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民法大全》翻译中的标点符号翻译问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民法大全》翻译中的标点符号翻译问题内容提要:本文证明,西文标点符号和中文标点符号部分具有各自的起源和个性,部分具有共同的起源和共性,由于两类标点符号系统起源和特性的差异,存在同形的标点符号不同用的现象,因而存在标点符号的翻译问题。在这一前提下,本文探讨了把拉丁法律文献翻译为中文时的标点符号转换问题,尤其探讨了冒号和分号的翻译问题,并谈到了《民法大全》定位符号中的标点符号翻译问题。关键词:西文标点符号/中文标点符号/《民法大全》/翻译/定位符号Abstract:ThispapertestifiedthatapartofthepunctuationsofWesternlanguageanda
2、partofthepunctuationsofChineselanguagehavedifferentorigins,andsotheyhav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buttheotherpartofpunctuationoftwokindsoflanguageshastheoriginandcharacteristicsincommon.Basedonthedifferenceinoriginsandincharacteristicsbetweentwosystemsofpunctuations,somepunctuationthatsharethesamef
3、ormintwokindoflanguageshasdifferentuses,sothereisaneedtotranslateitfromonekindoflanguagetotheother.Intheframeofthispremise,theauthorexploredtheproblemoftransformationofpunctuationsbetweenLatinandChinese,focusingonthetranslationofcolonandsemicolon.Finally,hetalkedtheproblemoftranslationofpunctuatio
4、ninthesymboloforientationofCorpusIurisCivilis.Keywords:PunctuationofWesternlanguages,PunctuationofChineselanguage,translationofCorpusIurisCivilis,Symbolsoforientation从1989年开始,中国与意大利合作从拉丁语翻译《民法大全》为中文,经过近20年的工作,目前已出版《民法大全选译》12个分册。从2000年开始,转入单个译者翻译《学说汇纂》单独的一卷的阶段,已出版《用益权》、《买卖契约》、《刑事法》、《正义与法·人的身份与物的划分·
5、执法官》4卷。总之,我们离把优士丁尼《民法大全》,尤其是其中的《学说汇纂》全部翻译成中文的目标越来越近,在这个时刻,停下来做一些翻译上的经验教训的研讨,可以为将来出版一部高质量的《民法大全选译》总合本创造条件。我是《民法大全》翻译项目的参加者,从1994年开始至今,首先翻译了《民法大全选译》中的《法律行为》和《私犯之债和犯罪》两个分册,其次翻译了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在这些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翻译经验和心得。在就法律术语等方面的翻译已有许多人关注的情况下,我愿利用写作本文的机会关注一下法学界无人关注过的标点符号翻译问题,以图为一个宏大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一、西方标点符号的历史与《民法大全》使
6、用的标点符号7在古代西方世界,人们使用某种类似我们的标点符号的东西,例如,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中,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创制出3级点号:即中圆点(·)、上圆点(#)和下圆点(.)表达停顿和分隔,这些为现在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的产生提供了条件。[1]据说,圣杰罗姆(347-420)及其同事在把希伯来-希腊文《圣经》翻译为拉丁文的过程中(大约在400年左右),创造了最早的一套标点符号体系,这一体系得到了约克的阿尔库因(Alcuin,约735-804)的改进[2]。他是英国人,在查理曼王国任职,为
7、了推广古典文化,他让许多手稿得到复抄。在这一过程中,他可能发明了现在的某些标点符号[3]。而叹号是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执政官、作家科卢乔·萨卢塔蒂(ColuccioSalutati,1331-1406)在其拉丁文著作《论法律和医学之高尚》1399年抄本(参见第二篇212)中创造的。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标点符号使用的标准化。这一发明权在德国人、中国人与韩国人之间争夺,但在西方,约翰·古腾堡(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