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主义的诗学与政治

生态主义的诗学与政治

ID:1211590

大小:245.9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8

生态主义的诗学与政治_第1页
生态主义的诗学与政治_第2页
生态主义的诗学与政治_第3页
生态主义的诗学与政治_第4页
生态主义的诗学与政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主义的诗学与政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南方文坛200·1诗坛风象生态主义的诗学与政治———李少君诗歌论吴晓东早是从李少君的诗歌《某苏南小镇》中感受到旧采取的是人类中心的视角,那么一次青草的“修剪行最当代中国诗坛有可能诞生一种别样的声音和动”自然是司空见惯的,人类对“修剪行动”的言说也必视景:然是轻描淡写的。只有像李少君这样真正从“植物界”的在大都市与大都市之间角度进行思维,才可能理解何以“青草被斩首,树木被割一个由鸟鸣和溪流统一的王国头”的“修剪行动”被称为史上最黑暗时期的“暴戮事油菜花是这里主要的居民件”。由此,这首诗书写的是一种另类的历史。它似乎是蚱蜢和蝴蝶是这里永久的国王和王后植物界的历史,但却借助于生态主义的视阈与

2、人类的暴深沉的安静是这里古老的基调虐史建立了本质性的关联。我也因此把学界谙熟的关于李少君的“草根性”话这里的静寂静寂到能听见蟋蟀在风中的颤音题推溯到青草的世界。也许这青青芳草才构成了“草根这里的汽车像马车一样稀少性”的深厚的生态学基础。我似乎也由此捕捉到了李少但山坡和田野之间的平缓地带君诗意的动力学。他的生态主义既是一种文化政治的动也曾有过惨烈的历史时刻力因素,也是思维和审美的诗学机制。当然,李少君笔下那天清晨青草被斩首,树木被割头诗意的动力机制不仅仅是生态主义所能涵盖的,古典诗惊愕的上午,持续多年的惯常平静因此打破兴的回溯,边地空间对诗性的激活,对逝去的乡土灵氛浓烈呛人的植物死亡气味

3、经久不散的回眸,日常生活的诗意洞见……这些诗学元素都构成了李少君诗意的本源和动力学依据。但我感触最深的,这在植物界被称为史上最黑暗时期的“暴戮事或者说真正独属于李少君的诗歌视景与美学核心的,正件”是一种诗歌中的生态主义诗学与生态主义政治。作为诗人类却轻描淡写为“修剪行动”学的生态主义保证了李少君诗歌独有的诗性和诗意品如果只读这首诗的第一段,读者会觉得诗境大概是质的生成,而作为政治的生态主义则使李少君以诗歌的对乡土牧歌图景的惯常再现,诗人状写的是“一个由鸟形式介入了现实政治和生存世界。尽管他影响广泛的关鸣和溪流统一的王国”,“深沉的安静是这里古老的基于“草根性”的言说和关于地震的诗歌更直

4、接触发了国调”,这一切是读者在以往的诗歌阅读中更为谙熟的。然人的生存感觉和泛政治化嗅觉,但在我看来,是李少君而,诗的第二、三段却给了我震悚而陌生的阅读体验:在诗歌中的生态主义景观和意识,更深刻地触及了当代中这看似祥和安宁的田园诗氛围中,竟潜藏着一个“惨烈国人的生存境遇。的历史时刻”。这一“惨烈”的措辞真正传达了诗人自出我由此关注于李少君诗中对生物界与自然界的书机杼的命意,一下子穿透了文本的静寂之声。“史上最黑写,关注他的诗歌中的生态主义视野。在李少君诗歌中,暗时期的‘暴戮事件’”的说法似乎小题大做,但是诗歌这种生态主义视角不仅代表一种观念与价值立场,同时的内在视阈却借助这看似夸大其词的

5、“暴戮事件”而升也是一种诗歌的具体思维方式和体察的诗意目光。在李华为诗学与政治的某种新的远景。这就是当代诗歌中崭少君创作的以自然、动物、植物世界为题材的诗作中,诗新的生态主义视野。而这首《某苏南小镇》也由此奠定了人试图进行“换位思考”,进入的是自然的内部肌理,尝李少君诗歌中的生态主义维度。如果对这种诗歌中的生试以植物和动物的方式思维,进而表现出对生物界的细态主义做一个最朴素的概括,就是诗人践行了一种换位腻入微的体察,提供了堪称是新鲜而别致的生物视角。思考,在某个生命个体的时间段或某个人类历史的瞬《在海上》就由于这种换位思考而呈现了别样的诗歌风间,完全站在生物与自然的立场去看世界。如果我

6、们依景:“在鱼的世界里,船和人是稀罕之物/我们每一次的SouthernCulturalForum100南方文坛200·1诗坛风象到来都会引起轰动围观/鲣鸟汇集桅杆盘旋飞翔/飞里耶。在《未来小说的道路》一文中,罗伯-格里耶强调鱼欢欣雀跃,在两侧你追我赶。”李少君由此得以在生物他在作品中试图制造的只是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与人类的关系格局中理解生态世界。而换位思考在带来界”,“让物件和姿态首先以它们的存在去发生作用,让了深切的洞察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同情与体贴。前引它们的存在继续为人们感觉到,而不顾任何企图把它们《某苏南小镇》的诗意就体现为对青草世界的体贴与同归入什么体系的说明性理论,不

7、管是心理学、社会学、弗①感。当然我们谁也无法真正进入青草的内心世界,这里洛伊德主义,还是形而上学的体系。”而一切关于“物”的关键是有没有一种“设身处地”与“感同身受”的意愿,的隐喻,都是强加在事物上的,按罗伯-格里耶的说法,关键是能否以自然和生态为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地。隐喻是一些文化的花边,镶在事物的边缘上,掩饰着事正是这种生态视角的自觉,使得诗人对生物界的洞物真正的陌生性质。因此,罗伯-格里耶憎恶比喻:“事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专注与精细:实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