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334550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6
《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方式的探索与研究”科研课题阶段性总结凤凰镇召口中学王翠红在区教科室课题组、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校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大力进行“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方式的探索与研究”科研课题的研究,下面作简要的阶段性总结。一、学习了有指导性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进行“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方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主要进行了以下理论的学习:(一)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学习《课程标准》,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学习《课程标准》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转换角色,革新评价方法,更需要变革教学方法。(二)学习相关理论文献或文章,学习他人对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方式探索的认识。如我从《参与、感悟、践行——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途径好方法》(徐爱群)中,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途径有:1、准确引导,主动参与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2、独立思考,自我感悟,在逐步扩
4、展的社会生活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好良好地道德品质;3、勇于探索,大胆践行,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4、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使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二、总结本阶段课题研究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一)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艺术化,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为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教师必须在
5、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所以,我在教授初二教材“喜、怒、哀、惧,人之常情”一节时,我先简单介绍了这四种情绪在生活中的反映,然后围绕课文中“由于生活条件,个人经历,阶级地位的不同,情绪也会有极大的差别,人的情绪也有其品质上的区分”这一观点,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进行德育渗透。
6、例如面对“怒”,我讲述了任长霞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故事,使学生对英雄更加崇敬。相比之下我还列举了许多文艺作品中艺术人物的怒,且绘制了他们的表情图制成活动卡片,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有我国名著《红楼梦》中贾雨村在刚升任应天府判一件人命案时为拉拢人心,以示清明的装腔作势的怒;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警官欺下媚上的怒,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了要克服因私利而引发感情冲动的道理。我又以多媒体播放“神六”胜利返航时人们的欢呼场面,分析了为国、为民而喜的情绪;展出了贫穷山区人民落后的生活状况和孩子之后的教育状况的
7、纪实图片,分析为国家和人民困顿而悲哀的情绪,从而使学生懂得:人的情绪与国家、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之中就培育了爱国爱集体的情操。(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应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引
8、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且结合教材或生活实际辨析、探求问题。我在教学“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权利”时,创设了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打破原来的就座方式,让学生围成圆形而坐;我也从讲台位置走到学生中间去;我与学生的信息传递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灌输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室里没有了权威,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消失了。学生们思维活跃,反映灵敏,提出的问题也新颖别致,发人深思。讨论积极热烈,解决问题的热情也高涨。有的忙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