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09052
大小:3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3
《论川北灯戏的发展与保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川北灯戏的发展与保护摘要:民间文学艺术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华,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川北灯戏从可考的清乾隆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其诙谐风趣的表演和颇具特色的胖筒筒音乐至今仍深受四川北部、东部及重庆等地广大百姓的喜爱。今天,在川北地区、川东地区的嘉陵江沿岸川北灯戏仍广为流传,成为地方民间艺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川北灯戏作为地方民间文学艺术,是否应该得到全面的保护。关键词:川北灯戏地方戏民间艺术保护与发展所谓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某一民族的群众在其生息繁
2、衍过程中创造的、反映该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作品。其作品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始终处在发展和完善之中,这就使得一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经过几代人的演泽创作而丰富起来的,因而作往往是某一群体的身份不明的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这特点使得对它的保护要比一般作品更为因难、复杂。当然川北灯戏作为这个地方戏,它的保护也不是那么容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她正面临着现代娱乐的挑战,在有着强大的观众群与强烈的时代气息的现代曲艺的挑战下,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成为当今曲艺界思考与探索
3、的话题之一。一、川北灯戏的起源川北灯戏源于傩戏,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歌颂正义、鞭挞丑恶、寓教化民众于笑谑嬉乐之中。几经沧桑,川北灯戏已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津津乐道的地方曲艺。川北灯戏起源于明末嘉靖年间,但可考至乾隆年间,与当时的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阆中是川北灯戏的故乡,每当农村收获季节,灯戏艺人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便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去看灯戏。川北灯戏可谓
4、历史悠久。一、川北灯戏的发展历程川北灯戏在明嘉靖年间就流行于南充市的阆中、南部、仪陇、顺庆等地,是根植川北一代的民间歌舞小戏。它继承巴渝舞的遗风,源于傩戏,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昆、高、胡、弹腔以及大量的民间表演艺术及杂役艺术,形成了明快、幽默、夸张的独特风格,深受川北人民的喜爱。川北灯戏与其他的戏种不同,它除了通俗易懂,在农民中流传以外,它的表演更是不拘一格,多数不在正式的场合中表演,通常在院坝、阶沿进行的,观众是农民,他们提着灯笼火把,围起场子观看,使戏场汇成一片灯的海洋。而且表演的内容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5、,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恭喜发财”等。川北灯戏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悲剧少。就是正戏、苦戏,也带有浓重的喜剧色彩。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风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其声腔分为正调和杂调,其音乐则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圣喻谣等,曲调朴实明快,优美动听。时至今日,阆中的老观、峰占、二龙、石滩等乡镇
6、都有演出水平较高的“灯班”。随着时代的变迁,川北灯戏也经历了潮起潮落的兴衰历程。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开始,战事频繁,灾害不断,灯戏锐减。少数灯班艺人流亡江湖、卖艺求食,更多的艺人则是丢掉灯戏另求生计,川北灯戏日渐衰落,到新中国成立时,川北灯戏濒临消亡。新中国成立后,川北灯戏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充专区不少乡镇成立了业余灯戏组织,南充专区还成水立了灯戏团,向着灯戏艺术化、专业化方向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为恢复发展灯戏剧种,南充专区文教局抽调人员到阆中、苍溪、仪陇等地对民间灯戏的沿革、流行区域、剧本唱腔、表演地点、技艺、服装、道具、艺术特点等
7、资料和实物进行调查收集。原南充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组织了28名师生分组深入各县文化部门调查,搜集剧本116个、老艺人口述的腹本戏210余出,还搜集了音乐资料与表演身法技艺资料,并整理成册归档。此外,还组织了文化干部、川剧团音乐人到灯戏艺人多的县区搜集灯戏常用的曲牌37支,邀请美术家胥鸿钊设计了一套现代灯戏的服装道具样式,培训了一批灯戏青年演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川北灯戏犹如枯木逢春,“农忙种地,农闲演戏”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当时南充有业余剧团400个,其中灯戏剧团有40多个,活跃于川北山乡,为灯戏的崛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然而党
8、和政府十分重视川北灯戏的保护与发展,使这一古老艺术得以焕发青春,从院坝阶沿走向大雅之堂。从此,川北灯戏真正成为巴蜀奇葩,绽放出耀眼的光彩。1983年,南充地区举行业余商演,发现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和演员,经过大力栽培,成为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