計劃,包括第一梯次「臺大通識教育四年提昇計畫」與第二梯次「臺大基礎教育四年提昇計畫」。1.第一梯次「臺大通識教育四年提昇計畫」第一梯次提昇計劃於民國90年到93年間推動,總計畫名稱為:「臺大通識教育四年提昇計劃:全球視野與本土文化的融合」(網址:http://ccsun57.cc.ntu.edu.tw/~cge),本計劃並包含三個分項計劃:(1)「核心通識課程教材設計與教學方法之提昇」(2)「『臺大通識教育網』之設置及推廣」(3)「個別化網路外語教學系統之建立」這三個分項計劃整合的理論背景是:現階段臺灣地區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計,最必須思考的問題就是「斷裂」的問題。所謂「斷裂」至少包括:(1)「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斷裂;(2)「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斷裂。針對以上兩種類型的「斷裂」,本計劃規劃大學通識教育的兩項原則:(1)拓展大學生思考問題時的全球視野;(2)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深植本土文化(包括東亞文化、中華文化及台灣文化)之資源,以開闊學生思考問題的器識與眼界,再輔以古典語文與現代語文訓練,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整體計劃之整合架構可以圖示如下:臺大通識教育政策總計劃:《臺大通識教育四年提昇計劃》(第一梯次)分項計劃一:《核心通識課程教材設計與教學方法之提昇》             分項計劃二:       分項計劃三:《臺大通識教育網之建置與推廣》       《個別化網路外語教學系統》(推廣:國內外大學及社會)         (教具配合)全球視野與本土文化融合透過這項計劃,我們希望能趨近、甚至完成以下三個教育目標:(1)開展學生之全球視野;(2)拓深學生之本土文化資源;(3)奠定學生終身學習之基礎能力。目前,本計劃執行成果相當豐碩,不但完成「臺大通識教育網」(http://edtech.ntu.edu.tw/course/common/)的網頁建構,作為推廣教育應用之「終身學習資源庫」,成為本校通識教育數位化與推廣的重要平台;同時,從90學年度到92學年度,於臺大通識教育論壇「我的學思歷程」系列講座,也已經舉辦至少十八場演講,各場實況錄影可以在「通識教育網」網頁上觀看;而且,也已完成三十二門核心通識課程教學資料撰寫與課程網頁建構,學生可以直接上網學習。另外,在92學年度也針對共同教育、通識教育與高等教育競爭力等議題舉辦了三場研討會。相信於計畫執行完成後,對於本校通識教育之提昇必有極大的助益。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2.第二梯次「臺大基礎教育四年提昇計畫」  本計畫目的在於加強本校學生中、英文寫作能力,並提昇人文、藝術、科學等領域的基本素養。因此,透過本計畫之執行,在具體效益上,希望由建置「台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加強本校學生中、英文基本與應用文書之寫作能力。另外,經由「東亞經典與文化」學程、「藝術基礎教育」學程、「通識科學」核心課程與「普通科學」學程等之設立與教學,使學生提昇人文、藝術、科學各方面的素養,以培養大學生之均衡、完善人格。本梯次提昇計劃之總計畫名稱為「臺大基礎教育四年提昇計畫(2002-2006):寫作教學中心暨人文、藝術、科學學程之創設」(網址:http://ccms.ntu.edu.tw/%7Entupebe/),由校長陳維昭領導主持;同時並有四個分項計畫:(1)臺大學生中英文寫作能力之提昇──「台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之建置本計畫是透過寫作教學中心之成立,整合中文系與外文系的寫作與翻譯人力資源,以及文學院視聽教育館的館藏教材,以翻譯寫作的觀點,發展全校性的中、英文寫作課程,並提供面談諮詢與線上寫作訓練,全面提昇本校各級學生之中、英文應用文書寫作能力,以契合當前大學基礎教育需求、充實人文內涵並提昇文化品質。(2)「東亞經典與文化」學程之設計與開發由於本校為一綜合型大學,包括文、理、工、農等學術分野,故本計畫所開發的課程是以全校各科學生為對象,以培養不同學科之學生對於作為通識之人文素養的基礎學識為目的,使其具有大學標準之基礎性文化訓練,希冀矯正當前重科技、輕人文之缺失,同時亦修正當前人文學科過於專業化而忽略通識教育之弊端。本校自86學年度起,將「人文學」與「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社會科學」等並列為四個領域,作為學生必須選修的通識課程領域。唯站在策勵來茲的立場,人文學的相關課程目前尚乏統整性,即課程與課程之間缺少一種機制可以將其彼此聯繫。故藉由本計畫的推動,開設以「學程」為發展目標的系列相關課程,並輔以著名學者的講座課程,以使未來臺大學生在修習人文領域的課程時,更能有統整性的學習歷程與集中性的收穫。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本校長期重視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人文教育,自87年始,本校由黃俊傑教授執行「中國經典詮釋計畫」,自89年起,該計畫的基礎成員開始執行「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之「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其計畫主持人多為本校中文系與歷史系教師。此計畫為第一梯次「卓越計畫」中唯一的人文領域的研究計畫。這幾年來,「卓越計畫」與相關本校配合計畫之主持人經由計畫執行,在此課題上已獲致一定的成果,應該有一機制將此成果呈現在教學上,此亦是教育部推動「大學追求卓越計畫」初衷之一。未來本校人文學科之課程可配合此研究計畫所發展之課題,並向本校學生進行具通識性質之專門訓練。本計畫所開發的課程,整合本校文、史、哲三領域的學者,以「經典」研究為共通之主題,以「東亞」為視野,並以「文化」研究之訓練為方向。首先,人文學的教育不應淪為常識的灌輸或時尚流行的探討,而應植基於人類歷史中所產的經典,並與經典所代表的心靈與智慧進行建設性的對話。偉大的人文學傳統一定植基於經典的不斷被研讀的基礎上。作為人文教育的所謂「經典」,不限於傳統經、史、子、集中的經部,也應擴及偉大的文學著作、宗教經典與法律典籍等。其次,作為大學教育的人文學,須有「全球視野與本土知識」之雙重目標,即探索本土知識的特殊性,以追求人類全體的共通性。為達此一目標,應先超越民族或國家的藩籬,將人文學置於其發生過程中的歷史世界。本計畫是擬將台灣學生所應學習的人文學置於「東亞」的空間範疇中,探討此區域從經典發展出來的文化課題。其意義有二:一是探究中國的經典如何被運用與解讀於包含日本、韓國與越南的東亞世界;二是中、日、韓、越南等國為主的各本土性的經典如何建構其人類共通的文化關懷。再者,本計畫擬開設的課程是以大學生為對象,以通識教育為目的,雖然教學者都有其經典考據學上的知識背景,但著重藉經典研究以導引學生思考人生現實的諸問題,故本計畫也強調廣泛文化研究。在上述的諸理念指引下,本計畫推出二類構想:一是開設以學程為目標的系列課程,名為「東亞經典與文化」,朝十五門課、30學分規畫。俟蘊釀成熟後,確定為正式學程,十門課,20學分。此系列課程又分為四大領域:一是東亞歷史與文化,二是儒家經典與現代文化,三是宗教與文化,四是文學與文化。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二是開設系列講座課程,該課程擬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來本校講授,預定一學年開一至二門課,四年間開設五門課,用以配合上揭學程,作為進階課程。本校作為研究型大學,應加強與海內、外名學者合作,除了邀約大師來校指導研究生,也配合講座課程的開設,並對全校有興趣的大學部學生授課。(3)「藝術基礎教育」學程之設計與開發本校雖無藝術學院,但校內藝術風氣一向極盛,各類藝術性的學生社團不下百餘個。為有效加強本校大學部的藝術教育,培養大學生對藝術的感受、欣賞與理解能力,使他們美化心靈,擴大視野。文學院戲劇系、藝術史研究所,及音樂學研究所特別集合現有師資與校外專業人士,共同規劃戲劇、藝術史、音樂等課程三十餘門,初步計畫成立「藝術學程」,未來則希望發展為可授予學位的「藝術學位學程」,使本校藝術類課程的質與量均獲大幅提昇。課程內容涵蓋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視覺、聽覺、肢體,並以設計藝術學程網頁輔助教學,希望透過系列性的課程設計,本計畫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人類追求美好的共通性,也能學習各個文明的特異性,進而強化個人的包容力,產生恢宏的氣度,提高人文素質。(4)「通識科學」核心課程與「普通科學」學程之設計與開發本計畫擬經由一系列具有連貫性、完整性,能提供開放視野與整合思考,促進科學與人文對話的「通識科學」核心課程,開發出「普通科學」學程,冀能提昇非科學專業學生廣博的科學素養,並發展出科學與科技普及教育的社會教材。本計畫之實施預計達成以下幾項目標:規畫建立一系列(六到十二門課,20至30學分)具有連貫性、完整性,並能提供開放視野、整合思考,並符合時代需要的「通識科學」核心課程。編、撰通識科學的中文教科書。開發、製作講演的教材、教學模組、教學媒體與輔助軟體。規劃建立非科學專業學生的「普通科學學程」。將「通識科學」核心課程發展成科普教育的社會教材。(五)服務課程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1.課程規劃為培養學生良好品德、正確價值觀念及關懷他人、服務社會之胸懷,共同教育委員會自85年起,開始進行「服務課程」的規劃,並訂定〈國立臺灣大學服務課程施行辦法〉於87學年度起實施。希望透過手、腦並用與勤勞實踐之過程,養成學生負責、自律、勤勞、服務與互助合作之美德,使學生成為人格完整的現代知識份子,並藉此從校園走入社區,回饋社會,發揮校訓「愛國愛人」之真諦。有關服務課程之規劃重點如下:(1)服務課程總計施行三個學期,凡修習學士學位者,於一或二年級修習「服務(一)」及「服務(二)」課程,共計二學期,再於三或四年級修習「服務(三)」課程計一學期,每週上課1小時。(2)服務課程(一)及(二)之工作範圍,以維護學系及學生所使用之公共空間環境整潔、美觀為原則。亦可由學校提供一般性服務工作由各學系選擇。身心障礙之學生,其工作性質由學系依實際之狀況作適當之調配。(3)服務課程(三)係以與學系性質有關之專業性服務或學生社團之校外服務為原則,亦可由學校提供一般性服務工作由各學系選擇。各項服務課程得利用寒暑假執行,實習總時數不得低於24小時。(4)服務課程由各學系負責規劃,任課老師參與督導,各行政單位配合執行。學校各行政單位若有需求,亦得提出方案,經共同教育委員會通過後,請相關學系參考辦理。各研究所亦可參照辦理。(5)各學系規劃之各項服務課程,須循行政程序,送共同教育委員會核備。(6)服務課程必須設立小組長,由小組長協助任課老師作日常考察並予以記錄,作為學期成績核算之依據。(7)服務課程為必修,0學分,其成績以60分為及格。未通過者必須重修;全部通過者,始得畢業。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8)對於學生服務成績表現優異者,應以系為單位予以獎勵,於畢業時,每系選拔全系應屆畢業同學修習服務課程平均成績排名前5%者,由校方頒發獎狀;排名前2%者,每系最少一人,由校方頒發獎狀、獎品以資鼓勵,並將獎勵事項列於成績單中。(9)學生於申請校內各項獎學金及工讀時,服務課程成績列為審查條件之一。凡於申請前所成之服務課程成績未達70分者,不得申請;申請工讀而服務課程成績績優者,優先錄用。(10)服務課程之設計、管理及有關行政事宜,由學系辦理,教務處、學務處及總務處得提供必要之協助,全體職員均有參與推動與輔導之義務與責任。2.課程活動為推廣服務理念,共同教育委員會於93學年度辦理「臺灣大學服務課程徵文比賽」活動,徵選出「學生組」優等獎、佳作及「教師組」優等獎、特別獎,並請校長頒獎。同時也頒發獎狀、獎金予以表揚和鼓勵(獲獎名單與作品可上委員會網頁查詢)(六)體育課程1.組織架構體育課程由體育室負責規劃、執行。體育室設有「室務會議」,下分「教學研究組」、「體育活動組」、「場地設備組」、與「法醫校區體育組」四組協同合作,推動室務。體育室現有教職、員共57位,負責全校體育課程的授課與運動、休閒活動的規劃和舉辦,以及各運動場地和設備的維護與管理。2.選課規定本校日間部一、二年級四學期的體育課為必修課程,依序編為體育一、體育二、體育三和體育四。學生必須修完體育一至體育四等四個學期之體育課程方可畢業。依規定體育課不及格者不擋修次一學期之體育課,但低年級不能超修高年級的體育課。另外,日、夜間部體育課程不得互選(生理或肢體適應學生及校隊學生例外)。依學生志願選課。凡第一階段未選上體育課者,可於第二階段再次選課。若兩階段選課皆未選上者,須於開學後以人工加、退選期間辦理加選手續。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三年級以上(包括研究生)之體育課為選修課程,依序為體育五至體育八。未修完體育一至四之三年級以上同學可選修體育五至八的選修課程,但仍需另外補修體育一至體育四的體育必修課程。且選修學分不能抵免必修學分,不同學期別之體育課程亦不能互抵。每人每學期含補修部分至多可修兩門體育課。非補修者想上兩門體育課者,須經任課教師同意,以簽名方式選課。(七)軍訓課程1.組織架構本校軍訓室目前設有校級教官與職員20位,分設「學生兵役事務組」、「教學研究組」、「服務組」、「軍訓人事、後勤」等組別,負責軍訓課程教授、處理學生兵役事務、規劃校園安全、學生生活輔導等工作。2.課程規劃(1)課程內容:目前本校開設有《軍略地理研究》、《台海防衛作戰》、《三軍國防科技研析》、《南海問題研析》、《海權暨南海問題之研析》、《全球戰略環顧》等軍訓課程供學生選修,課程皆由校級教官教授。(2)選修規定:本校軍訓課程已於83學年度起全面改為選修,同學可依教務處規定時間內上網選課(研究所選修軍訓同學比照大學部辦理) 。軍訓選修應依序──軍訓一、二、三、四──修習為原則。預計參加預官考選同學,須於報名前(大四上學期辦理報名)修畢四學期軍訓,且(四學期)總平均須達70分(含)以上,始得報考(若任一學期軍訓成績未達60分或未修,總平均成績不予列計)。(八)小 結綜觀本校共同及通識教育施行現況,主要可分作四大部份,一為18學分之共同必修課程,二為12學分必選之通識課程,三為0學分必修之服務課程,四為必修之體育與選修之軍訓課程。目前本校共同與通識教育課程除了持續推行現行的修課制度外,也接續推行兩梯次的通識教育提昇計劃,因此,本校的通識教育工作,基本上是朝著不斷修正、改革與研發,精益以求精的方向邁進。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現行共同與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課、選課等制度與業務均已穩定,師生業已適應;同時配合兩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1.「臺大通識教育四年提昇計畫(2001-2005):全球視野與本土文化之融合」(1)《核心通識課程教材設計與教學方法之提昇》(2)《「臺大通識教育網」之設置及推廣》(3)《個別化網路外語教學系統之建立》2.「臺大基礎教育四年提昇計畫(2002-2006):寫作教學中心暨人文、藝術、科學學程之創設」(1)臺大學生中英文寫作能力之提昇──「台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之建置(2)「東亞經典與文化」學程之設計與開發(3)「藝術基礎教育」學程之設計與開發(4)「通識科學」核心課程與「普通科學」學程之設計與開發預計可望達成促進本校共同與通識教育課程之施行,完善相關資源,大幅度改善所謂研究型大學忽視通識教育的狀況,提昇本校通識課程教學水準。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二、中山大學(一)沿 革該校在推展通識教育的初期,因考量共同科的存在,乃成立全校性的「共同教育委員會」,由校長、學術副校長、教務長、各學院院長與教師代表、共同科代表、校外專家等所組成,並由校長擔任主任委員,從事通識教育的推展與改進。在推展的過程當中,原共同科除選派代表參與共同教育委員會的運作外,仍舊維持原課程開設的角色,而教務處為因應通識教育相關的行政業務,遂於89年4月,以任務編組的方式,成立「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二級行政單位);因此,乃有「共同教育委員會」、「共同科」、「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等與通識教育相關的行政與教學單位。91年10月,新校長張宗仁上任之後,體認共同教育委員會在例行事務運作上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同時為強化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與原共同科在通識教育上的關係,遂提議整併通識教育相關單位。92年1月,於第二十六次共同教育委員會報告中,指示成立「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與共同科整併規劃委員會」,由劉金源教授擔任召集人,負責推動成立「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將層級定位於比照學院的一級學術單位,以利提升通識教育在教學、研究與行政運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整併規劃委員會成員包括共同科全體教師、各學院教師代表、校外專家、行政單位代表等近四十名,歷經六次座談會、三次委員會議後,始草擬成「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設置辦法」。在經校務研究發展委員會、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呈報教育部,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遂於92年8月1日,依教育部核定成立。(二)課程規劃該校通識教育乃建構在全人化教育理念,以培育濟人濟物之博雅人才為目標。藉由通識課程、講座與相關活動,期能達到培育學生成為術德兼修、具廣博文雅內涵的現代公民。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通識課程規劃有「基礎課程」與「博雅課程」二大部分。「基礎課程」在於培養學生的民主素養、健全的體魄與服務人群的精神。課程又分為(1)「基礎學術能力教育」,包括本國文學與語文能力、外國語文能力、電腦與資訊、體育與健康教育;(2)「公民教育」,包括憲法與立國精神、體育與健康教育、國防與軍事、服務課程等。「博雅課程」則強調課程的統整性與穿越性,融合人文與科技,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並藉由教學與學術環境,建構學校之教學特色。課程又分(1)「博雅教育」,內容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等方面之課程。除一般專業基礎課程開放通識選修外,並將以統整教學的方式,逐步發展「歷史、哲學、藝術、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環境與生態、生命科學、數理與邏輯、科技與社會」等十大通識博雅核心(主軸)領域。(2)「全人教育」,藉由通識教育講座之實施,並與學務處諮商輔導中心、畢業生輔導室、文學院、推廣教育中心等所舉辦的活動相結合,協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陶冶性情,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與正確的人生觀。另外,藉由「中山通識教育講座」與大師對話,建立學生的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國際觀、正義感,並配合相關的藝文活動陶冶性情,培育學生養成良好嗜好的基礎。「中山通識教育講座」設立的宗旨乃是期望藉由演說方式,增進師生對通識教育內涵的瞭解,並開發學生全方位的能力,如國際視野、本土關懷、創造能力、溝通能力、兩性及人際關係等。「中山通識教育講座」係該校86學年度通識教育改革後,所設立之全校性共同必修課程,學生必須於大三之前聆聽八場。本講座每學期舉辦至少八場,邀請國家講座級教授、社會賢達人士、對通識教育有深入瞭解之學者專家,就通識教育相關主題,進行演說及與談。由於本講座乃是本校之最崇高講座,因此,希望透過互動的演講方式,讓學生們有機會與大師對話、景仰大師的風範,以期達到典範教育的通識教育目的。講座本身也屬於通識課程之一,因此也規劃配合措施,包括:(1)入出場記錄卡:每次聽講前,在入場時,向助教索取入出場記錄卡,出場時務必將入出場記錄卡親自繳回給助教。(2)場次記錄:入場時必須在簽名單上簽名;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每次演講後的隔週,參與名單將在網路上公佈,學生必須從網路上查詢自己聽講的累積次數,並統計自己聽講次數。學生應儘量儘早完成聽完八場次的規定,切勿拖延場次,否則難以彌補。(3)注意事項:入場簽名表示認同後述三則「聽講榮譽公約」:參與聽講,服裝儀容應整潔;聽講過程中,應仔細聆聽,保持適當坐姿,不可睡著;提問時,態度要誠懇,發言有禮貌。(三)組織與制度在行政運作上,通識教育中心定位為一跨學院之全校性單位。中心除了專、兼任教師外,並以合聘的方式自各學院聘請教師或研究人員,實質參與通識教育之課程發展與行政運作。合聘之教師或研究人員除開設通識課程外,其權利與義務與中心專任教師相同,因此對於通識中心之內部事務均享有參與及投票權;這一點在通識教育的行政運作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同時,將相關資源整併之後,更能實質地結合各學院教師與原共同科教師一起推展通識教育。為利於推展通識教育,該中心依通識教育內涵與人員的專長分成四組,分別是: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組、自然與應用科學教育組、體育與健康教育組、軍事與服務教育組。此外,在中心之上仍設置共同教育委員會,作為中心之指導單位,主要職掌為審議通識教育重大政策,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架構、總學分數等之修訂。中心各組發展重點分述如下:(1)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組本組負責推展基礎課程中的中國語文能力、外國語文能力及憲法與立國精神;博雅課程中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等。中國語文能力範圍在中文系擘劃下,期使學生無論在文字的表達與文學的欣賞能力均能立下良好的基礎;外國語文能力方面,外文系已發展出分級教學的模式來培育學生的信、達能力,冀期學生在修業期間,達到學校所訂定的語言能力指標。在憲法與立國精神方面,除借重中心專任教師,也積極與社會科學合作,深化課程內容,使學生對我國憲政發展、憲法內涵與精意,能更深層地了解憲政是最可幫助人民獲得安全與幸福的基礎。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人文與社會科學通識教育的範圍甚廣,除與中心專任教師研討課程的興革,亦將與文學院、管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合作,依據社會的發展,學生的需求及教師的專長開設具有基礎性、多元性、整合性與穿越性的課程與學程,並藉通識化使非此專業的學生具有宏觀與平衡的視野。此外,現有歷史學程,為因應史學整合的性質,也尋求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及其他學院合作,使其與史學有關的課程納入學程之中。該組除現有之專任教師5位外,中心亦由文學院、管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聘請了6位研究員,共同參與通識教育的策劃工作,使其更臻完善。(2)自然與應用科學教育組該組負責推動基礎課程中的電腦與資訊能力以及博雅課程中的自然及應用科學類等範圍。而電腦與資訊方面,則經由該中心資訊課程方面的教授組成規劃小組開設課程,期使所有學生在大學畢業之前都能具備有關現代電腦與資訊的基本知識。自然與應用科學課程能夠建構學生數理與邏輯、物理與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基本知識,且因自然環境與現今科技變化十分迅速,並深刻影響社會結構,故有必要強化學生相關素養;而此種素養對於平常較少接觸資自然與應用科學的文學院、管理學院、社科院三個學院的學生尤其重要。目前已規劃8至10門的核心課程,同時每二至三年配合合聘教授的任期檢討一次,希望能透過此種核心課程的規劃,使課程內容更加充實。另外,也規劃在二年內能製作優質的「非同步網路課程」推廣到南部幾個大專院校,因為現在各校教育資源緊縮,有必要將通識課程的資源與它校分享,在這個部份,將透過以中山大學所推動的「高屏地區通識教育中心」計畫完成課程的規劃。(3)體育與健康教育組該組負責推動基礎課程中的體育與健康教育,並在博雅課程中的應用科學類發展運動科學的課程。主旨在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習慣、提昇運動能力,以及預防疾病、提升生活素質,促進個人的全面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交及環境的健康。該校體育課程特色在於學生畢業前必須通過游泳會考,讓學生在畢業後具備游泳能力,進而學得水中自救的技巧。該組未來發展重點包括下列項目: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j提昇學術研究水準:投入專業領域之研究發展,鼓勵參與學術研習活動,提昇教師學術研究水平,爭取相關研究計劃及補助。k出版中山體育與健康學報:鼓勵教師教學之餘,從事研究、出版學報,以提供發表園地。l加強專業能力:鼓勵教師進修,取得相關專業證照,提昇專業素質及教學水準。m協助全校學生通過CPR證照檢定:配合必修健康教育課程之必修,推動學生在修習學分時,必須通過CPR檢定,始得及格,進而推展全校CPR的技能。n推廣救生員證照:游泳能力提昇配合CPR證照檢定,辦理全校學生救生員證照的訓練及檢定,進而達到學生能取得救生證照的目標。o辦理體育、健身推廣教育:配合教育部提昇全民健康與體適能目標,本組每學期辦理體育及健康等推廣教育課程。(4)軍事與服務教育組該組負責推展基礎課程中的軍事與國防,並在博雅課程中的應用科學類發展軍事應用科學的課程。目前主要根據我國《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暨教育部軍訓教育六大領域(國家安全、軍事戰史、兵學理論、國防科技、軍事知能及軍訓護理)之規劃,採大一必修、大二選修方式開課,以建構本校軍訓課程內涵。其教育目的,係藉國防通識課程的傳授,激勵學生愛國情操,充實學生軍事知能,強化全民動員準備,以建立全民國防觀念。另外,為提昇學生自救救人之技能,依教育部政策特規劃4小時心肺復甦術課程(CPR訓練)及燒燙傷急救處理,由具有證照之教官負責協助教學,使學生能具備緊急救護常識與技能。至於在服務課程方面,大學部學生必修兩學期,以社會義工服務、公共事務參與、系(所)環境維護等課程內涵,促使學生從關懷群己著手,進而養成積極主動、勇於負責、尊師重道之精神,擴大到愛系、愛所、愛校之榮譽感,培養學生奉獻、犧牲、服務、付出之高尚情操。另外,在規章、辦法方面,該校通識教育中心訂有下列12種規章,以為相關工作推行之依據。1.中心設置辦法         2.中心課委會設置要點3.中心主管產生及任期實施細則  4.中心自我評鑑實施要點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5.中心服務課程施行辦法     6.中心研究人員設置要點7.中心教評會設置辦法      8.中心會議設置要點9.通識教育抵免學分審查原則   10.通識教育研究生助學金分配原則11.通識教育講座實施要點    12.通識課程開課準則(四)目標與願景1.近程目標(1)建立一套完整的通識教育教學、研究、行政制度。(2)提升基礎教育水準:包括語言能力、電腦資訊能力、法治教育等。(3)深化通識博雅課程:符合通識課程之基礎性與統整性。(4)檢討與改進「通識教育講座課程」,建構「典範教育」模式。(5)具體化全人通識教育內涵:建構通識中心與教務處、學務處(尤其是諮商輔導、學生行為方面)、推教中心(藝文活動方面)資源整合的關係。(6)強化各學院對通識教育的認知與參與,定期舉辦通識教育教師座談會,提供各學院開設通識課程教師相關資訊。(7)建立通識教育自我評鑑制度,定期檢討與改進。(8)建立區域性通識教育中心:推動成立「高屏地區大學校院通識教育聯盟──高屏地區通識教育中心」策略聯盟與大陸的地區性素質教育基地的模式相似,聯盟或地區基地成員學校彼此間相關的資源可以相互支援與運用。請參考[附錄6]〈高屏地區學校院通識教育策略聯盟組織章程〉。素質教育基地模式會在後文討論大陸地區時述及。。(9)提升通識教育教師之學術研究水準。2.中、長程目標(1)鼓勵教師進修,提升通識教育教師素質。(2)發展並建構博雅課程之「核心課程」。(3)博雅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之融合:專業基礎課程通識化,逐步將博雅隱含在專業基礎課程中。(4)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師與專業系所教師之融合:建立合聘制度。(5)建立「通識教育講座教授」。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三、成功大學(一)沿 革成大通識教育中心依據《成功大學組織規程》第十條成立於民國85年1月,隸屬於教務處,負責通識教育理念之推展及相關課程規劃之行政業務。其目標在於培養學生溝通的理性,使其在自由社會中具有必要的基本知識與涵養。(二)課程規劃成大通識課程應修至少30學分,分「共同核心課程」(16學分)與「分類通識課程」(14-16學分),自91學年度修正後推行。1.全校通識共同核心暨分類通識課程方案(16學分)修正案:(1)全校通識共同核心課程修正為國文6學分、英文6學分(含口語訓練)、歷史2學分、中華民國憲法與國家發展2學分。(2)五組通識課程應修習14至16學分。(3)核心與通識課程總學分不得低於30學分。2.軍訓課程為大一必修、大二選修。3.體育課程則為一、二年級必修,三、四年級選修。至於各院、系於分類通識課程選修規定方面,則需注意相關規定:1.各系學生應在所屬類別外之三類組至少各修習一門。2.各系學生選修分類通識課程必須不在本系必、選修範圍內。3.文學院選修「文史哲藝術類」課程不予承認學分,其他三類每類至少修習一科。4.理學院分類通識課程選修:(1)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地科系學生於「文史哲藝術類」、「社會科學類」、「生命科學類」課程,每一類至少選修2學分,最多8學分。「自然科學類」至少2學分,最多4學分。(2)生物系學生選修「生命科學類」不予承認,應選修「文史哲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每一類至少2學分,最多8學分。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5.工學院分類通識課程選修,「文史哲藝術類」、「社會科學類」、「生命科學類」至少各選一門,其他則依各系不承認之通識課程表辦理。6.管理學院依該校共同原則辦理選修。7.醫學院選修作業則需注意:(1)醫事技術學系「生命科學類」不予承認,其他三類每類至少修習一科。(2)醫學系於「文史哲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每類至少修習一科。「生命科學類」至多修習4學分,但與醫學密切相關之課程則有限制,不予承認為通識學分。(3)物理治療學系於「文史哲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每類至少修習一科。「生命科學類」至多修習4學分,但不得選修本系開設之通識課程。(4)職能治療學系於「文史哲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每類至少修習一科。(5)護理系於「文史哲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每類至少修習一科。「生命科學類」至多修習4學分。8.社會科學院選修通識課程:(1)政治學系於「文史哲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生命科學類」每一類至少2學分,最多8學分;「社會科學類」至少2學分,最多4學分。(2)經濟學系於「文史哲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生命科學類」每一類至少2學分,最多8學分;「社會科學類」最多4學分。(3)法律學系於「社會科學類」外之三類,至少各修習一門;本系學生選修通識課程必須不在本系必、選修範圍內。9.通識課程之認定與學分抵免:(1)通識課程之認定與學分抵免,由通識教育中心負責審核後,再提通識教育委員會會議確認。(2)不同院、系開授之必修及選修課程,得酌予承認為通識課程,但至多以兩門為限。(3)除非有特別規定,該校所核定開設之通識課程,各院、系均得承認。(4)選修通識課程以非屬自身院、系(所)者為原則,若選修本身院系(所)開設之通識課程,不得與專業課程相同或相似,否則均不予承認。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三)組織與制度1.行政組織成大通識教育體制規劃有「通識教育委員會」與「通識教育中心」,委員會職司政策研議,中心則為政策執行單位。根據該校《通識教育委員會設置辦法》,通識教育委員會為一研議及規畫全校通識教育發展之決策單位。教務長為召集人,各學院院長及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為當然委員;另由校長聘請教授若干人為委員,任期一年,得連任之。同時,設置執行祕書一人,由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兼任,以襄助委員會相關行政業務。委員會會議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以執行重要職權與工作,包括:(1)通識教育發展方向與政策之研擬;(2)通識教育重大計畫之審議;(3)通識教育中心組織及設置辦法修訂之審查;(4)通識教育課程規畫之複審等事項。同時,根據該校《通識教育中心設置辦法》,中心為一隸屬教務處之教學、規劃及研究單位,並接受「通識教育委員會」之指導。中心設有設主任一人及教師若干人。主任係由教務長就專任教授中簽請校長聘兼之,除綜理通識教育有關事務外,並兼全校通識教育委員會行祕書。另為因應通識課程發展之需要,該中心下設「全校共同核心課程組」、「文史哲藝術組」、「社會科學組」、「自然科學組」及「生命科學組」等五組,每組各設一名召集人與委員若干人,負責該學術領域通識課程之協調和研發工作,並得視需要設置學程或新組,而各組召集人及委員皆由該校教師兼任。同時,若有特殊課程之開設需要,中心得聘請兼任教師教授課程。再者,為使業務順利推展,中心亦得聘助教或組員若干人,以襄助中心主任與各組召集人執行相關工作。目前該校通識教育中心專任人員有主任1名、助理教授2名、講師2名、助教2名,與工友1名。2.課程開設根據該校《通識教育中心課程規畫作業要點》,上述中心各組課程規畫會議,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召集人於各組及各系所院主動研擬之課程規畫與建議案,經各組研討彙整後,提通識教育委員會複審。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根據該校《教師開授通識課程基本準則》,教師開授通識課程必須具備該領域相當程度之學術與專業條件,而所謂「學術與專業條件」包括下列諸項:(1)已取得該課程領域講師以上之職位;(2)對該課程領域有相當程度之學術著作出版或論文發表;(3)在該課程領域雖無前兩項條件,但公認已有傑出表現並可資證明者。教師向系所提出開設通識課程申請,各單位應依學校相關規定完成必要之審查後提送通識委員會複審定案。3.教學獎勵為鼓勵教師致力於通識課程之教學與研究,提高教學效果,乃訂定相關辦法辦理。而所謂「通識課程教學優良教師」係指在該校任教通識課程滿兩年以上,熱心通識教學及術德兼備,堪為表率之專任教師。該項獎勵遴選作業於每學年辦理一次,由各組推薦人選。相關評選項目可包括如「教學反應調查結果」、「授課人數」等,提供中心各組初審,然後再向通識教育委員會推薦。獎勵名額每年最多三名,並於公開場合與校內、外刊物上報導表揚。4.自我評鑑該校為促進通識教育之發展,提升教學品質,進而達成全人教育之目標,故訂定《通識教育評鑑實行要點》作為自我評鑑依據。「通識教育評鑑委員會」由通識教育委員會全體委員組成,教務長任召集人,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任執行祕書。每兩年定期施行一次,評鑑項目包括教育目標、組織與制度、教學與行政資源、課程規劃、教學品質、師資、自我評鑑之運作,以及前次評鑑結果之追蹤等等,評鑑結果須送校級評鑑委員會審議,以作為改進根據。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四、政治大學該校為規劃及推動通識課程,達成全人教育目的,依該校組織規程第七條規定,設置通識教育中心。(一)課程規劃學生需修滿通識教育課程至少28學分,最多32學分,始能畢業。超過的學分數,視為各系之選修學分,並採計為畢業學分。該校通識教育課程領域與修課學分已在93學年度改用新制,92學年以前使用舊制。新制課程領域乃是將舊制之「國文」、「外文」、「歷史」、「中華民國憲法與國家發展」、「通識科目」、「體育」等6個領域重新調整,大分為「基礎語文通識課程」與「一般通識課程」,詳細內容請續參下文。如前述職掌架構,該校通識課程大分「基礎」與「一般」兩類課程:1.基礎語文通識課程。又包括兩種語文通識課程:(1)中國語文通識(4-6學分)中國語文課程分國文、進階國文二種。大一學生必修「國文」4學分。修滿及格後得修習「進階國文」2學分。「國文」教學實施中加入寫作練習,寫作練習以作文、小組分組報告、讀書報告、或其他形式為之,每年5篇。教師亦得視實際教學需要,另指定學生課外作業。每學年下學期舉行「國文」寫作練習展覽,除重修學生外,未參加展覽者,「國文」寫作練習成績以零分計算。「國文」學期成績之計算,至少須包括平時成績、寫作練習成績及學期考試成績三項。(2)外國語文通識(4-6學分)除英文外,該校還開設包括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俄文、土耳其文在內的各種語文通識課程。學生於在學期間,必修大學英文4學分(I、II)。通過英文免修標準高標之學生則可免修,但應以其他外語或專業課程代替之。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凡是大考中心學測英文為本校同年入學同學前20%者,可修習其他外文,計入外文通識學分。學生可選修大學英文(III)2學分,計入通識課程外語課程學分數。選修專業英語文學程者必修大學英文(III)。該校大學英文免修標準如下,惟各院系、所得訂更嚴格之標準。符合標準之一者可免修大學英文,但須以其他課程補足該必修4學分。j通過全民英語能力分級檢定高級;k托福紙筆測驗(TOEFLITP)600分(含)以上;l電腦托福(CBT)250分(含)以上;m國際英語測驗(IELTS)7.5級(含)以上;n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英文認證(CambridgeCertificate)CAEGradeB(含)以上;o多益測驗(TOEIC)890分(含)以上。另外,政大英文課程分為三部份:j大學基礎英文課程(以下簡稱「大學英文」):本課程為通識基礎教育之一環,分為三學期,每學期2學分,共計6學分。課程包含:大學英文(I)、大學英文(II)及大學英文(III)。k英語文補救課程:凡經任課老師認定必須加強英文能力者,必需選修英文系所規劃之非同步遠距補救課程(聽力及文法寫作),不收費且不計學分,其成績納入大學基礎英文課程計算。l專業英語文學程(英文榮譽學程):為配合各學院需求規劃之選修課程,共六門課程,計12學分。本學程由外文中心規劃,含閱讀、寫作及聽講練習。學生除必修之大學英文6學分外,另須修完本學程全部12學分,始授予證明。此12學分採擴大輔系辦法辦理,凡參與選課同學應支付12學分之學分費。2.一般通識課程。又包括(1)人文學通識、(2)社會科學通識、(3)自然科學通識等三種領域通識課程:(1)人文學通識(4-12學分):該領域授課宗旨在於「探索自我、培育人文涵養、建立多元文化觀」,授課目標如下:j自我建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與發展自我概念。k生命意義:探索生命的啟蒙與存在的意義。l哲學思考:培育學生獨立思考、推理能力及建立適當的價值觀。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m藝術涵養:提昇學生鑑賞、傾聽、閱讀⋯等藝術素養。n人際關係:學習人際溝通的良善互動,拓展人際脈絡。o生活能力:學習調適壓力與蒐集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理想的生活。p教育議題:了解教育制度的變遷,認識教育環境及教育問題的省思與前瞻。q婚姻與家庭:兩性教育、婚姻與家庭教育。r宗教文化:提昇學生對世界宗教的認識。s人類文明的探索:了解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11歷史認識與思考:提昇學生從歷史角度思考人文現象及拓深分析的能力。12台灣歷史與文化:認識台灣文化的發展,探討台灣的處境與未來。13多元文化觀:培養學生包容與欣賞各族群、民族的文化,建立開放、多元的文化觀。(2)社會科學通識(4-12學分):該領域授課目標如下。j人文關懷:A.落實「以人為本」的積極精神;B.由不同視野,對人類與社羣給予關懷。k知今撫昔:由歷史中尋根,由現狀中探源。l公民社會素養:形塑公民社會成員的基本素養。m生活能力與意義:現實生活的知識運用。n公私部門互動關係:建立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o國際視野:培養包容的觀點,擴大視野。p民主法治與倫理:培養學生對民主法治有一基本認識。q多元思維: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r本土文化: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與價值的熱愛。s科際整合:鼓勵學生從事不同學科之間的交互學習。(3)自然科學通識(4-12學分):該領域授課目標如下。j主體性(Studentoriented):課程應以學生為主體出發,根據學生的需要設計,使學生能夠透過討論、思辯、批判與比較,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與他人之關係」、「自己與自然世界」或「自己與社會環境」之關係。k基本性(Fundamental):課程內容應包涵人類文明之基本要素。相對於工具性或休閒性課程而言,通識課程之內容應具有基本性。所謂「基本性」,是指課程應涉及人類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元素。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l科普性(Popularscienceoriented):針對「科技普及化」的目標,課程內容所探討的問題應深入淺出,可藉由問題的探討而逐步提昇專業知識,但不宜預先假設學生已修讀系統性專業知識。m應用性(Applicationoriented):課程內容應使學生能將理論知識應用至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上,並能使學生有機會從各種角度進一步發展自身興趣。n整合性(Integrative):課程內容應整合不同角度、領域或學科之知識,以啟發學生的心智。並讓學生有機會學習主動尋找資料,整合為有意義的知識。o普世性(Universal):課程內容應儘量涵括放諸四海皆準的知識,避免只是適合某特定族群或文化的內容,使學生能有宏觀的視野,以思考並處理問題。(二)組織與制度1.組織職掌通識教育中心隸屬教務處,業務執掌包含:(1)通識教育理念之研議與推展;(2)通識課程之規劃與審議;(3)通識課程之評鑑;(4)規劃推動校際通識教育合作;(5)其他通識教育相關事宜。在組織架構上,該中心設立「通識教育中心全體委員會議」,並因應通識課程發展趨勢,下再分各組:1.基礎語文通識課程:(1)中國語文組;(2)外國語文組。2.一般通識課程:(1)人文學組;(2)社會科學組;(3)自然科學組。人員規劃方面,該中心置中心主任1人,綜理中心業務,由教務長兼任。另外,並置編審、組員或助教若干人,襄助中心主任執行相關之業務。各組各設召集人1位,及委員3至5人,負責該組別通識課程之規劃、協調、研發及審查,並定期召開全體委員會議,由教務長擔任召集人。各組召集人及委員得由校長遴聘本校專任教師、研究人員或校外學者專家兼任,任期二年,得連任一次。2.課程開設申請新開通識課程者,應符合下列規定:(1)授課教師限該校專兼任教師及專任研究人員。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2)授課教師須檢具「開課計畫書」等相關文件,經所屬系、所課程委員會或相同層級單位同意,依類別分送通識教育中心各小組審查,及通識教育中心委員會、教務會議審議。(3)新開通識課程經相關會議審查通過後,如欲變更,應經中心及教務會議同意,始得辦理。(4)該校專任研究人員申請新開通識課程,還有相關規定:j由所屬研究單位提報開課人員之學經歷,送各級教評會審查;k經上述程序審核通過,且依前項規定,通過開課計畫者,由人事室報教育部核發教師證書。