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04年渝北川东大暴雨环流及其非绝热加热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4年渝北川东大暴雨环流及其非绝热加热特征第17卷增刊2006年8月应用气象JOURNALOFAPPLIEDMETEOROLOGICALSCIENCEVo1.17,Supp1.August20062004年渝:tEJIl东大暴雨环流及其非绝热加热特征周兵'文继芬2'(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贵州省人212影响天气办公室,贵阳550002)摘要2004年9月上旬渝北川东发生了一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局地洪涝灾害.应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加密观测降水资料,结合多卫星微波反演的降水资料及高分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西南低涡等主要影响系统的分析,揭示暴
2、雨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探讨高层非地转平流风分量与暴雨落区的关系,比较第i暴雨阶段(9月2日)和第2暴雨阶段(9月3日)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差异,发现前者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后者则为显着的对流性降水.北方弱干冷空气和南方水汽输送在西南低涡暴雨持续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渝北川东;西南低涡;大暴雨;非绝热加热引言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为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强降水活动也是东亚季风区重要的天气事件,提高暴雨监测,预测能力是国家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近十年来,暴雨预报在机理及预报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1-3],通过数值试验和合成分析揭示暴雨发生发展的可能机理HJ,发现对流层上部和对流层中下部的大尺度
3、环流形势对长江流域梅雨强降水有重要作用[6-7J,低层西部低涡的活动是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天气系统.关于西南涡的研究已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8-11],高低空气旋性涡度中心的叠加和耦合是西南涡在成熟阶段强烈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加密观测资料和多卫星微波反演的CMORPH资料u,结合NCEP/NCAR高分辨率(1.×1.)再分析资料和GOES卫星资料,通过对西南涡暴雨的非绝热加热诊断分析,探讨2004年渝北川东大暴雨过程的成因.I暴雨洪水灾害特征由于受低层西南低涡,高空低槽和地面较强冷空气的共同影响,2004年9月上旬,四川东部,重庆北部等地区出现了范围广,强度大,持续
4、时间长的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四川盆地东北部过程降水量达100~200mm,其中四川渠县,宣汉日最大降水量分别达到272.9mill和257.0mm;重庆开县出现200年一遇特大暴雨,过程雨量达415.7mm.由于本次暴雨过程降水集中,强度大,致使江河水位陡涨,部分市,县城区进水,暴雨还引发多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18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98亿元,成为2004年最为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此次大暴雨发生在主汛期后的初秋季节,实属少见.图1a给出了暴雨主要降水时段卫星微波反演的高时空分辨CMORPH对流累积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不难发现主要降水集中在29~32.N,106.~109
5、.E区域,过程最大降水总量超过240mm,并有两个强中心.进一步分析经向平均(29.~32.N)时间一纬向降水率的分布(图1b)表明,前期强降水集中在2004年9月2日夜间到9月3日白天和9月3日夜间到9月4日白天,平均最大降水强度分别为8mm?h和7mm?h以上.逐3h最大降水率分别出现在9月2日18:00(世界时,下同)和9月3日15:00,降水强度超过18miTt?h和22mm?h(图?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试点项目(51486040204QT3601),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cMATG2006M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5014)共同资助.2005.09—12收
6、到,2006—05.11收到再改稿.应用气象17卷图12004年9月2日15:00—5日06:00CMORPH对流累积降水量(单位:mm)(a)及经向平均(29.~32.N)时间一纬向降水率(单位:mm?hI1)(b)略),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此次连续性暴雨前期也即9月2日(第1暴雨阶段)和9月3日(第2暴雨阶段)的过程.2004年9月2日以后,长江上游出现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其特点为:大江大河过境洪水水位高,流量大;中小流域洪水涨率快,变幅大,綦江,梅溪河,壁南河,汤溪河等流域均出现了明显涨水过程;达州,开县段发生特大洪水,达州的最大洪水水位达285.7m,涨幅达18.7m.
7、此次洪峰水位超过1982年7月16日特大洪水近2m.2环流背景及主要影响系统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南低涡.该低涡于9月2日00:00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生成,直至9月6日00:00该低涡仍稳定维持,说明此次西南低涡非常强大,稳定.青藏高原上不断有低值系统生成并东移,进入四川盆地;在地面图上可以看到一个弱冷锋面位于盆地附近.9月2日开始,在700hPa和850hPa图上,位于黑龙江一日本一带为弱后倾槽,且移动缓慢,700hPa槽后的内蒙古中部到