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ID:21464442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2

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_第1页
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_第2页
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_第3页
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_第4页
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论文关键词〕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意识形态化;第三种诗学形态  〔论文摘要〕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萌芽、发端于梁启超和王国维,后经“五四”、初期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和20世纪30年代诗歌大众化运动,到40年代逐渐经历了一个抽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迁移过程。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有两个相对的发展路数:一个是王国维——胡适——文学研究会诸人——蒲风(半个)——臧克家——艾青等一路,另一个是梁启超——陈独秀——早期普罗诗派——创造社转向作家(郭沫若、穆木天、冯乃超等)——瞿秋白、周扬等

2、一路。中国的现实主义诗学形态是既不同于西方又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第三种诗学形态”。        现实主义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文学术语,在它的产生和生长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内涵。这个术语传入中国,浸染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当然也影响到中国现代诗学。中国现代诗学对它的引进有其自身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是基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因素。引进以后,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诗学中经历了一个逐渐抽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迁移过程。“现实主义”是否与诗歌有缘,到今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仍有人提出疑问,但在现代诗学中它作为一种主要甚至在某些时候

3、是独尊的诗学形态确实存在。    (一)    现实主义作为哲学术语,在西方中世纪就已经存在了。就文学上来说,欧洲19世纪20年代以前文学批评界尚未出现这个术语。最初出现“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是在1821年一篇佚名文章《十九世纪的墨丘利》中,但它的意义仅限于“模仿说”的范畴。“现实主义”概念在西方流行于19世纪50年代。1857年,艺术史家尚弗勒里出版了一本名叫《现实主义》的文集,其序言称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创始人,此后“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开始被人广泛运用。在19世纪后半期,恩格斯也在论文艺的时候

4、使用了“现实主义”这一概念。1859年,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1888年,在《致玛·哈克奈斯》一信中他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这是针对玛·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而言的。后来,高尔基也对现实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对于人类和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况作真实的赤裸裸地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2〕卢卡奇、加洛蒂还提出了“大现实主义”和“无边的现实主义”的概念。〔3〕  从西方现实主义概念的产生过程来看,现实主义最初是与西方

5、叙事文学的模仿理念联系在一起的。后来在巴尔扎克时期就与描写社会现实的真实性和批判性相结合了,现实主义也作为一种创作倾向和创作方法出现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生,对现实主义反映生活的典型性、本质特征和细节真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在谈到小说这种体裁时讲得更多,但显然没有一个理论家把现实主义这种文艺创作方法做过文体上的限制。也就是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为一种创作倾向适用于所有文艺形式。现实主义的流行正是在西方浪漫主义由盛而衰的时候,这种创作方法作为一种反浪漫主义的思潮倾向出现,正是为了弥补

6、文学创作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距离。同时也应该看到,现实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的痕迹越来越浓厚,开始有些脱离文学本体的学术规范,到20世纪30年代,当卢卡奇提出“大现实主义”概念的时候,现实主义逐渐泛化,在苏联和以后的中国甚至出现政治化和唯一化的倾向。    (二)    中国现代诗学中最早接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般认为是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首次运用西方的概念,把小说分为“理想派”和“写实派”两个派别。他从人性分析出发,认为“凡人之性,常非能以现境界而自满足者也,而此蠢蠢

7、躯壳,其所能触能受之境界,又顽狭短局而至有限者,故常欲于其直接以触以受之外,而间接有所触有所受,所谓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也。……小说者,常导游于他境界,而变化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4〕这就是所谓“理想派”小说所产生的原因。另外,“人之恒情,于其所怀抱之想象,所经阅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习焉不察者,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欲模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5〕

8、这就是所谓“写实派”小说给人的感觉。梁启超在这里一是谈的小说,二是从感受和体验的角度谈对这两派小说的一般看法,还远远没有到达作为创作方法的文学理论的高度。  我认为对文学创作方法和类型有高度自觉、同时于诗歌类型有明确意识的当首推王国维。1906年《文学小言》是王国维对文学本体有深刻体认的结晶,在这篇文章中他就对文学的本性及其描写的类型和性质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他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