但已具教師資格者,免予提報;l該校教師暨專任研究人員至校方簽訂合作約定之大學開設通識課程,每1學分材料費每週5佰元及交通補助費每次1仟元。(5)新開課程j單學期每門2學分;k選課人數設定不得低於50人;l不得設定先修課程;m得設定排除修讀學系;n同一授課教師在同一學期內,以開設2門通識課程為限,每門通識課程以開設一班為原則;o得設計跨領域課程,學生亦得依需求自行採認通識類別。學生凡至簽約合作學校選修通識課程,一律承認其通識學分。(6)停開三年以上之通識課程,擬重新開設者,應重新提出申請。(三)改革計畫:優質世界公民通識教育計畫(TheProjectofGeneralEducationforPremiumGlobalCitizen)該校配合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自民國90年開始,進行該項《優質世界公民通識教育計畫》,以下簡要說明該計劃相關內容與預訂達成目標。1.計畫緣起與目的為突破傳統教學之本位主義,以系統性架構為出發點,涵蓋人(師生)、課程、教學及環境機制等面向,為政大開創與時俱進的全方位教育,實現卓越學術特色、濃厚人文色彩、開放與理性校風及關懷、服務社會與國家之近程、中程及長程教學發展遠景。基此,該項計畫推動通識教育全面改革與創新,以培養學生擁有宏大的世界觀、深遠的生命觀及終身學習能力為宗旨,培育政大學生成為廿一世紀優質的世界公民,達成全人教育之理想。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通識教育的目的乃在於教育人認識自己內在的狀態,並瞭解自己外在與人、與家庭學校、與社會文化、與宇宙未知世界的互動關係,而這些互動關係中,亦必須留意過去歷史與未來趨勢之時間面向,以培養既深且廣的全方位視野。環顧國內通識教育的發展,自實施以來雖有數量頗鉅開設的課程,但在教育的精義和課程的品質上多令人失望,且在實踐上亦遭遇許多的挑戰與困難。歸納各方意見,不難發現這些挑戰與困難來自四方面:(1)理論貧乏:亦即缺乏深度的理論基礎;(2)時代通病:受當前社會功利思想的不良影響;(3)體制不全:在專業優於通識的偏頗觀念下,大學通識教育多半以「虛級化」的機制推動;(4)心態偏差:老師、學生與行政單位在上述三項直接或間接的因素影響下,長期忽略通識教育之重要。綜上所述,反觀審視政大通識教育的實施,所論及的諸多困境亦是政大的切膚之痛,尤以虛級化的通識教育規劃委員會來推動通識教育,只是形式審查各學院提報的課程,其中雖不乏深具教育意義精采的課程,但卻出現兩大缺失:(1)課程多集中於人與社會、文化,以及人與政治、國家等層面(佔總課程之73%),而其中又以社會科學的課程數量最多(約佔課程總數的50%)。此現象固然顯現出政大現有的豐富專業與師資;然而,亦見出現缺乏規劃與整合的諸多問題。(2)一些重要領域應開設的相關課程闕如或嚴重不足,例如生命科學、人類的心智、情緒、人際(包括人與人、家庭、學校)、人與自然環境、人與宇宙未知世界,及人類未來趨勢預測等類的課程。由是,本計畫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重要革新角色,並且深信逐步漸進地從理念奠基、形成共識和落實執行,直至成果分享。最後,期盼實踐通識教育的理念不再是遙遠的夢鄉,而是回歸到全人教育的國度。基於政大教學發展遠景,本計畫全面推動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主要目的有以下四項:(1)規劃及整合校內通識課程,促進校際課程交換合作,研發具特色之校際、校內新課程實驗及評量等工作。(2)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及活潑教學活動,以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學相長之互動關係。(3)改善教學環境及充實圖書儀器設備,並開發設計遠距教學及網路教學課程,以達校內資源豐富與校際共享之目的。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4)結合教學發展暨資源中心,進行通識教育的師資培育、教學方法改進、教材設計、教學實驗及評量等工作。在培育優質世界公民通識教育總計畫下,有六大分項計畫,其具體目的分列說明如下:分項計畫一:現況調查與理念分析(1)蒐集國內外文獻,進行概念性分析,以及調查國內各大學校院及政大實施通識教育的現況。(2)依計畫進度持續追蹤各分項計畫之執行。分項計畫二:需求調查與議題分析(1)進行國內外具代表性新聞雜誌時事議題分析。(2)從社會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歷史、趨勢等層面分析優質世界公民應具備的知識涵養、價值觀及生活知能,並建構科技與人文互為主體之通識教育發展方向。分項計畫三:評量指標建立與實施(1)蒐集相關文獻,建立適用的大學通識教育的評量理念與原則。(2)逐年研究與修訂大學通識教育的評量指標,以落實、檢討和改進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分項計畫四:校內整合(1)規劃通識課程學群架構與內容,籌設通識教育中心,落實通識教育規劃委員會機制。建置電子化教室、設計多媒體教材、充實課程助教功能,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開發設計校內網路教學。(3)整合校內英語文教師資源,設置教學助教(tutor)制度,定期舉辦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規劃大學英語新課程。(4)建立英語文補救及輔助教學系統,以增強學生英語文能力,與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分項計畫五:校際合作(1)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瞭解國內各大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之特色與限制,以作為發展校際合作之基礎。(2)開發設計校際遠距教學新課程。分項計畫六:師資培育(1)舉辦通識教育課程教師之職前與在職訓練,促成教學改進,以提升教學品質。(2)建立校內跨系所及校際的各學群或領域教學團隊,進行教師彼此間的溝通與交流,進一步發展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優質教學模式。2.發展基礎與條件為有效推展政大通識教育之改革,本計畫發展基礎與條件說明如下:(1)政大自89年11月新校長上任,大多數教學主管、行政人員、老師和學生均有極強烈的改革意願與決心,本計畫亦獲得校內的共識和支持,且獲校方應允設立專案研究室,督導及協調全程各分項計畫之執行。(2)多年來政大已有上百門的通識教育課程與師資,在此基礎上,若能再導入適切的理念、行政資源及師資培育等要素,將既有課程加以整合,重新規劃及改善,以及開發設計新課程,必能在不久的將來見到可觀的成效。(3)政大目前有兩間同步遠距教學教室,並建有符合教育部規範之非同步遠距教學系統,由政大電算中心負責管理維護,每學期提供約六十餘門課程之同步使用。目前電算中心亦設有一教材製作小組,負責數位化教材之設計。(4)政大語視中心設有九間語言教室,可作為提升學生英語文能力的學習空間。英語系及語視中心亦分別設有語言選習室、教材室、口譯教室及錄音室等,可提供有利的製作教材及學生自我學習之環境。(5)就研究人力而言,本計畫羅致眾多校內、外關心通識教育的菁英擔任主持人、協同主持人及顧問,並邀請政大文史哲及法政等專業學者,參與總計畫及分項計畫之實際工作和諮詢顧問(日後成為重組之通識教育委員會之委員)。相信以此校內整合與校際合作的人才組合,可謂推展本計畫之堅強陣容。(6)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政大教育系與心理系,歷年來在教育心理、心理評量、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等研究上,已有相當深厚的基礎,並正進行各項教師進修課程,對於師資培育與評量指標建立及實施等計畫推展必能勝任。(7)政大總圖書館與各分館有關通識教育的藏書豐富,對於本計書所需的資源,當可提供充裕的協助。3.計畫概述本計畫係一跨校院的整合與革新計畫,期以各分項計畫環環相扣且相輔相成地逐步實現通識教育之理念,以培育優質的世界公民。各分項計畫之間的互動與關聯性見附件一之圖三。在總計畫的整合協調下,依據分項計畫一:「現況調查與理念分析」,與分項計畫二:「需求調查與議題分析」為其他分項計畫之基礎,以分項計畫四和計畫五:「校內整合」、「校際合作」課程之規劃、設計及開發為核心,輔以分項計畫三:「評量指標建立與實施」與分項計畫六:「師資培育」為考核及改進之支援系統。有關各分項計畫彼此之間的互動與關聯之具體措施,另分見於「計畫目的」及「實施方式」之說明。4.計畫管理(1)計畫總主持人在計畫進行中,每學期定期召開兩次通識教育規劃委員會,以徵詢委員們之意見和指導;並在必要時,召開院長級教學及行政協調會。(2)計畫總主持人與各分項計畫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於計畫進行中,每兩個月定期召開計畫推展小組會議,討論工作進度、分工合作等事宜。每半年召開工作檢討會議及每年召開本年成果、來年計畫推展會議,以檢視計畫整體推動和目標達成程度。(3)計畫總主持人以「目標管理」策略,進行如製作年度每月工作進度查核表、隨時與各分項計畫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溝通、討論問題和解決方案等工作,以督導總計畫及分項計畫之落實執行。(4)本計畫列入校務委員會下校務考核委員會列管,於每學期期初和期末兩次之校務會議中報告進度及接受質詢。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5.實施方式分項計畫一:現況調查與理念分析第一年,蒐集與閱讀分析國內外重要文獻,整理出通識教育應然面的概念結構;訪談國內五所校院通識教育中心或相關機構,以瞭解其通識教育推展實然面的現狀與瓶頸。第二年至第四年,持續擴展現況調查與理念分析;對其他各分項計畫發展進行追蹤。分項計畫二:需求調查與議題分析第一年,蒐集和探討有關通識教育需求之相關文獻;蒐集台灣地區本土及國外具代表性的新聞雜誌,建構內容分析類目,進行社會人文議題分析,作為分項計畫四和計畫五課程規劃及開發設計之依據;蒐集有關社會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歷史及趨勢潮流具代表性的專家學者資料,建立訪談人才資料庫。第二年,實施全校學生需求問卷調查;進行自然環境議題分析,作為分項計畫四和計畫五課程規劃及開發設計之依據。第三年,依據全校學生問卷調查結果,以及國內外時事議題分析,分別舉行專家學者的焦點團體座談會四場(社會人文、自然、歷史、趨勢),及青年學生之焦點團體座談會四場;進行歷史議題分析,作為分項計畫四和計畫五課程規劃及開發設計之依據。第四年,依據問卷調查結果及焦點團體座談結果,進行需求評估;進行趨勢議題分析,作為未來課程規劃及開發設計之依據。分項計畫三:評量指標建立與實施第一年,分析與評介國內外的相關論著和文獻;依據其他分項計畫的成果,進行焦點團體訪談,研擬適用的大學通識教育評量指標。第二年,進行評量指標的效標與信度研究。第三年至第四年,進行分項計畫四之提昇英語文能力課程實驗,以及新開發與設計的通識教育課程之評量,持續累積效度驗證資料,研究與建立具體可行的教學評量指標,期以提昇通識教育課程的成效。分項計畫四:校內整合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第一年,規劃通識教育學習架構與內容;籌畫通識教育中心;進行校內網路課程實驗;舉辦英語文教學研討會及師資培訓,並設計英語文輔助教學系統。第二年,整合校內通識教育課程,設立通識教育中心;開發設計校內網路教學新課程;舉辦英語文教學研討會及師資培訓,並開發英語文輔助及補救教學系統;開發整合性英語文課程。第三年至第四年,持續整合校內通識教育課程;開發設計校內網路教學新課程;舉辦英語文教學研討會及師資培訓,並完成英語文輔助及補救教學系統;開發整合性英語文課程。分項計畫五:校際合作第一年,訪談國內各大學之通識教育的特色與校際合作意願。第二年至第四年,依據分項計畫一與計畫二的成果,與有合作意願之理工、醫學、藝術等三所學校進行交換課程,並開發設計遠距教學新課程。分項計畫六:師資培育第一年,以質性和量化研究進行教師職前及在職教育的需求分析;結合分項計畫二,瞭解學生的各種需求、對課程的期待、學習的心理狀態等,以作為教師的教學參考。第二年,結合其他分項計畫的成果,開設職前教師訓練課程與在職教師進修課程;定期舉辦教學心得座談會及教學觀摩,促進教師之相互學習。第三年,結合其他分項計畫的成果,繼續增開教師進修課程,及舉辦定期的教學心得座談會和教學觀摩;結合分項計畫五,舉辦校際的教學教法研討會。第四年,結合其他分項計畫的成果,針對前三年所進行的師資培育方案,進行評估,提出日後推廣與改善的方案。(四)改革計畫二:通識教育「經典研讀」課程計畫(TheProgramofGeneralEducationforClassicsReading)該校配合教育部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從91年開始進行該項計畫,以下也簡要說明該計畫內容與目標。1.計畫目標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在喚醒受教育者的主體,使他能夠成一個西方諺語所謂的「會思想的蘆葦」。所以,當大學自我定位為職學中心以後,大學實際上已經從最眾重要的「喚醒主體性」這個教育功能中,逸脫而自我「異化」。為了挽救大學自我「異化」為職訓中心,以批判思考為中心的人文教育就顯得特別重要,而通識教育是「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並與人所生存的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關係」的教育。其目標,即是要喚醒青年的心靈──亦即注重感性、德性、政治各面向主體的開發。基於上述揭櫫的主體性教育理念,該項計畫期以規劃與開設經典研讀為政大必修核心課程,希望培育學生透過經典作品的學習,可以保留人類共有的美好生命體驗,使個人的生命涵養超越現實的侷限,而更有實質的生命場域。同時,銜接政大第一梯次提昇基礎教育「優質世界公民通識教育計畫」,並於未來三年全面推動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創新。2.實施策略該項計畫以規劃及開設核心課程為主,具體實施策略分別說明如下:(1)課程名稱:暫定構想名稱如:大師大書系列、大師經典選讀、大師名著選讀、大學生名著選讀、大學生經典研讀、大學生素養、通識基本素養等。(2)課程設計及內容:j本課程為全學年4學分,上、下學期各2學分。k每學期學生閱讀八本經典名著,全學年十六本。l經典名著領域擬定二種分類,將由規劃小組及諮詢顧問研商決定。A.分為人文、社會、科學及藝術四大領域。B.分為生命與心靈、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人文與藝術四大領域。m每領域由專家選書小組各推薦四本經典名著供學生研讀(外文書以中譯本為主),全學年學生研讀十六本經典名著。n專家選書小組除推薦書籍外,並與規劃小組研商推薦書之研讀份量,可有全書或重要章節研讀二種方式。(3)經典名著的選擇j專家選書小組推薦各領域經典或大師名書,並與課程規劃小組研商,決定研讀十六書籍,每一本並提供二至四本(篇)參考書籍或古典今述(評論)文章。k供專家選書小組和課程規劃小組參考資料,如:美國RobertB.Downs博士所著「改變世界的書」(BooksthatChangedthe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World),中譯本為彭歌所著,名為「改變歷史的書」。十六本書分別為:馬基維利:《王者論》,1532年潘恩:《常識》,1766年史密斯:《國富論》,1776年馬爾薩斯:《人口論》,1789年梭羅:《不服從論》,1849年史杜伊夫人:《黑奴籲天錄》,1852年馬克斯:《資本論》,1867年馬漢:《海軍戰略論》,1890年麥金德:《地緣政治學》,1904年希特勒:《我的奮鬥》,1925-27年哥白尼:《天體運行論》,1543年哈維:《血液循環論》,1628年牛頓:《數學原理》,1729年達爾文:《物種原始論》,1859年弗洛伊德:《夢之解釋》,1900年愛因斯坦:《相對論》,1916年另外,如MalcolmCowley與BernardSmith合著的「改變我們心靈的書」,十二本書分別為:弗洛伊德:《夢的解釋》亞當士:《亨利.亞當士的教育》杜納:《美國歷史上的邊疆》宋摩納:《社會傳統》魏布蘭:《企業論》杜威:《邏輯理論之研究》包亞士:《原始人之心》貝爾德:《美國憲法的經濟性解釋》李察茲:《文學批評原理》巴林敦:《美國思想之主流》列寧:《國家與革命》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史賓格勒:《西方之沒落》以及,聯合報副刊在91年1月起刊載之「西洋經典與現代人生」系列講座文章,如康德的《進步歷史觀》、史賓格勒的《西方之沒落》等。(4)教學活動j該項計畫第一年和第二年為實驗階段,第三年為正式全面推展。第一年由於計畫核准較遲,教學活動擬改為九十一學年第二學期實施,研讀八本經典名著為原則,第一學期為課程規劃、選書等準備工作。第二年教學活動則為全學年兩學期實施,以研讀十六本經典名著為原則。詳細活動方式如下:第一年以教師面授和大班導引討論為主,第二年起加入製作完成的專家對談之網路教學節目。面授和大班導引討論為二週一次,網路教學節目由學生利用課餘時間上網閱聽。k小組討論每二週一次,以8人為一組,利用上課時間或自由小組自由時間進行研讀討論,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主席,教學助理從旁協助討論的進行,並負責監督上課出席和討論情形。(5)成績評量由於第三年起,本課程為大三學生必修,人數預計達2000人之眾,因此學生學習效果的評量不僅重要,且必須具體可行,初步構想以下二種評量方式,而且各有優缺點,將由課程規劃小組研商,並進行第一年及第二年教學實驗和研究後,決定合理且有效的成績評量方式。j以小組為主的評量方式,亦分為二類:A.平時成績以小組討論和教師面授時出席和討論情形為指標,由教學助理評分,並紀錄出席討論之表現(佔40%)。B.期中和期末成績以每小組的八本書心得報告為主,每本書由一位學生統整撰寫,心得報告八次評分之平均分數,為該組每位成員之分數(佔60%)。C第二年起網路教學實施後,加入上網閱聽的次數和時間紀錄,並併入平時成績的20%計算。k以個別學生為主的評量方式,分為二種:A.除上述之1和3方式相同外,期中和期末成績以openbook方式,進行問答或essay筆試。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B.除上述1和3方式相同外,期中和期末成績以個別學生每本書1千至2千字的研讀心得報告評分。3.計畫管理(1)訂定各年度每月工作進度查核表,並由課程規劃委員會每二個月開會審議,以落實計畫執行。(2)每學期於教務會議及校務考核委員會報告計畫進度及成果;並於期末舉辦教學成果發表會,邀請全校師生參與與檢討改進。(3)每學期召開通識教育委員會與課程規劃小組聯席會議,檢討該項計畫已完成的工作及研商未來的工作推展。(4)每學期於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報告該項計畫申請補助經費及學校配合款之執行情形,並接受委員會對該項計畫經費使用之督導及工作諮詢。(5)每學期於校評鑑委員會報告該項計畫課程教學評鑑之結果,並接受委員會評鑑指導及改進。4.計畫實施效益(1)嘉惠修習課程學生:第一年100人,第二年200人,第三年2000人。(2)培育授課教師:第一年1人,第二年2人,第三年20人。(3)增加通識課程學分:第一年外加第二學期二學分及第二年外加全學年4學分(現有8學分),第三年增加為12學分(本課程為必修4學分)。(4)提昇學生閱讀及寫作能力:經由本課程經典研讀、小組和大班討論、心得報告撰寫及成績評量等,以增強學生在人文、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基本素養。(5)全面開展通識教育改革:與第一梯次提昇基礎教育「優質世界公民通識教育計畫」相輔相成,並於校園景觀改善計畫、學生社團活動及心理輔導等相關政策和措施配合下,逐年由點至面地改進政大通識教育,以創造提昇基礎教育計畫之最大效益。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五、紐澤西州立羅徹斯大學(TheRutgers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一)通識課程以Newark文理學院(NewarkCollegeofArtsandSciences)為例,每個學生都必須完成至少124個學分才能畢業。其中,主修課程(MajorPrograms)為30至70學分,必選課程(RestrictedElectives)15學分,餘為通識課程學分。在通識課程的要求(GeneralCurriculumRequirement)當中,開設有9類課程,學生必須在各類課程中選修數門課程,以符合要求:1.英文作文(EnglishComposition)2.進階寫作課程(WritingacrosstheCurriculum)3.數學素養(MathematicsProficiency)4.外國語(ForeignLanguage)5.歷史與文學(HistoryandLiterature)6.自然科學(NatureScience)7.社會科學(SocialSciences)8.精緻藝術(FineArts)9.科際研究(InterdisciplinaryStudy)(二)CASE課程1.課程說明羅徹斯大學還有一項相當知名的「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CitizenshipandServiceEducation,CASE),其教育目標在於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建立公民精神。CASE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是一種「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性質的課程。(1)服務學習是學生們面對真實社會的需要時,透過積極地參與詳細的規劃的服務經驗,以及和學校及社區協調一致地共同合作的一種方法。(2)服務學習的設計在於使服務者與接受者都能獲益。兼顧服務與學習的品質。(3)服務與學習之間的關聯在於將它規劃成學校的一門課程,並且列為必修,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這樣便可使服務與主題事件緊密連結在一起。(4)服務學習課程大多不與例行課程搭配,而是另外給予鼓勵,除非老師設計讓參與服務學習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的活動。羅徹斯大學「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始於1988年由當時的校長所提出,這位已故的校長愛德華.布魯斯坦說:「我提議我們將社區服務視為學習經驗中必要的部分,以形成開放自由的教育風氣」,大學校務委員會無異議贊成這項意見,並且向全國提出三點呼籲:希望大家關心社會的衰敗;關心教育機構只為年輕學子做好經濟上的技能與好公民的準備的失敗;以及關心貧富不均的社會之間日漸增長的裂痕。1993年,當柯林頓總統訪視羅徹斯大學時宣佈他的國家服務計劃時,他公開認可「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為全美大學與學院的模範。「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於1989年秋季提供第一個服務學習課程,而且進而從此引人注目地成為羅徹斯大學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及紐澤西州人文服務系統重要的角色之一。每年,有50個「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學生在大約80個地區學習,包括在哥斯大黎加(CostaRica)、南非,提供超過25萬美元經費,5萬到7萬5千個小時的服務課程。「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已經變成羅徹斯大學實際上的志工中心,以及讀寫能力的練習,還有羅徹斯大學學生與社區成員的其他合作課程與良師。隨著650個社區合作者所構成的紐澤西非營利的、基於信仰的機構、學校和政府,「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在紐澤西是社區服務志工最大的單一提供單位,也是個重要的服務指導提供者。除了羅徹斯大學之外,「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也對全國大專院校提供技術上的協助,甚至於對新興民主國家像是從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到黎巴嫩(Lebanon)、摩多瓦(Moldova)、蒙古(Mongolia)、波蘭(Poland)和南非(SouthAfrica)等的大學在訓練和技術協助上的領導提供者。最後,njserves.org──「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為紐澤西公民部設置的網路大門──已經成為紐澤西居民獲得「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即時訊息的來源了。經由「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學生職員的運作,njserves.org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提供了一個可以搜尋4萬個機構的資料庫的捷徑、一種線上報紙、全州事物的行事曆、志工,以及器官捐贈者配對等更多的訊息。這個網頁也支援語言銀行的事務,亦即聯繫會說外國語言的美國人給需要翻譯的人的一個服務網頁。「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建立在積極主動學習的哲學上。它相信公民權、服務倫理和全球多元的認知是無法只從書本上學到的,而必須從做中學。「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傳統而言,是服務學習課程的核心──因此在嚴格的3學分的學術課程中結合了1學分的服務學習課程。「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經由人文與科學各系,以及實質上是羅徹斯大學所有專業的課程被授予學生,但他們都要求學生進行40個小時的社區服務,去思考、討論和實踐優良的公民權,以及創造出服務與學習之間的關聯處。就教職員而言,「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藉由在「真實世界」事實的嘗試來提供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活動的一個延伸和擴展其領略世界的方法。2.「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範例〔課程:192:405溝通與性別〕自從2002年秋季,「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漸趨於以研討會和小型演講課程為基礎,而且只有優良課程超過40位學生選修。由於學生在「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學習經驗比以往更為熱切,還有「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能夠不在過度的行政干涉的狀況下,提供更寬廣多樣的課程。「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是在「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計劃小組成員的協助下所被提出與設計的。在學期展開之前,服務學習課程的教師會先尋求他們課程的社區合作者或是接受「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社區關係部門的協助,選擇社區合作者參與他們的「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關於社區合作者的資訊都陳列在線上紅皮書的網頁上(www.redbook.case.rutgers.edu)。這項資訊是由社區合作者本身所提供,CASE計劃只是作為一個便利者的角色。社區合作者會針對他們所尋求的服務學習學生提供工作細節的說明,包括所需的技能、工作時數和其他訊息。教師根據這項資訊可以決定哪一個社區合作者適合他們的課程,來選擇最適合學生興趣與課程的學術目的的合作者。在學期即將開始之前,修習「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學生會參閱線上紅皮書,並且選擇經由教授同意的代理單位。接觸代理處並安排服務課程是學生的責任。具有服務學習內容的課程資訊會在羅徹斯大學的NewBrunswick和Newark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校區定期公佈。這些課程包含所有像是非洲政治研究、溝通理論、英文寫作、法語研究、女性政治學研究、心理學、公共衛生、社會學、動物學,和生物學等等主修課程的範圍。然而,每一種服務學習課程的內容與經驗的特性彼此都不一樣,像是由溝通計劃所提供的192:405溝通與性別課程就可視為是個頗具「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代表性的範例。192:405溝通與性別課程的目的在於檢視性別在溝通過程中的被創造與再創造的問題。「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對於想要經由參與地區社區合作者的服務學習實習課程,以便對於溝通與性別議題有進一步了解的學生而言,是個相當有用的課程。「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學生在非營利機構──像是女童協尋、紅十字、朋友健康通聯、自信中心、校園幼童照顧中心等等──經過40小時的志工服務之後,可以獲得1個學分。所有的學生必須參加「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指導,這項指導是為了提供「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共通的經驗,以及尋求學生一同工作的特殊的社區合作者的資訊(這項指導結合了社區合作者義賣會,學生可以在此進行他們的服務時間。所有的學生都被鼓勵選擇一個社區合作者來讓學生有機會藉其技能發展出溝通主題(像是群體互助、公共演說、公共關係),如同讓他們有機會去體驗他們特別有興趣的事情(像是和小朋友或老人家一同工作))。「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學生被要求撰寫關於他們服務經驗的日記,以及在班上分享他們的經驗。日記項目分為兩個部分:(1)與社區合作者工作的每個部分的說明,包括所遇到的任何挑戰和克服它們的方法;(2)對於和「溝通與性別」議題相關服務經驗的特別感想。學生也必須簽訂「服務學習契約」,填寫時間表,並於每次在社區服務時由指導員簽名。在服務結束時,學生指導員會撰寫學生表現評估報告。除了社區服務,修習「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學生課表與未修習者幾乎一樣。他們必須研讀例行的課業,參加期中、期末考,以及撰寫兩篇報告。其中一篇與「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有關。例如,當未修習「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學生不管是寫文學報告或是針對第二項或主要的課程作業(7-10頁)撰寫引導研究時,「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學生也被要求就「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相關經驗來分析溝通與性別議題。這項課程要求學生提出類似的問題:「在服務時,你的社區合作者較多運用女生還是男生?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為什麼?關於溝通與性別的理論工作(在課堂上和閱讀中)該如何與你的實際觀察做比較?你能夠說明其中的差異嗎?」學生也能夠根據他們的社區服務經驗發展出個案研究。在他們的報告中,學生們分析個案時,針對所觀察到的問題與可能的解決方法,發展並提出批判觀點。一般而言,學生、社區合作者,和教師都對「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服務學習經驗所產生的可能性感到滿意。學生們珍惜這份回饋社區的機會,並且為能服務社區而感到驕傲,而且可能會積極地保持參與社區服務。同樣的,教師們認為這項計劃對學生來說,相當有價值:「『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學生將漸趨增強的公民角色的自覺意識帶回課堂中,同時也是對紐澤西州的社會各層面的欣賞」(羅徹斯大學「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2002-2003年度報告)。最重要的,社區合作者會對每一位學生和這項計劃對他們機構的貢獻表示感謝之意。許多學生也對他們所選擇的機構呈現出高度的承諾,甚至在「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的時間之外也持續他們的服務熱忱。3.「公民與服務教育課程」對學生的益處服務學習課程對於學生的益處相當顯著,包含如下幾個層面:(1)參與服務學習可以增進學生的社區責任感,並且加強他們對社區的承諾,以及作為社區成員能夠解決問題的自信心。也使得大多數的學生在未來喜歡參與服務,而且在畢業後變得更積極地參與他們的社區。自信心可以使有所準備的學生能夠辨別、了解複雜的社會議題,以及有批判的思考能力作出好的決策。(2)在學校參與社區服務的學生比沒有參加者,大多會想要獲得高一點的成績;並且學習到比他們在傳統課堂上所學到的東西。特別是在學習服務課程與例行課程緊密結合的時候,學生們好像可以更完全的了解複雜的社會問題,而且在尚未獲得明確答案之前,不斷地展現批判思考分析議題的能力。(3)服務學習可以增進個人的自信心,更堅定的個人特質感的發展,以及加深文化理解與體會。也可以增進學生人際互動與領導技巧。(4)服務學習增進學校生活和圓滿的學習經驗。參與服務學習的學生比未參與者,和教師更緊密地互動。與教師的密切關係和花費時間與教師互動也會被服務學習的經驗所影響。像是課程更加涉入社區的定位,以及包含許多關於學習服務課程的討論及其關係,都培養出更為緊密的師生關係。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85六、廣島大學日本廣島大學的「教養教育」大分為「共通科目」與「一般科目」二大類科目,其教學目的於「共通科目」分別為:1.教養seminar:在於提高對知識活動的動機,學習科學的思考方法及培育適當的自我表現能力。2.外國語科目:使學生隨身有運用外國語之能力,以及成為廣闊的溝通基礎,為加深多語言、多文化的理解,可以學習到活用各種外國語的知識。3.情報科目:為了適當地解決問題,施予必要的情報處理及情報之受發信之基礎知識及技術之教育為目標。在「一般科目」方面,則分別為:1.總合科目:使學生學習多元性地理解特定的主題之方法,養成從廣闊的視野,採取總合的、多元的觀點理解事物現象。2.學科整合(package)科目:有機性地聯合二科目以上的授課,提供新的知識架構,讓知識帶有真的意義及廣度的實感。3.個別科目:為了文明的繼承及知識的創造,傳授必要的基礎知識,喚起對各種學問領域知識的關心。4.運動實習科目:透過運動,為了享受運動文化及增進健康、體力的維持,而育成自己的管理能力。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2:4核心課程模式一、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哈佛大學大學部的學生必須完成主修課程(theconcentrationrequirement)、通識課程(theCorerequirement),和寫作暨外語課程(writingandforeignlanguagerequirements)才能畢業。參該校”THEBACHELOROFARTSANDBACHELOROFSCIENCEDEGREES:RequirementsfortheDegree”,見網頁:http://www.registrar.fas.harvard.edu/handbooks/student/chapter2/bachelor.html#Fn01。其中,以核心課程模式作為一種通識教育制度,始於1978年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羅索斯基(HenryRosovsky)所提出《核心課程報告書》(HarvardReportontheCoreCurriculum)的設計,當時規劃的核心領域包括「文學與藝術」在內的五大類,後於1985年又調整為六大類。參黃坤錦譯評:〈羅索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上)〉,《通識教育季刊》第1卷第1期(1994.3.),頁53-54。初始於1978年的五大類為:(1)文學與藝術(LiteratureandArts);(2)科學與數學(ScienceandMethematics);(3)歷史研究(HistoricalStudy);(4)社會與哲學分析(SocialandPhilosophicalAnalysis);(5)外國語文和文化(ForeignLanguageandCultures)。1985年調整為六大類:(1)文學與藝術(LiteratureandArts);(2)科學(Science);(3)歷史研究(HistoricalStudy);(4)社會分析(SocialAnalysis);(5)道德思考(MoralReasoning);(6)外國文化(ForeignCultures)。羅索斯基指出,通識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使學生「成為有教養的人」,而一個有教養的人應當具備如下幾個條件:(1)必須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寫作。必須具有精確而批判性的思考方式。(2)必須對自然、社會和人文有所批判性地了解。因此,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3)必須了解塑造現在和形成未來的其他地區和歷史上其他時期的文化和力量;而不應該有地方的偏狹性,忽視其他地區和另一時代的文化。(4)要能了解並思考道德和倫理的問題。(5)應在某一知識領域有深入的研究,達到介於廣泛的知識能力和專業層級之間的程度。見前註,頁58-59。而為了達成上述的條件,羅索斯基設計了核心課程模式,作為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新制度,其定義為「將傳統上各別學門的重要基本論題予以重新組合的一種課程安排和設計,其目的在為全體學生提供共同的學識背景」,哈佛大學現行核心課程對於理念的闡發如下:「核心課程的哲理基於一種信念:每一位哈佛畢業生都應該獲得良好且廣博的教養,如同他們在主修課程或是特定的學術專業中所受的訓練一般。此一信念假定學生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都需要某些指導;而教師有責任指導他們習得作為受有教養者之特質的知識、思考方法和思想習性」。「核心課程異於通識教育的其他學程。它並非如同透過熟習成套的經典著作所建構的廣博智識,或是吸收了特定數量的資訊,調查了某些領域的最新知識。確切地說,核心課程是要教師向學生介紹學習知識的主要方法,而這些方法在大學教育當中是不可或缺的。其目標在於展示知識的種類,其中存有何種可探索的問題,有什麼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學習,如何運用它們,以及它們有什麼價值。雖然這個學程中的每個領域或各分項之間的課程主題不盡相同,但它們所強調的特別的思考方法的觀念則是一致的」。參網頁:http://www.registrar.fas.harvard.edu/Courses/Core/CoreCurriculum.html。而核心課程的設計特色在於:(1)所有科目的設計都是以非主修科系的系際整合為基礎。(2)每一類別領域的科目都在向學生介紹獲取知識的主要方法。在類別領域之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科目,因為獲得知識的途徑各種科目不同;然而科目內容一定要有其重要性,而且在同一類別領域內,所有的科目都具有相等的教育價值。(3)除了注重知識的方法之外,與傳統教學有別的是,核心課程教學有若干新的措施。例如包含視覺藝術和音樂,而這是通識課程中常被忽略的。見前註引文(下)篇,頁67。同時,透過核心課程,學生必須具備三種基本且重要的能力: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1)寫作文章的能力(受過教育的人必須能清晰和有效地寫作);(2)外國語文的能力(不致對他國文化的無知);(3)數理應用的能力(能運用數理、統計、電腦等計量技術以探討自然和社會科學)。見前註,頁60。至於其優點主要有三:(1)強調獲取知識的途徑,可以讓年輕人在知識訊息不斷更新變化的環境中,生活得比較有效。經過整理思索的心智能力要比僅徒記誦知識資料更有價值。(2)這種核心課程的理念相當符合終身學習和多重生涯,核心課程的每一科目都設計得很廣博,且易與他類得以旁通。(3)核心課程的這六個類別領域充分實現了一個重要的教育功能,它讓性向才質相當不同的各類學生,帶來心智上相互了解的環境和氣勢。見前註,頁67-68。羅索斯基認為,「核心課程最困難的問題在於教師實際授課內容和我們的理想之間是否一致」,「科目教學只是通識教育有限的一部分,……教師本身(人師)的角色在通識教育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高貴品德和熱忱人格的教授,其對學生倫理道德行為的影響,可能比幾門必修課還來得大」見前註,頁68。,因此,羅索斯基邀請資深教授開授核心課程,激發其他教師的使命感,促使教師將教授通識課程視為一種榮譽,因而使核心課程能夠成功地實施。由資深教授或知名教授、專家開授核心課程,是哈佛核心課程施行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曾經擔任過英國國會議員的英國及中國專家RoderickMacFarquhar開授「文化大革命」,EzraF.Vogel開授「工業化的東南亞」,都吸引數百近千的學生聽課,效果良盛。參吳信鳳:〈哈佛大學之通識教育──論哈佛核心課程〉,《興大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頁194。長期以來,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都是施行核心課程制度,近來,在BillKirby接任文理學院院長以後,則對舊有的核心領域與各門課程進行了一連串改革,相關的改革內容,詳見該校AREPORTONTHEHARVARDCOLLEGECURRICULARREVIEW(APRIL2004),網址:http://www.fas.harvard.edu/curriculum-review/HCCR_Report.pdf。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這是三十年來首次對大學部課程設計進行全面的檢討。在針對舊制進行檢討的過程中,Kirby提出以下幾項問題:(1)對於所謂的「核心課程」究竟應該如何定義?教學應如何執行?(2)「核心課程」涵蓋範圍的深度與廣度為何?(3)許多學生未來將會在全世界的每個角落生活和工作,課程應如何設計以配合他們的需要?(4)如何促進有意義的師生互動關係?以及加強文理學院與其他哈佛院系的互動?在改革過程中,Kirby廣泛徵詢教師、學生(大學部與研究所)、校友的意見。2002年的通識教育改革研討會對全校開放,並邀集布朗大學、耶魯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學者共同研討。改革後的核心課程包括十一個領域:(1)外國文化(ForeignCultures);(2)歷史研究A(HistoryStudyA);(3)歷史研究B(HistoryStudyB);(4)文學與藝術A(LiteratureandArtsA);(5)文學與藝術B(LiteratureandArtsB);(6)文學與藝術C(LiteratureandArtsC);(7)道德思考(MoralReasoning);(8)數量推理(OuantitativeReasoning);(9)科學A(ScienceA);(10)科學B(ScienceB);(11)社會分析(SocialAnalysis)。請參看本文[附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學生選的課需至少包括七個領域,不包括與自己的領域最相關的三個領域中的課程各科系對於學生應選修的核心課程均有個別的規定。新、舊制核心課程的差別主要反映在各科系制訂可免除領域和非免除領域的變動上。哈佛大學通識課程的特色即在於「核心課程」制度的推行,亦即在「核心課程」內容中便將通識教育的精神注入其中,學生修習相關課程,便可以獲得寬廣的知識視野和基本學養。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UniversityintheCityofNewYork)(一)核心課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總學分為124學分,課程結構主要分為「系主修(Major)或課程主修(Concentration)」與核心課程(CoreCurriculum)二大部分。