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论文

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论文

ID:10794425

大小:7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08

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论文_第1页
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论文_第2页
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论文_第3页
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论文_第4页
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论文进入二十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哲学诗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思想不再偏重于哲学领域,而是广泛地吐纳政治学思想、历史学思想、文化学思想、社会学思想,使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困境的解答多了一种尺度或一种参照。因为在理性、知识、主体、真理、意义、话语问题中,又迭加了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的文化权力,于是"后殖民主义"问题必然为哲性诗学所关注。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theory)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freelsci1891-1937

2、)"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理论影响很大。同时,弗朗茨·法农(FrantzFanon)《黑皮肤,白面具》(BlackSkin,asks)和《地球上的不幸者》(theichelFoucault)的话语理论则成为后殖民主义思潮中的核心话题。后殖民主义兴起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是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就已萌发,而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始出现的一种新的意识和新的声音。其理论自觉和成熟是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1978年)出版为标志。在赛义德之后,最主要的理论家有斯皮瓦克(GayatriChakravortySpivak)、霍米·巴巴(HomiK.Bhabha

3、)等。斯皮瓦克将女权主义理论、阿尔都塞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整合在自己的后殖民理论中,从而成为一个极有影响的批评家。而霍米·巴巴则张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注重符号学与文化学层面的后殖民批评,并将自己的研究从非洲文学转到印度次大陆上来。其后,英格兰希雷德福大学博士汤林森(JohnTomLinson)以其《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1985),开始了对后殖民的媒体帝国主义、民族国家话语、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现代性的批判,从四个层面的分析揭示出文化殖民的内蕴以及其历史走向。另外,比尔·阿什克罗夫特(BillAshcroft)、加雷

4、斯·格里菲斯(GovrethGriffiths)和海伦·蒂芬(HelenTiffin)的著作《帝国反击: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TheEmpireythologies:usicalElaborations,.freelperialism,1993)等。其中,尤以《东方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文化与帝国主义》三部书影响最大。介入政治、参与社会、强调历史,使赛义德将文学研究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特点在《东方主义》中得到彻底体现。甚至可以说,这部"后殖民主义批评"(postcolonialcriticism)的代表作,标明赛义德从纯文学方

5、向扩展出去而走向广阔的"文学与社会"的研究,并进入到对文化帝国主义这一"禁区"的研究之内。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研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析和政治权力批判倾向。他在这个世界的话语权力结构中看到宗主国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与边缘国政治文化的明显二元对立,在这种对立的权力话语模式中,边缘国往往是仅仅作为宗主国"强大神话"的一个虚弱陪衬,一种面对文化霸权的自我贬损。这种强权政治虚设或虚构出一种"东方神话",以此显示其文化的无上优越感。这就是"东方主义"作为西方控制东方所设定出来的政治镜像。东方主义的概念的宽泛性,使其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充满误读。而误读者有以下几种:有持第一世

6、界(西方)立场,制造"看"东方或使东方"被看"的话语的权力操作者;有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者[1],他们强烈的民族情绪使其日益强化东西方文化冲突论,并以此作为东方形象和东方作为西方的"他者"存在的理由;有既是第一世界文化圈中的白领或教授,却又具有第三世界的血缘的"夹缝人"或"香蕉人"(外黄里白)的人。他们在东西冲突中颇感尴尬,面对西方经常处于一种失语与无根状态,却在面对东方时又具有西方人的优越感。而赛义德所谓的消除误读的"正读",是要超越那种非此即彼的僵硬二元对立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模式,强调那种东西方对垒的传统观念应该让位于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第三条道路"。

7、这种超越传统的所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的僵化对立模式的新路,正是赛义德要纠正东方主义权力话语的意图之所在。他并不是要人们走极端搞一个"西方主义"(东方人虚构或解魅化的"西方"),正如德里达解构"中心"的目的不是要使某"边缘"成为新的中心,而是要取消中心达到多元并生一样,赛义德要消除的是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并力求超越东西方对抗的基本立场,解构这种权力话语神话,从而使东方和西方成为对话、互渗、共生的新型关系构成。"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中虚构了一个"东方",使东方(Orient)与西方(Occident)具有了本体论上的差异,并使西

8、方得以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东方,从而"创造"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