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文化生态与性灵派诗学

18世纪的文化生态与性灵派诗学

ID:10869679

大小:2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8

18世纪的文化生态与性灵派诗学_第1页
18世纪的文化生态与性灵派诗学_第2页
18世纪的文化生态与性灵派诗学_第3页
18世纪的文化生态与性灵派诗学_第4页
18世纪的文化生态与性灵派诗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18世纪的文化生态与性灵派诗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8世纪的文化生态与性灵派诗学【文化论苑】18世纪的文化生态号陛灵派诗学口梁结玲(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摘要:性灵派诗学不仅在清代中叶影响巨大,而且对对启迪了近代的文学思想.本文通过对18世纪文化生态及性灵说沿革的分析,探讨清代性灵派诗学出现的因子.关键词:性灵;文化生态;复古[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7)01—0128-02清代中叶,袁枚倡导抒写性灵的文学思潮蔚然成风,一时间,江南,江北形成了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性灵诗派,"随园弟子半天下,提笔人人讲性情."【I】"在当时,整个的诗坛上似

2、乎只见他(袁枚)的理论,其他作风,其他主张,都成为他的败鳞残甲."【'性灵派诗学失去对传统价值观的信仰,--,b要创造一种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又使他们都具有一种狂猖之气和愤世嫉俗之情;在不以世俗为恶和沉迷于山水的行为背后,也隐含着某种忧患感.这种文学现象何以产生?罗宗强认为:"离开了对文学创作中所反映的文学思想倾向的研究,仅只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对于文学思想史来说,至少是不完全的."【3我们认为,性灵派诗学的出现与18世纪由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产生的文化生态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试图以18世纪的文化生态为背景

3、,结合性灵诗学的沿革,探讨性灵派诗学出现的因子.清代前期,随着各地反清浪潮的逐渐被扑灭,清统治者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的措施,使得饱受战乱的经济得以恢复,康熙至乾隆时期出现了又一个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被誉为"康乾盛世".其间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手工业基础较好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丝织,棉织,造纸,瓷器,矿业,冶炼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也出现了繁荣,市民队伍日益壮大,导致了追逐金钱与享乐的世风的弥漫,人们更加关注自我一己的生存状态,这使得在明代一度被湮没的追求民主与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潮再度兴起,并向前发展了.对于

4、人的情欲,在中国思想史上先后出现过孔子的"欲而不贪"论,老子的"无欲"论,孟子的"节欲寡欲"论,苟子的"节欲导欲"论,王安石的"去情却欲"论,程朱的"存理灭欲"论,王廷相的"寡欲中节"论,王夫之的"节欲"论等.与袁枚同时的启蒙思想空戴震,在吸收和继承中国古代思想家"情欲观"的基础上,对人的情欲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有生故有欲,人欲是血气之属的本能,"凡血气之属皆知怀生畏死,因而趋利避害;虽明暗不同,不出乎怀生畏死者同也."只要有生命存在,就会有欲望,"有是身,故有声色臭味之欲."人的情欲"根于性而原于天".肯定情欲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有生命

5、必须养生,养生则有欲,"欲也者,相生养之道也.""喜怒哀乐之情,声色臭味之欲,是非美恶之知,皆根于性而原于天""耳目百体之欲,求其故,本天道以成性者也.""欲根于血气,故日性也,……孟子之所谓性.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于安逸之为性."从社会政治意义上讲,所谓欲,就是"有生则愿遂其生而备其休嘉者也";所谓情,就是"有亲疏,长幼,尊卑感而发于自然者",包含着"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的思想."】活在18世纪的戴震,如此重视情欲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人的思想启蒙和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性灵派主将袁枚与颜元的弟子程廷祚过从甚

6、密,思想相通,袁枚《宋儒论》中赞扬"我朝有颜,李者",对理学"侃侃然议之",袁枚亦认为"宋儒分气质之性,义理之性,大谬",并反诘:"无气质则义理何所寄耶?"颜元关于"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亦人之真情至性也"的观点,更为袁枚所汲取.戴震对人性的宣扬深深影响了袁枚,戴震批判理学"灭人欲"之说,袁枚亦于《清说》中宣传"老者思安,少者思怀"与"好货好色"之"情"与"欲",并抬高到是"圣人之所以殷殷然治天下"的地位,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袁枚与戴震是一致的.清代前期,文化领域里产生一种强烈的复古主义倾向,其范围之广,几乎遍及当时的整个思想文化界,其影响之深,一直延

7、续到鸦片战争之后,构成清代前期文化史上最显着的特征.这一复古思潮不仅在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出现,而且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里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性灵派诗学的出现,是这种复古思潮的反动.在艺术领域里,这种复古主义倾向反映在画坛上,就是"唯古是尚"画风的盛行和复古画派正宗地位的确立;表现在书坛上,则是碑学的崛起和篆隶书的复兴.从康熙朝直到乾隆中前期,清代的主流诗风实际上一直处于狭隘规模古人的发展轨道上:清初王渔洋将"二十四诗lll:II2ljIl:;;I[:圃一?r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文化论苑】品"集中

8、于"神韵"一说,成"只辨唐临晋帖诗"之流弊;乾隆前期沈德潜以"格调"论,重蹈一直被清人引为第一自警教训的明代前后七子邯郸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