特別的是,核心課程雖然是通識教育,但學生可以從核心課程當中選定其未來的主修課程。目前哥大規劃的核心課程如下:1.文學人文(LiteratureHumanities)2.當代文明(ContemporaryCivilization)請參考本文[附錄2]〈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大綱〉。3.藝術人文(ArtHumanities)4.音樂人文(MusicHumanities)5.外國語言(ForeignLanguage)6.大學寫作(UniversityWriting)7.主要文化(MajorCultures)8.體育(PhysicalEducation)9.科學(Science)核心課程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的基石,其目標在於提供學生對於重要的觀念、文學作品、哲學、歷史、藝術和科學等,能有寬廣且深透的理解。在所有的核心課程當中,開設自1919年的「當代文明」課程最為重要,可說是「核心中的核心」,以下即說明該課程之特色與內容。(二)「當代文明」課程1919年,哥大當時的校長NicholasMurrayButler指出:「我們在此是為了獲取真實生活之上更深一層的體驗,是為了求取知識並將其轉換為智慧,是為了尋求新的領悟,是為了能對自然和生命做出新的詮釋並成為一個思考井然有序的人」,雖然這個說法相當籠統,但已經具有通識課程應當蘊涵的博雅精神。後來成為「當代文明」學程主任JohnCoss對於這個學程的設計則說明,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希望藉由這門學程讓學生熟悉生活週遭的環境事物,像是自然資源、人性,以及當地近代的歷史。Coss說:「這樣的想法是建立在認為每一個新世代的人,當他長大成人之後,都應該對其所屬團體存在的問題有所認知,並且要對於他的團體存在一些自我的責任感」,該校院長HerbertHawkes則說:「這堂課最基本的目標是要讓學生成為能夠以清淅的判斷和理解力參與國家市務的公民」。「當代文明」學程的範圍相當廣範,雖然它一開始是為了當時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學生所開設的課程,但演變之後,它已經成為幾近於百科全書式的課程,至少,這門課程所探討過的主題包括了「當代問題的某一個定位,諸如由經濟、政治、以及歐洲和美國(從1300年開始到現在)的文化歷史等所引發的問題」,甚至於世界地理和各國資源也在授課的範圍內。為了滿足授課的需要,「當代文明」學程的講義必須由授課教授本身撰寫,之後由哥大出版社出版,教師在授課中,獲得其他教師與學生的反應後,必須修正內容,以使講義更為正確、完整。多年來,這項出版品已經成為哥大的特色之一。「當代文明」學程雖然有行政職員,但並沒有專任教師,而是由其他系、所支援,雖然授課老師必須負責整個學期的教學工作,但授課教師之間仍然會藉由聚會討論授課狀況,同時,每學期每門課也會選出一位學生代表與院長和授課老師一同討論授課情形。(三)「經典研讀」課程與「當代文明」學程異曲同工的課程,還有哥大文學院所實行的「經典研讀」課程,主要在「文學人文」等課程中進行。課程以小組模式每週選讀包括《聖經》、荷馬史詩、但丁、《伊里亞德》、《奧德賽》等名作。這門課程也已經成為哥大核心人文學程的一個重要支柱。這個通識課程的主旨不在於強迫學生去熟記作品中的文字解析,而是去了解它的宗教、哲學背景,或科學性的內容。希望培養出有基本智識教育的人,而不是文學的研究者。課程旨在提供經典名著的初步認識,在往後的反覆閱讀中自然形成回饋,也可視為是終生教育的初階學程。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三、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ofChicago)(一)核心課程教育目標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奠基於1930年代,芝大的大學教育始於共同核心課程(CommonCoreCurriculum),課程由多學科的觀點所引導,但並不受制於任何一種學科,並提供對知識的發掘與批判性的探究機會。芝大對於大一、大二學生施行嚴格的核心課程通識教育,在於強調研究原典的珍貴價值,以及奠基於研究這些作品所形成的原創問題。芝大對於大學部學生前二年共同實施的通識教育,目的在於喚起基本問題意識,促進理性的、批判的、分析的素養,以及寫作技巧等等這些作為一位良好教養的公民社會一份子所最迫切具備的條件。(二)課程結構芝加哥大學課程由三種課程構成:通識教育要求,主修,和選修。通識教育要求通常是以一系列連貫的科際課程所組成。並且選修了一種課程後,就必須一直修到第二年結束,才符合課程要求。學生也要注意有些通識課程不一定能作為第二主修或副修課程,還有,要避免到大三、大四才修習通識課程,而延宕了整個大學課程的修業。(三)課程說明芝大通識教育的「共同核心課程」大分六種課程:人文(Humanities)文明研究(CivilizationStudies)藝術(Arts)自然科學(NaturalSciences)數學科學(MathematicalSciences)社會科學(SocialSciences)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1.人文、文明研究、藝術課程說明(1)修課規定在人文、文明研究課程中,學生應當在下列三種系列課程中,修習6個學季的課程。j3個學季的人文系列課程(A);2個學季的文明研究系列課程(C);1種戲劇、音樂撼視覺藝術課程(B)。k3個學季的文明研究系列課程(C);2個學季的人文系列課程(A);1種戲劇、音樂撼視覺藝術課程(B)。l2個學季的人文系列課程(A);2個學季的文明研究系列課程(C);2個學季的戲劇、音樂撼視覺藝術課程(B);(2)系列課程A類課程:InterpretationofHistorical,Literary,andPhilosophicalTextsHUMA11000-11100-11200.ReadingsinWorldLiteratureHUMA11500-11600-11700.PhilosophicalPerspectivesontheHumanitiesHUMA12000-12100-12200.GreekThoughtandLiteratureHUMA12300-12400-12500.HumanBeingandCitizenHUMA13500-13600-13700.IntroductiontotheHumanitiesHUMA14000-14100-14200.ReadingCultures:Collection,Travel,ExchangeHUMA16000-16100-16200.MediaAesthetics:Image,Sound,Text[說明]所有配合通識教育的人文課程,都鼓勵學生樂於學習並接受挑戰,藉由廣泛閱覽與精讀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性質的作品。這些並不是概論性的課程,而是要學習欣賞和分析這些典範作品之意義與力量的方法。本系列課程也會特別在教師對學生寫作的個別指導講習時,集中在寫作技巧的訓練。核心系列課程提供學生集中於一定範圍的議題與作品的學習。一旦學生開始一個系列的課程,最好能一直修習同一系列的課程。3學季的人文系列課程,適於準備主修人文學,或想進入醫學院或法學院的學生。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B類課程:Dramatic,Musical,andVisualArts.ARTH10100.IntroductiontoArtARTH14000through16999.ArtSurveysARTH17000through18999.ArtinContextCOVA10100-10200.VisualLanguageISHU10100.Drama:EmbodimentandTransformationISHU10300through10499.TextandPerformanceMUSI10100.IntroductiontoWesternMusicMUSI10200.IntroductiontoWorldMusicMUSI10300.IntroductiontoMusic:MaterialsandDesignMUSI10400.IntroductiontoMusicAnalysisandCriticism[說明]課程藉由檢視相關領域的專業術語,及這些術語如何被創造意義的方式,講授分析、領會、鑑賞戲劇、音樂或視覺藝術的方法。課程的進行會配合對經過篩選的知名作品做詳細地研究,或是介紹繪畫、戲劇、音樂,和表演等的原創作品。C類課程:CivilizationStudiesANTH20701-20702.IntroductiontoAfricanCivilizationEALC10800-10900-11000.IntroductiontotheCivilizationsofEastAsiaHIPS17300-17400-17501(or17502).Science,Culture,andSocietyinWesternCivilizationHIST13001-13002(13003).HistoryofEuropeanCivilizationHIST13100-13200-13300.HistoryofWesternCivilizationHIST13500-13600-13700.AmericainWesternCivilizationHIST16101-16202-16303.IntroductiontoLatinAmericanCivilizationHIST16700-16800-16900.AncientMediterraneanWorldHIST18301-18302.ColonizationsJWSC20000-20100-20200.JudaicCivilizationMUSI12100-12200.MusicinWesternCivilizationNEHC20001-20002-20003.HistoryoftheAncientNearEast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NEHC20011through20085.PerspectivesonAncientNearEasternCivilizationsNEHC20601-20602.IntroductiontoIslamicCivilizationSALC20100-20200.IntroductiontotheCivilizationofSouthAsiaSOSC24000-24100.IntroductiontoRussianCivilization[說明]每個系列課程都會對一種世界偉大文明的發展與成就進行深入地探討。完成3個學季的人文系列課程和1季的戲劇、音樂或視覺藝術課程,而只需要修習2季文明研究課程的學生,可以選擇3季或2季的本系列課程。學生也可以藉由參加下列海外研究計畫的方式,完成本系列課程SOSC20800-20900-21000.Rome:AntiquitytoBaroque(Rome,Italy;Autumn)SOSC21300-21400-21500.WesternMediterraneanCivilization(Barcelona,Spain;Winter)SOSC23001-23002-23003.SouthAsianCivilizationinIndia(Pune,India;Autumn)SOSC24302-24402-24502.LatinAmericanCivilizationinOaxaca(Oaxaca,Mexico;Winter)SOSC24600-24700-24800.ViennainWesternCivilization(Vienna,Austria;Autumn)SOSC26600-26700-26800.AfricanCivilizationinAfrica(CapeTown,SouthAfrica;Winter)SOSC27500-27600-27700.FranceinWesternCivilization(Paris,France;Spring)SOSC27501-27601-27701.CivilisationEuropéenne(Paris,France;Autumn)PQ:AdvancedknowledgeofFrench.SOSC27800-27900-28000.GreekAntiquityandItsLegacy(Athens,Greece;Spring)2.自然科學和數學科學課程說明課程旨在擴展學生對於探索自然萬物的重要特性,以及檢視那令人驚喜的科學探索過程。同時也思索各種不同的科學觀察、推理方法與自然法則的力量和限制。數學科學則介紹精確的人工語言所發展出來的形式推理的力量。學生須在下列範圍修習6個學季的課程:至少2學季的人體科學(physicalsciences)(參看A、C類課程);至少2學季的生物科學(iologicalsciences)(參看B、C類課程);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至少1學季的數學科學(athematicalsciences)(參看D類課程)。學生也可以在人體科學或生物科學中搭配2或3學季的自然科學系列課程,或者搭配4學季的自然科學系列課程,以合併人體科學和生物科學課程。數學科學可以搭配1或2季的電腦科學、數學或統計學課程。學生必須根據他們的主修,以及,或者是未來的專業選擇,選修下列課程:A類課程:PhysicalSciencesSequences1.人體,及生物科學系列主修者,和準備從事醫療專業的學生,必須修畢化學或物理。在一整年系列課程的第三季會讓學生選擇主修,或其他選修課程。CHEM11101-11201/11102-11202(11301/11302).GeneralChemistryCHEMAP/PT*-12200(12300).HonorsGeneralChemistryPHYS12100-12200(12300).GeneralPhysics(VariantA)PHYS13100-13200(13300).GeneralPhysics(VariantB)PHYS14100-14200(14300).GeneralPhysics(Honors)2.此處這些系列課程是提供那些不想以人體、生物科學為主修的學生學習的課程。註有星號(*)系列課程者,限大一、大二,及轉學生選修。PHSC10900-11000.ScienceandtheEarth*PHSC10900-13400.PastandFutureClimateofEarth*PHSC11100-11200.FoundationsofModernPhysicsPHSC11900-12000(12700).IntroductiontoAstrophysicsPHSC13200-13300.Paleoclimate,EarthSystems,andtheEmergenceofHumankindPHSC13400-13500.TheScience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B類課程:BiologicalSciencesSequences1.主修生物科學者,必須完成5季的基礎系列課程,最後3季可作為主修。無主修課程而準備從事醫療專業者,必須完成3學季的基礎系列課程。BIOS20181-20182(20183).CellandMolecularBiology/Genetics*BIOS20191-20192(20193).CellandMolecularBiology/Genetics**這些系列課程還包含二種額外課程。2.大一、大二學生不主修生物科學或從事醫療專業者,可選修(1)BIOS10110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BiologicalIssuesandParadigms)中有「主題」的課程(BIOS10111-19999)或是(2)可任擇一的2學季系列課程BIOS10400/10401。C類課程:NaturalSciencesSequence本系列課程只開放大一、大二與轉學生修習,尤其是大一學生。NTSC10100-10200-10300-10400(EvolutionoftheNaturalWorld)這是在人體,和生物科學中,4學季的系列課程,如果本課程未開,學生必須在數學科學中選修適合的另外二種課程。D類課程:MathematicalSciencesCoursesandSequences本課程說明在數學、電腦科學、統計,或形式邏輯中,精確的人工語言所進行的形式推理的力量,及其分析、解決問題的效能。只有高於基礎計算的課程才能符合數學科學的要求。學生在修習下列課程前,必須先選修MATH10500-10600或MATH13100,15100,16100,或11200等課程。如果學生想要主修人體科學、生物科學、經濟學、心理學,或公共政策研究,就必須選修計算系列課程的前2季課程。CMSC10200.IntroductiontoProgrammingfortheWorldWideWebCMSC10500-10600-10700.FundamentalsofComputerProgrammingCMSC11000-11100.MultimediaProgrammingasanInterdisciplinaryArtCMSC15100-15200.IntroductiontoComputerScienceCMSC16100-16200.HonorsIntroductiontoComputerScienceMATH11200-11300.StudiesinMathematicsMATH13100-13200.ElementaryFunctionsandCalculusMATH15100-15200.CalculusMATH16100-16200.HonorsCalculusSTAT20000.BasicConceptsinStatisticsSTAT22000.IntroductoryStatisticswithApplications3.社會科學課程說明課程旨在培養和理解社會科學的基本觀念、理論和哲理,並論證社會科學如何形成基本的問題,以及透過想像力和系統分析,探索社會生活的本質。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所有的本系列課程都會介紹社會科學的主要觀念、理論,和探索方法,並展示社會科學如何促進我們在面對世界時所應了解的中心議題。古典社會科學作品和方法學會是課堂討論與講授中的焦點。主要開授課程包括:「權力、身分,與反抗」(Power,Identity,andResistance);「自我、文化,與社會」(Self,Culture,andSociety);「民主與社會科學」(DemocracyandSocialScience);「思想」(Mind);「社會與政治思想名著」(ClassicsofSocialandPoliticalThought)。SOSC11100-11200-11300.Power,Identity,andResistanceSOSC12100-12200-12300.Self,Culture,andSocietySOSC13100-13200-13300.DemocracyandSocialScienceSOSC14100-14200-14300.MindSOSC15100-15200-15300.ClassicsofSocialandPoliticalThought(四)其他課程要求通識課程之外,芝大大學課程還有主修、或副修,和選修課程,另外還有「語文能力」與「體育」課程的要求。「語文能力」課程,要求學生必須在大二之前修畢第二外語,並且應達到中上程度的聽、說、讀、寫等能力。以下為芝大開設的第二外語課程。AkkadianAncientEgyptianKoreanSanskritAmericanSignLanguageFrenchLatinSpanishArabicGermanMacedonianSwahiliArmenianGreek(classical)MarathiTamilAssyrianHebrew(modernandclassical)NorwegianTeluguBabylonianHindiPaliTibetanBangla(Bengali)HittitePersianTurkishBosnian/Croatian/SerbianItalianPolishUrduChinese(literaryandmodern)JapanesePortugueseUzbekCzechKazakhRussianYiddish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四、清華大學(改革計畫)除了現行制度之外,清大近來也執行一系列的通識教育改革工作,其目標在建立「全方位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系統」,並規劃四個分項計畫進行改革,包括(1)發展整合型核心課程;(2)推動校園文化與非正式課程;(3)出版通識教育教材;(4)建立教學資源庫,以下分項說明各計畫內容。(一)改革計畫內容1.發展整合型核心課程分項計劃一是此次改革計劃的重點,希望以通識教育理念、大學教育發展趨勢及學生學習特質為基礎,以全人教育為目標,提昇通識教育課程之品質與教學效果。為了更明確地標誌出清華大學通識教育的7C目標,改革計畫將通識課程整合為「思維方式」、「生命之探索」、「美感情操」、「社會與文化之脈動」、「科學、技術與社會」等五大向度。這五大向度的課程彼此各有重點,且相互關聯,並將涵蓋從校園、社區、到台灣、乃至全球等不同的重點關懷範圍,共同架構起一個目標明確、層次清晰、各向度及各科目間有機整合的通識教育藍圖。  該項計劃擬從二方面提昇通識課程品質:其一,提昇已開授課程的品質。根據每個向度的精神與重點,選擇已經開設的通識課程,經由同一向度老師們的研討與合作,充實其內涵、改進教學與評量,以提昇教學品質,發展為各向度之重點課程。例如,「思維方式」向度的「哲學概論」、「生命之探索」向度的「生死學」、以及「社會與文化之脈動」向度的「全球化議題」等課程皆屬此類。  其二、開發全新的整合型課程。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更寬廣的視野和深刻思辯與感受的能力。但是這類課程往往跨領域跨學科,深具整合性、開創性與獨特性,非個別教師所能獨立勝任,又可能需要比一般科目更多的教學資源,是其困難之處。該項計劃預定邀請相關專長的學者專家,集思廣益共同發展這類全新的整合型核心課程,同時並發展出相關教材,舉辦教學研討會,協助更多有興趣的老師發展這類課程的教學能力。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  該項計畫預計在執行期間內,規劃、發展出每一向度約2至4門之重點及整合型核心課程,也考慮發展「套裝課程(迷你學程)」。每一向度之課程規劃略有差異,此處僅概述執行期間的工作重點:第一年:檢視各向度現有之相關課程與內容,初步規劃整合型課程。第二年:發展整合課程之實質內容,收集資料、編撰教材初稿,與「教學資源合作庫」之分項計畫合作,逐步進行教學媒體資源。第三年:實際開授所規劃之課程,運用所編之教材實施教學,並評估教學。本年度重點在於課程實驗、修正教材及教學方法。第四年:評估與修正所規劃之整合型課程出版教材,規劃長期授課之安排。2.推動校園文化與非正式課程近年來,大學生態快速變遷,因應趨勢,大學應當體認到發展具前瞻性的「學習典範」與「社會服務典範」,兼顧教學、研究與服務,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大學」。因此,該計劃擬以「通識護照」、多元導師制、學習家族與「校園博物館化」等方式,作為清華大學另類的學習樞紐(learningswitchover),創新校園學習機制與機會,活絡正式課程,並使得師生可以相互激盪,一起成長,以掌握學院精神的精髓──「大大的學」。該項計劃也擬先於清華大學實施之後,再擴大到「松竹陽梅多元智能學習圈」,期待大學教育也可以「從心出發,快樂學習」。該計劃分年重點如下:第一年:在清華大學推動通識護照、多元導師、學習家庭與校園博物館之實驗計劃。第二年:舉辦上述四項活動之觀摩會,以及清華、交大、中央與陽明四校論壇,確定實施原則。第三年:在四校擴大實施上述四項活動,並評估成效。第四年:舉辦四校四項活動之觀摩評估會議,並出版手冊,將本模式介紹給他校參考。3.出版通識教育教材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該項計畫的目的在於提昇通識教育的品質,建立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在初步建立這些課程以後,最重要的步驟就是逐步累積教學經驗,把這些經驗總結成講義或書籍。因此,該項計劃將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從計劃第二年開始,選擇合適之講義教材,編輯並出版系列的通識教育教科書及參考書籍。預計四年至少出版五種通識教育系列出版品。4.建立教學資源庫長久以來,教師在規劃課程內容時,往往需要準備許多的圖像資料以增加授課內容的豐富性與生動性。近年來,影像數位化技術已相當成熟,若能將教學的影像資源朝向數位化方向進行,必能對通識教育有極大的助益。因此,在發展整合型核心課程的過程中,應輔以具備整合性功能的教學資源庫系統,作為輔助教師蒐集資料與教學之工具。教學資源庫的建立,不僅能以數位化的方式永久儲存相關的教學資料,更能有系統地將圖像與檔案加以統整分類,節省教師蒐集教學資料的時間。藉由資料的交流、訊息的互換與意見的討論,更能達到資源共享之目的並建立完整的通識教育教學機制。該分項計畫每年工作重點如下:第一年:規劃及設計教學資源庫之資料庫結構、使用者介面與管理者介面。第二年:針對此計劃之課程規劃,收集並輸入圖像資料,並開始服務校內通識教育之教學。第三年:評估教學資源庫之使用效果,並加以改進。配合全校通識教育課程之發展,擴大建立課程圖像資料。第四年:教學資源庫持續改進,繼續收集資料、建立連結,服務清大之通識教育教學。5.總計劃的整體架構:建立全方位的通識教育系統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為了要達成提昇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之目標,該主計劃之各分項計畫之間,有著密切的合作互動關聯。首先,「整合型核心課程」的發展與執行將結合分項計畫二,靈活運用通識護照與合作學習法,培養學生走出校園、認識並關懷社區、擴大視野,與同儕學習之能力。其次,各向度重點課程與核心課程的發展過程中,也提供具體的課程資料,以豐富分項計畫四「教學資源庫」之內容,像是「美感情操」向度的課程,就需要使用大量的圖像資料,而「教學資源庫」可以把此類課程所使用的圖文資料電子化,永久儲存、方便存取與編輯,如此,將大大提昇藝術類課程效益。隨著圖畫影像訊息在教育中的角色日益重要,「教學資源庫」的資源共享與教學服務,將能嘉惠大多數的通識課程。最後,該主計劃預計在四年期間發展出至少五種教材,和「清華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導覽手冊」,交由分項計畫三編輯出版,供全校師生家長、其他各大學及社會大眾參考。該項改革計畫以整合型核心課程為重點,結合校園內外各種相關資源,建立一相互支援的教育網絡,以發揮全方位的教育效果。此全方位通識教育系統之特色為:1.結合全校各院系之教師,發展五大向度之整合型核心課程。2.結合教務與學務體系,動員校園各方面之資源,發展校園文化與非正式課程。3.結合藝術中心,設計美感向度通識教育正式課程及非正式課程。4.結合寫作中心,設計思維向度的教學活動。5.結合《通識教育季刊》及清華大學出版社,有系統地發表通識教育及教學研發報告,出版教學單元教材及各向度重點課程之教材讀本。6.結合「清蔚園網路知識園區」之經驗與技術,建立教學資源庫,協助教師充分運用媒體輔助教學,提昇教學品質。(二)核心通識課程之規劃由於「發展整合型核心課程」計畫是清大該項改革工作的重心,也是整體計畫的基礎,因此,有必要了解清大規劃、發展核心課程的模式。根據改革計畫,清大將通識課程整合為「思維方式」、「生命之探索」、「美感經驗」、「社會與文化之脈動」、「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等五大向度。每一向度之課程都由多位教授協同發展,並設召集人統籌其事。在四年改革、發展期間,預計規劃並發展各向度約2至4門之重點整合型課程,而每一向度至少出版一種教材,以作為師生上課之用。以下即分就各向度內容予以說明。1.思維方式(1)規劃構想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大學教育之目的眾多,其中之一是要培養學生具備反省批判的思維能力。這裡所說的「反省批判」,並不純然是指對某些議題提出批評,更包括一種同情理解的能力,能尊重與衡量任何與一己相異的立場,並將之置於相關的脈絡當中,與以恰當的定位。具備深刻反省批判能力的人,同時必然也對一己思維的方式及其界限有所反省批判,也不例外。由於人類的思維方式不限於一途,因此,大學通識教育所提供有關「思維方式」的培養,亦不必囿於一端。本計畫所涉及與思維方式有關的通識課程,可分三大類:A.屬於數理方面的:這類課程涵蓋了演繹的與歸納的思維方式,其共通點則是對推理之嚴格性以及若干程度的「形式化」(formalization)之重視。典型的例子包括與「邏輯」或「數學」有關的課程;「統計學」相關課程亦可納入B.屬於理解方面的:這類課程關涉社會與人文科學的領域。一般而言,人們比較瞭解歷史或社會科學與「理解」(Verstehen,understanding)有密切的關係。但是,對深刻的文學作品之掌握,同樣需要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想像與細膩的分析,而這些能力都是一個健全的思維心靈所應具備的要素。故這方面應包括一些與「歷史」、「社會學」及「文學」等有關的課程C.屬於哲學方面的:由於哲學具有強烈的批判反省的性格,對人類所面臨的各種重要的經驗或事物,都提出追根究底的問題,因此它在思維方式的訓練與探討方面,自然佔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地位。如「批判思考」、「哲學概論」或「倫理學」之類的課程,即為典型之例。值得強調的是,這三類課程絕非毫不相涉的。例如有關歷史的思維或對社會現象之分析,未嘗不可涉及統計等量化模式的運用,而統計學亦可以使用嚴格的數學形式表之。同樣地,有關社會科學方法論之課程,亦可以橫跨第一與第二兩大類,針對特殊的社會現象,人們可以依不同的條件而採取不同的研究進路。至於邏輯或數學則是人類思維的共法;批判思考則揭露人們在推理時所可能犯的種種謬誤。因此,對思維能力作比較全面的培養,應包括(1)嚴謹抽象的推理與分析能力;(2)對具體事物(如種種歷史與社會現象)的意義有深刻的掌握;(3)對人類基本的經驗和生存境況,有高度的思辯反思與實踐關懷。依此,「思維方式」的課程與另外四大向度課程也有密切的關聯。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2)課程規劃該項計畫以四年為期,但通識教育是持續性的工作,清華大學每年開設與「思維方式」有關的通識課程,基本上都包含上述三類。因此,在計畫執行期間,這三類課程的每一類中,將選一門課程作為重點,建立課程與教材(甚至教材資料庫),以期在未來可以繼續作適當的修訂或補充。目前已開授課程包括:數學欣賞、歷史典籍導讀,與哲學概論。清大向以理工為主,而「數學欣賞」,則是針對非理工科系學生為對象,其教學將以電腦為輔,務使學生能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概念,並欣賞其中種種妙趣。「歷史典籍導讀」並不強調對史實之背誦記憶,而是著重在啟發學生如何從事歷史的思考,如何通過看似平常的文獻,來理解一時代之典章制度、社會結構、精神風尚等等。「哲學概論」則是介紹哲學各分支領域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以及思考理路。由於每門課程之範圍頗為廣泛,其內容之撘配具有相當的彈性,因此,可以容許校內領域相同但專長各異的教師一起共同規劃課程,並在同一學期開設同樣的課程,而內容卻不致於過份重複;這樣一來,對資料庫之建立或教材的編纂,無寧是提供了一個更為寬廣靈活的空間。(3)預期成果國內關於通識教育之教材非常缺乏,「思維方式」方面的也不例外。該項計畫之完成,除了改善清大的通識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初步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資料庫,以供全國利用;而且以此為基礎,不難在相關領域方面(如批判思考、倫理學、社會科學方法論等),再作相應的聯繫與擴充。2.生命之探索清大通識教育中心自1990年起全面推廣通識教育,其間每年開設之課程超過百門,而有關「生命向度」之相關課程亦達十數門之多,對同學於生命進向之抉擇頗有助益。於今邁入二十一世紀,面對全球化、文化多元、環境保護、文明對話、生命品質昇華之議題已為大眾所耳熟能詳。因此,該項計劃擬結合校內相關課程,並尋求通識區域資源合作,以科際整合為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方法,以通貫知識為目標,進而經由實地的「做中學」、「學中做」,讓課程與社區結合,讓學生在活生生的歷程中體認生命的緣起、演化、人類智慧的產生、人類智慧如何提升、到生活品質、情感品質,以及對環境的影響。(2)課程規劃該向度課程擬以演化論(達爾文革命)之理論探討為核心基礎,向外拓展出「三生範疇」──「生態環境」、「生活品質」、「生命品質」之相關課程。其中,生命品質之相關課程,擬由清大生命科學系所規劃,計畫本身則以發展生態環境、生活品質之相關課程為主。目前已開授課程如下:j人類演化課程:涵蓋「達爾文革命」及「人類自然史」兩門課,並以「達爾文革命」為重點課程。k生命保護課程:涵蓋「環保名著與名片」與「台灣生態體系簡介」兩門課,並以「環保名著與名片」為重點課程l生活品質課程:包含「家庭心理學」、「情緒管理」、「心理疾病」等課程,並以「心理疾病」為重點課程。(3)預期成果第一年,討論記錄、課程初步設計及綜覽本向度課程之文章;第二年,三類之重點課程完整設計出課程(教學目標、大綱、教學方法、作業與評量方式等)、完成開課所需之準備(教學設備、教學人力、教材初稿等);第三年,三類課程與教材之實施與檢討改進報告;第四年,三類重點課程之相關教材出版;教學錄影帶及其他教材之出版。3.美感情操(1)規劃構想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根據清大現行之通識教育課程,美感情操教育的向度上還有許多有待開發和增補的課程。由於本校沒有藝術類院系,有關師資也仍在待聘狀態,因此在此方面的課程發展必須遵循較為緩和的步調。然而,一個必要的發展藍圖仍應先行草擬。以下先述此發展藍圖,然後提出三門在現階段可以先開的基本課,也可以此作為全面開發此類新課程的催化劑。清大目前已有二類美感情操課程,包括10到12門的「傳統的藝術史典範式的藝術(含音樂)賞析課程」,和4門的「藝術操作課程」,如素描、陶藝、書法篆刻、油畫等。在此基礎之外,應該發展的是可使藝術與其他幾種知識型態發生橫向關聯與縱深關聯的課程,以及藝術在當代、當地社會呈現的面貌等兩大訴求。故現階段可先行提出三門前導課程,作為美感情操向度之課程初型(prototype),即「美學、藝術與文化」、「藝術思維」、及「近代台灣視覺藝術與社會」,這三門課程初型將來可以再與其他各向度的通識課程結合,而形成更完整的藝術類課程,朝向藝術學程而發展。此一發展架構可概述如下︰j生命之探索向度:宗教藝術、宗教音樂;k社會與文化脈動向度:藝術的政治、藝術人類學、藝成與流行文化、流行音樂、民俗藝術、素人藝術與界外藝術、台灣當代藝術;l科技與社會向度:藝術與技術、建築與景觀藝術、電影藝術;m思維方式向度:SenseandNon-senseinArt、藝術心理學。此外,還可以和本校人文社會學院規劃中的「性別研究學程」發展相關的藝術課程如「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女性藝術家」等結合,形成完整的系列課程。(2)課程規劃j使藝術與其他幾種知識型態發生橫向關聯與縱深關聯的課程︰A.「美學、藝術與文化」(以下簡稱「課程A」),為「美感情操」向度的核心課程,目的在於以幾個基本生活面向來重新討論藝術表現。各面向可能包含的議題為:a.社會面向(族群/階級/性別/宗教與藝術,藝術形式之社會形成)b.經濟面向(藝術的產製與消費,藝術、工藝與設計)c.政治面向(權力對藝術之支持與限制,政策、公眾對藝術的影響)B.「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藝術思維」(以下簡稱「課程B」),主要探討藝術之意義詮釋問題。這門課與「思維方式向度」具有特別密切的關聯,但由於藝術題材通常不被哲學思維的範疇所包含,因此有必要獨立開課。課程內容包含傳統美學(即哲學中的美學)、藝術心理學、精神分析、符號學等思維方式在面對各類藝術表現時所可能開發的理解之途。這也可換一個方式來說,作為一個新時代的「讀者」,在面對圖像、音象以及其他各種非語文的藝術表達時,他究竟能懂得什麼意思?在課程結構上這應是一門進階課程。k探討藝術在當代、當地社會呈現的面貌C.「近代台灣視覺藝術與社會」(以下簡稱「課程C」),有別於一般藝術史以「時間向度」與「學院美術」為主體的教學,這門課主要探討在台灣本地之藝術與社會互動的關係,在歷史的關注點集中在近百年,並討論社會的其他變項。課程內容可包含原住民藝術創作者在部落中角色之變遷、庶民藝術的幾個重要面向、中原文化的宗教美感、民俗器物、墾殖拓荒的社會特質、來自美日通俗文化的影響等、藝術教育體制在台灣的發展簡介、公辦藝術展覽制度的移植與現代美術發展的關係、台灣藝術的公私贊助機制、台灣藝術創作與土地認同或國家認同的議題、藝術的獨創性等。(3)預期成果開設「美學、藝術與文化」、「藝術思維」、及「近代台灣視覺藝術與社會」等三門美感情操向度之整合型核心課程;出版多種上述三門課程之單元教材小冊。4.社會與文化的脈動(1)規劃構想此計畫旨在提升通識教育中關於社會人文方面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品質。多年來清大通識課程中所開設有關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的課程亦已累積相當的經驗;由跨系所教授所組成的「社會研究學程」亦已推出三年。這些課程旨在訓練學生之社會科學的基本素養,以及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分析能力,都甚受學生歡迎。此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計劃乃試圖在現有的基礎上,參酌時代新議題與新學科知識提出一套整合性的課程配套規劃,提供所有大學部的學生一套有系統而深入的社會人文訓練,並且掌握世界與台灣社會脈動的新課程。參與的教師除了通識中心之外,尚包括哲學、社會、經濟、歷史、外文、理工等科系的教師。課程的設計將循序漸進,由入門而進階,讓學生可以逐步掌握到每個主題當前的重要發展與辯論。在規劃課程和教學的同時,我們也將整理、累積教材,建立「教學資料庫」,教材與參考資料上網,並整合編輯成書,以提昇通識教育之教學品質。可將教學成果及研究經驗,依不同主題舉行研討會,以提供全國通識教育之參考。(2)課程規劃此計劃擬以理論分析的角度出發,發展出四個主題,並在實際的課程安排上,搭配、貫穿各個實際生活的場域,例如在地社會(大學與社區)、台灣本土、以及國際觀點。預計發展四組整合性的套裝課程,其規劃如下:j全球化與在地化議題:包括「全球化議題」、「新經濟與社會變遷」、「資本主義發展史」、「全球化經濟與兩岸經貿」、「世界體系與台灣發展史」、「全球化下的文化議題」等課程。k政治社會研究:包括「全球民主與政黨制度」、「現代與後現代論述」、「跨國社會運動與議題」、「法律社會學」、「台灣社會民主化過程」、「民族主義與族群政治」。l文明與文化研究:包括「媒體批判分析」、「區域政治與社會」、「資訊文化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流行文化社會學」、「文化霸權與流行文化」。m性別研究:包括「性別研究概論」、「台灣的性別體制」、「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女性書寫與藝術創作」。另外,該項子計劃將深入規劃二個關聯密切的核心課程,以貫穿此一社會與文化脈動向度的主要宗旨:「現代與後現代論述」、「全球化議題」。就時間而論,探討二十世紀初以前的世界文化與社會變遷、「現代與後現代論述」則以二十世紀六○年代為界限,理解其先後西方文明中核心思惟與觀念的變異、「全球化議題」則探討二十世紀末後,全球化趨勢下的諸種政經社及文化現象。就學科主軸而論,「現代與後現代論述」則屬於社會理論範疇,兼及文化理論及社會科學;「全球化議題」則以社會科學及社會理論為主,兼及史學、文化理論。若就內涵而論,「現代與後現代論述」則以理性與非理性、經濟發展與後物質主義、進步與保守、知識與權力、性∕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別、情慾、認同等議題為主要關懷,透過實際的現象及例證〈將建立相當數量的影像資訊〉探討思潮的變遷。「全球化議題」則主要針對八○年代,後資本主義全球化發展所表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議題的探討。包括資本主義運作邏輯、經濟民族主義、文化霸權、分工、生態、科技與網路資訊、公民資格等等。這一內涵事實上也將與其他五個向度互有關聯。5.科學、技術與社會(1)規劃構想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以科學史、科學哲學與科學社會學為核心的科學研究,從歷史、哲學與社會學等角度,將科技發展視為反思的對象進行研究,發現科學發展涉及哲學思想、宗教、政治、經濟、教育、法律、網路、管理與社會制度等複雜的層面。清華大學雖為一個以科技發展聞名的國際性知名的大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葉就開設與科技研究有關的通識課程,到目前為止,也是國內對科學史、科學哲學與科學社會學提供最豐富課程的大學。如今面對更複雜與動態變化的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需要提供主修理工與人文社會的學生了解科技與社會的密切互動,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簡稱STS)通識課程。該項子計劃試圖通過一個整合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導論」核心課程,與「科學革命」與「資訊、網路與社會」二門進階的課程,讓學生了解科技此一文化,並不是在社會的真空中崛起與發展的,此處便涉及「科學家」與社會機構,以及新舊學說間的衝突、競爭或取代等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核心課程旨在呈顯科學如何在不同時代的社會與文明中,會有不同之發展,特別是當代科技成為最具主宰地位之文化時,包括科學家與科學研究者間不同立場的呈現,科技與不同文化社會層面間的互動,使此一課程在科技時代殊具通識教育的特色與意義。「科學革命」將幫助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發展中,機械世界觀、實驗的興起、科學學會等皆源自十七世紀。「資訊、網路與社會」則從當代觀點,來看資訊科技帶來的網路與社會間的問題。(2)課程規劃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j科學、技術與社會導論:為「科學、技術與社會」向度的核心課程。透過規劃的議題,如科技與法律、天文與政治、醫療與社會、性別與科學、宗教與科學、科學與民主、演化、社會與行為發展、贊助與科學革命、科技發展與全球化、資訊、網路與社會、生態、科技與永續發展、風險管理與科技發展、戰爭與科技等,突顯科學家與科學研究者不同的立場,使得理、工、生命科學、原子科學、資訊電機與科學管理等學院學生有機會了解與科技相關的人文社會問題,也為人文社會學院的學生在難以直接研讀科技專門課程時,提供與人文社會相關的科學發展與社會關係的核心課程。k科學革命:由於近代科學革命使得科技成為當代最具主宰地位的文化,這門課的規劃在讓學生了解發生在十六世紀中到十七世紀末的近代「科學革命」(ScientificRevolution)是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段極為重要的歷史。其中,從哥白尼到牛頓的科學發展,更是歷久彌新的重點。課程將透過古希臘的天文學與自然哲學:學科界域、中世紀大學課程結構中的「亞里斯多德-托勒密」世界觀、(保守的)哥白尼革命、城堡中的天文學:第谷、刻卜勒的天文學、教會的科學:耶穌會士、伽利略與望遠鏡證據、伽利略與耶穌會士、科學與宗教:審判伽利略、笛卡耳的方法、形上學與物理學、培根的知識改革計畫與歸納法、從贊助到學會:科學的制度化、實驗的興起:波義耳與霍布士論真空、虎克與牛頓、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科學革命中的女性與性別、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革命等議題,來了解從哥白尼到牛頓的革命性科學發展。l資訊、網路與社會:由於電腦與網路對現代科技社會的強力衝擊,這門課主要在通過資訊傳播與網際網路的相關理論和觀點,處理五項與網路相關的議題:資訊時代的倫理議題(資訊科技對社會的全面衝擊);資訊網路安全與技術(如安全系統、網路資訊內容、網路與駭客行為分析、病毒、電子商務與資訊安全);資訊與法律(犯罪、智慧財產權、言責、隱私權、侵權、盜用、抄襲、販賣非法用品等);資訊與社會文化(網路普及與管道、資訊貧富、網路資源、取用權、網路情色、網路民主與言論自由、網路咖啡文化、虛擬世界、資訊新未來);資訊政策(政府的資訊相關政策、國民智慧卡問題、電子化政府資訊新未來),來說明資訊通過網際網路在當代社會的影響與重要性。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3)預期成果開設「科學、技術與社會」整合型核心課程與「科學革命」和「資訊、網路與社會」二門進階的課程;以及出版二門課程的教學教材。(三)核心通識課程與現行制度的配合清大目前實施之通識課程包含「廣義」的「共同課程」(16)與狹義的「通識課程」(14),共計30學分。共同課程包括:外文8學分;文化經典4學分;歷史思維2學分;民主法治2學分。通識課程為選修模式。改革計畫第一階段預計將「民主法治」課程倂入通識課程中,共為16學分,在這16學分當中,分為「核心通識課程」與「選修通識課程」二類,前者為必修6學分,後者為選修10學分。