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4261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1
《审美性在古诗词教学中妙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审美性在古诗词教学中妙用【摘要】审美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古诗词则是语文美育的最佳载体。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应用审美性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通过语言直观、模象直观和实物直观的教学促进学生对诗词中形象美的理解,通过学生的想象、作业化等手段来达到诗词中无形美的体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化诗词之无形为感受之有情,是审美性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益尝试。【关键词】审美性;古诗词;教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是最美的文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过分注重
2、理性分析,破坏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美感。古诗词教学沿用了语法分析的路线,重翻译和字句的理解而少有艺术的赏析与情感的体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把审美性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发挥人人皆有的爱美本性,则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将得到提高,美育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一、审美性的含义6审是指审察、感受、领悟、判断等心理活动,是人主动参与的活动。以现代认识理论的观点来看,审包括了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其内容包括知、情、意各个方面。美是指审的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令人愉悦和向往的意象。“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能使人“乐之”的
3、事物便是美。审美,即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审”,发现、创造其对象的美。审美性是审美特性,指认知活动中审美作为一种固有的特征。审美性教学是指把审美融入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陶冶情操的教学。二、古诗词的美汉语在语言结构的确认上较多地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和判断,这与西方语言重严谨的逻辑大不相同,中国古诗词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强调整体感悟。古诗词表达的美有写景状物之自然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曲径通幽之含蓄美,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浪漫想象之新奇美,“天台一万八
4、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有爱恨情仇之真情美,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有诗词如歌成韵的韵律美,使诗词的节奏、押韵、对仗读诗如歌。诗词的意境美是各种美的交融,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境界。三、古诗词教学中要巧妙应用审美性6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古诗词的教学成为功利化的牺牲品,诗词教学几乎成了翻译教学,对意境的追求鲜有重视。将审美性巧妙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还诗词教育的本来面目,是实践新课程美育的要求。1.将自然之美形象化诗词的美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强调整体性。对于诗词所描绘的自然之美,学生仅从语言上难以有直观感受,特别是对他们未经历过的事物是无法想象的。教师
5、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具体的自然现象呈现给学生,将诗词的语言化为声音、图像,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具体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再将多媒体资料呈现,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赏析体验,学生对诗词更加喜爱,诗词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能不少学生没有这种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或者作画来表达,并将教师制作的图像或视频资料呈现给学生,组织讨论。这样,不仅学生的主动性在审美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对诗词的自然之美也有了更好的认识。2.将含蓄之美内在化含蓄之美是中国古代文人高雅的象征
6、,是“阳春白雪”式的清高,含蓄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学生个性张扬,渐渐也远离含蓄。他们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含蓄之美难以把握,也就难以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含蓄之美是一6种意在言外之美,有时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因此,含蓄之美需要内在化,即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体悟,达到对古诗词表达的含蓄之美的“意会”,在内心同化诗词的“言外之美”。有些含蓄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恍然大悟,但是学生自己领悟的效果更好。含蓄之美往往需要对诗词的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解读,教师可以合理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或组织小型辩论,将背景知识和
7、诗词内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例如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审美教学就可以采用“背景+史实+言外之意”的形式进行教学。3.将新奇之美具体化诗词中表达的新奇之美是作者能想到而常人想不到的美妙意境,常见于浪漫主义诗词作品中,体现为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如“霓为裳兮风为马”,对这种新鲜奇特的想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属于天地自然的“霓”、“风”和为人所用的“裳”、“马”进行对比,找出具体的共通处,从而对李白的想象力有切身体会,对诗词的新奇之美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又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如果结合物理学中着火点的概念,则新
8、奇之美不难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性创作,并进行评论来增进“新奇”之美的体验,学生自己尝试进行类似的想象,体会此类想象的新奇之处,更能增添学生对作者想象力的钦佩之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