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62780
大小: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探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探析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生成性表征着人占有自身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并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人的本质。这些活动都是由人的需要引发,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存、发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生成性表征着人占有自身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并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人的本质。这些活动都是由人的需要引发,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并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需要中
2、生成,在人的实践中存在,在人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生成;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工作,而人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坚持从人的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其现实性上,它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不是僵死凝固的,而是基于人的需要,以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并因实践能力的提高、社会交往和联系的扩大、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并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着人的本质。
3、这些活动都是由人的需要引发,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并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需要中生成,在人的实践中存在,在人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需要中生成人与动物都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但是动物没有发展问题而人却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与动物在各自本质的获取方式上有差异。从自然观看,两者尽管都作为自然存在物,但人不像动物那样肯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使自己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
4、“自在之物”成为“为我之物”。这种活动从根本上弥补了人在生命本能上较之于动物的先天的“不足”,但也正是这一“不足”给人以巨大的开放性空间——有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即通过劳动来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生命存在和延续,表现人之为人的自然性。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从历史观看,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之需,这是“人”作为属人存在物的高于自然存在而体现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在人学视阈中都反映了人的生成、发展活动对
5、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客观依赖性。因为,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以满足“人”之生存之需,这表征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基本生存活动服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意义;而人对精神生活资料的需要以满足“人”之生成与发展之需,这表征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精神需求服务,是人的完整生成和更好地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定,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意义。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其前提条件就是保持生命体的存在和延续。为此,人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以满足生命生存之需。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生活资料,人们
6、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这一活动具有永恒性。在生产实践中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社会分工和劳动成果的分配等社会关系。同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还必须进行“人”的生产以满足生命延续之需,于是又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如夫妻、父母和子女等家庭关系。这样,旨在维持人的生命生存和延续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就表现为两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两重关系使人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问题。为实现人与自然、
7、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传承促成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柏拉图主张加强思想教育,他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发挥到极至,认为知识就是关于“正义”的理念,人性的“正义”体现于人的三种美德,即智慧、勇敢和节制,这需要通过教育和个人的不断认识才能获得。亚里士多德不仅认识到教育的必要性,而且还知道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如环境的教化功能等。中国古代先哲孔子设想了“天下为公”的美好蓝图,力图通过儒
8、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仁学”教育,实现对全民的思想教化,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天下为公”。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是人的善本性,人趋善的内在冲动可以通过规范的教育引导能够“明人伦”,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和谐人伦关系。荀子与孟子持相反观点,但却达到殊途同归。荀子以“性本恶”的人性始源为出发点,提出了“礼法”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后天教育在人思想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通过思想道德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