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66612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4
《文言虚词的教学方法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虚词的教学方法初探 文言虚词与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词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意思,甚至分属好几种词类。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好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好多虚词来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如“于”字在古汉语中主要当介词使用,它几乎可以同现代汉语所有的介词相对应。例如: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古已有之,于今为烈;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⑤归璧于赵;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⑧业精于勤;⑨故燕王欲结于君。还有用法更多的
2、虚词,如“其、而、以”等。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处许多,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章中会反复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表达不同的语气,抒发不同的感情。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变化比实词大得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因为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
3、、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啊、吗、呢、吧、呀”等,没有一个相同。文言虚词,基本不变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个别。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 荀子《劝学》中有言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中“水”字为何意,可以利用整个句子的大意加以推测。“水”本意就是源源不断地流水,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实在的水。而在这里它被放在了情态动词“能”的后面,放在“能”后就有了动词的词性,因此,“水”这里就由名词做了动词。而它的意思则需要它所在的句子的前后句来推断。根据前后语句的大意,
4、可知“水”在这里是“游水”“游泳”之意。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其中的“乃”,它的含义丰富,有“于是、就、才、你、你们、竟、竟然”等很多释义,如何正确选择它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可以根据它所在语句的前后联盟语境来判断。如果选择“于是、就”,那么前后没有很明显的顺承关系。如果选择“才”,而前后两句间也不需要这样的条件关系。如果选择“你、你们”,那么前后语意将会变得混乱。最后,根据前后文意,我们选择“竟、竟然”之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
5、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要想改变现状,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朗读激趣,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真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够培养语感,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古人治学经验的结晶,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应重视教师的范读,教师要用自己抑扬顿挫、真情流露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准写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读出真情。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我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但同学们享受到了朗读所带来的乐趣。在
6、后面的分析中,学生很快就把握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老师孔子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子路的直率,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谨慎,曾皙的淡泊高洁。 某篇课文情节改编成舞台作品并演出。这种方式非常新颖,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较高。如在一年的元旦晚会上,我班学生成功将《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改编并搬上了舞台。这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形象的智慧结晶。他们真正做到了与课本主人公同命运,共悲喜。这种表演是很有效的激趣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但受课时、舞台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比较困难。 文言文的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虚词也不例外。所谓的语感,
7、就是把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印在脑子里。脑子里有这个表达习惯,或说有各式各样的模式,看到新的,旧的就会跳出来,新旧联系,就会知道新的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读《赤壁赋》中有“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中“此非……乎”表反问语气,以后再读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比照旧模式,立刻就能理解了。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这许许多多的模式,看见新的就会莫明其妙。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除“熟”以外别无他法。对于文言来说要想熟就得“多读”,因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唯一途径”,而文言我们生活中已经基本不使用了。 《醉翁亭记》全篇用了二十一个
8、“也”。“也”在文中的语法功能不外乎判断、肯定、赞叹、解释说明这四种。“也”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