「核心通識課程」要求學生應在前述五大向度15門課程中任選三個向度中任一門課程,以達到6學分的要求。「選修通識課程」則仍在舊制度(現行制度)之三種領域中選修課程10學分。上述以表簡示如下:現行制度新制共同課程16外文8共同課程14文化經典4歷史思維2民主法治2核心通識課程6通識課程14人文領域選修通識課程10社會科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四)師資配合方案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1.師資合聘該校自93學年度起,通識教育中心新聘教師之聘任與升等,皆由中心與合聘單位所共組之教評會負責。中心教師於研究工作上與合聘單位搭配,教學上則雙方平均分配,行政工作則以通識中心之教學、研究為主。通識教育中心希望能藉此加強與各院系教授之聯繫,並建立全校教授關注通識教育之橋樑。2.向度召集人制度核心通識五大向度建立召集人制度,由主任擔任總召集人,或由各召集人輪值。召集人主要負責課程內容與架構之改革,課程對外聯繫等工作。召集人制度的建立,可以使授課教師透過各向度小組會議的討論,清楚了解與掌握各自課程在向度內的方向,對於教師開課準備有所幫助。五、淡江大學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一)沿 革淡江大學自民國81年起展開通識教育共同科的改革工作,當時共同必修科歸屬教務處負責,而新規畫全校核心課程的推動則由學術副校長主持,其秘書負責協調執行。自82年5月教務會議通過核心課程方案,旋由校長核定設置核心課程協調會,下設十小組,承擔各學門的課程規劃與籌備事宜,同年82學年度開始逐年逐步實施。(二)教育理念  淡江大學為了提高共同科的教學品質,參考國外著名學府的課程改革方案,斟酌國情及舊有教育部定訂共同必修課的規範,融合規劃了符合淡江辦學理念的核心課程原始方案,並於81學年教務會議通過,82學年開始逐年擴大實施。本校核心課程方案的教育理念為:(1)大學生要具有國際視野以開展個人生涯並具以推動國家社會的進步。(2)大學生要認識歷史環境,呼應時代脈動,擅長資訊技術、掌握資訊、充分應用資訊,並進而放眼未來,成為時代中堅。(3)大學生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善盡社會意義的責任觀。(4)自然科學的同學對人文社會科學要有相當程度的涵養,而人文社會學科的同學對自然科學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5)大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專業,而且還要有適應社會迅速變化的應變能力。核心課程與通識課程皆為達成通識教育的理想而設計,但在教學方法上取徑不同。通識課程著重廣博文雅知識的獲得與涵養,而核心課程則是選出學門中具有代表性的思考為重點,做充份深入的探究,作科技整合式的教學,並在研究討論中習得判斷與解決問題的觀點與策略。經由核心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希望使同學們學到追求知識的方法,知道如何使用知識,培養價值判斷,繼而在思維習慣、行為表現上,表現出淡江人的特有氣質。(三)組織與業務  84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學年設立「教育發展中心」將共同科改納其下,命名為通識與核心課程教學組,(另外為教育學程組、未來研究組、教學科技組),等同系級的教學單位,又具統合全校核心課程的功能。其職掌可大略分為兩部份,其一為核心課程協調會的業務,另一為司理凡不屬全校任一科系之教師聘任及教學事宜。  目前兩業務組織權責:1.核心課程協調會設總召集人、副總召集人及執行秘書各1人。下設12學門,每一學門有1位課程規劃小組及召集人。本會綜理跨學門的整合、協調、評鑑、督導、研究、發展、決策,並總理最後開課的審查、召開會議、確立規範等。如優良教材的獎勵、各系選課調查與排課協調、學生上課心得之了解等各項事宜。學門召集人負責課程的規劃、宗旨的擬定,相關系/所/組負責老師的聘任、教學支援事宜。各學門課程規劃小組設委員若干名,司理學門內開課審查,初步決定開設科目與開班數。自84學年起,通識與核心課程組創立,並由組長兼任核心課程協調會執行秘書,承總召集人、副總召集人、及協調會之決議,執行有關全校核心課程方案推動之各項工作。2.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負責核心課程「社會分析」、「道德與宗教」學門、「藝術欣賞與創作」學門中的藝術類科及少數全校共同選修課的規劃、師資延聘、教學支援等工作。自84學年迄今,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屬學校正規組織。而核心課程協調會為任務編組,故未明列於組織章程之中。3.教職員工(93學年度)中心設主任1人,助理2人,專任教師19人,兼任39人。(四)開課審查1.審查原則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參考各學門所提開課計劃一覽表及新課教學大綱就內容是否符合:(1)通識精神;(2)學門宗旨;(3)時代脈動;(4)學生需求;(5)課名合宜、形式完整等五項原則。2.核心課程開設科目的審查與核定  教學大綱經該學門課程規劃小組審查,通過後提核心課程協調會。各學門須提整個學門的新學年開課計劃一覽表接受審查。3.審查程序(三級三審制)  大約每年的一月下旬各學門陸續開始正式進行下一學年的開課審查,到三月初則進行核心課程新學年開課總審。通常在前一年的十二月,核心課程協調會即發函通知各學門並備好各項表格。然後各學門通知有關專長教師,請函覆開新課、續開舊課、換教他課、乃至不教核心課等,使學門召集人易於做新學年的規劃。  由學門召集人邀請校內外合格老師開課或由校內專長符合的教師提出開課申請。86學年新規定凡跨學歷專長而開課者,必須提出合格適任之證明,諸如專門著作等,並委由課程規劃之學門認定。  資格符合且有意開課者填寫開課計劃書,經學門召集人認可,大抵方向無誤即可擬定教學大綱,其中明列七項:授課教師、學分數、教學目標與範圍、授課方式、課程綱要、參考書目、成績考核等。教學進度則在開學時另行交付教務處課務組公佈。  審查程序簡示:該學門課程規劃委員討論審查(通過)    ↓本中心課程委員會審查(通過)    ↓本中心會議審查(通過)    ↓教育學院課程委員會審查(通過)    ↓教育學院院務會議審查(通過)    ↓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核心課程協調會(通過)    ↓校課程委員會(通過)  同時,各學門須提該學門的新學年開課計劃一覽表接受審查。審查通過後方可開設供學生選課。已通過之教學大綱做為教學之依據,已審定的各學門開課計劃一覽表以多種方式公諸全校,然後進行後續的選課、排課事宜。85學年度已開設之課目共有127科,86學年度開設148科,87學年度可開設153科,88學年度開設156科,89學年度開設136科,90學年度開設178科,91學年度開設178科,92學年度開設206科,92學年度開設206科,93學年度開設225科。開課樣式更多,包括的範圍更廣闊。(五)核心課程內涵1.中國文學及經典(2學分):透過小說、詩詞、散文、論文、名著等作品的欣賞與解說,引導同學對中國文學的喜愛,涵養自覺自主的心靈與優雅不凡的氣質。2.藝術欣賞與創作(2學分):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及鑑賞能力及提昇學生藝術水平,引導有天賦及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進入藝術的堂奧。3.中國語文能力表達(3學分):提昇學生文字運用的能力,使表達更為明晰、更具美感。4.外國語文(含練習)(8學分):學習基本語言概念及有關該國的社會生活、文化,以提昇學習外語之興趣,達到以外語溝通的目的。5.歷史研究(2學分):啟發學生比較歸納、以古鑑今的思維能力,使之獲得客觀有用的歷史學識。6.憲法與生活法律(2學分):使學生具備正確的憲法知識與日常生活法律知識,與日常生活法律知識,藉以培養健全的現代國民。7.資訊教育(4或8學分):資訊概論(4學分,全校必修);資料處理(4學分,商管學院必修);數值方法(4學分,理學院必修);電子計算機工程應用(4學分,工學院必修);配合學校的三化政策,使學生皆能正確運用電腦系統,並提高學生對電腦使用之興趣,以落實資訊教育之成果。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8.自然與生命科學(3學分)(含三大科技革命和時空宇宙)(1學分):探討自然規律,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使非理工學系的學生具有更寬廣的思考空間。9.各國文化、政治、社會與經濟(2學分):旨在介紹、增進對全球區域、各國家的瞭解與認識,培養學生之新思維、國際觀及跨越廿一世紀之宏觀視野。10.未來學(2學分):強調選擇性的思考方式,來說明全球未來科技、經濟、社會、環境、政治的發展大趨勢。11.社會分析(2學分):啟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興趣與社會制度的反省,進而培養從容面對挑戰的見識,以及經營健全社會生活的能力。12.道德與宗教(2學分):引導學生去觀察、思索,進一步覺悟:「道德與宗教乃是人性的需求,而不是桎梏人心的教條」。(六)修課規定1.自90學年度入學新生起核心課程畢業必修學分規定如下:(1)四年制及進學班學生:核心課程12學門為必修。文、外語、教育學院學生修34學分。商、管理、理、工學院學生修38學分。(2)二技學生:須修滿10或13學分。2.資訊教育(1)四年制及進學班學生:商、管理、理、工學院學生修8學分。文、外語、教育學院學生修4學分。(2)二技學生:商、管理、理、工學院相關學生修6學分。文、外語學院相關學生修3學分。3.擋修規定(1)89學年度以前入學新生:j商管學院生不修未來學門的「經濟未來」;k理工學院生不修自然與生命科學學門及未來學門的「科技未來」。(2)89學年度入學新生:j商管學院生不修未來學門的「經濟未來」;k理工學院生不修未來學門的「科技未來」。(3)90學年度入學新生起:則須注意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各系不承認為畢業學分數之核心課程科目名稱總表」規定。4.後5學門3學分改成2學分後之學分抵免:(1)畢業總學分數不變。(2)日間部88學年度(含)以前入學新生,後5學門以修滿3學門為原則;技術學院89學年度(含)以前入學新生,後5學門以修滿2學門為原則。(3)如畢業總學分數不足,則以其他學分補足。(七)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方面,設置有教學網站,提供學生隨時隨地可透過網頁觀看網路課程內容來學習,另外還舉辦多場通識講座等活動。1.教學網站(已架設如下10個網頁):(1)音樂研究;(2)歌曲欣賞與創作;(3)多媒體藝術;(4)戰爭與和平問題探討;(5)憲法與人權;(6)音樂與藝術的對話;(7)音樂的風格與欣賞;(8)鋼琴藝術與生活;(9)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教材教法;(10)鋼琴教學法。2.從民國85年以來,已舉辦通識講座58場;88年以來舉辦過研討會14場;年度活動9期;音樂會5期;(八)自我評鑑淡江大學對其通識教育施行狀況設置有自我評鑑機制,僅將其《院系意見調查報告》(更新日期:2004/12/3)內容大綱列示如下,以作參考。(1)對通識教育的瞭解;(2)對狹義通識課程的意見;(3)對廣義通識課程的意見;(4)以往評鑑改進情形;(5)以往評鑑改進情形;(6)特色及師生認同度;(7)配合發展的資源;(8)課程規劃;(9)各系所課程配合度;(10)課程及師資;(11)通識教育相關活動;(12)與校共同之關聯。(九)發展願景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1.發展出12學門,全面必修,開課科目共206科。2.聘請大師級藝術家及教授開授核心課程。例如:雕塑家王秀杞、漫畫家洪德麟、書法家張炳煌、未來學大師SohailInayatullah(蘇哈爾)、政治學及比較法學者張京育等。3.朝「學程化」的方向規劃,將目前已有的學門,發展成完整的學程。4.依不同的專業,量身訂作教材,進行教材研發。(十)發展計畫1.短程計畫:計畫時程二年(2003-2005年)(1)推動成立全國通識教育圓桌論壇。每年舉辦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四場;校內外音樂會十場、講座課程一種。(2)解決目前核心課程推行時,所遭遇如課程開設、學生修課時間等相關問題。(3)核心課程各學門建立基礎課程、進階課程。2.中程計畫:計畫時程五年(2005-2010年)核心課程部分學門學程化。建立跨科系的學程,彈性合併相關資源、發展新學術。3.長程計畫:計畫時程十年(2010-2020年)(1)成立通識教育學院:在學生人數日漸減少的情況下,科系劃分太細反倒不利大學的發展,故應發展的全校性學程,以統合全校資源,增加競爭力。在通識教育學院中所有的學生都是文理與工商雙修,兼顧文雅與實用。(2)配合學校第四校園計劃,設置通識教育網。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六、香港嶺南大學該校標榜為「香港唯一提供優質博雅教育的高等學府(theLibrealArtsUniversityinHongKong),同時,該校通識教育課程主任歐陽楨引詩人葉慈詩句闡述通識教育的精神:「教育非為澆水盈桶,乃在燃薪點火」,因此,「嶺南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不以一時的通例或程式為要,而以恒久不變的原則及教誨為重。課程內容常常提出永恒不朽的問題,以代替時髦流行的答案;目的啟發封閉,在教導學生而不在講授課題。因此,課程提供的不是瞬間過時的技術訓練,而是讓學生養成自我探索的習慣,以面對多變且難以預見的未來」。參見該校通識教育中心網頁http://www.ln.edu.hk/gen/letter/index-chi.shtml。(一)課程規劃1.領域分類嶺南大學現行的通識教育課程於1995年規劃完成,1998年開始實施。課程規劃為三大領域40門課程,三大領域分別為A.理性推理(RationalThinking)、B.社會價值(ValuesinSociety)、C.文化與觀念(CulturesandIdeas)。A.理性推理:教授推理與論證的基本模式,藉以學習知識(認識論)、方法學(科學)和分析(邏輯),並且為B、C二領域課程的基礎。B.社會價值:根據具體實例探討社會、法律、文化、美學、科學等等的價值問題。C.文化與觀念:屬於跨學科、跨文化課程,探討其思考模式或研究方法論。2.年度核定課程(EligibleCoursesOfferedin2004-2005)(均為3學分)第一類:理性推理(CategoryA.RationalThinking)4門GEA101(PHI101)   CriticalThinkingGEA105(PHI105)   IntroductiontoLogicGEA107(PHI107)    UnderstandingKnowledgeGEA108(PHI108)    ScientificThinking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第二類:社會價值(CategoryB.ValuesinSociety)16門GEB201(PHI201)    AppliedEthicsGEB203(PHI203)   SocialandPoliticalPhilosophyGEB204(PHI204)    Science,TechnologyandHumanValuesGEB205(PHI205)   BusinessEthicsGEB206(CUS206)    GlobalCultureandCitizenshipGEB207(PHI207)    LawandSocietyGEB209(PHI209)    MoralityandMarketsGEB218(PHI218)    TraditionsofEthicalThoughtGEB220(CUS220)    MediaEthicsGEB221(PHI221)   AestheticsGEB222(PHI222)    LifeandDeathGEB223(PHI223)    ContemporaryIssuesinBioethicsGEB224(PHI324)    UtopiaGEB240(CUS340)    ValuingChilhoodGEB262(HST262)   TheHistoricalExperienceinFilmGEB299a(PHI299a)   FreedomandMoralityinWesternPhilosophy第三類:文化與觀念(CategoryC.CulturesandIdeas)20門GEC301(HST201)   WorldHistorysincetheIndustrialRevolutionGEC302(SOC102)    ExploringPsychologyinWesternandChineseCultures  GEC303(HST203)   HistoryofChinainthe20thCenturyGEC304(CUS304)    Social&CulturalAnthropologyGEC309(CUS309)    Film&CinemaStudiesGEC311(CUS111)    IntroductiontoWesternCivilizationGEC312(PHI212)    ClassicalChineseThoughtGEC313(PHI213)   HistoryofIdeasGEC314(CUS314)    HongKongPopularCultureGEC315(PHI215)    History&PhilosophyoftheHumanitiesGEC316(CUS316)    ModernChineseThought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23GEC317(CUS317)    NarratingHongKongGEC320(TRA220)    BilingualStudiesinHumourGEC321(SSC301)    Sport,LocalCulturesandGlobalProcessesGEC323(HTS191)   HongKong'sHeritageGEC324(SOC333)    Health,IllnessandBehaviourGEC332(CUS132)    CulturalTransformationinModernChinaGEC333(PHI133)    IntroductiontoChineseCultureGEC334(ECO210)   HistoryofEconomicThoughtGEC398a(PHI298a)   IdentityEastandWest3.學分要求:(1)學生必須先修畢A類領域的課程之後,才能修習B、C類課程。(2)除了主修文化研究與哲學的學生外,每位學生都必須從三個領域課程中修習、通過三個學期的通識課程,共9學分。(二)教學目標嶺南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在於:(1)鼓勵學生批判地運用他們的思考和自由地想像。(2)使學生了解體現於自身與其他文化傳統中的價值。(3)幫助學生了解現代生活和社會的多元性,以及許多相互依存與彼此影響的世界之間的變化模式與關係。(4)鼓勵學生在民主的環境裡了解個人責任,並且領略其複雜性和挑戰,進而選擇正確的對策。(5)引導學生追求卓越,鼓勵他們尋找正義和促進對道德與精神價值的承諾。藉由教學目標的設定,希望培養學生能夠在其日常生活動中理性思考,並且運用所學;對不同的文化抱持好奇心;以及成為一位負責且關心世界的公民。嶺南大學劃分三個領域科目的設計,傾向於「核心課程」模式,以主題為導向,綜合相關學科的知識與理論,對主題進行多面向的探討。參黃慧英,盧傑雄:〈通識教育之理念、課程結構與體制的關係〉,收在劉國強等編:《華人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辦公室,1997),頁83-99。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12:5大一大二分院不分系模式一、東京大學東京大學教養學部除了負擔全校的教養課程之外(前期課程),本身也是一個學系,分有六個學科。學生選擇其中一個學科,修畢規定的學分即可畢業,拿到教養學部的學位證書。教養學部的課程大分為「前期課程」與「後期課程」。「前期課程」為入學前二年修習的部分。共有二科六類,也就是在開始的一年半當中,先分為文科一類、文科二類、文科三類,共需修53學分;理科一類、理科二類、理科三類,共需修61學分等,學習「前期課程」科目,包括「基礎科目」、「總合科目」、「主題科目」;而後半年則除了繼續學習「前期課程」科目外,也修習和内定進學學系相關的專門科目。入學後經過一年半的第三學期末,依據學生的希望和成績,以及進學定數等,內定進學的學系。「後期課程」為入學後二年修習的部分,也就是修畢「前期課程」之後進學於「專門教育」的課程。共有六科二十二分科,六科為「超域文化學科」、「地域文化研究學科」、「總合社會科學科」、「基礎科學科」、「廣域科學科」、「生命.認知科學科」,每一科需修習84學分以上,而且,部分學科需修習二種外國語方得畢業。另外,後期課程於平成八年(1996)學年度改組學科,以「學際的總合化」、「國際化」、「情報化」、「環境對應化」、「先端科學化」為關鍵,讓教養學部可以跨越文科、理科,使得横斷型的後期課程教育更為深化,同時,後期課程全部都可由各科類別進學。綜觀東大教養課程與台灣的通識教育最大的不同在於:1.由於大二以前部分學系,必須依照教養課程的前期成績來決定未來欲選擇的學系,所以不太可能把教養課程當成營養學分。2.擔任教養課程的教師也充分了解所謂「教養」的目的,比較能培養出教養課程的共通精神核心。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13.重視獨立的教養課程空間規劃。東大新進的入學新生一律在特定的校區上課(廣島大學也是如此,在東廣島校區)。4.這個學系的畢業生可能也是提供將來推動日本教養教育的生力軍。因此,東大教養學部最大的特色在於:(1)它是個學系;(2)依照所修習的教養課程成績和興趣選擇自己的學系;(3)它有自己獨立的校區。學生在入學之初比較清楚教養課程的目的與重要性。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1二、北京大學(元培計畫)北京大學從2001年起實施「元培計畫」,該計畫乃是該校近年來最重要之通識教育改革。我方教育部顧問室為深入瞭解「元培計畫」之實施動機、執行策略及利弊得失,以作為我國通識教育改革之參考,特由部內「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主持人江宜樺教授偕同「現代性計畫辦公室」主持人汪宏倫教授於民國93年11月2日至8日前往考察,以下即根據考察成果予以說明。(一)實施動機「元培計畫」是以北大故校長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即大學部)和教學改革計畫。該計畫著眼於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和人才規格的需求,堅持「人為本,德為先、業於精」的教育理念。按照新的辦學模式和培養方案,以造就基礎好、能力強、素質高的一流本科畢業生,為他們在完成整個高等教育後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而言,元培計畫的實施動機有二:第一,自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以後,北京大學的本科教育計畫採取的乃是計畫經濟下「按國家發展需求設立系所」的發展模式,每個本科生都在某個專業接受2百多個學分以上的訓練。但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力需求逐漸轉向「市場經濟」模式發展,原有之本科生教育方式過於偏重專業,無法適應畢業後市場需求高度變動所要求之適應彈性,故有必要改變高等教育之內涵,由本科教育負責廣泛基礎之培養,由研究所教育負責專業學科之精進。第二,經由多年來國外學者專家之觀察,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專業基礎,但創造力及想像力嚴重不夠,其原因應與大學教育太早專業化有關。解決之道在減少大學本科專業訓練,增加跨領域之通識教育學分。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1(二)辦學理念元培計畫努力貫徹「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辦學方針,充分利用北京大學學科齊全的優勢和良好的教學資源,實踐本科階段低年級通識教育和高年級寬口徑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突出基礎、能力、素質三要素的全面培養,為研究生教育輸送高素質、創新型後備生源;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適應能力強的畢業生。(三)實施步驟(1)準備階段北京大學在正式實施元培計畫之前,曾於1998至99年實施文理學科本科生跨領域互選4學分及2學分藝術課之改革。2000年學校成立「本科生戰略發展小組」(共14人),規劃較大規模之通識教育改革,規定自2000年9月起入學之本科生,必須在「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與藝術」等五個領域,各選修2個以上之學分,共16學分,稱為「素質教育通選課」。(2)正式實施2001年「元培計畫實驗班」正式成立,招收不分專業之本科生82人,實施更徹底之跨領域教育。2002年元培班人數增至120人,2003年142人,2004年160人。文科、理科人數比率大約為4:6。第一屆(2001年)元培班乃自北大新生中招考,第二屆起在高校考試中公開招考,採單獨招生、單獨全程管理。(四)辦學模式(1)學分制元培計畫實驗班實行學分制,其基礎是在元培計畫各個專業教學計畫框架內由導師指導學生進行自由選課。學生完成公共基礎課、通選課及所選專業的教學計畫設置的科目,修滿規定的學分即可畢業,並獲得所學專業的學士學位證書。元培計畫實驗班的學生低年級通識教育內容主要為:A.全校公共課(英語、政治、體育、電腦);B.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1通選課(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與藝術共五個領域);C.基礎課(理科: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文科:高等數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年級寬口徑專業教育內容為學生在有關院系進行專業學習,修習各院系規定的專業基礎課和任意選修課。(2)導師制元培計畫實驗班實行導師制。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得到來自文、理科各院系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所組成的學生學習指導委員會的全程指導。每位培元導師對各自的指導學生進行選課、選專業、學習內容及方法等方面之指導。導師由相關院系推薦,北京大學校長聘任,目前共聘任30位導師。(3)彈性學制元培計畫實驗班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可在導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3至5年的學習計畫,少則3年多則5年即可畢業。(4)自由選擇專業在學校教學資源許可的情況下,元培計畫實驗班學生原則上可自由選擇專業。學生進校時只按文、理分類,不分專業。低年級主要進行通識教育,在他們對北大的學科狀況、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以及其他情況有了進一步瞭解後,一般在第三學期末,可根據自己的志趣提出所希望選擇的專業。但每個學生修讀專業的最後確定決定於相關專業教育資源及學生本人的綜合條件。(五)教學計畫(1)為加強學科交叉、拓寬基礎,在元培計畫的文、理科課程體系中分別設立平臺課作為必修課。(2)元培計畫本科生進入各院系專業學習階段後,所選各個專業的必修課學分數及總學分數符合相應專業教學計畫中的學分規定。(3)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1元培計畫理科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可選擇不同層次的數、理、化、生課程作為必修課。選了高層次數理的學生可進入低層次要求的專業,若選了低層次數理的學生要進高層次數理的專業,要達到相應專業的數、理要求。將化學、生物學列入數、理、資訊、力學與工程等院系學生的必修課。(4)元培計畫為文科學生建立了四門課程作為平臺課(類似共同科目),分別是「高等數學」、「古代漢語」、「邏輯與批判性思惟」、「學術規範與論文寫作」。其中「高等數學」為必修學分,其他三門課計入通選課學分。(5)元培計畫文科學生在確定專業前可以選修文科相關院系開設的專業基礎課,若以後進入該專業,則將該課作為專業必修課,若不進入該專業,則計入通選課學分。(6)元培計畫學生在確定專業前通過個人申請及審批手續實行文科轉理科或理科轉文科。所學專業基礎課可作為必修課或通選課和任選課處理,根據學生的選課情況調整學習計畫,實行彈性學制。(六)行政編制(1)元培計畫管理委員會:由各院系老師選派擔任,共29人。(2)元培計畫執行委員會:執行主任之下設三個辦公室,3位主任,5名職員。(3)導師:各院系優秀教授志願擔任,目前有30人。(4)學生工作組:工讀生編制若干。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1三、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該校相關制度要求,可參看網頁:http://www.princeton.edu/pr/catalog/ua/04/。普林斯頓大學於大一入學時並不分系,一、二年級先修通識課程,三、四年級經由教師輔導,才選修專業科目。該校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完成真正的、廣義的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通識教育的內容對於文科和理科學生的要求不同:1.對文學士(A.B.)之通識要求:(1)一年級寫作課程:目標:通過練習讓學生掌握基本修辭策略和寫作技巧,培養批判、思考能力。特色:各授課老師可自行開發不同課程主題供學生選擇。(2)外語課程:一至四門,視學生入學時程度而定。在「均衡要求」部分,則為教師所認為對豐富均衡大學教育十分重要的基礎學識養成之方法論。沒有必修課,學生依其興趣與需要選修。(3)認識與認知(1)(學分數)(4)道德與倫理(1)(5)歷史分析(1)(6)文學與藝術(2)(7)計量與邏輯(1)(8)科學與技術,包括實驗課程(2)(9)社會分析(2)2.對工程科目之理學士(BSE)之通識要求:(1)一年級寫作課程(1學分)(2)至少七門人文社會學科領域課程,包括至少後述六項當中的四個領域:外語課程;認識與認知;道德與倫理;文學與藝術;社會分析;歷史分析。 第二章 國內外大學通識教育模式檢討 131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我們在第二章已經檢討過國、內外各主要大學和本校通識教育的制度與實施狀況;而參考各校通識教育模式之後,本章將提出三種「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分別為:方案一:核心課程(CoreCurriculum)模式;方案二:均衡選修(EqualDistribution)模式;方案三:學院核心課程模式。「核心課程」模式的主要內容為:1.調整共同科目與通識課程的比重,將現行共同科目與通識課程學分數對調。2.共同科目只保留「國文」與「英文」兩科,定位為基礎語文能力,其餘科目(「歷史領域」、「本國憲法」與「公民教育」)融入通識課程。3.通識課程學分增加,分成八大領域,以取代現行四大領域的區分。此八大領域將積極邀請傑出教師開授「核心課程」。其配套措施包括:1.「英文」課程實施「新生英語能力測驗」,以決定英文選修課程之層級與程序。2.規劃八大通識領域之核心課程,逐步淘汰教學反應不良之通識科目。3.配合大班教學,建立教學助理(TeachingAssistant,TA)制度,提昇討論品質並培養未來師資。4.建議成立「教學與學習卓越研究中心」(CenterforExcellenceinTeachingandLearning),培訓TA並輔導所有新進教師。5.共同教育委員會擴大經費規模與編制,強化審議與規劃功能。6.經費需求總數預估約4千萬元。方案二「均衡選修」模式的主要內容為:1.維持現行共同科目,另外針對「英文」課程實施「新生英語能力測驗」,凡未通過檢測標準者,一律參加「語文輔導課程」以加強英文能力。2.現行通識課程修習制度維持不變。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其配套措施包括:1.在現行四大領域區分下,規劃開授更多通識課程。2.建立教學助理(TA)制度,成立「教學與學習卓越研究中心」培訓TA。3.強化共同教育委員會之經費編制與審議功能。4.提供經費3千萬元,作為本校通識教育改進的基礎。方案三「學院核心課程」模式的主要內容為:1.新生入學時之志願科系維持不變,但入學後實施大一、大二「分院不分系」,其學習內容以共同科目、通識課程及各學院之基礎課程為主。2.大二升大三之前舉辦校內轉系作業,給予一定數量的學生(例如30%)重新選擇志願科系。3.各學系之專業教育集中於大三、大四。4.各學系之專業必修、選修及通識選修學分分配結構必要時應重新調整。其配套措施包括:1.大規模制度改革需進行為期一年以上之規劃與協調。2.教務處與各學院共同研究校內轉系之公平競爭機制。3.增加共同教育委員會的人事與業務經費。以下,即分別就各方案之「內容」、「優點」、「可能遭遇的困難」及「配套措施」各項主題詳細說明。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3:1方案一:核心課程(CoreCurriculum)模式一、內容首先簡示本案課程架構如下表:課程架構學分數基礎課程語文能力課程國文6英文6服務課程0體育課程0軍訓課程(選修)0通識課程八大領域核心課程文學與藝術18歷史思維哲學與道德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物質科學生命科學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世界文明學分總計30本案課程架構分為「基礎課程」與「通識課程」兩部份,前者在奠定學生良好的語文能力、體能及社會服務精神;後者旨在培養學生博雅教育的基本素養與批判反省能力。「基礎課程」為全校學生必修之課程;「通識課程」劃分為八大領域,要求學生進行跨領域之選修。前者包含「語文能力課程」、「服務課程」、「體育課程」、「軍訓課程」,後者則包括「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哲學與道德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物質科學」、「生命科學」、「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世界文明」等八大領域核心課程。在學分數的分配上,「基礎課程」共12學分,其中,「語文能力課程」包含「國文」6學分,「英文」6學分,而「服務課程」、「體育課程」、「軍訓課程」等皆為0學分。至於「通識課程」則為18學分。兩者合計30學分,與現行共同科目(18學分)與通識課程(12學分)合計共30學分並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無差別,只是課程重心有所調整。同時,本案建議之共同及通識學分數佔畢業學分數(128)比例,約為1/4,與現行比例及部分國外大學施行狀況相近,對於各院、系專業課程的規劃,也不致有大幅度的影響,可說是一種在「穩定中求改革」的模式。(一)調整共同科目與通識課程比重,將現行共同科目(18)與通識課程(12)學分數對調將現行校訂必修共同科目之「國文領域」與「外文領域」課程分別調整為「國文」與「英文」之「語文能力課程」,加強大學部新生之語文能力;「語文能力課程」主要包括「寫作」與「語言學習」二種內容。這種課程屬於學術基礎課程,在美國、日本各大學都是必選或必修課程。如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有「大學寫作」加強課程,以及「閱讀及寫作」的一般課程,另外有外國語文課程要求;史丹佛大學也有「寫作要求」(theFresnmanWritingRequirement)與「語言要求」(theLanguageRequirement);芝加哥大學「共同核心課程」有「外國語文」領域,要求學生必選包括德、法、中、日、俄、……等十數種外語;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也有「英文寫作」與「外國語文」。而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等,也要求學生必須修習至少二種外語。參黃俊傑:《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002)附錄一、二,關於美國與日本的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同時,現行共同科目之「歷史領域」與「本國憲法」與「公民教育」課程融入通識核心領域課程中教授。另外,將現行共同科目與通識課程學分數對調,也就是基礎課程為12學分,國文、英文課程分別為6學分,而通識課程為18學分,以增加通識課程的多元化與開課數量,並提供學生更多的選課空間。(二)共同科目只保留「國文」與「英文」二科,定位為基礎語文能力課程,其餘科目(「歷史領域」、「本國憲法」與「公民教育」)融入通識課程開設「英文語言輔導課程」,以加強、提升學生英文的寫作與語文使用能力。為奠定良好的學習效果與研究基礎,建議大一新生在入學第一學期的英文課程第一次上課時,實施英語「語文能力測驗」,未達標準者必須另外修習一定時數的「英文語言輔導課程」,作為「補救課程」。此等課程不計入畢業學分。1.目前我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有三種入學管道:(1)高中學校推薦甄選入學;(2)個人申請甄選入學;(3)考試分發入學。2.無論哪一種管道,都要在畢業學年的二月底接受「學科能力測驗」,科目包含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等五科。試題範圍以高一至高二必修課程為標準。3.上述(1)、(2)兩種甄選入學方式者,在畢業學年的三月底至四月底間進行,各大學可自行另外指定學生接受其他的相關考試,如全民英檢等。4.上述(3)之考試分發入學則在畢業學年的七月一日至三日進行聯合考試,科目包含國文、英文、數學甲、乙,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等九科。試題範圍以高一至高三必修課程為標準。5.說明:由上可知,目前各入學方案間,只有「學科能力測驗」屬於所有學生學習程度的共同測驗標準,但之後經由「甄選入學」或「考試分發入學」的學生程度並不一致。因此,除如正文所述,於入學第一堂課中測試外,也建議本校或可要求「甄選入學」的學生加考試題程度與「考試分發入學」相同的國文、英文試題,以便作為入學後之語文能力課程應修或免修的標準。6.關於大一新生「語文能力測驗」的施行模式,目前國內曾舉行相關作業者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於92學年度開始實施之「大一新生英文測驗」,並依測驗結果分級分班授課。參網頁:http://www.ncnu.edu.tw/web2/freshman/page-6-2.htm;至於中文能力測驗之施行,東吳大學近來亦有規劃,準備實施,該校校長劉兆玄表示,「中文檢定考試將設立分數門檻,中文程度好的學生『甚至可以不修習大一國文』,也可規劃未通過分數門檻的學生不能畢業」,以提昇學生的中文程度與能力,則此一做法,亦非無其可能性。參《大紀元》新聞網頁2005.2.6.報導:〈東吳大學擬辦中文檢定考,測驗學生國文能力〉,http://www.epochtimes.com/b5/5/2/6/n805987.htm。修畢「語言輔導課程」並通過複試後,才可正式修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習「英文能力課程」。反之,凡入學時之英語「語文能力測驗」成績優異者,可免修「英文」,直接選修外文系所開授之進階課程充抵「英文」。(三)通識課程學分增加,分成八大領域,以取代現行四大領域的區分,提昇課程之多元性。此八大領域將配合經費之補助,積極邀請傑出教師開授「核心課程」1.重新規劃八大核心領域,既有通識課程根據所屬性質,劃歸所屬領域。新開課程則可由各院、系主動提出,或配合共同教育委員會之規劃開授。「通識課程」學分數為18學分,每門核心課程為2至3學分,若開授課程以經典研讀為主要內容者,則優先給予補助。八大領域初步規劃八大領域的訂定,除了本校共同教育委員會委員們討論的意見外,也參考了(1)哈佛大學現狀,和(2)淡江大學核心課程的模式。(1)哈佛大學今年(2005)的核心課程領域為11個(含A、B、C等分項),包括:ForeignCultures;HistoricalStudyA、B;LiteratureandArtsA、B、C;MoralReasoning;QuantitativeReasoning;ScienceA、B;SocialAnalysis。11個領域之中,共開設百種以上的各領域內部課程;同時,配合哈佛大學部40個學系,學生也可以選修專業課程(concentration)之外的其他核心領域課程。詳參:http://www.registrar.fas.harvard.edu/handbooks/student/chapter2/corecurr.html。11個核心領域內部課程名稱,請參本文[附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2)淡江大學的核心課程模式主要開設12個學門:中國文學及經典、藝術欣賞與創作、中國語文能力表達、歷史研究、外國語文、憲法與生活法律、資訊教育、各國文化政治社會與經濟、自然科學(含生命科學)、未來學、社會分析、道德與宗教。請參本文[附錄4]〈淡江大學九十三學年度核心課程表〉,以及該校「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網頁:http://www.core.tku.edu.tw/Course.htm。為: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1)文學與藝術;(2)歷史意識與歷史思惟;(3)哲學與道德思考;(4)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5)物質科學;(6)生命科學;(7)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8)世界文明。2.由本校現有十一個學院依各院系學術需求,要求學生在八大領域中選修若干領域並規定其學分數。本案建議各學院在跨領域選修的原則下,規定其學生至少選修五個非直屬領域的核心課程。譬如,理學院可規定所有學生選修「物質科學」、「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之外的其他五個領域,每個領域至少2學分,共18學分。同時,共同教育委員會將邀請教學與研究傑出之教師規劃並開授核心課程,以提昇課程品質和地位,促使全校教師積極參與通識課程教學工作,也使學生在完整與完善的課程規劃下,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達到核心課程的教學目標。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二、本案的優點(一)教育理念明確本案建議之「八大領域核心課程」乃是基於「全人教育」的理念,試圖培養台大學生博雅教育的素養。在領域規劃上,本案兼顧人之存在於時間性與空間性的整體思維,同時也考慮到課程之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與通貫性,希望藉此達到「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並與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之關係」的通識教育目標。(二)配合院、系領域專業,開課較易安排核心課程的設計,反映各領域知識之發展,將使得通識課程仍具有「均衡原則」的精神。同時,以八大領域作為課程主題,在這些主題下,由共同教育委員會規劃核心課程,並商請各相關院、系開設所需課程,可使學生避免產生知識上的「隧道效應」,而從多元的學科觀點與方法掌握到完整的知識。(三)促進不同學術領域之對話與融合八大核心領域並非按照現有十一個學院的行政區分進行規劃,而是以博雅教育的理念為設計基礎。透過核心課程的規劃,可使各學院打破專業本位的教學思維,重新考慮不同學術領域之間對話、溝通與融合的可能性,在教學資源整合與學術視野擴展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動效果。同時,對學生而言,除了可以避免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斷裂,以及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斷裂之外,還能夠拓深學生的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其全球視野,並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能力。