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道德」辞义释略

中国古代「道德」辞义释略

ID:11916098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4

中国古代「道德」辞义释略_第1页
中国古代「道德」辞义释略_第2页
中国古代「道德」辞义释略_第3页
中国古代「道德」辞义释略_第4页
中国古代「道德」辞义释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道德」辞义释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道德」辞义释略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中國古代「道德」辭義釋略中正歷史所博一李昭毅一、基本義  就概念本身言,中國古代思想中的道德,可分為道與德兩個概念,就思想流派言,儒道二家的「道德」為中國思想的兩個典型先言道,再釋德先敘儒家,再述道家  關於「道」,就儒家而言,對道有兩條解釋途徑,其一是從性理方面解釋「道」,如:《中庸》:「率性之謂道」,意即順應人之本性,即是合於道其二則是將「道」看作人生實際行為所應共同遵循的常理或準則,如:《禮記》(?筆者不甚確定出處):「道者,行之所由也」又宋儒朱熹:「人所共由謂之道

2、」就道家而言,《莊子?漁父》:「道者,萬物之所由也」《韓非子?解老》:「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簡言之,道乃宇宙萬物的根源或其運行的原理、法則,具有不生不滅的特性,客觀存在於天地之間,其義較近於西方哲學本體論或形上學範疇  關於「德」,就儒家而言,《管子?心術上》:「德者,得也」那所得為何?《禮記?曲禮》:「德者,得理之稱」又朱熹注論語:「德之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簡言之,德乃指人循道而行,即關於道之實踐,屬於人文世界的範疇,主要乃通過人的主體性存在(或言訴諸人之本心、性理)而得以彰顯就道家而言,《莊子?天地》:「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物得以生謂之德

3、」莊子所謂「所得以然」,可能含有實現之意,而「物得以生謂之德」可能是說萬物能循其道而實現其性、開展其存在之相,可謂之「德」《周易》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這種觀點似與莊子相近  總而言之,道乃天地萬物之根源或運行之總理則,德是得天地之道,而行之於心,是一種內在的實踐,形之於身,是一種外在的實踐在儒家脈絡下,天道與人道(或言人性)相通,人性稟賦自天而蘊於內,天道行於人而形之外,通過性與命的概念結構(筆者案: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盡性以知天),道與德合而為一,便產生所謂仁義禮智等各種德目,合而言之,「道德」乃指統籌人間秩

4、序的整體公理、法則、規範,即《大戴禮記?主言》所言:「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導道也是故非德不導,非道不明」後來乃進一步延伸,用以指稱那些符合此套公理規範的言行思想或人格精神二、使用時機之基本脈絡簡析1.漢代以前,當文義涉及先秦思想流派時,「道德」專指道家學說或思想而言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士大夫研習道家思想或經典時,亦使用「道德」、「道德論」或「道德經」來指稱道家(老莊)思想或道家(老子)典籍又李唐王室特尊老子,國家教育系統特將老子地位提高,故官方設有崇玄學(崇玄館)、崇玄學博士(道德博士)等,這裡的「道德」便是老子道德經的省稱2.中國關於道德概念的發展,

5、主要有儒道二家兩條脈絡先秦諸家論治道,儒家之道德,極近於仁義,然道家則認為道德與仁義有別,以道德為本,以仁義為末.二者具本末關係漢武帝以後儒家思想逐漸取得價值系統的主流地位,「道德」常與「仁義」合稱「道德仁義」,表示儒家的仁義思想已逐漸成為整體道德範疇的中心3.就思想範疇而言,儒家思想脈絡中的「道德」,指的是人間秩序的運作原理、公理規範,其核心精神即是「仁」;然道家思想脈絡中的「道德」,則指宇宙萬物運行的最高原理法則,其位階高於儒家人為的仁義禮智4.就個人範疇而言,儒家學者主張人格修養為立身處世之基,而儒家價值系統則是人格修養的最高指導方針,這種道德實踐即

6、是應天理、順人性的修身典範而在儒家思想取得各領域的主流地位後,道德已進一步擴大為指稱那些符合此套公理規範的言行思想或人格精神5.就政治範疇而言,漢武帝以後儒術逐漸取得主導地位,典型儒家官僚力主德治主義,主張由聖君賢臣治國(賢人政治),依照儒家政治理想施政,意即認為儒家價值系統本於天理人性,為政者若能按照此套公理規範治國,國家便能長治久安,傳統政治道德觀由斯而立特別是西晉泰始律令成立以後,禮律漸趨一體,「禮」逐漸法制化而成為國家體制的核心,使這套政治道德觀得以融入國家體制,並取得法理位階的正當性地位6.(承上)特就人才選任方面而言,漢代以後,儒家價值與儒學經

7、術逐漸成為選舉標準的主流,國家官僚選任與儒家道德教化朝向一體化發展漢代察舉諸科以孝廉最具普遍性與穩定性,察舉最重士人於宗族鄉黨中的言行事蹟,此為此一發展脈絡的第一關鍵;隋唐雖立科舉,但魏晉南北朝以來文章詩賦仍在選舉標準中占有一席之地,直到宋代,由於士大夫自覺意識的興起,出現政治、學術、社會等多面向的改革之風,國家始極力發展學校教育,並將儒學經術列為諸科舉科目的唯一共同必考科目,此下開明清科舉特重八股之風,此乃此一發展脈絡的第二關鍵三、實例分類與綜析    綜合前列諸點,可大致掌握「道德」一語使用時機的基本脈絡試以此為基礎,針對典籍中「道德」一語的實際使用情

8、形,進行分類並綜析,茲條陳於下:  1.以道德指稱老子《道德經》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