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ID:11502077

大小:36.6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2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综述文献翼状胬肉表现为呈三角形增厚的球结膜组织病变,其头部侵袭生长至角膜,体部位于睑裂区的-侧,大多生长在鼻侧,增生的组织肥厚、血管扩张,尤其是复发型翼状胬肉给患者造成美容缺陷和视力损害[1],且至今尚没有一种发病机制学说受到公认。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较新的认识,本文就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细胞凋亡与翼状胬肉细胞凋亡是机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清除的正常途径。此途径的紊乱将导致发育异常和肿瘤的发生。细胞凋亡主要受bcl2、bax等基因的调控,其中bcl2抑

2、制细胞凋亡,bax促进细胞凋亡并起抑制bcl2的作用。翼状胬肉的发生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2]。Tan等[3]研究15例翼状胬肉组织均可发现凋亡的细胞主要分布在其上皮层的基底细胞,并表达一定水平的bcl2、bax而正常结膜组织无bcl2的表达,凋亡的细胞遍及翼状胬肉的整个上皮层,同时伴高水平的bax表达,并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是结膜正常凋亡过程受阻所致。上皮组织维持稳定的内环境有赖于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之间精确的调节。Karukonda等[4]的研究显示翼状胬肉样本与正常结膜组织的细胞增殖率基本一致,因此某些学者设想翼状胬肉的病变可能代表着细胞凋亡的异常。

3、Tan等[3]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翼状胬肉组织上皮层的基底细胞有bax、bcl2的明显表达,同时发现其凋亡细胞主要局限于上皮基底层。而正常结膜组织样本中没有bcl2的表达,而且凋亡细胞分布于整个上皮层。目前已知凋亡抑制因子bcl2产物能与凋亡诱导基因bax的产物形成异二聚体,bcl2与bax的比例决定了细胞的命运。如果bax过量表达,则所有的bcl2产物与bax产物结合而消耗,此时bax起主导作用,细胞发生凋亡;相反,如果bcl2过量表达,则所有的bax产物与bcl2产物结合而消耗,此时bcl2起主导作用,则细胞不发生凋亡。同时bax、bcl2两种凋亡基因

4、的转录都受到p53肿瘤抑制基因的调控,p53抑制bcl2的表达而促进bax的表达。因此他们的实验表明翼状胬肉的形成是由于正常组织细胞凋亡过程的破坏,使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失衡而导致的病变。我们以促进学术交流发展为宗旨,集写作、辅导、发表于一身,在写作领域拥有多年成功经验,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论文发表服务,解决您医学论文写作发表的难题。百佳论文网:www.100dxw.com咨询电话:13517285882联系QQ:277459459E-MAIL:100dxw@163.com2p53基因突变与翼状胬肉p53基因突变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得到了大多数学者

5、的认可[5,6]。紫外线B是致p53抑癌基因突变的主要因素,而p53基因是引起人类肿瘤发生的最常见的突变基因。p53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1,编码与细胞分裂相关的393个氨基酸组成的核磷酸蛋白质。p53基因产物通过阻止细胞进入S期而参与抑制细胞增殖,并促使具有DNA损伤的细胞进入程序化死亡。在正常细胞中,野生型p53蛋白的半衰期很短而不能大量聚集,所以采用免疫测定法包括免疫组化测定几乎不能检测到其存在。突变型p53基因可以翻译成异常的p53蛋白,其结构发生了改变,不能与DNA结合,导致半衰期延长并在细胞内聚集。p53蛋白的异常聚集常提示它是细

6、胞转化至癌变过程的一步,通常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到其在肿瘤组织中的存在。Ueda等[5]研究发现,21例翼状胬肉日本患者和19例翼状胬肉突尼斯患者的切除标本中,突变型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1%和36.8%,增殖细胞核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2%和63.1%,而p21和野生型p53的表达均为阴性。这表明翼状胬肉组织中存在明显的细胞增殖,上述指标在两国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他们认为翼状胬肉可分为突变型p53阴性和阳性两种类型。阳性者可以发展为角膜缘肿瘤。此外,Chowers等[6]也证实,初发和复发性的翼状胬肉中其突变型p53的阳性表达率均为50

7、%,p53阳性者较阴性者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但认为p53与其复发不相关联。Tan等[7]用鼠单克隆抗体pAb24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p53在翼状胬肉组织的上皮细胞胞浆中呈阳性表达(3/8例),且翼状胬肉周围看似正常的球结膜上皮亦表达阳性,上皮下组织则为阴性。Dushku等[8]的研究提示,"翼状胬肉细胞"具有角膜缘干细胞的特征,它不但有p53基因的表达,还表达波形蛋白,而结膜上皮不表达波形蛋白[9]。在翼状胬肉病变中的角膜缘干细胞呈现p53基因阳性表达可能是翼状胬肉发生的前兆。此时组织学特征是成纤维细胞增生、弹性物质增加及血管数量增多。血管化也许是因

8、p53基因突变、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10]的减少或是TGFβ和bF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