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54622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2
《生物课堂教学应立足学生,善于放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物课堂教学应立足学生,善于放手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相信学生,对于一般的知识,学生独立或通过合作是能够解决的。如果不相信学生的这种能力,课堂中是无法放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无法落实。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善于放手,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以下是本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把遇疑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拥有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积极主动
2、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初中生物学”。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学习呢?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并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由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乐于放手,提供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对于深化、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教师应在方法上引导,在关键处点拨,绝不能给学生思维设置框框。如:在七年级学生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学习兴趣很浓厚,积极性也很高,有些学生还没等我把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介绍好,
3、就开始动手观察起来。当时提供的实验材料是洋葱表皮装片,一些学生却很好奇地把头发、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要看看这些材料的结构。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间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的时间。”他提醒了我,在教学上要适时学会运用这种“闭嘴的艺术”。我没有阻止他们的行为,但他们因没有出现期望的结果而提问的时候,我先肯定了他们的探究意识,然后把他们的疑问在全班范围内提出后,学生们主动积极发言,大胆推断,很快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以上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与教师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着孩子的视角,与教师有着不一样的知识背景与思考角度。教学时
4、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不能以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想法,宁可在时间和空间上放手,多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搭建“手脚架”而不是放置“绊脚石”!这样便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快速而能动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二、把发现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所发现。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把发现留给学生”第4页共4页,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教学观,这种教学观最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很多科学发现就是藏在“偶然”和“司空见惯”中,通过观察,学生能产生一定的问题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景,如可将问题产生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
5、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并且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去发现新事物。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探究实验中。我让学生做一组对照实验:将数目相同的若干条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纸板上,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学生很快获得这样的实验结论:蚯蚓在粗纸板上爬得快。并分析了实验结果:蚯蚓是依靠体壁肌肉和体表刚毛相配合,来完成它的运动的,当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时,体壁和刚毛与玻璃板的摩擦力较小,造成刚毛的支撑与固定能力差,从而使体壁肌肉每次舒缩产生的位移变小,因此蚯蚓运动速度慢。但是,有些小组却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速度比在粗纸板上
6、快,对实验结论产生了质疑和好奇,探究的热情更是高涨。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经过讨论认识到:是蚯蚓体表不够湿润导致这一结果的。当把它放在粗纸板上时,由于粗纸板比较干燥,蚯蚓体壁分泌的黏液不足,导致运动速度很慢,甚至不能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讨论、思考,深刻理解了蚯蚓运动的一般情况,还发现了特殊的情况。从上述的教学经历来看,学生通过自主的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很好的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因此,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敢于把发现留给学生,学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三、把创新意识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新。创新精神是科学探索知识的动力源泉和灵魂。新课程
7、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种子的结构》一节的教学中,我在设计的时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第一次解剖,预计中,一些小组就会出现种子结构保持不完整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会学生正确的解剖方法。这样的目的是觉得学生遇到挫折、走些弯路,获得的知识印象会更为深刻,但情势却没有按预计中发展。一次解剖后,我和学生一道总结出在种脐对侧下刀才能保证种子结构的完整性,当然,这是书上正确的解剖方法。但有一小组不依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