以上八大核心領域中,本會將鼓勵教師開授各學術領域中之經典著作研讀課程。(四)強化語文能力之教學與學習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本案保留共同科目原有之國文與英文領域,並朝向「語文能力課程」之性質重新設計教學內容與方法,使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能夠維持一定的水準。其中,「英文」對入學新生所做的「語文能力測驗」及「輔導課程」,將可以有效鑑定學生語文程度,進行適合不同程度之教學。(五)整合行政事務與統整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率與成效共同科目通識化之後,可以解決本校以往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課程重疊或制度龐雜的問題,對於本校日後通識教育工作的推行,具有教學統整和增進效率的正面效果。三、本案可能遭遇的困難(一)調整課程結構及教師規劃新課程需要較長時間1.新課程結構調整:本案在課程結構上的變動,主要在於「共同科目課程調整」、「通識課程核心化」,以及學分數的重新分配等三方面。原先共同科目的國文與外文領域調整為「語文能力課程」,因此,校方須在大一新生入學階段進行學生(英語)語文能力測驗,以鑑別學生語文程度,並方便「語文能力課程」的規劃。同時,「語文能力課程」內容重心的改變,也需請授課教師予以調整。另外,「通識課程核心化」(亦即規劃「八大領域核心課程」)之後,由於通識學分由現行12學分增加為18學分,在教師人力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面,都需適度增加。2.確立選課新制度:共同教育委員會將規劃需開課程之內容與數量,邀請各領域相關院、系合作開設;而校方則必須確立各學院學生可選、不可選之領域及課程,以便於選課新制度的建立與實施。3.教師開設新課程需要時間:各學院確立應開設之領域核心課程後,開課教師須規劃新開課程之內容與教學方法,此一準備過程可能需時一學期以上。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4.座談溝通與師生適應時間:新制度推行之前,宜舉辦一系列師生座談會或公聽會,以吸取更多建議,並爭取全校師生支持。至於核心課程規劃與選課機制確立之後,也需要一段宣傳時間,以說明舊制與新制之間的差別,以及舊制學生之後續選課模式。(二)共同教育委員會經費短缺共同教育委員會目前獲准編列的年度預算只有90萬元,依本會92年11月7日簽案(會字4750號),會計室覆示:「自八十六至八十九會計年度期間,本校每年由年度預算內支應共同教育委員會經費一百萬元整,九十至九十二會計年度期間,因學校經費緊絀,預算改為九十萬元整」。依據本會前一學年度(92)與本學年度的運作實況,運用對外募款及申請研究計畫經費,僅能舉辦「我的學思歷程」講座、學術研討會,以及維持日常行政庶務,根本不足以推動本案所建議之事項。因此,若要推動本案改革計畫,首先即應在經費規畫上大幅調整。(三)共同教育委員會功能有待提升共同教育委員會為本校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課程之規劃與推行的一級單位,然而本會不僅人員編制極少(僅專任組員一名),經費也長期短缺,使得宣導工作難以推展,更使本校師生對於通識教育之認識難以提昇。因此,如欲推行本改革計畫,建議應調整共同教育委員會之經費,增加人員編制與經費預算,並授予委員會若干教師員額,以與專業系所合聘方式聘請具有博雅素養之專任師資。如果合聘方式有困難,亦應授予共同教育委員會聘請兼任教師的權責,以紓解系所專任教師的教學壓力,並擴展開課的多元性與完整性。可參考本校人事法規第82、84、85項關於兼任教師聘任等規定。請參看:http://host.cc.ntu.edu.tw/sec/lawindex.htm。另外,在行政工作上,應當發揮委員會的實質功能,擴大各學院、系、所的參與工作,以提升本校通識教育的成效。四、本案配套措施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一)「英文」課程實施「新生英語能力測驗」,以決定英文選修之層級與程序為配合大一入學新生實施英語語文能力測驗,未達標準者必須另外修習「英文語言輔導課程」,作為「補救課程」,因此,除須設計與執行英語能力測驗之外,尚須規劃、開設「語言輔導課程」與複試作業。(二)規劃八大通識領域之核心課程,逐步淘汰教學反應不良之通識科目本案課程規劃採「八大領域核心課程」模式進行,此處說明八大領域之內涵與建議開授課程名稱,並將90至93學年度已開設之「重點通識課程」試歸列於相關領域作為範例,以說明各領域與課程之間的呼應關係。(1)文學與藝術:著重於文學經典的閱讀與藝術形式的欣賞,其目的在陶冶藝文氣質,增進人文素養。相關課程如〈紅樓夢〉、〈二李詞〉、〈希臘悲劇〉、〈莎士比亞〉、〈但丁神曲〉、〈女性主義文學〉、〈中國古典文學的抒情傳統〉、〈西方藝術風格〉、〈視覺藝術欣賞與評析〉、〈中國文學的美感〉、〈現代藝術〉等等。(2)歷史思維:透過閱讀歷史名著、分析重大歷史事件與長期變遷,啟發學生的歷史意識。本領域的目的在培養學生進行歷史思維的能力,引導學生建立古今之間的相關性,同時掌握自身在歷史脈絡中的主體性。相關課程如〈史記選讀〉、〈資治通鑑〉、〈伯羅奔尼薩戰史〉、〈羅馬帝國衰亡史〉、〈法國大革命〉、〈近代資本主義的形成〉、〈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華文化發展〉、〈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等等。(3)哲學與道德思考:本領域同樣透過經典名著之閱讀,以訓練學生進行哲學思考之方法,並反省道德倫理與價值抉擇的問題。在目前價值多元主義風行的情況下,本領域尤其強調深度思考與批判精神的重要性,務期所有台大學生皆能在經歷嚴肅的思考檢驗後,對道德倫理與人生價值等問題,有更清楚的了解與體悟。相關課程如〈論語〉、〈孟子〉、〈莊子〉、〈道德經〉、〈韓非子〉、〈柏拉圖饗宴篇〉、〈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康德道德形上學導論〉、〈知識論與方法論〉、〈應用倫理學〉、〈哲學與宗教〉,以及探討正義、自由、權利、義務等價值概念的課程。(4)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本領域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透過憲政主義與民主法治的教導,培養同學現代公民的精神。除此之外,本領域也透過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引導同學了解現代社會的重要議題及其分析方法,並增進同學關懷社會、造福人類的使命感。相關課程如〈憲法與立國精神〉、〈憲政主義〉、〈民主政治〉、〈社會科學通論〉、〈自由市場與計畫經濟〉、〈貧富與分配正義〉、〈多元文化社會的族群關係〉、〈性別研究〉、〈媒體批判〉等等。(5)物質科學:透過物理、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之介紹,教導學生學習科學方法與精神,探討物質世界的形成原理,掌握物質世界的特性。相關課程如〈物理學的發展〉、〈自然歷史概論〉、〈宇宙的形成〉、〈愛因斯坦革命〉、〈天空與海洋〉、〈大氣環境變遷〉、〈科技與社會〉、〈科技的倫理議題〉、〈科技與人文〉等。(6)生命科學:透過生物學與生命科學的介紹,教導學生暸解生命的起源與生物世界的奧祕。本領域除了訓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科學態度外,同時也培養物我交融,尊重與保護大自然的精神。相關課程如〈生命的探索〉、〈生命與人〉、〈生命科學與未來展望〉、〈藥物濫用概論〉、〈水資源概論〉、〈現代生物學〉、〈植物與文明〉、〈生物多樣性概論〉、〈永續發展導論〉等課程。(7)邏輯、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學習邏輯、量化推理與數學的思考方法,以作為各種學科的學習基礎。相關課程如〈邏輯〉、〈演繹與歸納〉、〈生活中的數學〉、〈資訊科學原理〉、〈民意調查分析〉、〈賽局理論及其運用〉、〈因果分析〉、〈人口統計與公共政策〉、〈醫學中的推理〉、〈公共衛生與數字管理〉等課程。(8)世界文明: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各文明的特色,開闊學生的心胸與視野,培養尊重其他文化、欣賞其他文化的精神,以期掌握自身在全球文明與宗教對話新時代中的定位。相關課程如〈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拉丁美洲文明〉、〈斯拉夫文明〉、〈印度文明〉、〈東亞人文傳統〉、〈東亞經典與文化〉、〈日本文化與社會〉、〈世界各地少數民族〉,以及諸如歐洲的興起與衰落、美國民主政治史、非洲人類學、中東宗教問題、近代世界體系等課程。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另外,為了確保核心課程教學品質,共同教育委員會每學年將透過課程評鑑逐步淘汰教學反應不良的通識課程;而相對地,對於反應良好之課程,也將透過經費補助獎勵措施予以支持。(二)規劃各通識領域應開設通識課程數量本會曾於94.6.27.洽詢課務組黃滬生主任,了解本校並無任何「應開課程數量」之規定,而皆由各院、系自行決定開課作業。因此,此處初擬數據皆僅供參考。本計畫將增加通識課程的開課數量,故須於實施前詳加計算。為求教學效果之提升,每班人數宜控制在50人以下。但對於學生反應良好、需求量大之課程,應採大班上課配合小組討論之方式進行。具體的開課數量,應由共同教育委員會與教務處協同計算處理;但各領域核心科目名稱及開課數量,應成立八大領域推動小組,聘請對通識教育熱心積極之老師詳加規劃。(三)配合大班教學,建立教學助理(TeachingAssistant,TA)制度,提昇討論品質並培養未來師資本校現行通識課程的教授工作,幾乎都是由開課教師個人負責所有的教學事務,如果面對選課學生數較多時,對於教師而言,將形成教學工作的負擔,甚至影響教學品質。因此,在教學人力方面,應當增設「教學助理」,協助開課教師執行教學工作,像是帶領小組討論、執行必要的行政事務(如點名或關心學生出席狀況)、協助學生學習(如指導小論文或報告的撰寫、研究方法的說明)等等。教學助理的設置除了可以協助教師教學之外,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對於課程有更為完整的暸解與興趣。目前美國各主要大學,如哈佛、耶魯、哥倫比亞、芝加哥、加州柏克萊等,大致都設有教學助理制度,由適當的博士生擔任;而其相關作法,可以作為本校日後實施時的參考。詳細情形可參看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先導型計畫」網站(http://hss.edu.tw/)相關討論。(四)共同教育委員會擴增編制,強化功能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目前共同教育委員會的組織架構為委員會下轄「通識教育組」、「共同教育組」、「醫學院共同教育室」、「體育室」、「軍訓室」等五個單位,分別負責與單位名稱相關之工作,同時,尚有「服務課程」屬於共同科目課程。亦即除了「通識教育組」所負責之工作內容屬於狹義的通識教育業務外,其他單位業務皆屬廣義的共同科目業務。為了使全校師生對於通識教育能有清楚的認識、使教師對通識課程的責任與教學目標有正確的了解,本案建議擴增共同教育委員會的編制,除現行委員會成員外,應當增加行政編制與聘僱人員,負責行政及庶務,以便發揮委員會應有之功能,提昇通識教育的成效。(五)經費需求總數預估約4千萬元1.教學助理經費:過去十年來,共同教育委員會每學年僅有90或100萬元之經費,但舉凡優質課程之推動,均需有教學助理協助,而本會目前無此經費。過去兩梯次之教育部提升基礎教育研究計畫及向校外各民間基金會所募款項,皆有特定用途,不足以肆應全校通識教育經費之需求,因此,必須另行編列經費。教學助理經費之計算,與教學助理配置數量有關,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為例,是20至25位學生配置1位教學助理,參看前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先導型計畫」網站關於教學助理職務的研討會紀錄:http://hss.edu.tw/ge2/g3-11.htm。對於「一門通識課程應當配置幾位教學助理」的問題,以本校實際情況來看,93學年度已開通識課程接受選修人數,如「生命科學與未來展望」、「中國哲學傳統」、「東亞人文傳統」等大型課程,都是300人,部份受限於設備等因素的課程,則接受人數遽減,差距甚大,如「古琴音樂欣賞與習作」限10人,其他課程的人數上限也互有差距,有的30人或50、60、80人,有的則達到100或200人。因此,一門通識課程配置教學助理的數量,就不能簡單地以班級數為基準,而應當還是以適當的學生數為配置基準才合理(引述數據請參看本校93學年度第一學期〈各學院系暨研究所課程時間表〉及「課程資訊」網頁)。如果換算本校狀況,93學年度第一學期大學日間部一至四年級在學學生總人數為15,995人,如果折衷以30位學生配置1位助理來換算,則約需533位教學助理如果以「實際開課接受選修人數」計算,93學年度第二學期開設175門通識課程,接受選修人數上限為15841人(相關數據計算參同前註引出處資料),則平均每門課程修課人數為91人;而一到四年級實際學生數為15995人計算,平均每門課人數為92人,二者相差不大,這表示本校一門通識課程的上課人數大致為一門約90人的規模。以此為基礎,依正文設計,以30位學生配置1位教學助理,則1門課程當有3位教學助理,應是適當的配置比例。如此,縱使如「田園生活體驗」一個班級只接受5人選修,或是「古琴音樂欣賞與習作」只接受10人選修的課程,也可以由1位助理負責同一課程三個班級或系、所相近課程的助理工作。但如果簡化為以開課數量計算教學助理的數量(不以修課人數計算),而以一門課配置1名(或2名)助理,則所需助理總人數固然可以減省,經費也會下降,但教學工作的執行與教學品質的維持,便要受到影響。像是助理人力運用不平均的情形,如「田園生活體驗」一個班級只接受5人選修,「國家公園概論」則接受300人選修,如此,這二門課程助理的工作份量將出現不足與過度的極端狀況。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而本校2003年在學博士班學生總人數為3,484人,在教學助理人力資源方面,應是充裕無虞。本案建議每位助理每個月支付8000元津貼,一學年共8個月,則一學年需「教學助理津貼」共34,112,000元。2.行政庶務經費:主要包括「八大領域核心課程規劃作業」與「共同教育委員會編制調整」兩項工作所需使用之人員、物資、經費之預算。(1)八大領域核心課程規劃作業:屬於教學工作預算。本案如果通過成案,則後續各領域核心課程的細部規劃,各學院、系之間的溝通、協調,以及教學單位與行政部門之間的選課作業規劃等等,都需要充分的時間與相關經費。本案建議由校長、教務長、課務組主任、各領域教授代表,與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主任、委員等成員,成立「核心課程規劃小組」,編列小組預算,進行課程規劃工作。若本案獲得通過,則需至少一學年的規劃工作,其間所需經費約2,000,000元。(2)共同教育委員會編制調整:若依照前述建議,擴增共同教育委員會編制,則相關人事預算與行政庶務費用,約需3,000,000元。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3:2方案二:均衡選修(EqualDistribution)模式一、內容(一)維持共同科目,另外開設「語文輔導課程」加強語文能力維持目前「共同科目」必修與「通識課程」選修之模式,但另外針對國語文與英語文能力不足的學生,開設「語文輔導課程」。現行「共同科目」包括「國文領域」(6學分)、「外文領域」(6)、「歷史領域」(4)和「本國憲法」與「公民教育」領域(2),課程內容維持不變;但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奠定學生學習基礎,因此,本案建議每位大一入學新生於入學第一次的國、英語文課堂中,即進行語文能力測驗,未達標準者,應另外修習不計入畢業學分數的「語文輔導課程」,以提升語文程度;經過複試後,若符合標準,才能修習「國文領域」與「外文領域」的正式課程。相對而言,語文程度優良的學生,如果語文能力測驗達到優異程度,也可抵免部份「國文」、「外文」領域學分,以便有更充裕的時間修習其他進階課程。(二)現行通識課程修課制度維持不變其他必、選修課程維持現行制度,不做改變。「通識課程」學分數仍為12學分,開放學生自由選修。修課模式仍然根據「人文學」、「社會科學」、「物理科學」、「生命科學」四大領域授課,每門課均為學期課2學分,課程所屬領域由授課教師自行決定。至於各院、系訂定之必修、選修課程,不受通識課程修課制度之調整而影響。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二、本案的優點(一)校定必修課程之變動比較小,不涉及開授必修課程各系、所之現有課程結構與員額配置等問題1.根據本校〈92學年度上學期各院系所開課科目數〉顯示,該學期「開課總數」為9007門,通識課程189門,各院系共同必修577門,大學部學系課程3873門。以該學年講師以上師資總數為1770位計算,每1位教師平均開設5門課,一門課平均以2.5學分計算,每1位教師一學期平均負擔12.5學分,參考〈文學院教師評估辦法施行細則〉第五條關於教師應開授學分數規定:「教學時數計分,以每學期實際授課時數,依教授8小時,副教授9小時,助理教授9小時,講師10小時為標準」,參考本校〈必修科目處理要點〉「每週授課1小時滿一學期者為1學分」的規定,則每位教師平均負責授課時數與規定時數相差均在1門課的誤差範圍,尚不致形成負擔。2.本案維持現行「共同科目必修18學分與通識課程選修12學分」模式,另外開設國、英語二種「語文輔導課程」各6學分,不計入畢業總學分。大致上,課程結構不變,因此,並不影響各院、系原先各種課程的規劃與教師員額與教學資源的分配,所以,本案對各院、系課程規劃的影響不大。(二)通識課程採平均分配原則(Equaldistribution),對全科大學有較多的可能性,在以往實施多年的基礎上,對現行制度衝擊較小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平均分配原則」的理論基礎即為「均衡論」,其精神在於將知識視為一個不可分個的整體,而「部分」與「部分」的關係,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關係的性質,是有機的而不是機械的。根據均衡論規劃通識課程的優點,在於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避免出現「隧道效應」的偏狹狀況,這對處於知識爆炸,學科繁細的現代學習環境的學生來說,能夠幫助他們獲得比較完整的學習效果。事實上,本校於民國72年8月,在「通才教育工作小組」的《開設十三門選修課程計畫報告》中就已經指出,「當前大學教育太早分科,學生缺乏本門以外的知識與方法,目光侷限一隅,不能把握歷來重要思潮的演進,亦無法全面觀照現代知識的發展」請參黃俊傑:《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002),頁136。,因此,當時就規劃了「文學與藝術」、「歷史與比較文化」、「社會與哲學分析」、「數學與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等五大類十三門選修課程,作為學生的通識選修課程;另外,民國85年本校規劃通識教育課程模式,也呈現出這種均衡論的立場,並且一直沿用至今。這種從均衡論出發的通識教育課程設計,基本上將通識教育視為溝通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兩種文化」的橋樑,企圖透過通識教育的實施,提供學生較為全面而完整的知識。三、本案可能遭遇的困難(一)二十一世紀來臨,各種知識變動快速,若僅依據本案推行本校通識教育,恐有未能因應快速變遷之疑慮1.人類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趨勢更加發展,同時,當代的高科技發展、知識經濟的形成,以及文明之間的對話,都與全球化有關,並且直接衝擊大學理念與大學教育的轉型。其中,像是新科技的發展,例如資訊科技、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認知科學等,因應這四種新興的知識經濟,我們或許可以用「Info-Nano-Geno-CognoScience」一詞,反映出二十一世紀新興知識經濟的主要趨勢。對人類的生存、生計、生活、甚至生命層次上都造成了可觀的衝擊,也帶動一系列的人文與社會議題。而知識經濟的發展則促使大學將創新的知識運用在產業界,大學與產業界的關係日益密切,以致大學日漸強調培育人才的專業性,而忽略了全人教育,也造成追求學術真理的無私精神與配合產業界立即求利經濟效益之間的衝突。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固然,全球化的浪潮對大學的影響,如果能與本土文化交互激盪得體,將會促進新文化的萌芽,為文化創造新的活力,但是,全球化也可能使本土文化被強勢的外來文化所吞噬,因此,大學通識教育面對全球化時代的新挑戰便包括了(1)來自於霸權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爭衡所產生的「大學生本土文化資源之拓深問題」;以及(2)因為「教育主體性」的失落而使得市場經濟造成大學教育「異化」的問題。要解決上述因為全球化所帶來的二大問題,我們必須透過(1)厚植學生之本土文化根基,教育學生超越「文化唯我論」,培養多元文化的視野與心胸,使其能夠扎根於本國文化,創造本國文化資源,建立文化主體性,進而在本土與國際之間建立起積極、正面的關聯。(2)回歸並重建大學的「教育主體性」,以消解「自我異化」之危機。其具體作法在於將教學與研究的目標落實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並且在大學社群與非大學社群之間建立「互為主體性」的關係。(二)校定必修學分數(18)過多,未能給予學生充分的選課自由本案乃是在維持現行「共同科目必修與通識課程選修」之基礎上,另外開設「語文輔導課程」,冀以加強學生的語文能力;但由於「共同科目」已設定必修18學分,因此,另外增加「語文輔導課程」的6學分或12學分,恐怕會減少學生選修課程的空間。本案如果根據〈大學法〉第25條規定:「修讀學士學位學生修業期限四年者,其畢業應修學分數,不得少於一百二十八學分」,以及前引本校〈必修科目處理要點〉:「系訂必修科目之學分總數不得少於五十學分」來計算,則在本案建議下的一般修業四年之大學生,其總學分的分配結構將為「18(校定共同科目必修)+50(系定必修)+12(通識選修)+48(選修)」,以及不計入畢業學分的語文輔導課程12學分,如果試將語文輔導課程計入總學分結構中而論,則必修學分共為80學分,佔總學分的62.5%,縱使不計語文輔導課程,必修學分仍佔總學分53%以上,縮減了選修課程的空間,減少學生自由學習的機會與學習興趣發展的可能。此處所言「選課自由」,其目的在於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具有探索知識的意義,與開拓視野、培養自主與終身學習的能力。提倡「選課自由」並非泯除主修課程的必要性,雖然如美國布朗大學(BrownUniversity)完全開放學生依照興趣自行選修課程,安排課表,但還是規定必須選擇一種主修作為畢業學位的取得依據;縱使沒有傳統的「標準」學系可以「配合」取得畢業學位,但仍可以申請「獨立主修」(independentconcentration)的方式獲得某一具有價值議題的學位。詳參:http://www.brown.edu/Administration/Registrar/concentration.html。因此,我們採取開放的態度,增加學生的選修空間,其目的並不與專業主修相衝突,而是希望在最大的選修空間下,讓學生發展自己的學習生涯。相關的主張也可參考布朗大學的網頁文字:http://www.brown.edu/Administration/Admission/thebrowneducation/ourphilosophy.html,尤其其標題:「ThepurposeoftheBrownCurriculumistoputyoureducationinyourhands」更可見此精神。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四、本案配套措施(一)因應本案可能之困難,規劃相關新課程前述本案可能遭遇之困難,我們提出具體的因應作法如下:1.加強中華文化與東亞文化教育,以因應全球化所形成的外來文化衝擊。2.講座課程的推動。本校現行通識課程制度雖然要求學生須依「平均分配原則」選修,但是教師開設時,卻未必考慮這個原則,因為各院、系仍然是就其本位規劃課程,使得各院、系的通識課程之間,未必具有關聯性,而形成所謂「自助餐」式的選課模式。因此,透過具有主題性質的講座課程,可以以群體教學方式,結合配套措施,扣緊主題開設具有高度承載度的講座課程,讓學生學習、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3.提升經典教育。引導學生親近古今中外重要經典,透過研讀與討論,思考深刻而永恆的問題,讓學生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價值判斷的立足點,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4.推動STS通識課程。以因應現代科技對自然環境與資源的影響,培養學生思考與重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互動的關係。然而,這些課程的規劃與開授,需要以一個主題為主軸,貫通其他相關課程,才能夠闡述明確而完整的內容,因此,如果只以現行的通識課程模式,並不足以支應我們所面對的新挑戰。(二)建立教學助理(TA)制度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如同方案一,為紓減通識課程授課教師的工作負擔,提升教學品質,增進學生學習效果,同時也配合前項「規劃新課程」的需要,本案也需增設「教學助理」職務,協助開課教師執行教學工作。(三)強化共同教育委員會之編制與功能本案於課程結構方面變化較小,但現行共同教育委員會之編制與功能仍有待改進與提昇。現行共同與通識課程之推行,主要由各院系與教務處之間協調課程開、停或異動等技術性業務;各院系所開課程數量不足之情形也未曾予以適當解決,各院系之間於彼此開設課程也未能進行適當的溝通與協調,造成所開課程未必符合通識教育的精神。而這些問題,皆由於共同教育委員會之編制與功能未能獲得重視與發揮所致。倘若未來能擴編本會人員、設備與經費,則上述相關問題即可由本會規劃,主動提出解決方案,作為各院系的溝通橋樑,並且對於通識教育的精神可有充分的宣導與說明,而不致使舊有問題持續成為新課程與本校通識教育之發展的障礙。(四)提供充裕經費3千萬,作為本校通識教育進步的基礎1.教學助理人事費:如同方案一已經說明,教學助理的配置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因此,以大一到大四學生人數為主,所以教學助理的配置情形與方案一相同,也就是一學年需編列24,000,000元之教學助理經費。2.行政庶務預算:本案變動雖然不大,但根據以往之經驗,現行共同教育委員會推動事務繁鉅,舉凡課程規劃、「我的學思歷程」講座的舉辦、課程研討會,以及服務課程獎勵活動等等,皆需充裕經費支應;但以往二次年度預算卻僅編列90萬元,對於本校通識教育的推展與提升,實為杯水車薪,捉襟見肘。此外,本會曾於民國92年11月7日簽呈本會經費需求一案,請求校方於93學年度起,增列本會年度預算為400萬元,但經會計室與陳校長覆示之後,並未有後續規劃。見本章註4所引簽案。而今,時移勢變,為配合新課程的規劃與共同教育委員會之編制與功能的提昇,建議增加本會預算,提列600萬元,以利本校通識教育課程之推行。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3:3方案三:學院核心課程模式一、內容(一)大一、大二「分院不分系」,課程內容以通識課程(30學分)及各學院之基礎課程為主本案參考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北京大學「元培計劃」。如前已於第二章說明,東京大學學生於入學的前二年均由教養學部負責施教,後二年再進入各專業學部接受專業教育。至於北京大學「元培計劃」也是規劃學生於大一、大二階段接受通識(素質)教育課程,大二肄業後,根據學業成績與志願選擇,再於大三、大四修習專業課程。東京大學與北京大學二校模式,請參第二章2:5節的說明。本案建議之「分院不分系」則於東京、北京二校模式略有區別。本案於新生仍依其志願選擇入學學院,但不區分專業科系;學習課程分二大類:一為各院本身訂定之各院學生所須具備之基礎、共同課程;二為全校性通識教育課程。全校性通識教育課程之選課制度以前述建議「方案一」之「核心課程」模式進行。同時,配合規劃輔導機制或「共同教育學程」(PrograminGeneralStudies),對大一新生進行性向測驗,並開設心理諮商及生活規劃類型的選修課程,加強對學生的生活輔導。而在生涯規劃或是其他生活層面需要諮商的學生,也可以自由選修本學程所開設的課程。「共同教育學程」的設置,旨在幫助尚未清楚其性向的學生於進入大學一年或二年後,再選擇適合其性向的系所,以便在學習生涯中,找到適才、適性、適所的學習方向,發掘學習興趣,發揮最好的學習效果。(二)學分分配結構重新調整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本案大一、大二階段,以通識課程及各院基礎課程為主;大三、大四才修習所入學學系之專業課程,因此,在學分分配結構上須有所調整。如前引述,以修業四年之大學課程而論,畢業總學分數為128學分;同時,本校規定各系訂必修科目學分數至少應達50學分以上,則本案為落實通識教育之目標,提出建議如下:(1)大一、大二階段通識課程學分數建議應增加為40學分。若以128學分平均分配四學年,一學年為32學分,一學期各16學分,應不致造成學習負擔。(2)各院基礎課程可與系訂必修課程同步規劃,擬為24學分,列為必修或必選;或是直接以各院所屬領域核心課程列為必選之方式要求選修。如此,本案初擬學分分配結構可如下表:分院階段基礎課程通識選修小 計年 級學 期大一上61016下61016大二上61016下61016分系階段專業必修其他選修小 計大三上12416下12416大四上12416下12416總 計128二、本案的優點(一)因應二十一世紀終身學習(life-longlearning)時代之來臨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我國大學入學方式,不論是昔日的聯考,或是今日的「多元入學方案」,學生在高二階段,亦即17歲時,都即需選擇類組,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這項措施對於學生而言,除了有扼殺多元學習潛能的可能性之外,也促使中、高等教育朝向「專業」的狹隘化發展。而在這種教育制度學習的學生或學者,在未來進入社會之後,較難開展其終身學習的能力與視野,在面對二十一世紀終身學習時代之來臨,其因應之道,便不免受到侷限。本案採取「大一大二分院不分系」模式,其目的之一即在建立學生終身學習之能力。展望二十一世紀新發展,相對於二十世紀的「勞力密集經濟」或「資本密集經濟」,未來必然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在這種新的經濟生產與再生產的體系中,具有創新性的知識將居於產業升級的關鍵地位,勞動者也必須終其一生不斷地充實新知,二十一世紀可以預期必然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而本案規劃於大一、大二不分系,可使學生透過充分且集中的通識教育學習階段與過程,培養他們追求各種知識的好奇心,掌握整體知識體系的架構,尋找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學習具有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通貫性的通識教育課程,奠定學生未來終身學習的能力。(二)因應知識經濟時代之來臨二十一世紀是科技飛躍發展的時代,像是奈米科技、生命科學,以及通訊科技,都是這個世紀新科技的主流,世界各國莫不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以爭取領先地位,提昇國家經濟力。而這種科技快速發展的新趨勢,及其帶動的經濟活動與效益,都說明了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所謂「知識經濟」的新時代。相較於以往的「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二十一世紀則是以知識作為創造及累積財富的工具。面對「知識經濟」的衝擊與挑戰,大學教育遭遇到「教育主體性的失落」和「自我異化」的兩大危機。而本案著重於大一、大二階段全力施行通識教育,其目的即在於消解大學自我異化之危機,以及重建大學教育之主體性。本案透過各學院基礎課程之實施與大一、大二不分系,可以讓學生立基於其未來專業的立場上,透過通識課程拓展其視野,藉由思考導向的通識教育,使學生成為具備批判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人才,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展望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的願景時,就強調這種能力。見WorldDeclarationonHigherEducationintheTwenty-FirstCentury:VisionandAction,Article9:“InnovativeEducationalApproach:CriticalThinkingandCreativity.”(UNESCO,9,October,1998),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1100/001138/113878eb.pdf.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並且能夠反思其在未來學習專業課程之態度與目標,進而避免「自我異化」的可能性,同時也立定了教育的主體性,亦即達到「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並與人所生存之人文即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之關係」的教育目標。(三)因應全球化時代之來臨科技的高度進步與發展,以及知識經濟活動的興盛,都顯示了二十一世紀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透過便捷、多元與繁瑣的資訊傳播,和互動頻繁的經濟活動,全球化已經形成「解民族化」與「解疆域化」的效應,同時對大學教育除了造成了「大學教育主體性的失落」,也帶來了「霸權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衝突」。本案改革計劃,即在藉由具有主體性、整合性與通貫性之「核心課程」,帶領學生拓深本土文化資源,在超越「文化唯我論」的認知下,尋找全球化中的臺灣脈絡,進而消解霸權文化對本土文化,乃至自我價值的緊張關係。三、本案可能遭遇的困難(一)涉及全校整體制度的改變,衝擊甚廣由於本案牽涉到大學入學新生只分學院不分系,對於學校大學部招生制度,各院、系修課制度,通識教育選課制度,以及行政部門因應工作,和未來大三選系作業與畢業學位認定等問題,都有全面且複雜的影響。因此,本案牽涉之人事、制度、行政、財務等工作相當龐雜,細部規劃與施行都需更長時期預作準備。(二)全校課程結構必須作大幅度的調整,教師必須審慎規劃課程由於大一、大二不分系,因此在學院基礎課程與通識課程之間的配置,以及大三、大四課程之規劃,都需進行審慎的課程結構調整研究,包括學分數、課程數、課程內容等等;同時,各院、系也需協調通識課程與基礎課程之間的認定標準,以維持分院不分系之精神。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三)由於改變甚大,全校經費、預算必須重新規畫、配置由於招生制度、課程結構,乃至行政庶務的改變,所以因應本案所須經費,亦需進行全校性重新規劃之工作,而細部預算也需較長時間計算、編列。四、本案配套措施(一)制度改革需擴大與提昇共同教育委員會的功能本案改革計劃變動最大的部分即在於「分院不分系」之制度方面的問題,其牽涉範圍與事務已如前述。而「分院不分系」之主要目的乃在於落實通識教育之博雅精神。希望藉由完整的授課時間與極具整體性的「核心課程」模式,讓學生獲得廣博的知識體系,建立自我探索與終身學習的能力。而要推行這個制度與達成這個目標,勢須擴大與提昇共同教育委員會現有之功能。目前共同教育委員會人員編制,除由數位各院、系教師兼任之委員會外,日常事務僅編配組員一名,負責全校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課程相關之事務,以及舉辦各講座、研討會等工作,其能妥善執行既定之工作即屬難得。復以各院、所對於委員會所提相關措施,未必皆積極參與,對於通識教育之認知與熱忱亦未必充足,皆使本校通識教育之成果有所侷限。另外,就硬體、設備而言,委員會現有空間及設備均不完善,僅得調借新聞研究所系館部分辦公室,對於本會行政工作之進行頗為不便。民國93年度,本校各單位行政品質評鑑時,評鑑委員及建議校方應為本會覓求永久性之辦公空間。因此,本案進行大幅度之改革,則未來共同教育委員會亦須擔任統籌、整合之角色,因此,在執行本案改革計劃的同時,即須擴大本會之編制,提昇本會應有之功能,以完善本校通識教育之改革與推行工作。 第三章 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155 (二)「核心課程」之規劃與施行本案建議之通識課程部分,採取如前建議「方案一」之「七大領域核心課程」模式,因此實施本案之前或同時,即須規劃相關課程,確立「核心課程」之選課制度。另外,由於各學院尚有「基礎課程」之要求,所以也須規劃此類課程之修課方式,及其與通識課程之間的關係。(三)經費預算5千萬元共同教育委員會目前(93學年度)僅得編列90萬元預算,僅能舉辦「我的學思歷程」與研討會,對於發展本校通識教育工作,實有杯水車薪,無米之炊之窘境。而執行本案改革計劃,牽涉單位與業務相當廣泛與繁雜,推行時間也較長,勢須擴大本會編制與提昇功能。除方案一、二皆提出之「教學助理」經費24,000,000元外,包含課程規劃、行政庶務,及硬體設備等項目,也需規劃編列,預計本案計畫所需經費應編列約5千萬元,並於爾後逐年調整,以支持本校通識教育之推行。 第四章 結 論 159第四章 結 論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的時代,如同我們在第三章已經闡述過的,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對新科技的發展、知識經濟的興起,以及高等教育的擴增趨勢,大學教育除了要掌握時代前進的腳步,也同時應當清楚地體認作為大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與精神。從第二章與第三章的說明與討論,我們可以看到,通識教育在國內外各重要大學已經漸趨獲得重視,甚至將通識教育規劃為核心課程而推行,使得通識教育在新時代浪潮的沖激下,成為堅持大學精神的中流砥柱。事實上,通識教育應當是大學理念的核心組成部分,然而,不論是國內或大陸,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都受到功利主義與專業化思維的影響,而忽略了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本校自民國70年,虞兆中校長提出「通才教育」的辦學理念以來,推行共同與通識教育已經邁入第二十四年,其間歷經多次規劃、實施與改革,使本校的共同與通識教育工作日益臻善。本校現行共同與通識課程制度於84學年度實施至今,已歷十年,其間雖然獲得全校師生群策群力,使通識教育之精神能夠維持不墜;然而,也因為受限於編制、設備與經費,而未能充分發揮通識教育所應具有的教學效果與影響力。此外,本校在教育部93年4月間所辦理的「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中,成績未盡理想,雖於「師資」項目評鑑最優,但其他方面也有許多亟須改善之處,尤其以全校教師對通識教育重要性之共識仍有大幅提昇之空間。此外,面對網際網路發達與資訊多元、傳播快速的新時代,新知識的形成與淘汰,已經成為現代人學習活動中最重要的挑戰;也因此,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應當如何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以及掌握參與現代世界所應具備的正確工具,也成為學習活動的重要目的。所以,共同教育委員會為了增進通識教育在本校的推行效果,回應「先導計畫」的評鑑報告,以及因應全球化新時代的挑戰,擬訂了本項改革計畫案。 第四章 結 論 159我們在計畫案的第二章當中,廣泛蒐集了國內外各主要大學優良的通識教育資訊,分析其優缺點,說明各校通識課程的現況。在觀摩各校狀況後,我們也重新檢討了本校共同與通識課程的現有結構與內容,並且根據不同方向,提出三種改革方案,以作為本校改革通識教育的重要參考。根據第三章的說明與分析,本章即針對三種方案提出選擇建議:方案一將共同科目通識化,及通識課程核心化,採取「核心課程」模式,符合目前國內外各主要大學通識教育發展之趨勢,無論是在通識教育的精神與目標,或是課程的規劃,乃至於行政庶務的配合等方面,都相當適合現階段本校改革計畫的推行,因此我們建議採行第一案。方案二雖然可在現行既有基礎上持續推行,但會面臨時代發展的挑戰與限制;方案三則因為可能牽涉到全國大學入學制度,以及整體課程規劃方面的問題,其困難度較高,需要較長時間溝通、研討,就目前情勢而論,較不易推行,因此建議作為本校下一階段通識教育改革的考慮方案。4:1建議採行方案一:核心課程模式方案一之核心課程模式的優點,在於以八大領域規劃核心課程的作法,能夠在「均衡原則」的基礎上,規劃具有「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與「貫通性」的課程,達到「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並與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之通識教育目標;同時,現行共同科目與通識課程結構與學分數的調整,可以強化學生的語文能力,奠定學習基礎,而且,更可以增進通識課程的教學品質。另外,透過核心課程模式,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與拓深學習效果,更可以突破教師長期束縛於專業本位之學術思維,增進科際間的對話與溝通,對於面臨強調科際整合之新時代的挑戰,實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其次,透過共同科目通識化與通識課程核心化的過程,對於整合教育資源與提升行政工作效率等方面,也極具推行的價值。至於本案的困難則在於核心課程模式之規劃與選課制度的確立,但這也是推行本案必須克服與執行的主要工作。另外,仍然是長期以來的既有問題,即共同教育委員會編制、功能之擴大與加強,以及經費短缺的窘況,都需要取得校方與各院、系的協助與合作,才能逐漸改善。 第四章 結 論 159總而言之,第一案的優點與可行性仍然相當令人肯定與期待,而且,從展望二十一世紀本校追求卓越,邁向一流大學之遠景而言,以第一案最具可行性。因此,我們建議在克服相關的困難之後,以本案作為本校通識教育改革計畫的實施方案。4:2方案二之困難與侷限方案二之優點在於校定必修課程變動較小,不涉及新開課程與各院系既定課程間之衝突與開課、授課人力等問題;同時現行制度已具有「均衡原則」之精神,學生可在四大領域選修有興趣之通識課程來學習。不過,本案的缺點與困難即在於課程更新速度不足以因應二十一世紀新時代之各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狂潮之下,若是持續維持已實施近十年的固定模式,令人擔憂的是本校通識教育課程將日形僵化,乃至捉襟見肘,而無法反映與時俱進,追求新知與卓越的企圖心。因此,我們指出,方案二的修課制度,保留過多的校定必修學分,係十二年前舊部定必修課程之延續,限制了學生選課的彈性,不僅縮減了學生選修通識課程的空間,也與通識教育自由、博雅的精神有所相左。所以,我們認為,對於第二案之可行性應當審慎斟酌。4:3方案三列入下一階段改革案第三案的優點,在於「分院不分系」的措施,能夠化解長期以來我國專業教育體制對學生學習興趣與範圍,乃至於生涯發展可能性的限制。而在分院不分系的模式下,學生進入大學後,不致於茫然不知所歸,而可立基於自身所屬學院,思考未來學習的方向,並且透過核心課程模式的通識教育,在面對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時代,培養個人終身學習的能力。第三案模式,對於學生之通識精神與批判思考的養成,具有相當大的幫助,也符合全人教育的目標與理想。 第四章 結 論 159然而第三案的實施,必須考慮到全國大學制度與招生方式等重大問題,牽涉人、事、物等層面過於龐大,且若要妥善施行,必須經過充分時間之規劃與準備工作,因此,本案就目前情勢與作業時間,均難以遽然立就。但本案作為我們推動通識教育的目標與理想,我們認為,如果採行第一案,可分二個階段進行,每一個階段以三年為效期,如果成效良好,日後再研擬推行第三案。4:4結 語本項「臺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計畫報告書建議本校應當採行前述方案一之「核心課程」模式,作為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方案。然而,從本報告書的分析可知,無論最終採行何種方案,本校的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工作都必須針對下列三項重要問題妥適解決:1.調整共同教育委員會的組織架構;2.加強共同教育委員會的功能;3.