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文本细读逻辑否定

中学语文文本细读逻辑否定

ID:12136623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5

中学语文文本细读逻辑否定_第1页
中学语文文本细读逻辑否定_第2页
中学语文文本细读逻辑否定_第3页
中学语文文本细读逻辑否定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文本细读逻辑否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逻辑否定走向多元意义——以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为例1104班史学来011103084在中学教学中,文本细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于文本的解读仍旧倾向于固定化,即一个文学文本只有某个或某几个相对确定的主题,主要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形式,以供学习欣赏。二是文本细读的烂读。后现代“怎么都可以”的读法,多元解读,歪曲。(需要相关论文引证,文本细读现状以及相关策略的论文)在此问题发现的基础上,已经有不少教师学者给出了相关的细读策略,新的文本细读策略仍然在进行中。然而这些策略多数继承了中国古代批评中的经验式批评、散乱是感悟式的(钱钟书的论断),即缺乏一个具体而实际可行的操作手段,因

2、此大部分中学教育中,无法进行文本细读,或者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细读。因此本文采取的策略是“猜想——论证——否定——”的循环方式,层层推进。以往的方式较为散乱,属于感悟式的,本方法更加侧重逻辑推理。原因是:提纲1.说文本是延异的后现代观点,2.陈述我的策略:是不断的否定,但是解构的方式不是说否定之前的,而是看到原来的解读的不足和缺陷,陈晓明。3结论:因此通过层层的逻辑否定,又因为文科的包容特性和布莱克的状态,从主体客体,最终走向包容的意义体系。4.这么做的好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探究,从知识性的学习,到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也懂得

3、包容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然而,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说,作者往往能够确定自己要表达什么,而现在许多不能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失去了意义,而是说明作品将包容更多的意义,创作者自己无法说明白,则给予了文本以无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者不能够将文本的意义全部表达清楚,在德里达看来,文本是踪迹,符号与含义在不断的延异,(德里达的书,需要完善查找)因而,像哈罗德布鲁姆揭示的那样,主张对“弗洛伊德作莎士比亚式解读,而不是莎士比亚或其他人作弗洛伊德式解读。”(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再版前言:玷污的苦恼》凤凰传媒出版集团,2006年2月,徐文博译,p13),即

4、每个人必须以每个人的特质,个人的特性对一个固定永恒的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或误读),此时,文本的延异就发生在我们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之上。然而一种创造性的预读方式在千篇一律的社会是很艰难的,在这个权威面前是不好操作的,正因如此,我们才要突破权威,培养批判式的思维对中学生尤为重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就需要我们不断否定过去,要想寻找新的,必须暂时舍弃旧的,因此,本文提倡通过否定旧人对文本的研究的不足,进行质疑与否定,从而发现新的内涵。从“证据”到底是什么着手。本文旨在提供一条新的细读思路即通过解构以往的批评,建构新的观点,从而趋向一个无限延异的多元意义空间,并在这一不断否定的过程中

5、,寻找多有意义能够共存的可能性或意义,这样养一个延异的文本成为一个意义的辐射体。(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因此,在一个更加复杂多元的全球化时代,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唯一方法,就是包容。经典的文本总是颇受争议的。首先,文科方法与理科方法的不同。文科的否定路线并不是删除。(材料、例证,摘抄中)其次,文本的矛盾性,作者的想法是矛盾的,作者在创作中实际上是百感交集,并不是某一种确定的感情,这就呈现出作者的创作与心态吊诡的情形,然而这并不矛盾。布莱克曾将“状态”和“个人”做了区分。他认为,“个人”在经历了“存在”的各个状态之后仍然是“个人”;但是“状态”却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从一种状态转

6、入另一种状态。可能受到指责的只是“状态”,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凤凰传媒出版集团,2006年2月,徐文博译,p30)。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在写作中不同时候的状态的差异,导致同一个文本内在是矛盾的,因此读者能感受到不同的想法,而作者并没有意识到。在如此新的文本细读中,不仅培养了学生面对权威,敢于质疑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敢于自我质疑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依然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参与者而存在。(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包容能力。)刘亮程(介绍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

7、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所获荣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散文的特点、他的称号等等,是90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散文多次被选入中学课本,对中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遥远的村庄:刘亮程散文精读》出版,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下面我们将以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为例,在层层意义的逻辑否定中,丰富拓展文本的内涵主题。(先梳理前人,再自己探究。)一、家园之思刘亮程的这一篇散文被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栏目中,编者在它的前言中写道:“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