編列充足的單位經費,以利教學與行政工作的推動。無論採行何種方案,都無法避免這三個主要問題,也惟有適當地解決這三個問題,本校的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工作才能獲得完整與圓滿的結果,也才能真正地提昇本校通識教育的地位,增進其教育與學習的效果,達到通識教育的理想目標。 附 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2.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大綱3.清華大學核心通識課程五大向度及核心課程表4.淡江大學九十三學年度核心課程表5.日本主要大學教養課程表6.美國主要大學通識教育網址7.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架構8.高屏地區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策略聯盟組織章程9.大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名單10.北京大學元培計畫考察報告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12.「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本校報告 [附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 169[附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哈佛大學大學部現有40個專業(concentration)學系,學生除了專業課程之外,還必須在下面七大領域(共十一個分項領域),當中選修ForeignCultures介紹非英語文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以及研究方法,以促進世界文化的了解。ForeignCultures12.SourcesofIndianCivilizationForeignCultures21.Cinémaetculturefrançaise,de1896ànosjoursForeignCultures22a.Lacritiquesocialeàtraversl’humourForeignCultures22b.Lacritiquesocialeàtraversl’humourForeignCultures30.ForgingaNation:GermanCulturefromLuthertoKantandBeyondForeignCultures32.JugendgegenHitlerForeignCultures34.MesoamericanCivilizationsForeignCultures37.Madrid,fin-de-siècleForeignCultures46.CaribbeanSocieties:SocioeconomicChangeandCulturalAdaptationsForeignCultures48.TheCulturalRevolutionForeignCultures56.JewishLifeinEasternEuropeForeignCultures60.Individual,Community,andNationinVietnamForeignCultures63.China’sTwoSocialRevolutionsForeignCultures68.AuthorityandtheClaimsoftheIndividualinChineseLiteraryCultureForeignCultures70.UnderstandingIslamandContemporaryMuslimSocietiesForeignCultures72.RussianCulturefromRevolutiontoPerestroikaForeignCultures74.CulturesofSouthernEuropeForeignCultures76.NaziCinema:FantasyProductionintheThirdReichForeignCultures80.KoreanCulturalIdentitiesForeignCultures82.ModernArabicNarratives:Self,Society,andCultureForeignCultures84.TokyoForeignCultures86.WestAfricanCulturesForeignCultures88.TheAfricanExperience:TraditionandModernityForeignCultures90.TelAviv:UrbanCultureinAnotherZion [附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 169HistoricalStudyHistoricalStudyA透過歷史研究,讓學生了解當代世界之背景與發展之主要事件。藉由問題導向式的議題,運用歷史研究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這些重大議題。本課程所關切的方向在於探討對於現代世界有深遠、深刻影響,及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議題。HistoricalStudyA-12.InternationalConflictandCooperationintheModernWorldHistoricalStudyA-13.China:TraditionsandTransformationsHistoricalStudyA-14.Japan:TraditionandTransformationHistoricalStudyA-15.PoliticsandSocietyintheMakingofModernIndiaHistoricalStudyA-16.TheMakingofModernSouthAsiaHistoricalStudyA-21.AfricaandAfricans:TheMakingofaContinentintheModernWorldHistoricalStudyA-23.Democracy,Development,andEqualityinMexicoHistoricalStudyA-27.ReasonandFaithintheWestHistoricalStudyA-34.MedicineandSocietyinAmericaHistoricalStudyA-35.DemocracyinAmericaandEuropeHistoricalStudyA-40.TheMiddleEastandEuropesincetheCrusades:RelationsandPerceptionsHistoricalStudyA-44.JewsinModernTimes:FromtheFrenchRevolutiontotheEmergenceofIsraelHistoricalStudyA-51.TheModernWorldEconomy,1873-2000HistoricalStudyA-53.TheChineseRevolutionaryTraditionHistoricalStudyA-67.GenderedCommunities:Women,Islam,andNationalismintheMiddleEastandNorthAfricaHistoricalStudyA-71.ConstitutionalismHistoricalStudyA-73.ThePoliticalDevelopmentofWesternEuropeHistoricalStudyA-75.TheTwoKoreasHistoricalStudyA-76.Germany1871–1990:FromUnificationtoReunificationHistoricalStudyB著重於重要的歷史材料的研讀與分析。透過歷史材料,以掌握影響歷史事件之重要因素,像是經濟、文化、宗教、政治等等,並了解歷史人物在歷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意志對於歷史事件的影響。HistoricalStudyB-04.AncientGreekDemocracyHistoricalStudyB-06.TheRomanGames [附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 169HistoricalStudyB-09.TheChristianRevolutionHistoricalStudyB-11.TheCrusadesHistoricalStudyB-13.CharlemagneandtheBirthofMedievalCivilizationHistoricalStudyB-18.TheProtestantReformationHistoricalStudyB-19.TheRenaissanceinFlorenceHistoricalStudyB-24.UtopiaintheAgeoftheScientificRevolutionHistoricalStudyB-27.TheEnglishRevolutionHistoricalStudyB-34.TheWorldin1776HistoricalStudyB-35.TheFrenchRevolution:Causes,Processes,andConsequencesHistoricalStudyB-40.PursuitsofHappiness:OrdinaryLivesinRevolutionaryAmericaHistoricalStudyB-41.InventingNewEngland:History,Memory,andtheCreationofaRegionalIdentityHistoricalStudyB-52.SlaveryandSlaveTradeinAfricaandtheAmericasHistoricalStudyB-54.WorldWarandSocietyinthe20thCentury:WorldWarIIHistoricalStudyB-57.TheSecondBritishEmpireHistoricalStudyB-61.TheWarrenCourtandthePursuitofJustice,1953–1969HistoricalStudyB-64.TheCubanRevolution,1956-1971:ASelf-DebateHistoricalStudyB-67.Japan’sModernRevolutionHistoricalStudyB-68.AmericaandVietnam:1945-1975LiteratureandArtsLiteratureandArtsA著重於文學文本與文學分析方法。教授各種文學批評與分析方法。LiteratureandArtsA-11.ArthurianLiterature:EpicversusRomanceLiteratureandArtsA-16.LivesRuinedbyLiterature:TheThemeofReadingintheNovelLiteratureandArtsA-18.FairyTales,Children’sLiterature,andtheConstructionofChildhoodLiteratureandArtsA-20.ClassicsinChristianLiteratureLiteratureandArtsA-22.Poems,Poets,PoetryLiteratureandArtsA-26.Dante’sDivineComedyandItsWorldLiteratureandArtsA-35.TragicDramaandHumanConflictLiteratureandArtsA-45.TheoriesofAuthorship:RussianCaseStudiesLiteratureandArtsA-48.ModernJewishLiteratureLiteratureandArtsA-53.“AthensandJerusalem”:SelfandOtherinClassicalGreek [附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 169andHebrewLiteratureLiteratureandArtsA-57.BilingualArtsLiteratureandArtsA-58.Ethnicity,Modernity,andModernismin20th-CenturyLiterature,Art,andCultureLiteratureandArtsA-63.WomenWritersinImperialChina:HowtoEscapefromtheFeminineVoiceLiteratureandArtsA-64.AmericanLiteratureandtheAmericanEnvironmentLiteratureandArtsA-68.PoetsandPoetryintheCelticLiteraryTraditionLiteratureandArtsA-70.TheBookofJobandtheJobanTraditionLiteratureandArtsA-72.TheEnlightenmentInventionoftheModernSelfLiteratureandArtsA-78.TheVikingsandtheNordicHeroicTraditionLiteratureandArtsA-82.Orpheus:Literary,Artistic,andCulturalFigurationsLiteratureandArtsA-86.AmericanProtestLiteraturefromTomPainetoTupacLiteratureandArtsB著重於感官藝術。介紹如視覺或聽覺等非文學形式的表現方法,說明視覺或音樂性的理解元素。除了研究視覺與音樂形式的表現方法,也強調視覺與音樂作品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在歷史、文化中出現的時間。LiteratureandArtsB-16.TheMeaningsofAbstractionin20th-CenturyArtLiteratureandArtsB-20.DesigningtheAmericanCity:CivicAspirationsandUrbanFormLiteratureandArtsB-21.TheImagesofAlexandertheGreatLiteratureandArtsB-24.ConstructingReality:PhotographyasFactandFictionLiteratureandArtsB-28.TheArtsofPre-ColumbianAmerica:MediaandThemesLiteratureandArtsB-31.ThePortraitLiteratureandArtsB-35.TheAgeofSultanSuleymantheMagnificent:Art,Architecture,andCeremonialattheOttomanCourtLiteratureandArtsB-43.TheGothicCathedralLiteratureandArtsB-46.ArtintheWakeoftheMongolConquests:GenghisKhanandHisSuccessorsLiteratureandArtsB-48.ChineseImaginarySpaceLiteratureandArtsB-51.FirstNights:FivePerformancePremieresLiteratureandArtsB-54.ChamberMusicfromMozarttoRavelLiteratureandArtsB-63.BachinHisTimeandThroughtheCenturiesLiteratureandArtsB-68.OperaLiteratureandArtsB-78.Soundscapes:ExploringMusicinaChangingWorldLiteratureandArtsB-80.TheSwingEraLiteratureandArtsB-82.Sayin’Something:JazzasSound,Sensibility,andSocial [附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 169DialogueLiteratureandArtsC著重於探索文學與藝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時期、風格或運動,以及對於具有創造性文化時代的研究,和文學作品與藝術的社會功能。說明與分析文學作品在文化中如何被創造出來、被解釋、和被傳播。LiteratureandArtsC-14.ConceptsoftheHeroinGreekCivilizationLiteratureandArtsC-18.HinduMyth,Image,andPilgrimageLiteratureandArtsC-20.TheHeroofIrishMythandSagaLiteratureandArtsC-22.EuropeanCultureintheMiddleAgesLiteratureandArtsC-25.TheMedievalStageLiteratureandArtsC-28.Icon-Ritual-Text:ReadingtheCultureofMedievalRus’LiteratureandArtsC-30.HowandWhatRussiaLearnedtoRead:TheRiseofRussianLiteraryCultureLiteratureandArtsC-40.TheChineseLiteratiLiteratureandArtsC-42.ConstructingtheSamuraiLiteratureandArtsC-43.TheMedievalCourtArtsC-50.RussianImperialMasterworksandTheirPost-HistoriesLiteratureandArtsC-51.RevolutionandReaction:TheRiseandFalloftheRussianAvant-GardeLiteratureandArtsC-55.Surrealism:Avant-GardeArtandPoliticsbetweentheWarsLiteratureandArtsC-56.PuttingModernismTogetherLiteratureandArtsC-61.TheRomeofAugustusLiteratureandArtsC-65.RepressionandExpression:LiteratureandArtinFin-de-siècleGermanyandAustriaLiteratureandArtsC-67.TheGermanColonialImaginationMoralReasoning討論在人類經驗中常會出現的抉擇和價值評估的問題。使學生暸解人類追求良善的本性。探討正義、義務、公民權利、忠誠、勇氣、個人責任等問題。MoralReasoning22.JusticeMoralReasoning28.EthicsandInternationalRelationsMoralReasoning32.ReasonandEvaluationMoralReasoning33.IssuesinEthicsMoralReasoning50.ThePublicandthePrivateinPolitics,Morality,andLaw [附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 169MoralReasoning54.“IfThereisNoGod,AllisPermitted”:TheismandMoralReasoningMoralReasoning56.Self,Freedom,andExistenceMoralReasoning58.SlaveryinWesternPoliticalThoughtMoralReasoning64.EthicsandEverydayLife:WorkandFamilyMoralReasoning66.MoralReasoningaboutSocialProtestMoralReasoning68.Legalism:RulyandUnrulyThoughtandPracticesMoralReasoning70.RightsMoralReasoning72.AreThereAnyMoralTruths?MoralReasoning74.TheTheoryandPracticeofRepublicanGovernmentQuantitativeReasoning介紹數學和量化模式的思考方法。包括數學或統計學的推理理論,數理邏輯。探索量化方法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中的運用等等。QuantitativeReasoning20.ComputersandComputingQuantitativeReasoning22.DeductiveLogicQuantitativeReasoning24.HealthEconomics]QuantitativeReasoning26.Decisions,Games,andNegotiation]QuantitativeReasoning28.TheMagicofNumbersQuantitativeReasoning32.UncertaintyandStatisticalReasoningQuantitativeReasoning33.CausalInference]QuantitativeReasoning34.CountingPeopleQuantitativeReasoning36.StatisticsandPublicPolicyQuantitativeReasoning38.TheStrategyofInternationalPolitics]QuantitativeReasoning43.IntroductiontoInvestmentsQuantitativeReasoning44.GreekGeometryanditsAftermathQuantitativeReasoning46.TheVisualDisplayofInformation:TheArtofNumbersQuantitativeReasoning48.BitsQuantitativeReasoning50.MedicalDetectivesScience科學課程的目標在於探索現象,觀察和了解它們的方法;它們之所以構成的理論,和了解它們的方法論;還有我們透過科學方法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與感受。每種課程將針對一種或數種主題做某種深度的講解。學生藉由發問、觀察、或在實驗室實驗等活動中參與課程。 [附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 169ScienceA著重於自然科學,藉由數據說明、歸納它們的構成元素,來分析自然現象。ScienceA-24.TheDynamicEarthScienceA-29.TheNatureofLightandMatterScienceA-30.TheAtmosphereScienceA-35.MatterintheUniverseScienceA-36.ObservingtheSunandtheStarsScienceA-39.TimeScienceA-41.TheEinsteinRevolutionScienceA-43.EnvironmentalRisksandDisastersScienceA-45.RealityPhysicsScienceA-47.CosmicConnectionsScienceA-49.ThePhysicsofMusicandSoundScienceA-50.InvisibleWorlds:Micro-andNanothings.Science,Technology,andPublicPolicyScienceA-52.Energy,Environment,andIndustrialDevelopmentScienceB著重於生物學、演化學、環境科學。ScienceB-23.TheHumanOrganismScienceB-27.HumanEvolutionScienceB-29.EvolutionofHumanNatureScienceB-35.HowtoBuildaHabitablePlanetScienceB-40.TheBiologyofTreesandForestsScienceB-44.VisionandBrainScienceB-46.MolecularBiologyandtheStructureofLifeScienceB-47.MoleculesofLifeScienceB-53.MarineBiologyScienceB-57.DinosaursandTheirRelativesScienceB-60.OriginsofKnowledgeScienceB-62.TheHumanMind [附錄1]哈佛大學核心領域課程詳表 169SocialAnalysis介紹社會科學的中心概念和方法,以及這些方法如何增進我們對於當代人類行為的理解。著重於探討人們如何在遭遇到重要問題時,能更好地運用分析方法。SocialAnalysis10.PrinciplesofEconomicsSocialAnalysis28.Culture,Illness,andHealing:AnIntroductiontoMedicalAnthropologySocialAnalysis34.KnowledgeofLanguageSocialAnalysis36.ReligionandModernization:CulturalRevolutionsandSecularismSocialAnalysis43.PsychologicalTraumaSocialAnalysis46.ThinkingaboutPolitics:ARationalChoiceApproach]SocialAnalysis50.UrbanRevolutions:ArchaeologyandtheInvestigationofEarlyStatesSocialAnalysis52.ThePoliticalEconomyofDevelopment]SocialAnalysis54.AmericanSocietyandPublicPolicySocialAnalysis66.Race,Ethnicity,andPoliticsintheUnitedStatesSocialAnalysis68.Race,Class,andPovertyinUrbanAmerica]SocialAnalysis70.FoodandCultureSocialAnalysis72.Economics:ACriticalApproachSocialAnalysis74.VisibleLanguage:WritingSystems,Scripts,andLiteracySocialAnalysis76.GlobalHealthChallengesSocialAnalysis78.GlobalizationandItsCritics [附錄2]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大綱 175[附錄2]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大綱此處摘錄哥倫比亞大學「當代文明」與「文學人文」二種核心課程的課程大綱,以了解此種課程規劃之重點為何,並作為本校日後開設類似課程之參考。課程領域:ContemporaryCivilization課程科目:ContemporaryCivilizationC1101-C1102:Introductiontocontemporarycivilization.教學大綱:RequiredCCReadings-CC1101Fall2004Plato,TheRepublic(complete)(2)Aristotle,NicomacheanEthics(1)Aristotle,Politics(1)HebrewBible(TaNakh):Exodus;Deuteronomy(1)Cicero,OnDuties(1)NewTestament:Matthew;Romans;Galatians(complete)(1)Augustine,CityofGod(1)al-Qur'an(1)MedievalPhilosophy(1)Averröes,OntheHarmonyofReligionandPhilosophyMosesMaimonides,GuideofthePerplexed(selections)ThomasAquinas,SummaContraGentiles;SummaTheologiae(selections)Machiavelli,ThePrince(complete)(1)NewWorldreadings(1)(CCWeb)BartolomédeLasCasas,ApologeticHistoryoftheIndies;ThirtyVeryJuridicalPropositionsJuanGinésdeSepúlveda,DemocratesAlter;Or,OntheJustCausesforWarAgainsttheIndiansHillerbrand,ed.,TheProtestantReformation(1)TheScientificRevolution(1)Galileo,"LettertotheGrandDuchessChristina"(CCWeb)ANDDescartes,DiscourseonMethodORNewton,"RulesofReasoninginPhilosophy"(CCWeb)Descartes,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1)Hobbes,Leviathan(1)Locke,SecondTreatiseofGovernment(1) [附錄2]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大綱 175AssignmentOverBreak:Kant,"WhatisEnlightenment?"(CCWEB)Texts:Plato,REPUBLIC(Hackett)Aristotle,NICOMACHEANETHICS(Oxford)Aristotle,POLITICS(Hackett)BIBLE:RevisedStandardVersion(Meridian)Cicero,ONDUTIES(Cambridge)Augustine,CITYOFGOD(Penguin)AL-QUR’AN(Amana)Machiavelli,SELECTEDPOLITICALWRITINGS(Hackett)Hillerbrand,ed.,THEPROTESTANTREFORMATION(Harper&Row)Descartes,DISCOURSEONMETHODAND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Hackett)Hobbes,LEVIATHAN(Oxford)Locke,SECONDTREATISEOFGOVERNMENT(Hackett)RequiredCCReadings-CC1102Spring2005Hume,AnEnquiryConcerningthePrinciplesofMorals(1)Rousseau,DiscourseontheOriginofInequality(inBasicPoliticalWritings)(complete)(1)Rousseau,SocialContract(inBasicPoliticalWritings)(1)Kant,GroundingfortheMetaphysicsofMorals(SectionsIandII)(1)Smith,WealthofNations(1)FrenchRevolution(1)Sieyes,"WhatistheThirdEstate?"(CCWeb)DeclarationoftheRightsofManandCitizen(CCWeb)PrefacetotheFrenchConstitutionof1793(CCWeb)OlympedeGouges,"DeclarationoftheRightsofWoman"(CCWeb)Counter-Revolution(1)Burke,ReflectionsontheRevolutioninFrance(selections)Bentham,"AnarchicalFallacies"(CCWeb)Wollstonecraft,VindicationoftheRightsofWoman(selections)andMill,TheSubjectionofWomen(1)Tocqueville,DemocracyinAmerica(selections)(1)Mill,OnLibertyORUtilitarianism(1)Marx,selectionsfromTheMarx-EngelsReader(1)Darwin,OntheOriginofSpecies(selections)(1)Nietzsche,TheGenealogyofMorals(1)DuBois,TheSoulsofBlackFolkAND"TheSoulsofWhiteFolk"(1)(CCWeb) [附錄2]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大綱 175Freud,CivilizationanditsDiscontents(1)Woolf,ThreeGuineas(1)ModernIssues(Anytwofromthefollowing)Arendt,TheHumanConditionFanon,TheWretchedoftheEarthFoucault,DisciplineandPunishMacKinnon,TowardsaFeministTheoryoftheStateRawls,ATheoryofJusticeTexts:Hume,EnquiryConcerningthePrinciplesofMorals(Hackett)Rousseau,BasicPoliticalWritings(Hackett)Kant,GroundingfortheMetaphysicsofMorals(Hackett)Smith,WealthofNations(ModernLibrary)Burke,ReflectionsontheRevolutioninFrance(Hackett)Wollstonecraft,VindicationoftheRightsofWoman(Dover)Tocqueville,DemocracyinAmerica(Hackett)Mill,OnLibertyandOtherEssays(Oxford)Marx,TheMarx-EngelsReader(Norton)Darwin,OntheOriginofSpecies(Broadview)Nietzsche,TheGenealogyofMorals(Vintage)DuBois,TheSoulsofBlackFolk(Dover)Freud,CivilizationanditsDiscontents(Norton)Woolf,ThreeGuineas(HBJ)Arendt,TheHumanCondition(Chicago)Fanon,TheWretchedoftheEarth(Grove)Foucault,DisciplineandPunish(Vintage)Rawls,ATheoryofJustice(Harvard)MacKinnon,TowardsaFeministTheoryoftheState(Harvard) [附錄2]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大綱 175課程領域:LiteratureHumanities課程科目:HumanitiesC1001-C1002:MasterpiecesofWesternliteratureandphilosophy.教學大綱:C1001Fall2004(Assignmentsbyweek)September2(T/W/Ronly)Homer,ILIAD 8Homer,ILIAD 15Choice1*HYMNTODEMETER 22Homer,ODYSSEY 29Herodotus,THEHISTORIES:I:ch.1-140(3-58);II:ch.1-5(86-88),ch.33-51(98-105),ch.112-120(124-128);III:ch.17-38(161-169);IV:ch.1-5(217-218),ch.59-80(233-241);ch.168-197(270-277);VII:ch.1-239(372-450)Choice2*   October6Aeschylus,ORESTEIA 13Sophocles,OEDIPUSEuripides,MEDEA 20MidtermThucydides,HISTORYOFTHEPELOPONNESIANWAR:Bk.I,35-87;Bk.II,124-164;Bk.III,194-245;Bk.V,382-388;400-408;Bk.VI,414-429,447-449,465-70;Bk.VII,525-537 27Thucydides,HISTORYAristophanes,LYSISTRATA   November3(W/Ronly)Choice3* 10Plato,SYMPOSIUM 17GENESIS 22(M/T/Wonly)JOB 29LUKE/JOHN   December1(Monly)Review*Note:theaboveistheminimallistofreadingstobecoveredbyallsectionsandtobeincludedinthefinalexamination.Individualinstructorsmayrequireadditionalreadings(e.g.,Choice1--GILGAMESH,Sappho'sLYRICS;Choice2--otherplaysofSophoclesorEuripides;andChoice3--morePlato(e.g.Apology),selectedAristotle,ormoreHebreworNewTestamentscripture)orusethechoiceperiodstocatchup. [附錄2]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大綱 175Texts:ILIAD(U.ofChicago,tr.Lattimore)HOMERICHYMNS(Hopkins,tr.Athanassakis)ODYSSEY(Harper,tr.Lattimore)THEHISTORIES(Penguin,tr.deSelincourt)ORESTEIA(AeschylusI,U.ofChicago,tr.Lattimore)OEDIPUSTHEKING(SophoclesI,U.ofChicago,tr.Grene)MEDEA(EuripidesI,U.ofChicago,tr.Warner)ISBN0-226-30780-8HISTORYOFTHEPELOPONNESIANWAR(Penguin,tr.Warner)SYMPOSIUM(Hackett,trs.Nehamas,Woodruff)LYSISTRATA(Signet,tr.Parker)ISBN0-451-52789-5BIBLE:RevisedStandardVersion(Meridian)C1002Spring2005(Assignmentsbyweek)January19(T/W/Ronly)Virgil,AENEID 26Virgil,AENEID   February2Augustine,CONFESSIONS 9Choice1*Dante,INFERNO 16Dante,INFERNOBoccaccio,DECAMERON:Prologue(1-3);DayIIntro(4-23)&novellas1,2,3;II:7,8,9;III:1,10;IV:Intro(284-291)&1,2,5;V:4,10;VI(complete);VII:2,6,8,9;VIII:7;IX:6,10;X:5,10;Epilogue(798-802) 23Boccaccio,DECAMERONMontaigne,ESSAYS:TotheReader,23;OnIdleness,26-28;OnthePoweroftheImagination,36-48;OnCannibals,105-119;OnDemocritusandHeraclitus,130-133;OnRepentance,235-250;OnExperience,343-406   March1Montaigne,ESSAYSShakespeare,KINGLEAR 8Shakespeare,KINGLEARMidtermExam 15(SPRINGBREAK) 22Cervantes,DONQUIXOTE:PartI:allexcept“TaleofFoolishCuriosity”;PartII:PrologueandChapts1-3,72-74(optional:Chapts8-11,16,18,22-23,41-8,72-4) 29Choice2*Austen,PRIDEANDPREJUDICE   April5Austen,PRIDEANDPREJUDICEDostoevsky,CRIMEANDPUNISHMENT [附錄2]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大綱 175 12Dostoevsky,CRIMEANDPUNISHMENT 19Woolf,TOTHELIGHTHOUSE 26Choice3*   May3(Monly)Lastdayofclass*Note:theaboveistheminimallistofreadingstobecoveredinallsectionsandtobeincludedinthefinalexamination.Individualinstructorsmayrequireadditionalreadings(e.g.,Choice1--MariedeFrance,selectionsfromATHOUSANDANDONENIGHTS;Choice2--LyricPoetry;Choice3--a20thcenturytext)orusethechoiceperiodstocatchup.TextsVirgil,AENEID(Bantam,tr.Mandelbaum)Augustine,CONFESSIONS(Oxford,tr.Chadwick)Dante,INFERNO(Bantam,tr.Mandelbaum)Boccaccio,DECAMERON(Penguin,tr.McWilliam)Montaigne,ESSAYS(Penguin,tr.Cohen)Shakespeare,KINGLEAR(Pelican)Cervantes,DONQUIXOTE(Penguin,tr.Rutherford)Austen,PRIDEANDPREJUDICE(Oxford)Dostoevsky,CRIMEANDPUNISHMENT(Vintage,trs.Pevear&Volokhonsky)Woolf,TOTHELIGHTHOUSE(HarcourtBraceJovanovich) [附錄3]清華大學核心通識課程五大向度及核心課程表 177[附錄3]清華大學核心通識課程五大向度及核心課程表清大通識教育中心五大向度核心課程規劃總說明向 度(核心課程名稱)總 說 明I.思維方式1.當代科學文明2.批判思考3.價值與實踐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當中,對於有關世界、知識、科學、道德、政治等種種問題,存在著各式各樣不同的探究、論述與思維的進路;一般而言,對於這類跟人類經驗有著重大關聯的課題或概念,提出比較基礎性的反省的、乃至於對這些反省做進一步批判的,往往被視為屬於哲學(或與哲學有密切關係)的領域。本向度的宗旨,是要讓學生對此中一些比較核心的議題與概念,以及牽涉於其中的各種思維的方式或結構,有一初步地認識,並且在建立這樣的認識之過程當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對根源問題之敏感度。II.生命之探索1.生命科學2.生態體系與全球變遷3.現代社會與心理「生命中心主義」為離開「人類中心主義」的一種反省,除了思考人類生命之餘(由生物、社會、心理到哲學;喚醒心靈;生命正義;性別、兒童、基因等),也積極探索「非人類」的生命,包括動物權、自然的權利等生命倫理之議題。「生活中心主義」探索生命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命關卡(人類學)、生活機會(社會學、經濟學)與生命出口(心理學),並以「互為主體」的方式來探討「非人類」的生命其生活面向。「生態中心主義」視地球為一生命有機體,結合永續發展的脈絡,探索環境、社會經濟面向的互動。III.美感情操1.認識藝術2.當代視覺文化本向度共設計三門核心課程。 [附錄3]清華大學核心通識課程五大向度及核心課程表 1773.藝術與心靈首先有一門導論性質的「認識藝術」,旨在引導大學生進入藝術發展史、藝術類型、媒材、風格、意義,以及與藝術活動相關的社會與文化周邊條件。其次是「當代視覺文化」,主題是二十世紀以來的多元視覺文化,以及它們與現代生活的關係,特別強調當代科技所介入的藝術表現方式,以及新興的藝術題材。第三門「藝術與心靈」旨在探討與發掘藝術體驗與美感表達的原初型式:透過精神分析,分析心理與完形心理學的理論認知,尋找藝術形式在每一個人內在世界中可能的表達呈現。IV.社會與文化脈動1.經濟學與生活2.公民社會與法治3.社會文化分析本向度依據原計畫精神,注重當代相關重要議題探討,包括多元文化、全球化議題、性別議題及現代性等。在課程設計上,則依學科加以分類,共有三類:經濟學與生活、公民社會與法治、社會文化分析三門核心課程。並將以此課程在橫向上貫穿上述議題與關懷,在縱向上則希望學子由近及遠了解其生活世界。同時,冀望這些核心課程能兼顧理論與實際,不論其課程設計係由單一學門領域發展或跨學門發展而出。V.科學、技術與社會1.科學革命2.科技與社會3.前瞻科技本向度從時間序列之區分上探討近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與觀念的衝擊。「科學革命」從歷史觀點探究科學典範觀念移轉的過程與影響。「科技與社會」則聚焦於當代科學技術對社會之影響,同時亦將科技作為一種文化,以資對比其他文化間的種種交涉與衝突面向。「前瞻科技」則冀望透過目前新興科技的推展,介紹相關當前科學的思維與科技的進展及其未來可能對人類文明所帶來的影響。 [附錄4]淡江大學九十三學年度核心課程表 181[附錄4]淡江大學九十三學年度核心課程表[附錄4]淡江大學九十三學年度核心課程表 181中國文學及經典(2):臺灣文學中國通俗文學賞析中國古典文學賞析中國現代文學賞析中國古代小說序跋選讀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選讀中國古代美學經典選讀藝術欣賞與創作(2):文藝復興藝術史西洋近代藝術西洋藝術欣賞西洋現代與當代藝術藝術的創作與表現視覺經驗與藝術語言視覺藝術的發展與比較漫畫藝術與創作雕塑藝術技法與欣賞雕塑藝術技法與欣賞造型藝術中的基礎素描技法進階素描水彩技法與欣賞膠彩畫創作與欣賞中國玉器考古美術中國繪畫的傳統與鑑賞國書畫的傳統與鑑賞水墨畫創作與欣賞書法藝術的應用多媒體藝術藝術與性別音樂與藝術的對話音樂與生活音樂的風格與欣賞鋼琴藝術與生活西洋歌劇欣賞入門世界名曲賞析與詮釋探索歌唱世界的奧祕歌曲欣賞與創作中國語文能力表達(3):中國語文能力表達歷史研究(2):第一類:台灣史台灣歷史文化與文物古蹟探索台灣歷史文化與淡水的古蹟台灣歷史采風與踏查台灣歷史人物與社會台灣近代歷史與文化台灣社會文化史台灣涉外關係史現代台灣出版與文化第二類:斷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第三類:社會與文化史中國文化史中國科技與文化中國歷史文物賞析歷史與人生歐洲文化史 [附錄4]淡江大學九十三學年度核心課程表 181日本社會文化史第四類:歷史與人物中國歷史與人物-通論中國歷史與人物-類型篇中國歷史與人物-財經篇中國歷史與人物-創業帝王篇中國歷史與人物-權臣篇中國歷史與人物-政治篇近代歷史與人物外國語文(包括語練)(8):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西語俄文憲法與生活法律(2):憲法與人權兩性生活與法律文化生活與法律投資理財與法律資訊生活與法律科技與法律企業經營法規生活中的罪與罰生活中的法律資訊教育(4-8):資訊概論資料處理數值方法電子計算機工程應用各國文化政治社會與經濟(2):國際關係現況國際關係概論全球化的問題法國問題探討歐洲聯盟概論地中海區域研究歐洲概論歐洲聯盟與世界經濟強權美國研究入門大陸政經戰略與兩岸關係歐洲文化美國政治日本社會概論日本文化入門日本政治入門與日台關係日本企業經營入門探索拉丁美洲俄國政權與俄羅斯現代化的問題兩岸關係概論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中國大陸教育問題中國大陸經濟問題中國大陸研究入門兩岸制度比較分析大陸情勢與兩岸交流兩岸制度比較分析亞太經濟東南亞國情東南亞文化經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關係探索伊比利半島文化拉丁美洲巡禮美國電影賞析自然與生命科學(2):科學之旅物理與生活科學的本質宇宙的探索光、攝影和視覺 [附錄4]淡江大學九十三學年度核心課程表 181科技的原理半導體與生活三大科技革命和時空宇宙生活邏輯生活數學數學漫遊認識數據生活中的化學生活與化學(化學、無機材料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醫藥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食品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環境與社會)生命科學:DNA科技時代生命科學:人體的奧祕三大科技革命和時空宇宙未來學(2):社會未來科技未來經濟未來環境未來政治未來前瞻知識經濟社會未來學理論導讀科技社會與永續發展多元文化與全球社會運動文化趨勢願景規劃與創意思考健康與休閒未來新視野與未來領袖預測與趨勢分析未來學名著選讀全球未來全球化與人力資源發展趨勢衝突社會與和平願景社會分析(2):情緒的心理與管理人際關係與溝通文化與心理健康人性的概念與成長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心理與生活家庭與個人成長家庭與婚姻工作世界與生涯管理傳統社會與社會變遷宗教與社會志工精神與社會服務弱勢團體與社會福利社會問題與對策社會的犯罪問題媒體與傳播文化休閒社會與消費文化大眾文化與社會台灣的教育法制與教育問題法律與現代生活企業與法律環境台灣產業經濟變遷台灣總體經濟入門政治經濟與國家發展族群關係與政策媒體與政治當代政治分析政治與生活戰爭與和平問題探討資訊時代的讀寫文化道德與宗教(2):第一類、基礎課程邏輯推理與溝通藝術哲學概論第二類、應用倫理學環境倫理醫學倫理性與倫理 [附錄4]淡江大學九十三學年度核心課程表 181職業道德與企業倫理道德制裁與法權組織倫理與價值資訊科技與倫理性愛的文學與哲學自然探索與道德省思性愛的心理與倫理第三類、文化與道德人權與社會正義倫理規範與文化差異正統與異端第四類、宗教與倫理世界宗教及其對話宗教經驗與生活宗教與人生智慧基督教概論佛教概論第五類、哲學與人生正義與慈愛道德自覺與生活智慧生活世界與道德規範第六類、生死學愛欲與[附錄4]淡江大學九十三學年度核心課程表 181死亡[附錄4]淡江大學九十三學年度核心課程表 181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一、東京大學(教養課程)實施精神或目的領域區分學分數年級區分前期課程(2科6類,前兩年)東京大学入学的学生,首先在教養学部學習2年。之後,開始的1年半,分為文科一類・文科二類・文科三類・理科一類・理科二類・理科三類等2科6類,學習前期課程科目(基礎科目・総合科目・主題科目),在最後的半年,學習前期課程科目和内定的進学目的之學系的専門科目。1.基礎科目:外国語、情報処理、方法論基礎(人文科学基礎・社会科学基礎)、基礎講義(数理科学基礎・物質科学基礎・生命科学基礎)、基礎演習、基礎実験、運動・身体運動。文科一類.文科二類文科三類共需俢53學分(詳細科目學分數,參別表)入學後經過一年半的第三學期末,依據學生的希望和成績,以及進學定數等,內定進學的學系。從各科類可以進學,主要的學部如下:文科一類:法學部文科二類:經濟學部文科三類:文學部.教育學部理科一類:工學部.理學部、藥學部理科二類:農學部、理學部、藥學部、醫學部理科三類:醫學部醫學科2.總合科目:A思想・芸術、B国際・地域、C社会・制度、D人間・環境、E物質・生命、F数理・情報理科一類理科二類理科三類共需俢61學分(詳細科目學分數,參別表)3.主題科目:主題講義、全学自由研究seminar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附各系學分數表)文科一類・文科二類・文科三類授業科目應取得最低學分数 基礎科目外国語既修外国語6學分    53學分初修外国語8學分 情報処理2學分 方法論基礎人文科学基礎2學分    8學分 社会科学基礎2學分    基礎演習2學分 スポーツ・身体運動2學分 総合科目A 思想・芸術       分2系列以上8學分 18學分 25學分B 国際・地域C 社会・制度D 人間・環境   分2系列以上8學分E 物質・生命F 数理・情報     主題科目主題講義   全学自由研究seminar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理科一類(理科二類、理科三類略同)授業科目應取得最低學分数基礎科目外国語既修外国語6単位    61単位初修外国語6単位 情報処理2単位 基礎講義数理科学基礎8単位 物質科学基礎8単位 基礎実験4単位 運動・身体運動2単位 総合科目A 思想・芸術       分2系列以上8學分 18學分 25學分B 国際・地域C 社会・制度D 人間・環境   E 物質・生命   分2系列8學分F 数理・情報     主題科目主題講義 全学自由研究seminar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東京大學(教養課程)實施精神或目的領域區分學分數年級區分後期課程(專門教育,有6學科22分科)實施精神或目的領域區分學分數年級區分教養学部後期課程,在平成8年度(1996)改組学科,以「学際的総合化」、「国際化」、「情報化」、「環境対応化」、「先端科学化」為關鍵,讓教養學部可誇越文科・理科横断型的後期課程教育更為深化。1.超域文化科学科:(84學分以上)文化人類学、表象文化論、比較日本文化論、言語情報科学等4分科(a.分科科目(即專業科目):30學分以上。(b.畢業論文:10學分本學科畢業必須84學分以上(c.共通科目需俢16學分以上。(d.外國語科目:12學分以上(含同一外國語6學分以上,必須取得第二外國語學分)。教養学部後期課程,全部可由各科類別進学。2.地域文化研究学科:(84學分以上)在各地域分科(美國、希臘、法國、印度、俄羅斯、拉丁美洲)外,(2004)別增設歐洲研究及亞歐洲研究、韓国朝鮮研究等3個修業課程。為對應於地域現象的全球化,全部調整為研究體制。(a.分科科目(即專業科目):30學分以上。(b.畢業論文:10學分本學科畢業必須84學分以上(c.共通科目需俢16學分以上。(d外國語科目:14學分以上(超過14學分,不算入畢業總學分84之內)。3.総合社会科学科:(84學分以上)国際関係論分科、相関社会科学分科(a分科科目(即專業科目):30學分以上。(b畢業論文:10學分本學科畢業必須84學分以上(c共通科目需俢16學分以上。(d外國語科目:12學分以上(必須取得二國語言,超過12學分,不算入畢業總學分84之內)。4.基礎科学科:(84學分以上)数理科学、物性科学、分子科学、生体機能、科学史・科学哲学等5分科。(a學科共通科目(即領域之共通專業科目):59學分以上。本學科畢業必須84學分以上無共通科目亦無語言要求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5.広域科学科:(84學分以上)広域系統分科、人文地理分科等2分科,今年(2004)再加上自然系統。(a分科科目(即專業科目):44學分以上。(b共通科目:16學分以上。本學科畢業必須84學分以上無共通科目(c外國語科目:12學分以上(超過12學分,不算入畢業的84總學分)6.生命・認知科学科:(84學分以上)認知行動科学、基礎生命科学2分科。(a分科科目(即專業科目):44學分以上。本學科畢業必須84學分以上(b共通科目:6或8學分以上。(c外國語科目:6學分以上(超過6學分,不算入畢業的84總學分)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二、九州大學(全學教育)實施精神或目的領域區分學分數年級區分九州大学的授業科目,區分「全学教育科目」和「専攻教育科目」。全学教育和専攻教育,在有機性的關聯之下,以4年(6年)一貫的教育推行。相對於専攻教育,在各學部、学科的實施,全學是在本校以總合大学的機能產生而出的形式,以全学性協力為一體而實施,由所有的学部、大学院、其他的全學有關部局的教官,分擔授業而進行。1教養教育科目:個別教養科目核心教養科目2言語文化科目I言語文化科目II外國語溝通科目3健康・運動科学科目I健康・運動科学科目II4基礎科学科目I基礎科學科目II5情報処理科目I情報處理科目II文學部:24教育學部:24理學部:42法學部:24經濟學部:28-32醫學部醫學科:44藥學部:42齒學部:44工學部:41-43藝術工學部:36-38農學部:42以低年級(1-2)為主,高年級(3年級以上)亦可選修。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三、京都大學(全學共通教育)實施精神或目的領域區分學分數年級區分將全学共通教育教養教育的目的:獲得高度的自律性、優良的価値基準、豐富的人間性(学術的教養)異世界文化理解和外国語運用力的習得(文化的言語力)廣闊的基礎知識、技術、技能的習得(基盤的知力)等3個視点。為實現此目的,2003年度設置「高等教育研究開発推進機構」,根本性地從教育内容和実施体制双方來改善處理。A群(人文・社会系科目)哲學、思想、歷史、文明、藝術、言語文化、行動科學、地域、文化學、社會科學等系列科目。B群(自然科学系科目)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情報科學等關聯科目。C群(外国語科目)英語、德語、法語、中國語、俄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朝鮮語、阿拉伯語、日本語(針對留學生)D群(保健体育科目)健康科學、運動實習等文學部:52教育學部:56法學部:46經濟學部:48理學部:40醫學部:60藥學部:58工學部:52-56農學部:48秉持基於4年間(医学部6年間)的一貫性的教育課程,学生從低年級時期,自學教養課程科目。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京都大學全學共通科目領域學分數分配表(以農學業為例)農學部卒業之必要科目和學分数全学共通科目(教養科目)A群(人文・社会科学系科目)16學分以上(右欄之5学科適合)資源生物科学科応用生命科学科地域環境工学科森林科学科食品生物科学科A群,B群合わせて合計<36學分>以上18単位以上(唯右欄之1学科適合)食料・環境経済学科B群(自然科学系科目)含從各学科之推薦科目的12學分以上,需俢習20學分以上。(右欄的5学科適合)資源生物科学科応用生命科学科地域環境工学科森林科学科食品生物科学科含從推薦科目的12學分以上,需俢習18學分以上(右欄的僅1学科適合)食料・環境経済学科C群(外国語科目)含科学英語(農学)2學分,需俢習英語8學分以上,以及第二外国語1個4學分以上(但日本語僅以留学生為対象)合計<12學分>以上農学部科目(専門科目)E群各学科が定める卒業の要件及び履修上の注意を参照資源生物科学科応用生命科学科地域環境工学科食料・環境経済学科森林科学科食品生物科学科合計<84學分>以上 卒業に必要な単位数合計132學分以上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四、東北大學(全學教育)實施精神或目的領域區分學分數年級區分1.作為現代人,在生活上或專業上的學習,養成共通的基礎之素養與技能。2.適應於成為人間形成之根幹的現代社会之基本教養和技法。3.可接受専門教育及研究所教育,通過此教育,可應用於将来専門知識的科學知識。1.基幹科目:人間論:歷史論、思想論、文化論表現論:文學論、藝術論、言語表現論學問論:現代學問論、自然論、科學論2.展開科目a.人文科學:論理學、哲學.倫理學、文學、宗教學、教育學、歷史學b.社會科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人類學、人文地理學c.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宇宙地球科學、理科實驗d.總合科學:總合科目、時事問題3.共通科目:a.外國語:英語、初俢語、諸外國語b.情報科目保健體育:運動A、運動B、身體和健康留學生對象科目查無「學生便覽」,僅以數學系為例:基幹科目:6情報科目:4自然科學:14人文科學:2社會科學:2外國語教育科目:英語6、基礎初俢語4---------------總計38「全学教育科目」和「専門教育科目」同時,應各学部的教育目,以4~6年一貫課程実施。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五、北海道大學(全學教育)實施精神或目的領域區分學分數年級區分教養教育的目標,有如下的四項具體性的指標:1)高溝通之能力。2)社會・文化の多様性の理解。3)創造性的思考力和建設性的批判能力4)社會性的責任和倫理的自覚1.分野別科目:思索和語言、歷史的視座、藝術和文學、會的認識、科學.技術之世界2.複合科目:環境與人間、健康和社會、人間與文化、特別講義3.共通科目:體育學A、體育學B、情報處理I、情報處理II、情報科學、統計學、圖形科學概論、心理學實驗、基礎自然科學實驗、實習A、實習B4.外國語科目:a.外國語A:英語I、II、III、IV、英語演習,b.外國語B:德語I、II、III、德語演習法語I、II、III、法語演習俄羅斯語I、II、III、俄羅斯語演習,中國語I、II、III、中國語演習c.外國語C:印度語、法語、俄羅斯語、朝鮮語、中國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波蘭語、捷克語、匈牙利語、希臘語、拉丁語不詳(當再查各系)不詳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六、廣島大學(教養教育科目)實施精神或目的領域區分學分數年級區分1.養seminar:提高對知識活動的動機,學習科學的思考方法及培育適當的自我表現能力。2.外國語科目:隨身有運用外國語之能力,以及成為廣闊的溝通基礎,為加深多語言、多文化的理解,可以學習到活用各種外國語的知識。共通科目(東廣島校園)再查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3.情報科目:為了適當地解決問題,施予必要的情報處理及情報之受發信之基礎知識及技術之教育為目標。4.總合科目:使學生學習多元性地理解特定的主題之方法,養成從廣闊的視野,採取總合的、多元的的姿態,來理解事物現象。5.學科整合(package)科目有幾性地聯合二科目以上的授課,提供新的知識架構,讓知識帶有真的意義及廣度的實感。6.個別科目:為了文明的繼承及知識的創造,傳授必要的基礎知識,喚起對各種學問領域知識的關心。7.運動實習科目:透過運動,為了享受運動文化及增進健康.體力的維持,而育成自己的管理能力。1.教養seminar:2學分2.外國語科目:英語溝通I、II、III英語圈領域研究、英國以外的外國語1.情報科目:4學分情報活用基礎(2學分)、情報活用演習(2)學分數各系規定不一。一般科目(東廣島校園)1.總合科目(類似講座課):有各種課程2.學科整合(package)科目:區分a.探詢知的根源b.人間性的理解c.人間和文化d.社會構造和人間e.市民生活和社會f.異文化的交流和共生f.現代文明和國際社會g.科學技術和人間.h.人間和自然的共生3.個別科目:區分A群:有哲學、宗教學、藝術學、日本文學、中國文學、比較文學、英美文學特別演習、合唱、吹奏樂)等領域。B群:有史學、社會學、媒體論、政治學法學、國際關係論、障礙學生支援志工實習等領域。C群:有數學、電腦程式、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生態學、地球科學、天文學、機械工程等領域。D群:有英語、拉丁語、希臘語、德語、中國語等領域。AB群:日本語.日本事情、文化人類學、地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等領域。BC群:自然環境形成、行動科學通論、統計學、運動科學、健康科學、社會心理學、技術史等領域。AC群:心理學、生物行動學、心與行動學等領域。4.運動實習科目:運動實習(A)(B)(C) [附錄5]日本各大學教養課程表 195 [附錄6]美國重要大學通識教育網址 199[附錄6]美國重要大學通識教育網址黃承元(美國賓州州大比較文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提供ArizonaStateUniversity,BridgeCourseRequirementhttp://clas.asu.edu/students/roadmap/degreerequirements/bridge.htmBostonUniversity,CollegeofArtsandSciencesCoreCurriculumhttp://www.bu.edu/core/CollegeofGeneralStudiesCoreCurriculumhttp://www.bu.edu/cgs/about/general.html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SAGES(SeminarApproachtoGeneralEducationandScholarship)http://www.cwru.edu/sages/DukeUniversity,Curriculum2000http://www.aas.duke.edu/trinity/t-reqs/curriculum/HarvardUniversity,CoreCurriculumRequirementhttp://www.registrar.fas.harvard.edu/handbooks/student/chapter2/corecurr.htmlJuniataCollegehttp://services.juniata.edu/registrar/catalog/requirements.htmlMichiganStateUniversity,IntegrativeStudieshttp://www.ns.msu.edu/cisgs/CISGS/Newsletters/brochure.htmlArtsandHumanities:http://www.msu.edu/unit/cisah/about.htmGeneralScience:http://www.ns.msu.edu/cisgs/SocialScience:http://www.cis-ss.msu.edu/cis/ [附錄6]美國重要大學通識教育網址 199NewYorkUniversity,MorseAcademicPlanhttp://www.nyu.edu/cas/mapNorthCarolinaStateUniversityGeneralEducationRequirementshttp://www.ncsu.edu/provost/academic_programs/ger/AssessingGeneralEducationhttp://www.ncsu.edu/undergrad_affairs/assessment/files/ger/ger.htm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GeneralEducationintheCurriculumhttp://www.psu.edu/oue/gened/GeneralEducationRequirements:http://www.psu.edu/bulletins/bluebook/gened/PortlandStateUniversity,UniversityStudieshttp://www.ous.pdx.edu/PrincetonUniversityhttp://www.princeton.edu/pr/catalog/ua/04/057.htmStanfordUniversityhttp://www.stanford.edu/dept/undergrad/ger/SUNYatAlbany,ProjectRenaissancehttp://www.albany.edu/projrenFoundationsofGreatIdeashttp://www.albany.edu/presidential_scholars/current/uni101.htmUniversityofArizona,University-WideGeneralEducationhttp://w3.arizona.edu/~uge/gened/index.htmUniversityofCaliforniaatLosAngeles,ClusterCourseshttp://www.college.ucla.edu/ge/ [附錄6]美國重要大學通識教育網址 199TheUniversityofChicagohttp://www2.college.uchicago.edu/catalog/UniversityofDelaware,GeneralEducationhttp://www.udel.edu/ugs/gened/UniversityofMichigan,CollegeofLiterature,ScienceandtheArts,AreaRequirementshttp://www.lsa.umich.edu/lsa/detail/0%2C2034%2C1908%255Farticle%255F1865%2C00.htmlGlobalChangeCurriculumhttp://www.globalchange.umich.edu/UniversityofMissouri,GeneralEducationhttp://gep.ps.missouri.edu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OfficeofUndergraduateCurriculahttp://www.unc.edu/depts/uc/http://www.unc.edu/curriculumrevision/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BridgingDisciplineshttp://www.utexas.edu/student/connexus/bdp/index.htmlUniversityofWashington,UWStudyofUndergraduateLearninghttp://www.washington.edu/oea/soul.htm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GeneralEducationRequirementshttp://www.ls.wisc.edu/gened/OtherGeneralEducationLinks:AssociationofAmericanCollegesandUniversities,GeneralEducationInitiativeshttp://www.aacu-edu.org/issues/generaleducation/JGE:JournalofGeneralEducationhttp://www.psupress.org/journals/jnls_jge.html [附錄6]美國重要大學通識教育網址 199 [附錄7]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架構 201[附錄7]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架構【學分選修規定與說明】1.博雅課程每一類必須選修至少2學分(每一門課以2學分為原則)。2.理學院、工學院與海科院學生必須於第一、二類修習至少各6學分;文學院、管理學院與社科院學生必須於第三、四類修習至少共6學分。3.學生所屬學系所開設之課程不得計為該系學生之博雅課程學分。4.「中山通識教育講座」為博雅課程之必修,學生須於入學三年內(不含休學期間),聆聽至少8次該講座所舉辦之演講;成績以P/F(通過/不通過)計分,通過後取得1學分,但不計入最低畢業學分。5.「專題講座」所開設之課程,視課程之屬性,分別計入四大類別;學生畢業前至多可選修二門(四學分)專題講座課程。6.博雅課程學分上限為21學分(含中山通識教育講座1學分);超過之學分數,不得計入最低畢業學分,但仍計入畢業之總學分數。7.體育大一、二必修4學分不計入最低畢業學分;該4學分內,必修大一游泳1學分。8.國防與軍事大一必修二學期,每週上課2小時。9.學生須於三年級前,修畢二學期之服務課程,每學期服務總時數不得低於15小時,成績以P/F(通過/不通過)計分。 [附錄7]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架構 201 [附錄8]高屏地區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策略聯盟組織章程 203[附錄8]高屏地區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策略聯盟組織章程1.組織章程第一條 為推展與辦理高屏地區大學校院通識教育及其他相關事宜,由該地區大學校院共同發起設置「高屏地區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策略聯盟」(以下簡稱本聯盟),並訂定《高屏地區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策略聯盟組織章程》(以下簡稱本章程)。第二條 本聯盟之宗旨為:(1)提供理念溝通與經驗交流之平台。(2)整合區域資源並相互支援(包括教師支援、跨校選課、合辦講座、遠距教學等)。(3)提升通識教育課程與教學之品質。(4)強化通識教育之組織與行政運作。(5)聯合出版通識教育學術刊物。(6)聯合舉辦研討會與教師研習會。(7)其他有益於提升通識教育水準之相關事宜。第三條 本聯盟以學校名義參與,以通識教育主管為學校代表,並聘請各校校長擔任顧問。第四條 本聯盟置聯盟會議,為最高決策會議,並置執行委員會,由各校代表推舉產生,執行委員會設置要點另訂之。第五條 本聯盟置主席一人,綜理聯盟業務,由聯盟會議推舉之,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乙次。並置執行秘書一人,協助推展相關業務,由主席聘任之。第六條 本聯盟下設研究發展組、服務推廣組、資料組等三組,各組分設組長一人,綜理各該組業務,由主席聘任之。並得視業務需要,分置專、兼任助理若干人。第七條 本聯盟之經費由各會員學校會費及募款經費籌措,會費標準另訂之。第八條 本章程如有未盡事宜,悉依聯盟會議決議辦理。第九條 本章程經聯盟會議通過後實施,修訂時亦同。2.會員名冊(1)正式會員: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義守大學、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高雄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立高雄餐旅學院、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陸軍軍官學校、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樹德科技大學、高苑技術學院、實踐大學高雄校區、美和技術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大仁技術學院。(2)觀察員: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和春技術學院、東方技術學院。 [附錄8]高屏地區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策略聯盟組織章程 203 [附錄9]大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名單 205[附錄9]大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名單(1)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2)清華大學(3)南開大學(4)吉林大學(5)中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6)北京師範大學、北方交通大學(7)復旦大學(8)上海交通大學(9)東南大學(10)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11)華中理工大學(12)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13)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14)山東大學(15)天津大學(16)浙江大學(17)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18)南京大學(19)武漢大學(20)西安交通大學(21)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民族學院、華南農業大學(22)西南師範大學、重慶大學、西南農業大學、重慶建築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醫科大學(23)山西大學(24)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農牧學院(25)上海中醫藥大學(26)中國科技大學、安徽大學(27)中山大學(28)哈爾濱工業大學(29)東北大學、瀋陽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30)大連理工大學(31)鄭州大學(32)西南財經大學 [附錄9]大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名單 205 [附錄10]北京大學元培計畫考察報告 211[附錄10]北京大學元培計畫考察報告(2004.11.10)考察報告人:江宜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一、考察緣由中國大陸的北京大學自2001年起實施「元培計畫」,乃該校近年來最重要之通識教育改革。教育部顧問室為深入瞭解「元培計畫」之實施動機、執行策略及利弊得失,以作為我國通識教育改革之參考,特由本室「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主持人(江宜樺教授)偕同「現代性計畫辦公室」主持人(汪宏倫教授)前往考察。二、考察行程1.時間:2004年11月2日至11月8日2.地點:北京大學3.主要拜會對象:北京大學文科副校長吳志攀教授北京大學教務部部長關海庭教授北京大學規劃部部長李強教授(兼元培計畫導師)北京大學元培計畫委員會執行主任段連運教授北京大學元培計畫辦公室主任劉亞萍教授北京大學教務部教學辦公室主任劉雨老師4.主要參考資料:(1)北京大學本科生教學手冊「元培計畫」部份(2)北京大學本科素質教育通選課選課手冊(3)北京大學元培計畫實驗班學生修課心得報告三、元培計畫簡介 [附錄10]北京大學元培計畫考察報告 2111.實施動機元培計畫是北京大學於2001年啟動的,以老校長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學改革計畫。該計畫著眼於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和人才規格的需求,堅持「人為本,德為先、業於精」的教育理念。按照新的辦學模式和培養方案,以造就基礎好、能力強、素質高的一流本科畢業生,為他們在完成整個高等教育後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而言,元培計畫的實施動機有二:第一,自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以後,北京大學的本科教育計畫採取的乃是計畫經濟下「按國家發展需求設立系所」的發展模式,每個本科生都在某個專業接受200多個學分以上的訓練。但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力需求逐漸轉向「市場經濟」模式發展,原有之本科生教育方式過於偏重專業,無法適應畢業後市場需求高度變動所要求之適應彈性,故有必要改變高等教育之內涵,由本科教育負責廣泛基礎之培養,由研究所教育負責專業學科之精進。第二,經由多年來國外學者專家之觀察,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專業基礎,但創造力及想像力嚴重不夠,其原因應與大學教育太早專業化有關。解決之道在減少大學本科專業訓練,增加跨領域之通識教育學分。2.辦學理念元培計畫努力貫徹「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辦學方針,充分利用北京大學學科齊全的優勢和良好的教學資源,實踐本科階段低年級通識教育和高年級寬口徑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突出基礎、能力、素質三要素的全面培養,為研究生教育輸送高素質、創新型後備生源;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適應能力強的畢業生。3.實施步驟(1)準備階段:北京大學在正式實施元培計畫之前,曾於1998-1999 [附錄10]北京大學元培計畫考察報告 211年實施文理學科本科生跨領域互選4學分及2學分藝術課之改革。2000年學校成立「本科生戰略發展小組」(共14人),規劃較大規模之通識教育改革,規定自2000年9月起入學之本科生,必須在「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與藝術」等五個領域,各選修2個以上之學分,共16學分,稱為「素質教育通選課」。(1)正式實施:2001年「元培計畫實驗班」正式成立,招收不分專業之本科生82人,實施更徹底之跨領域教育。2002年元培班人數增至120人,2003年142人,2004年160人。文科、理科人數比率大約為4:6。第一屆(2001年)元培班乃自北大新生中招考,第二屆起在高校考試中公開招考,採單獨招生、單獨全程管理。2.辦學模式(1)學分制:元培計畫實驗班實行學分制,其基礎是在元培計畫各個專業教學計畫框架內由導師指導學生進行自由選課。學生完成公共基礎課、通選課及所選專業的教學計畫設置的科目,修滿規定的學分即可畢業,並獲得所學專業的學士學位證書。元培計畫實驗班的學生低年級通識教育內容主要為:全校公共課(英語、政治、體育、電腦);通選課(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與藝術共五個領域);基礎課(理科: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文科:高等數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年級寬口徑專業教育內容為學生在有關院系進行專業學習,修習各院系規定的專業基礎課和任意選修課。 [附錄10]北京大學元培計畫考察報告 211(1)導師制:元培計畫實驗班實行導師制。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得到來自文、理科各院系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所組成的學生學習指導委員會的全程指導。每位培元導師對各自的指導學生進行選課、選專業、學習內容及方法等方面之指導。導師由相關院系推薦,北京大學校長聘任,目前共聘任30位導師。(2)彈性學制:元培計畫實驗班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可在導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3至5年的學習計畫,少則3年多則5年即可畢業。(3)自由選擇專業:在學校教學資源許可的情況下,元培計畫實驗班學生原則上可自由選擇專業。學生進校時只按文、理分類,不分專業。低年級主要進行通識教育,在他們對北大的學科狀況、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以及其他情況有了進一步瞭解後,一般在第三學期末,可根據自己的志趣提出所希望選擇的專業。但每個學生修讀專業的最後確定決定于相關專業教育資源及學生本人的綜合條件。2.教學計畫(1)為加強學科交叉、拓寬基礎,在元培計畫的文、理科課程體系中分別設立平臺課作為必修課。(2)元培計畫本科生進入各院系專業學習階段後,所選各個專業的必修課學分數及總學分數符合相應專業教學計畫中的學分規定。(3)元培計畫理科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可選擇不同層次的數、理、化、生課程作為必修課。選了高層次數理的學生可進入低層次要求的專業,若選了低層次數理的學生要進高層次數理的專業,要達到相應專業的數、理要求。將化學、生物學列入數、理、資訊、力學與工程等院系學生的必修課。 [附錄10]北京大學元培計畫考察報告 211(4)元培計畫為文科學生建立了四門課程作為平臺課,分別是「高等數學」、「古代漢語」、「邏輯與批判性思惟」、「學術規範與論文寫作」。其中「高等數學」為必修學分,其他三門課計入通選課學分。(5)元培計畫文科學生在確定專業前可以選修文科相關院系開設的專業基礎課,若以後進入該專業,則將該課作為專業必修課,若不進入該專業,則計入通選課學分。(6)元培計畫學生在確定專業前通過個人申請及審批手續實行文科轉理科或理科轉文科。所學專業基礎課可作為必修課或通選課和任選課處理,根據學生的選課情況調整學習計畫,實行彈性學制。6.行政編制(1)元培計畫管理委員會:由各院系老師選派擔任,共29人。(2)元培計畫執行委員會:執行主任之下設有三個辦公室,三位主任,五名職員。(3)導師:各院系優秀教授志願擔任,目前有30人。(4)學生工作組:工讀生編制若干。四、元培計畫檢討1.由元培計畫相關教師及學生反應得知,一般認為元培計畫之理念與方向均極為正確,目前實施方式成效雖仍無法斷言,但原定目標(擴大教育基礎,增強跨領域能力)大致達成。由每年穩定增加之元培實驗班人數可以看出,學生及家長已越來越肯定此實驗方向。2.元培班學生在專業訓練上的確比一般本科生少,因此進入高年級前有些人必須補修或自習若干基礎科目,比一般生辛苦。但元培班學生相當有自信,大多認為他(她)們可以迎頭趕上,而其博雅訓練為一般生所無,在創造及突破方面將有更大潛力。 [附錄10]北京大學元培計畫考察報告 2111.元培班之實施對相關老師構成相當沈重之負擔,若無學識好、經驗足之教師熱心投入,則無法成功。目前北大老師已漸漸視元培班之存在為理所當然,並接受雙軌制帶來之變動。未來若元培班繼續擴大招生,則有賴更多有心教師加入。2.比較北大與我國大學之制度,可以看出北大元培班之設立確有打破專業之策略意義。惟我國各大專院校目前多有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且選修部分亦開放各專業科系學生進行跨院系選課,故似無必要採取元培班之制度改革,而應將努力重點置於通識教育課程規劃及延請優秀師資任教之上。3.元培計畫之理念與我國通識教育改革之方針一致,顯示加強跨學科之通識教育及培養優秀人才之必要性,故我國之通識教育仍須繼續努力。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江宜樺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一、前言自從民國七十三年(西元1984年)教育部發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以來,台灣各大學推行通識教育已有二十年的歷史。這二十年間,通識教育的學分數由四學分增加到十幾學分,若與共同科目(國、英、歷史、公民等)合併計算,則平均達二十八學分以上。民國八十三年,教育部曾召開校長會議決定各校之共同必修與通識教育必修學分合計不得低於28學分,但隔年大法官會議釋字380號宣布教育部所定共同必修學分違憲。自此之後,各大學在學術自主的原則下,可個別決定學生修習通識教育與專業科目的學分數及其內容。不過在實踐上,各大學多半仍保留共同科目與通識選修的架構,兩者的學分數總和一般在28學分以上。由於部訂大學生畢業最低學分數為128學分,廣義的通識教育(含共同科及選修通識)約佔全部學分數的四分之一之上,就比重而言,不可謂不重視通識。但是通識教育實踐的成效,仍普遍為各方所詬病。不僅學生抱怨課程內容貧瘠、而譏之為浪費時間的「營養學分」;連老師也認為通識教學妨礙自己的專業研究,對修課人數動輒上百的通識課程敬謝不敏。通識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其來有自,包括學校主管認知偏差、課程設計缺乏規劃、師資不夠理想、教學資源不足等等。這些問題前人多有討論,本文無法一一贅述。參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1987;黃俊傑,1999;2004。另外《通識教育季刊》也經常登載檢討我國通識教育實施困境的文章。但大體而言,我們可以將問題的層次區分為三:第一個層次涉及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如何謂通識?為何實施通識教育?);第二個層次涉及通識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課程架構的規劃(如學分數與領域劃分、共同必修或交叉選修等);第三個層次則與個別課程的教學改進有關(如課程性質定位、授課與討論技巧、教學資源等)。這三個層次的問題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限於篇幅,將集中於第一個層次。現代大學的理念源自於西方,大學中通識教育的精神與課程架構也是來自於西方。因此,為了從根本處瞭解通識教育的起源、發展、及其適用於不同文明區域所必須採取的調整,我們有必要探討通識教育在西方歷史上的演變。具體而言,本文所欲分析者,包括通識教育的前身――博雅教育――的起源與發展,現代通識教育設計上的考慮,以及通識教育面對未來各種挑戰時的自我定位。筆者希望藉由此一探索,也能適度釐清通識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經典教育等相關概念之間的同異與糾葛。一、西方古典時期的教育理想「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這個詞是二十世紀才開始使用的術語,主要是用來指涉「專業教育」(disciplinaryeducationorspecializededucation)之外的修習課程。從現代大學學術領域高度分化的角度來看,各種「專業教育」或「主修領域」(themajor)似乎才是學生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標所在,「通識教育」只不過是在這些「專業教育」之外,為了培養學生對其他領域的基本常識與興趣,所開授的介紹性課程(Kimball,1995)。但是,在學術領域尚未如此分化之前,西方高等教育的目的其實不在於培養專精某一學科的學生,而是把焦點放在所有學生必須共同具備的「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之上。博雅教育涵蓋的科目包括文法、修辭、哲學、數學、科學、音樂等等,與現代通識教育的主要課程項目相近,因此被許多人視為通識教育的前身,或直接等同於通識教育。本文的立場是將博雅教育看成通識教育的前身,而以追溯博雅教育的精神作為我們理解通識教育理念的契機。Liberaleducation除了翻譯成「博雅教育」,也可譯為「自由教育」、「自由人的教育」、或「寬宏教育」等等,這個概念正式出現於羅馬時代,當時的用語是studialiberalia(liberal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studies),指的是「適合於自由人、而非奴隸的教育」,但是它同時也蘊含著「培養通達智能、而非專門技術」的意義。就其有別於奴隸的訓練而言,它是「自由人的教育」或「自由教育」(但不是免費教育);就其有別於專業技術的培養而言,它是「博雅教育」或「寬宏教育」。在羅馬時代(甚至稍早的希臘化時代),這種「自由人的教育」所指涉的學習科目包括修辭、文法、詩歌、音樂、哲學、數學、以及其他基本科學知識,統稱為「自由技藝」(artesliberales,liberalarts)。雖然它事實上包含了數學與若干自然科學,但是羅馬人經常簡稱之為「人文學」(humanitas,humanities),因此「自由教育」、「自由技藝」與「人文教育」在某個意義上是完全相通的。關於「人文學」或「人文研究」(studiahumanitatis)在羅馬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用法,詳見Skinner,1978:84-90。根據MarthaC.Nussbaum的說法,「自由教育」(亦即「博雅教育」)原本專門服務於王公貴族,雖然其內容包括文法、修辭、音樂、詩歌、數學、科學等等,但是學習的方式著重記憶背誦,其目的在於使世家子弟不加思索地同化於傳統文明。等到西尼卡(Seneca)出現,才開始把liberalis的意涵加以改變,使之由「自由出身」的意味轉變成「使人自由」的意味。「自由教育」的目的變成「使學生成為具有自由心靈的人」,接受過自由教育的人不僅知道如何主宰自己的思想,也能對所屬社會的規範與傳統進行批判性的省思(Nussbaum,1997:30)。我們現在談論「博雅教育」時,經常推崇這個概念所蘊含的「心靈解放」「theliberationofone’smind」之涵意,並視之為啟蒙運動的成果,其實是可以往前追溯到羅馬時代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的用語雖然始於羅馬時代,可是這個概念的精神可以繼續往上追溯到希臘時代。從文獻學的角度來看,西方最早以「哲學家」(philosopher)自命的人是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他要求學生從基礎性的「樂教」(mousikepaideia,musicaleducation)開始,透過詩歌的讀寫及調奏練習,逐漸進入「數學」(mathematikoi,mathematics)的領域。而「數學」則是為了更高級的「神聖之學」(hieroslogos,thesacred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teaching)作準備,此一神聖之學兼具今日吾人所謂「哲學」與「神學」的成分。在畢達哥拉斯身後,尤其是在波希戰爭結束之後,各地的賢人哲士(sophists)群集雅典、開班授徒,使上層階級除了基本的讀寫能力之外,也風行學習演辯之術。當時用來指涉這種種學習知識的統稱名詞是encycluical,也就是後世「百科全書」(encyclopedia)一詞的濫觴(William,2003)。在此一背景之下,蘇格拉底(Socrates)的出現,對於西方博雅教育精神之奠立,產生了不可抹滅的影響。蘇格拉底主張人人應該重視德性甚於財富與名利,而德性的憑藉在於知識,因此大家都應該勇於探尋真理,不斷以理性的態度檢驗自己及他人的言行。他強調智慧、勇敢、正義、節制等美德的重要性,承認自己對此所知不多,故汲汲於請教賢達名流,以求有所獲益。他追根究底的詰問方試意外揭露了社會名流之徒有虛名,從而惹禍上身,被控以敗壞青年之罪而處死。即便如此,在面對死亡威脅之際,他仍然留下如此豪語:「一個人最有意義的事,是每天討論德性以及那些大家聽我討論過的、檢驗自己與他人的問題,而一個未經檢驗的人生則是沒有價值的人生」(Apology,38a)。蘇格拉底追求真理、重視德性、善用辨証、不斷自省的態度,被後世諸多學者引為自由人格之至高表現。這種肯定與讚美,不僅來自保守主義者(如AllanBloom),也可出自自由主義或多元文化論者(如MarthaNussbaum)。AllanBloom認為哲學家與社會大眾之間自始存在緊張關係,因為前者以真理為鵠的,而後者易為各種意見所迷惑。蘇格拉底具有熱愛真理的道德勇氣,又知道如何善用論辯以避免直接激怒群眾,改以迂迴之道拯救那些具備哲學天份的青年(Bloom,1987:275-279)。相反地,MarthaNussbaum雖然完全不同意Bloom對蘇格拉底與雅典民主關係的詮釋,但是她同樣盛讚蘇格拉底的人格與理想,並強調蘇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可以適用於每一個人,既不需要固定的教材與教法、也不必仰賴Bloom等人視為不可或缺的偉大經典(theGreatBooks)(Nussbaum,1997:13-55)。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如果蘇格拉底與西方博雅教育的關係主要表現於自由精神上的一脈相傳,那麼其弟子柏拉圖(Plato)對博雅教育的課程設計,則有清楚而直接的影響。柏拉圖在《理想國》(TheRepublic)之中,力主城邦的統治者與輔佐階層必須接受嚴格而井然有序的教育。這種教育始於幼年時期的「樂教」(music)與「體育」(gymnastic),前者包括詩歌、戲劇、文學、演奏;後者包括體能訓練及良好生活習慣之養成。在成年之後,材質較佳的男女尚需接受「數學」、「幾何」、「天文」、「音樂」等四種學科的教育,其目的是為了讓年輕人得以從感官世界的觀察,提升到抽象世界的掌握。在三十歲之後,經過考試淘汰脫穎而出的人才,將開始學習「辯証法」(dialectic)。「辯証法」也就是「哲學」的真正思考方法,其目的是要使一個人超越現象界的拘絆,直接掌握到「善」的理型(theIdeaoftheGood)以及所有萬事萬物的理型(Republic,521a-541a)。柏拉圖所列舉的學習科目對後世博雅教育體系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希臘化時代,「文法」(grammar)與「修辭」(rhetoric)日漸成為培養寫作與演說能力之必要訓練,「辯証法」經過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轉化,成為偏重論証效力的「邏輯」(logic),「數學」、「幾何」、「天文」、「音樂」的地位維持不變,「哲學」則獨立於各種學科之上,作為最高學問的總稱。這幾個科目在羅馬時代沒有固定的排列順序,其項目甚至時有增減;但是西方人對於博雅教育應該包括那些基本訓練,以及這些訓練的目的何在,卻已經逐漸形成共識(William,2003)。舉例而言,西塞羅(Cicero)所列出的「博雅教育」包括天文、文學、詩學、自然科學、倫理學、政治學。而其同時代的人物M.TerentiusVarro則在文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天文、音樂之外,再加上醫學與建築學(William,2003)。簡單地說,博雅教育是一種自由公民才能享有的教育,這種教育的目的不在訓練專業技術能力,而在培養廣博通達的智慧。它透過基礎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教導,使受教者具備良好的表達、推理、反省能力,以及對抽象藝術形式的感受能力。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會看到這種教育理想如何被進一步確立,並演變成今日的通識教育。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一、中世紀博雅教育的內涵中世紀在經歷蠻族入侵的動亂之後,逐漸恢復有利於學術發展的社會條件。十二至十三世紀之間,歐洲最早的大學陸續成立。大學不同於專門研究神學或法學的機構,是可以對學生傳授studiumgenerale的綜合性學術機構。基本上,中世紀大學所教導的學科與羅馬時代人文教育的內涵相去不遠,但是它們進一步把博雅教育的學科數目確定為七門。這七門博雅學科(thesevenliberalarts)分成兩組,第一組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為語文相關學科,統稱為「三文」(trivium);第二組包括「數學」、「幾何」、「天文」、「音樂」,為數理相關學科,統稱為「四藝」(quadrivium)。修習前一組的學生可獲得「學士學位」(BachelorofArtsdegree),修習後一組的學生可獲得「碩士學位」(MasterofArtsdegree)。這兩組科目雖然統稱為「七藝」(sevenarts),但其實它們都不是專業技藝,而是比較廣博的學科。時人稱之為「自由」或「博雅」的教育(artesliberales),以別於「不自由」或「不博雅」的教育(artesillliberales)。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中世紀是一個基督教支配一切的時代。在基督教的影響下,無論是七藝的內涵、或是博雅教育的目的,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首先,就七藝教學的內容而言,《聖經》幾乎成為所有初階學習者的教材。譬如「文法」以教導《聖經》的詩篇開始,然後及於《聖經》其他篇章,再來是早期教父的作品,最後才是古典拉丁文學(如西塞羅、味吉爾、賀瑞斯、奧維德等人的作品)。再以「數學」為例,學生首先注意到的《聖經》之中所記載的各種數字,老師必須以此為基礎,逐步教導學生瞭解各種度量單位及抽象的形式。同理,「邏輯」的目的也不在於學會有效推理,而在於有效詮釋經文(Durant,1974:290-291;William,2003)。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基督教對博雅教育的另外一個影響是拉近「自由教育」與「不自由教育」之間的距離。雖然七種博雅學科循例被尊為「自由人的教育」,但是由於基督教教義強調「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因此「不自由的教育」也開始受到重視,或至少不以卑踐低下的方式形容之。舉例而言,「七種博雅學科」的對比是「七種操作技藝」(thesevenmechanicalarts),包括「紡織」、「製鐵」、「軍事」、「航海」、「農耕」、「狩獵」以及「醫療」。這些科目不像「博雅學科」那樣必須預設「閒暇時間」,也不是「自由公民」感興趣的學習對象,但是它們在社會中也有一定的尊嚴(William,2003)。我們從這種「平等對待」的態度中,已經可以預見未來「博雅教育」擴充為「通識教育」時,支持者與反對者所可能分別持有的理由。除了上述兩種影響之外,我們也必須注意中世紀對「學科」(或技藝)的理解事實上存在兩種相當不同的態度。一方面,正如雨果(Hugo)所說:七藝乃是「通往哲學真理的最佳工具、最佳入門」,而「三文」(trivium)與「四藝」(quadrivium)這兩個字原來也是指涉三叉路口和十字交會口,意味著學習七藝者皆可踏上追求智慧的康莊大道。但是另一方面,許多人視哲學為神學之婢女,因此哲學所包含的七種博雅學科也就不過是協助人們接近神聖經義的各種研讀途徑罷了。MagnusAureliusCassiodrus把Ars理解為「教材課本」(text-book),把liberalis理解為「書籍」(而非「自由」),因此「學科的學習變成書本的研習」。而既然所有技藝都有書本可資學習,則「自由」與「不自由」的分野就不是那麼重要,所有的教學科目(或主題)都可以成為服務於宗教(或神學)的工具(William,2003)。神學的重要性,可以從它躋身於三種高等學位之列看出。中世紀教育體系,除了前述由「三文」及「四藝」所構成的「七種博雅學科」之外,還有因專業研究需要所發展出來的三種博士學位(Doctordegree),分別是「醫學」(medicine)、「法學」(jurisprudence)與「神學」(theology)。通常一個學生要花幾年的時間學習「文法」、「修辭」、「邏輯」以取得學士學位,然後再花五、六年的時間學習「四藝」以獲得碩士學位。在取得碩士之後,學生可以選擇離開學校、留在學校教初階課程、或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訓練少則數年,多則十餘年(Tierney&Painter,1997:531-532)。它們是後世研究所教育(post-graduate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studies)的前身,就性質上來說,也是奠立在博雅教育基礎之上的「專業(或職業)學院」(professionalschool)的濫觴。撇開博士學位的訓練不講,中世紀大學的教育內涵主要仍然集中於傳統「七藝」。雖然實際上值得教授的科目很多,但是中世紀對「七」這個數字確實情有獨鍾。「七藝」彷彿可以呼應耶穌祈禱文之中的七項訴求(theSevenPetitionsoftheLord’sPrayer,詳見馬太幅音第6章),可以呼應聖靈的七項恩賜(theSevenGiftsoftheHolyGhost,即智慧、理解、慎辨、堅忍、知識、虔誠、敬畏),也可以呼應基督教七項聖禮(theSevenSacraments,即洗禮、聖餐、堅振、按立、告解、婚禮、膏油禮),或七大德性(theSevenVirtues,即謙卑、溫和、慈悲、貞節、節制、熱誠、慷慨)。除此之外,「七」的特殊性還包括耶穌訂上十字架後所說過的七句話(theSevenWordsontheCross)、智慧七大支柱(theSevenPillarsofWisdom)、七層天堂(theSevenHeavens)等等(William,2003)。雖然博雅教育受到基督教的影響而確立為七門學科,但是知識的擴展不可能受到「七」這個數字的限制。到了中世紀晚期,大學教育的學科架構已經越來越感受到擴張的壓力,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分類逐漸取代七藝或七藝加上三種博士學科的十項分類。文藝復興以後,傳統七大博雅教育的架構正式走入歷史,百科全書式的學習途徑開始成為近代大學組織課程的原則。「歷史學」與「政治學」因新興國家管理知識的需要而上升;「地理學」因地理大發現及帝國殖民時代的來源而日益重要;「自然哲學」分化為「物理」、「化學」、「自然歷史」、「植物學」;「藥物學」與「經濟學」也由附庸的地位攀沿而上,成為獨立的學科。誠如PeterBurke所言,「(大學)課程的重組乃依循幾種模式。分化、專門化、乃至所謂的割據化,是一再出現的趨勢」(Burke,2003:161-178)。正是在這種專業學科不斷分化、人類知識不斷擴張的情勢下,「通識教育」的呼聲才會一再出現,試圖平衡專業化所帶來的分裂局面。但是通識教育有無可能重建古典及中世紀時期博雅教育的地位,發揮跨越學科、凝聚共識的作用,則仍有待觀察。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一、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處境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西方的大學經歷了重大的變革。由於過去二、三百年來知識的急劇擴張,新的科系及研究所不斷出現。同時,由於教育機會的日益普及,大學學生人數也直線上升。任何大學在這種情況下,都不可能維持過去以七門博雅學科為內容的博雅教育。事實上曾經有一段時間,許多大學都放棄以博雅教育作為大學核心教育的理想,而放任學生自己決定要選擇哪一種專門學科,或選擇哪一些感興趣的科目。學校在大學生的修業規劃上採取放任態度,系所變成競逐學生青睞的焦點所在。但是,這種「百家爭鳴」的情況很快就出現問題。由於學生只熟悉單一學科的知識體系,對其他科系或領域的知識一無所知,因此他們在溝通上極為困難。更重要的是,在欠缺傳統博雅教育的薰陶下,大學生似乎逐漸喪失了自我探索、批判反省、以及創新突破的能力。在此一背景下,許多大學又紛紛恢復要求學生修習某些共同基礎學科的制度。當然,這種發展並不是普世皆然,譬如德國與英國的博雅教育主要集中於高中階段,因此大學本身並不熱衷推行任何共同必修的基礎教育(胡昌智,1995:49-51;Rhyn,1999)。相反地,美國的大學則比較堅持專業主修之外,還要有某種「專業之外、普遍相通」的教育。在美國,這種「專業之外、普遍相通」的教育有若干不同名稱。若干學校保持中世紀以來的傳統,稱之為「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有些學校為了突顯這種教育乃是全校各科系皆應修習的基礎,而稱之為「大學教育」(universityeducation)。另外有些學校著眼於此種教育之核心重要性,故稱之為「核心教育」(coreeducation,corecurriculum)。但是,使用最普遍的名稱,則是我們所熟知的「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根據RobMauldin對全美200所大專院校的調查,用來表達該校「專業以外、普遍共通」課程的名稱及其所佔比例,分別是:“general”67%,“core”20%,“university”8%,“liberal”7%。引自Bowen,2004:31。這些不同名稱除了表示各個學校對其所實施共同課程的不同認知之外,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還牽涉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共同課程究竟應該提供一套相同的學習科目給所有學生,還是要求學生到自己專業領域之外的其他領域自由選修若干科目?針對此一問題的答案,產生兩種相當不同的通識教育理念,以及兩套不同的課程規劃。第一種情形可以稱為「核心課程」模式,它的意思是學校主動規劃出體系清楚的課程,以之作為所有大學生必須選修的科目。通常這種模式代表學校對學生應該具備何種知識或能力,有比較積極、特定的想法。譬如哥倫比亞大學要求全體學生都修習五大領域的套裝課程,包括「當代文明」、「音樂」、「主要文化」、「文學」、「藝術」等。另外一種情形稱為「平均選修」模式,意思是學校不規定成套的必修共同科目,但要求學生除了選修主修學系的課程外,還要到性質不同的領域去分別選修若干規定的最少學分。譬如一個經濟系的學生,必須在人文領域選修一些文學或藝術課,在自然科學領域選修一些微積分或天文物理,甚至在生命科學領域選修一些基礎生物或遺傳工程學等等。這兩種基本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名稱,如KenWaltzer稱之為“thecoremodel”vs“thefluidmodel”(Waltzer,2000)。黃俊傑稱之為「精義論」與「均衡論」。另外又有第三種「進步論」(黃俊傑,1999:136-162)。就理念而言,「核心課程」模式所代表的通識教育理論,基本上比較接近古典博雅教育的理想,只是順應時代變遷而在修習科目上做了若干調整。「平均選修」模式則代表文藝復興以迄啟蒙運動時代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體系所要求的最起碼整合。這兩種模式各有其優缺點,很難斷言孰是孰非。另外還有許多學校試圖調合兩種模式,以求創造一種兼顧二者優點的通識教育模式,哈佛大學即為其中一例。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體系的演變,本身即可視為前述幾種模式輪番更迭的縮影。在二十世紀以前,哈佛的大學教育有一套統一適用的課程。CharlesEliot(1869-1909)擔任校長期間,轉向相反的極端,允許學生完全自由選修。1914年開始,在A.LawenceLowell校長的領導下,哈佛建立了「集中與分配」(“concentrationanddistribution”)的課程規劃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原則,要求學生除了主修某個特定學科之外,還要在其他領域有相當程度的涉獵。這套選課架構試圖兼顧深度與廣度,但是它的選修部分沒有任何規範,性質上比較接近「平均選修」模式。二次大戰期間,JamesBryantConant校長提倡通識教育的理念,並於戰後的1945年完成了著名的「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報告書(簡稱「紅書」)GeneralEducationinFreeSociety:ReportoftheHarvardCommittee(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45)。,強調傳統與創新必須兼顧。但是,報告書最重要的作用是要求學生在自由選修的部分,必須就「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三大領域各選修一門全學年的課程。其後哈佛又經過一兩次的調整,而得出目前實施的「核心―分配」綜合模式。哈佛目前的核心課程分成七大領域: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與藝術、道德思維、量化推理、自然科學、社會分析。但是,哈佛的領域內課程有選修的調性空間,不像哥倫比亞大學的統一要求,因此這個模式可算是介於「核心」與「平均」之間的綜合模式。關於哈佛通識教育課程的演進,以及目前重新規劃的方向,參閱“AReportontheHarvardCollegeCurricularReview”(2004)。無論一個學校採取的是「核心課程」模式、「平均選修」模式,或是介於其間的綜合模式,通識教育的基本目的――加強學生在專業學科外的興趣與能力――似乎已經獲得普遍的肯定。誠如哈佛大學2004年通識教育改革報告書中所言:「在一個日益分化與專業化的時代中,我們重新肯定實施文理博雅教育的信念。我們希望教導我們的學生成為具備反思能力、學有專精、又能獨立思考的人。我們相信博雅教育應該使學生發展出多元的視角,用以檢視自身及世界;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知識、訓練與技能,以作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儘管如此,反對通識教育理念的人仍大有所在。不僅那些主張專業教育至上的學者對通識教育的理想嗤之以鼻,即使同樣重視博雅教育傳統的學者,也可能對「通識教育」這個概念所蘊含的轉變感到不安,或甚至反感。在這裡,我們可以舉英國哲學家MichaelOakeshott的說法為例。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Oakeshott是傳統博雅教育的支持者,他認為博雅教育乃是幫助人們自日常生活需要的滿足「解放」出來的教育。博雅教育讓我們不陷溺於一時一地的實務考量,而進入一個充滿複雜情感、認知、感受的歷史文化之中。人們在他所屬的文化之中學習,就是參與這個生生不息、不斷變化的文化。因此,博雅教育可以使我們培養反思能力,深切瞭解自我,並在所有的探索、表達與行動之中展露我們對人世狀態的瞭解(Oakeshott,1989:22-29)。對他來講,西方的大學原本是踐行博雅教育的最佳場域,但是二十世紀大學的發展卻越來越偏離此一理想。其主要的原因包括社會風氣以實用為尚,大學亦步亦趨;同時也包括外在世界標榜一致性,大學教育成為社會同化的工具。除此之外,博雅教育為通識教育所取代,也是大學「自我叛離」(self-betrayal)的病灶之一(Oakeshott,1989:29-32)。Oakeshott認為通識教育傷害博雅教育的方式有二。首先,通識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抽象思考能力,期待學生能「邏輯地思考、清晰地表達」,並且要求學生具備某些道德素質,如勇敢、艱毅、有耐性等等。但是「這些能力、乃至自我瞭解本身,都不可能是學習的對象」,因為真正的學習是參與於特定具體的文化,而「文化並不是一堆抽象能力」。參與於文化的互動,意味著我們必須進行實質的(而非抽象的)思考與表達,讓自己的思考、情緒、信念、意見、好惡等,都在探索、詰問、與反應之中活絡起來。通識教育誤將「能力」(aptitudes)當成學習的直接對象來教導,根本不能達到博雅教育「使人涵詠於文化之中」的效果。其次,通識教育之為通識,乃是採取導論的方式教導學生迅速認識眾多學術領域的梗概。可是這種浮光掠影式的導覽並不能幫助學生真正瞭解任何一門學問的精神。於是學習乃化約為「認知」,從來沒有觸及知識的本體,也談不上知識與識之間的交會(encounter)。用Oakeshott的話來講,這種通識教育「只是文化老粗模糊而零碎的智識配備」罷了(Oakeshott,1989:32)。如果說哈佛大學「紅書」的宣言代表了二十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自我期許,那麼Oakeshott的評斷就應該看成通識教育必須嚴肅以待的自我警惕。事實上,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推行確實面臨不少瓶頸與歧路,Oakeshott所提出的質疑,只是其中兩項比較顯目的問題。其他諸如課程的規劃、師資的培養、教材的選擇、班級人數的多寡、教學技巧的精進等等,也都是令人困擾的挑戰。不過這裡面很多問題所牽涉的層面只是制度的層面,真正值得我們注意的,還是通識教育理念層面的問題。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就理念層面而言,筆者認為通識教育確實與傳統博雅教育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但是它也不能只固守傳統博雅教育的視野。過去的博雅教育期許學生成為一個具備自我反省批判能力、具備人文數理學術基礎、並具有道德信念與美感情操的全人,這仍然是現代通識教育理應高懸的鵠的。但是,由於人類知識的爆炸,由於社會轉型及經濟繁榮帶來的學生人數激增,大學教育事實上不可能繼續保持精英教育的原貌,同時也應該不斷檢討核心知識體系的構成。這並不代表大學教育即將庸俗化,相反地,它必須更加精緻、更加貼近理想人格的養成。因為只有妥善調整專業與共通課程的比重,我們才能培養「學有專精、通達寬宏」的人才;只有增加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才能創造一個充滿理性、熱情、多采多姿而又公平正義的社會。此一工作顯然充滿挑戰,有待志同道合者協力應付。挑戰之一,乃是資本主義社會過度重視實用、效率、以及物質享受,而這種心態造成社會各界普遍要求大學必須「積極回應社會需要」、「培養有用的職業技能」、「配合國家經濟建設」。實用主義掛帥的結果,是社會各界都把大學當成高級職業訓練所,期待大學製造出技術高超、工作態度良好、人際關係正常的生產人力。相應於這種來自國家社會或家庭父母的期待,大學通識教育愈來愈偏向於開授一些「職前訓練」性質的課程,如「資訊處理」、「人際關係」、「作業系統」、「商業英文」、「投資理財」等等。這些課程誠然具有實用價值,然而對獨立自主人格及社會批判能力的培養傷害至大。如果大學真的變成職業訓練所,那麼整個國家將成為一個龐大的工廠,沒有人會去反省工廠存在的意義。挑戰之二與上一問題有關,但性質未必相同,亦即大學教育過度專業化。專業知識與技術的要求,固然可能來自外界社會的期待,但很大程度也是學術內部發展的結果。二十世紀學術分化與專化的情況,遠非過去人類所能想像。今天我們不只有哲學,而且哲學還分成科學哲學、心靈哲學、社會哲學、宗教哲學……;不只有歷史,而且歷史還分成政治史、思想史、科技史、藝術史、醫療史、文化史、經濟史……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不只有生物學,而且還分為動物學、植物學、昆蟲學、生物工程學、分子生物學……;不只有物理,而且還分成天文物裡、核子物理、電能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態物理、雷射物理……。新興的學科不斷出現,舊有的學科不斷分化,使得「培養通才」成為極為困難的挑戰。許多列為通識課程的科目,由於授課老師本身研究過於專精,因此課程內容也趨於艱澀,不僅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弄不清楚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係,譬如「毒理學」、「檢驗醫學」、「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造船工程」、「行政生態學」等等。嚴格來講,這類課程都不該列為通識,但是在「平均選修」的模式下,學校如果缺乏更好的選擇,往往就會以之代替通識科目。從這個角度反省,完全採取「平均選修」而未對選修範圍加以規範,也許是一種最不理想的設計方式。與「過度專業化」相反的情形是「過度膚淺化」,這也是通識教育常見的問題之一。由於許多大學通識教育的規劃者對於博雅教育的精神瞭解不夠,再加上唯恐學生對其他領域缺乏興趣與信心,因此常常推出各種「概論」或「導論」型的課程,以為這樣就算是教導通識。以臺灣的實踐情形來看,許多學校甚至爭相推出各種「XX與人生」的科目,似乎以為這樣才能讓其他領域的修課者感到平易近人。於是,我們有「法律與人生」、「政治與人生」、「文學與人生」、「昆蟲與人生」、「宗教與人生」、「哲學與人生」、甚至「工程與人生」、「運動與人生」。這些課程絕大部分與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的精神無關,完全只因為想要「在每個學生的專業之外」幫忙培養一些興趣,才會創造出這麼多Oakeshott所痛斥的「零碎配備」。如果我們繼續以「專業以外的學習」來定義通識,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形將無法根絕。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最後一種通識教育常見的問題,比上面三種狀況都更加荒謬,那就是:在欠缺學術研究風氣的校園裏,通識常以「休閒、娛樂、實惠、養生」的面貌出現,試圖發揮紓解學生課業壓力的心理輔導效果。「插花概論」、「攝影入門」、「禪坐與人生」、「茶道入門」、「田園生活體驗」等是常見的「通識」科目,「珠寶鑑定」、「投資理財」、「股市介紹」、「彩妝技巧」、「履歷寫作」等的出現頻率也不遑多讓。我們對於這種科目充塞於大專院校的通識課程中,基本上無言以對。因為,如果「趣味化」、「生活化」、「實用化」可以被當成大學教育的開課原則,那麼大學必然已從這個社會消失。一、結論本文從追溯西方教育的理念開始,嘗試釐清博雅教育的起源、內涵與發展,並分析博雅教育轉為現代的通識教育之後,其精神之連續與具體科目之變遷。基本上,古典與中世紀的博雅教育乃是為自由人而設計的教育體系,它強調語文及數理能力的培養,目的是養成頭腦清楚、表達流暢、具備自我反省能力及社會責任的自由公民。在近代以後,由於知識急劇擴增,奠立於「七藝」的博雅教育不再能維持其舊有架構,而逐漸由包羅更廣、更強調跨領域連結作用通識教育所取代。但是在情感上,許多人仍然寧願把通識教育看成完全等同於博雅教育的大學核心教育。無論如何,筆者認為通識教育的核心精神在於培養學生適當的文化素養、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達溝通技巧、以及終身學習成長的動力。一個具備理想通識教育人格的學生,將不只擁有人文社會及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批判思考,瞭解自我存在的意義,尊重不同生命與文明的價值,對宇宙充滿好奇,並知道如何進行探索。這段文字也是筆者在2002-2005年間擔任教育部顧問時,為「通識教育改進計畫」所擬定的宗旨。現代大學縱然不斷進行學術專業之分化,並競相以追求學術研究之突破與卓越表現為主要目標,但是大學畢竟也肩負知識傳授、道德人格養成的重責大任。就此而言,大學的通識教育事實上才是大學生命能否發皇壯大的關鍵所在。我們無論如何強調研究的重要性,都不能忘掉或看輕通識教育的角色。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當然,通識教育的具體實踐必然涉及許多現實條件的考慮,如師資、資源、學生背景、地理環境等因素。因此,通識教育的實施必須因地制宜,不能勉強套用同一種課程規劃模式。我們從美國的經驗中,看到哈佛大學的「領域平均選修」不同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共同核心課程」,而哥大的「教材彙編」模式又不同於芝加哥大學的「經典研讀」模式。同理,在台灣的大專院校中,綜合型大學(如台大)的通識教育也不會等同於單科型大學(如長庚)的通識教育;研究型大學(如清大)的通識教育也不會等同於技職院校(如高雄餐旅學院)的通識教育。各種類型學校如何在通識教育「培養健全人格」的宗旨下進行課程規劃,是每一所學校必須嚴肅面對的工作。我們期待在持續的摸索與調整之後,台灣的通識教育能呈現百花齊放的榮景。參考書目胡昌智(1995)〈德國之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2卷第1期,頁49-51。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黃俊傑(2004)《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編(1987)《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Bloom,Allan(1987)TheClosingoftheAmericanMind.NewYork:SimonandSchuster.Bowen,StephenH.(2004)“What’sinaName?ThePersistenceof“GeneralEducation,”PeerReview7(1):30-31.Burke,Peter(2003)《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賈士蘅譯。台北:麥田。Chrucky,Andrew(2003)“TheAimofLiberalEducation,”OnlineEdition.Durant,Will(1974)《世界文明史》,第四卷,《基督教巔峰的文明》。台北:幼獅。HarvardUniversityFacultyofArtsandSciences(2004)AReportontheHarvardCollegeCurricularReview.Nussbaum,MarthaC.(1997)CultivatingHumanity:AClassicalDefenseofReforminLiberalEducation.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Oakeshott,Michael(1989)TheVoiceofLiberalLearning,ed.byTimothyFuller.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Plato,Apology.Plao,Republic.Rhyn,Heinz(1999)“TheFormationofLiberalEducationinEnglandandScotland,”StudiesinPhilosophyandEducation18:5-14.Skinner,Quentin(1978)TheFoundationsofModernPoliticalThought,vol.1,The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Renaissanc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Tierney,BrianandSidneyPainter(1997)《西洋中古史》(下),袁傳偉譯。台北:五南。Waltzer,Ken(2000)“LiberalGeneralEducationatMichiganStateUniversity–IntegrativeStudies,”OnlineEdition.William,Otto(2003)“TheSevenLiberalArts,”trans.byBobElder,inTheCatholicEncyclopedia,vol.1,OnlineEdition. [附錄11]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 229 [附錄12]「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本校報告 235[附錄12]「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本校報告訪評日期:93.4.1.評鑑項目:一、目標與願景     二、組織與制度     三、教學與行政資源   四、課程規劃     五、教學品質      六、師資     七、自我評鑑之運作   八、整體觀感     總評          評等一、目標與願景(評等:B)(一)特色與優點1.台大通識教育蘊含知識廣度、批判思維及人文關懷,頗具理想性及前瞻性,而台大透過長期且有系統的講座、研討會與出版品,深入探討通識教育之核心理念與實踐,堪為各校之楷模。2.不論規模或師資,台大皆具有充分條件,足以發展國內具指標性之通識課程。(二)待改進事項與建言1.台大通識教育理念甚佳,而主事者對通識教育之經驗與管理亦有深入之瞭解,但獲得之資源與行政支持與他校相形之下似乎有所不足,因此理念與實踐之間顯然有所落差。不但通識教育之架構有改善空間(如醫學院通識教育獨立一組,通識與共同科如何區隔或整合等),必須嚴肅面對、認真檢討,而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似乎也不盡清晰,該校亟應加強宣導。2.校方與各學院顯然必須更加積極參與通識課程之規劃、執行與評鑑,並投入更多之人力與物力。二、組織與制度(評等:C)(一)特色與優點1.共同教育委員會屬一級行政單位,雖無專任師資,但仍可靠協調努力而靈活運用全校人力。2.主事者對通識教育有深入的認識與熱忱,推動通識教育之貢獻甚大。(二)待改進事項與建言1. [附錄12]「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本校報告 235可考慮強化共同教育委員會規劃、執行及評核之功能。不應僅限於行政工作,從而無法充分發揮其規劃、執行與評核之功能。2.共同教育委員會主體組織未盡明確,而成員似亦可增加,藉此強化各學院之參與。3.擬成立之通識教育中心,其定位與運作方式皆應深入探討。而共同教育組與通識教育組尤應考慮是否合併,並提升為一級教育單位,或保持目前之虛級架構,但配套引進合聘辦法。4.醫學院通識另立一組,無助於全校通識教育之整體規劃。通識教育應為全校性之規劃,不宜在組織上另立旁支。且社科院、法律學院校園亦獨立在外,皆無類似設計,醫學院另設「共同教育室」之做法,實顯突兀。三、教學與行政資源(評等:C)(一)特色與優點1.師資、圖書、資訊與視聽等硬體軟體條件皆佳。2.外語教育改革計畫明確可行。3.系所數目多,涵蓋領域廣泛,有條件發展完備並具深度之通識課程。4.自校外申請或籌募之款項相當充裕。(二)待改進事項與建言1.人力、經費與行政支援顯然有改善空間,設備費可考慮編列。2.教師與學生皆表示大型教室嚴重不足。3.目前之通識教育經費相當部分來自校外計畫款,學校本身之資助應予增加,並應以更積極的態度與實際行動參與通識教育之推動。4.學校組織龐大,學生人數多,通識教育之協調工作特別艱巨,應特別加以留意。5.參與通識教學之教學助理(TA)員額或助學金經費應予寬列。南部若干大學每數十名通識學生即配置教學助理一名,台大資源豐沛卻未能重視通識,十分遺憾。四、課程規劃(評等:B)(一)特色與優點1.規劃中之STS、經典與跨領域課程皆極具開創性。2.審查機制完備,並有明確之審查標準(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貫通性)。3.通識講座頗具規模,不論內容、財源籌措、宣傳或出版皆甚有成果。 [附錄12]「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本校報告 2354.通識主管單位有計畫淘汰不合理想之科目。5.若干課程由院長主導規劃,跨領域效果佳,內容豐富。6.設有通識教育網,資訊流通順暢。7.課程規劃完整、均衡。(二)待改進事項與建言1.可鼓勵各系所多開授與通識精神及內涵相符之科目,並依規定承認其通識學分。2.通識學分似可適量增加,目前十二學分顯然不足。3.若干通識科目之審核稍嫌鬆懈,因此生活化有餘,通識性明顯不足。4.本國憲法與公民教育可考慮併入通識之社會科學領域,並將課程開放供各系專精之教師授課。5.部分課程由任課教師提出申請,雖有三級三審之機制,但易流於瑣碎,缺乏系統性。6.通識與共同科皆有歷史課程,應考慮如何區隔或整合。7.博士生開授共同科課程不宜浮濫。博士生可擔任教學助理,參與教學、帶領討論,搭配教師大班上課。8.若干課程內容不盡符合通識教育目標;公民教育可考慮重新設計,並賦予更具批判性、行動力之內涵。9.哲學思想課程相當重要,宜予強化。社會科學課程中,經濟科目佔多數。反之,社會、法律、政治與心理等課程似乎不多,可更積極增加。10.可鼓勵各系所多開授與通識精神及內涵相符之科目,並依規定承認其通識學分。11.通識學分似可適量增加,目前十二學分顯然不足。12.若干通識科目之審核稍嫌鬆懈,因此生活化有餘,通識性明顯不足。13.本國憲法與公民教育可考慮併入通識之社會科學領域,並將課程開放供各系專精之教師授課。14.部分課程由任課教師提出申請,雖有三級三審之機制,但易流於瑣碎,缺乏系統性。15.通識與共同科皆有歷史課程,應考慮如何區隔或整合。16.博士生開授共同科課程不宜浮濫。博士生可擔任教學助理,參與教學、帶領討論,搭配教師大班上課。17. [附錄12]「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本校報告 235若干課程內容不盡符合通識教育目標;公民教育可考慮重新設計,並賦予更具批判性、行動力之內涵。18.哲學思想課程相當重要,宜予強化。社會科學課程中,經濟科目佔多數。反之,社會、法律、政治與心理等課程似乎不多,可更積極增加。五、教學品質(評等:B)(一)特色與優點1.台大教授專業水準極高,教學品質大致優異。2.網路外語教學系統品質高,有利於提升學生外語能力。3.教師授課準備充分,內容豐富。4.有系統的辦理講座、研討會與出版計畫,配合通識的教學與研究。(二)待改進事項與建言1.班級大小不一,若干教室容量不足,應積極擴充教學空間,並嚴格控制選課人數。2.本國憲法/公民教育課程宜考慮開放,由各專業人才(包括各系所或校外兼任教師、退休大法官等)擔任,並確實審核。3.九十一學年度師生比通識為77:1,共同科為44:1,如無教學助理參與教學、帶領討論,則效果可能不佳。4.教師教學應避免因個人之政治立場或宗教信仰影響教學。5.學生之教學評量制度已初步獲得成果,宜確實執行,並分析其數據,藉以改善通識教育,避免給學生有邊緣知識或營養學分之誤解。6.若干科目教學方式乃停留於單向傳授,未能透過討論引起學生學習興趣。7.缺課情形相當嚴重,而遲到或上課時相互交談、飲食等現象也干擾上課,似應探討其背後原因與改善辦法。8.開課人數太多固然需要客觀條件(如教學助理、教具、教室空間等)配合,但人數太少,亦不盡符合經濟原則。9.通識之教學理念宜多向學生(甚至教師)宣導,而課程大綱除廣為公布之外,亦應確實落實於實際教學。10.部分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不盡正確,除爭取營養學分之外,也往往以實用課程為主,應予導正。六、師資(評等:A) [附錄12]「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本校報告 235(一)特色與優點1.師資能力佳,具跨領域整合之專業能力。2.師資涵蓋的領域相當齊全,最具條件創造健全的通識課程。(二)待改進事項與建言1.跨領域整合課程已列未來發展計畫之中,宜更積極推動,並請各院院長出面主導、協調。2.校方若能想辦法提高優良教師開課意願,並以更積極的態度看待通識教育課程,則必然能達成通識教育之目標。3.優良師資另需教學環境的配合與教學助理的支援。4.共同科延續舊有之教學體制,現雖隸屬共同教育委員會,但全面整合之努力尚有頗多改進空間。未來師資之延聘,亦應視通識教育整體需求考慮而做調整。社會科學領域更應將憲法領域併入規劃,全面檢討。5.國發所負責相當比例之社會科學通識與共同科課程,負擔似稍微吃重,宜減輕,並開放課程供其他單位參與。惟此問題應與通識教育之組織結構併同討論。七、自我評鑑之運作(評等:無)(一)特色與優點1.自我評鑑與改進在主任委員推動下,成績不錯,但全校在制度面的參與及支援明顯有所不足。2.自評表資料尚稱齊全。3.課程評鑑全校一致參加,滿意度相當不錯。4.評鑑資料包含二階段之改革措施,值得他校參考。(二)待改進事項與建言1.宜建立常態化,更具檢核力並有助日後規劃之評鑑機制,及具體之評鑑辦法。2.可考慮彙編白皮書,檢討過去、展望將來。3.評鑑資料本身尚稱周詳完整,但似未觸及通識教育若干長期存在的具體問題與弊端。4.教學評鑑資料之處理與追蹤應予加強。5.除確實執行課程三年一審以外,通識教育之基本方向與規劃原則亦應定期自評。八、整體觀感(評等:無) [附錄12]「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本校報告 235(一)特色與優點1.台大通識理念早已存在,歷史悠久,畢業校友也都卓然有成,此與校風及廣義之通識教育顯然不無關聯。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對通識教育有極為準確與宏觀的認識與理念。2.台大學系齊全,師資極佳,無疑為國內發展健全通識教育最具潛力之單位。(二)待改進事項與建言1.台大通識教育似乎太過於依賴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個人的努力、各系個別對通識理念有所認同之教師,以及各單位對外申請之計畫款項。相形之下,校方投入之資源及重視,與他校相較顯然不足,而校方對通識教育之參與亦有所不足。2.就結構而言,台大之通識教育組與共同教育組如何區隔或整併、共同教育委員會之定位與工作等問題,皆須深入探討,而評鑑工作與未來之規劃及改革措施,亦應一併加以考慮。總 評台灣大學的通識教育具有師資優異及系所齊全的先天優勢,對通識理念的釐清與具體實施方案,也有相當的心得,極有潛力規劃出一套完整且具深度的通識課程。但願景的具體化、制度化與持久化,有賴健全組織與制度之建立與執行。該大學之共同教育委員會雖為一級單位,但主要工作似乎僅限於行政與協調,實際課程規劃與教學則泰半由各組、系、所負責;對整體課程的規劃、審核或評鑑,該委員會似乎仍有更積極介入的空間。以台灣大學之歷史、規模與資源而言,該校對通識教育所投入的教學與行政資源,甚至參與度都顯然有改善的空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